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网络政治对传统政治的颠覆?有关香港区选民主派大胜的又一种解释----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网络政治对传统政治的颠覆?有关香港区选民主派大胜的又一种解释----
不锈钢安魂曲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网络政治对传统政治的颠覆?有关香港区选民主派大胜的又一种解释----
(178 reads)
时间:
2003-12-02 周二, 下午8:35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网络政治的兴起
选前气氛虽然淡薄,被评论员锁定为「最沉闷的一仗」,但区选新闻其实在相关网站、新闻组和论坛一直保持高流量,大学生之间互传「投票踢走保皇狗」一类ICQ短讯更是从未遏止。虽然民主派欠缺左派传统网络,网络时代却为新一代提供了更庞大的动员基础。传统媒体预测七一效应出现大幅落差,相信与缺乏研究网络政治的先例有关。 ”
沈旭晖:七一效应并非区选的全部
(作者为香港政策研究所特区选举研究计划召集人)
【图3:除了七一效应以外,选举还有很多重要启示。】
区议会选举结果出人意表,一如所料的却是大众聚焦在个别政党的席次得失,与一个势将成为学术名词的「七一效应」。选举释出的其他信息,却被媒体忽略。
一、地区服务低技术化
资深议员集体落败,包括老牌地胆郭必铮、卢天送、杨福广、王绍尔等,除了七一的发酵,也反映选民对区议员的「通渠式」政绩或「绿公仔延长式」政纲并不留恋。这暗示了「富特区特色的地区服务」毋须任何技能与专业知识,亦欠缺地域独特性,造成没有不能取代的人。
相反在美国,地方议员容易连任的一个客观原因,是资深议员能够在烦复的议会程序中为本市争得更多资源,而且在任内大力利用个人专业发展区务,例如兴建法律书院、提供融资服务等,令选民以政治议题换人时会三四思。
二、宣传模式单一化
当民主派候选人一律放大与余若薇【香港无党籍民主派的立法会议员、律师博讯编注】的合照,民建联候选人却同步推出左派政治明星硬照抗衡,无疑是把个人得失上升至政治层面的自杀式策略,不能落实曾(前)主席【曾钰成——博讯编注】制定的「专注民生、人取我弃」方针。
参考外国例子,当能发现在英国工党声望低落时,其地方议员便会在选举顾问一类spin-doctor策划下,推出与儿童或煤矿工人的合照或抽象符号式海报,以求全面突破对手的政治化攻势,效果总比东施效颦来得理想。
三、网络政治的兴起
选前气氛虽然淡薄,被评论员锁定为「最沉闷的一仗」,但区选新闻其实在相关网站、新闻组和论坛一直保持高流量,大学生之间互传「投票踢走保皇狗」一类ICQ短讯更是从未遏止。虽然民主派欠缺左派传统网络,网络时代却为新一代提供了更庞大的动员基础。传统媒体预测七一效应出现大幅落差,相信与缺乏研究网络政治的先例有关。
四、青年非政治菁英的参政
这次选举其实出现了鲜有的高质素政纲,例如「公民起动」的政纲便颇具政策深度,其六成当选的佳绩不应被七一一言以蔽。事实上,与主流政党的年轻候选人或「七一人民批」相比,「公民起动」候选人多为个别圈子的菁英,其竞选工程属于非建制步向建制政治的crossover,作风与在地区办事处拾级而上的街坊化「接班人」明显不同。
五、联盟政治的开端
民主派出现了历年来(相对)最成功的整合,通过「民主动力」避免同室操戈,是为香港政坛的先例。从选举结果所得,上述整合相对成功,郑宇硕教授的超然身分应记一功。若联盟能在立法会选举持续运作(虽然并不乐观),香港最终当会出现类似台湾蓝绿对垒的「红绿决」局面。在非红即绿的逻辑下,中间路线的空间将比从前更小。
六、竞选经费模糊化
虽然选举管理委员会为选举经费设下严苛的不足5万元上限,但香港《选举法》只能监管在美国被称为hard money的直接支出和捐献,未能审查通过间接方式获得的第三者捐献(soft money),更未有准则定义「第三者助选」及相关支出。在选举期间出现的半广告式报道或抹黑,既难以以政治理由被审查,亦没有经济监管的机制,便显得有恃无恐。
七、族群意识的强化
除了蔡素玉的锦屏选区不断强调福建帮势力,不少新区候选人亦开始针对性地拉拢新移民,连长毛也担心会出现族群政治这定时炸弹。此外,资深印度裔油尖旺区议员加利连任失败,全港票数最低、加起来不及150票的3名候选人均来自同一印巴裔新政党Rights Party,八九十年代偶有出现的英裔候选人一去不返,多少反映「亚洲国际城市」的选举愈趋本土化。
唯有对上述表层下的政治现象加以探讨,特区政治发展才能突破政党的零和游戏。七一带来的政治热,才不会因为同一个过分聚焦的七一效应,而成败亦萧何地被慢慢阴干。
蔡子强:揭开民建联区选大败之谜
(作者为香港城市大学社会科学部讲师)
【图4:区选结果显示,高投票率,的确对民建联不利。】
即使七一后,都没有迹象显示民建联的既有票源大量流失,选举的结果和挫败,只是因七一后有大量游离票出来投给对手,向民建联作无声抗议罢了,这对该党来说可说是「不幸中之大幸」。
这亦即是说传统智慧再一次正确,就是高投票率对民建联不利,会把它的「铁票」「勾淡」。民建联是败在那十多二十万新走出来投票的选民手上的。
选举后最初几天,公众的焦点难免会放在几位重量级政治人物,如叶国谦、杨耀忠和刘江华的挫败上,但如果要解开民建联大败之谜,必须超越这个层次,进一步考察选票数据,这对政治形势的全局了解才更有参考意义。
民建联是否大败?又或者败得有多惨?纠缠在一两个人的胜负上当然是一种「瞎子摸象」的见解。不少评论通常会比较另一个指标,就是该政党派出多少人参选?赢出的有几多?「胜出率」有多少?民主党上届胜出率是50%,今届是79%;而民建联上届则是47%,今届则是30%。民建联似乎是真的被比了下去。
铁票被「勾淡」
但这种比较方法有一个危险,就是在单议席单票制下,选举的输赢有时只是几十票上落,就会令你丢了一个议席,你其实并不是如此不济,只是制度使然。今次输了,可能只是因为运气不好。
因此我选择整理选票数据,找出另一个指标,就是3个大党在每个参选选区的「平均得票率」。上届民主党和民建联都是约45%,今届民主党大幅增加到57%,后者则跌到39%,双方实力上的差距确是明显拉阔了。
但若要探讨民建联挫败之谜,单看「平均得票率」并不足够,因为该党今届颇为「心雄」,由上届参选176区一跃至今届206区,在大举出击、开拓新区的情况下,「平均得票率」自然会被拉薄。况且笔者更为关心的是,究竟民建联得票率的下降,是因为多了人出来投票,把它的「铁票」「勾淡」,还是它的既有票源也因七一而有所流失。
因此笔者再尝试整理选票数据,找出另一个指标,就是将民建联在上届和今届都有派人参选的101个选区,比较它「实票」数目的改变,看看他选票有否流失,我所选择的这101个小选区都是选区划界改变不大的选区。结果发现除了葵青和元朗外,其他各个地区,民建联的「实票」数目都十分稳定,甚至有所增长。
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使七一后,都没有迹象显示民建联的既有票源大量流失,选举的结果和挫败,只是因七一后有大量游离票出来投给对手,向民建联作无声抗议罢了,这对该党来说可说是「不幸中之大幸」。
这亦即是说传统智慧再一次正确,就是高投票率对民建联不利,会把它的「铁票」「勾淡」。民建联是败在那十多二十万新走出来投票的选民手上的。
其实同一个现象也反映在2000年立法会选举当中,当年的投票率是43.6%,远低于1998年的53.3%,虽然投票人数减少了很多,民建联的「实票」数目仍十分稳定,与民主党的大幅下降十分不同。
败给十多万新投票者
但最后必须一提的是,民建联是今届区选各个政党中派了最多20至30岁新人出来参观的一个政党,高达32人,但当中竟然只有4人胜出,与民主党的19人中的18人胜出,简直是天渊之别,近年民建联致力年轻化,新老交替,今次可说是一重大挫折,但愿他们在挫败中能继续坚持这个方向。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49389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