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帖]皇帝的避讳制度和清朝皇帝的避讳规定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皇帝的避讳制度和清朝皇帝的避讳规定   
lemon25
[个人文集]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8/08/03
文章: 2974

经验值: 119907


文章标题: [转帖]皇帝的避讳制度和清朝皇帝的避讳规定 (646 reads)      时间: 2014-4-10 周四, 下午1:04

作者:lemon25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所谓避讳,就是封建时代,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


避讳大体可分两类:一是公讳,即国家强令臣民所作的避讳,如避本朝皇帝名、孔子之名等;二是私讳,乃是文人士大夫对其长辈之名所作的避讳。


避讳制度起源于周代,到秦代时,随着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避讳的办法才初步确立。秦始皇名政,于是下令全国改正月为端月;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楚这个字就被改称为荆。汉代律法规定,臣民上书言事若触犯帝王名讳属犯罪。汉高祖名叫刘邦,所以在汉朝,邦都改用国字代替。到了晋代,避讳制度日臻严密,在许多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如“授官与本名同宜改”、“山川与庙讳同应改”等等。甚至皇后的名字也在避讳之列,简文帝郑太后名阿春,当时凡有春字的地名都以阳字代替,如富春改为富阳,宜春改为宜阳。晋代人还特别重视家讳,别人言谈中若涉及自己父亲、祖父的名字就得赶快哭泣,对表对父、祖之孝心。《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东晋桓温之子桓玄一日设宴待客,有位宾客嫌酒太凉,要侍者“温一温”,桓玄一听此“温”字,马上痛哭流涕,一直哭到不能出声。由于在言谈中容易触犯别人的家讳,很多人都很重视谱学研究,以免言语不慎触怒他人。


唐朝唐太宗的名字是李世民,所以在唐代不能直接用“民”这个字,如柳宗元《捕蛇者说》有句话: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个人风本应是民风,为避李世民讳,特意写作人风。江苏宜兴(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家乡)在宋太宗以前叫义兴,由于宋太宗的名字叫赵光义,所以改名宜兴,沿用至今。宋代是避讳最严的一个朝代,庙讳就达到50个字,科举考试中,举子“举场试卷,小涉疑似,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失去中榜机会。宋孝宗时,应避讳的文字达到278个,文人士子遣词造句如履薄冰,举步维艰。至于因避讳不敢做某事、担任某官的更是常有。宋司马光被遣出使辽国,但因辽主名耶律德光,司马光只好以同名难避而辞退了这一差使。元朝政权由于学习历代中原王朝制度相对较少,制度不完善,几乎没有避讳制度,大臣上书也敢直呼皇帝的大名,这是个例外。明朝的避讳制度不是很严格,但是,明光宗泰昌皇帝名叫朱常洛,所以当时“常”字改用“尝”来代替,如江苏常州写成尝州。


到了清代,避讳制度开始严格起来,但是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第一个阶段是天命、天聪、崇德、顺治时期,也就是太祖、太宗、世祖这三朝皇帝的名字不用避讳。天命朝在考进士的时候,清太祖的名讳努尔哈赤不用避讳,清太宗时期,太宗的名讳皇太极三字考试的时候,也不用避讳。顺治的名字叫“福临”,写的时候也不用避讳,只在《实录》、《玉牒》等官书出现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顺治)这个名字的时候,上面贴一个黄签,把它盖住,就是表示避讳的意思,字并不改。这个原因,就是清朝初期主要是满洲文化,汉化不是很深。所以不是特别严格强调皇帝名字的避讳。


第二个阶段,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雍、乾三朝大量接触了汉族的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就实行皇帝的名讳,就是凡涉及到皇帝名字的时候,要避讳,读音、写字都要避讳。比如康熙帝的名字叫“玄烨”,“玄”字的最后一笔缺写,这一点不写,还有凡是带“玄”字偏旁的字,如弦、炫、泫等字,最后这一点,也要缺笔。另外就是改用其他谐音字或改名,如改用“元”字,所以,清朝的“玄孙”写作“元孙”,还有如紫禁城的后门康熙以前叫玄武门,康熙时改名神武门,就是这个来历。“玄烨”的第二个字“烨”(繁体字)的避讳方法是最后一笔、这一竖缺写。


雍正帝的名字叫“胤禛”,雍正朝开始,“胤”字最后一笔讳缺,“禛”字最后一点讳缺,并且规定他的同辈兄弟的名字一律把“胤”改为“允”,如允禟,允祉,允禵,允禩。雍正时期规定,“胤”字只许雍正用,他几个兄弟凡是这个“胤”字都得改成“允”。 乾隆帝的名字叫“弘历”, “弘”字缺写最后一点,“历”(繁体字) 改成“历”,最后那个日换成止,或把日去掉。


第三个阶段是嘉庆、道光时期,嘉庆帝的名字原来写作“永琰”,他即位后规定同辈兄弟的名字不必把“永”字改掉,自己改作“颙琰”。至于在写“颙”字本身时,也缺写最后一笔,琰字也是这样,缺写末笔。道光帝的名字原来写作“绵宁”,他即位后规定同辈兄弟的名字里的“绵”字也不必改,自己改作“旻宁”,“旻宁”两字的避讳方法是:“旻”字中间一点缺写,“宁”(繁体字)字写成“寕”或“甯”。还有也是改名,如北京的广安门原名广宁门,为避道光帝的宁字,改名广安门,沿用至今。


第四个阶段是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皇帝名字的第一个字不用避讳,第二个字缺写末笔即可。如咸丰帝的名字叫“奕詝”,“詝”字最后一笔讳缺,写成“贮”(把贝字旁换成言字旁)。同治帝的名字叫载淳,第一个字不避讳,第二个“淳”字写成“湻”,把最后的“子”换成“日”。光绪的名字叫载湉, “载”字也不避讳, “湉”字的最后这个“口”字不封口,缺写一横。宣统帝叫溥仪,也是第一个字不避讳,第二个“仪”字,讳缺末笔,最后这一撇不写。


最后再附带说一下,以上说的是对皇帝的名字避讳,普通士大夫人家晚辈对长辈的名字私下里也不能直书、直呼,如《红楼梦》中说林黛玉的母亲叫贾敏(贾宝玉的姑姑),林黛玉每遇敏字就读作密,不直接读本来的音。


封建时代,对皇帝的避讳制度非常讲究,人们在考试、著书时不能有差错,一旦出差错,轻则名落孙山,重则招来牢狱之灾,甚至杀身之祸。




古代避讳的笑话

古代人讲“避讳”,即子女避祖、父名字讳,臣民避君王名字讳。一般地说,是在写文章、谈话时避开要避讳的字,通常是用其他字来替换。普通老百姓的避讳还好办,而帝王的避讳可没有商量的余地,它带有强制特点,弄不好就会被杀头。

由于皇帝的避讳如此神圣不可侵犯,结果造成了一个个让人喷饭的笑谈。

晋文帝名叫司马昭,那么“昭”字别人谁也不许用,于是,连古代的王昭君也得改名,叫“王明君”。晋愍帝叫司马业,那么“业”字就为皇帝独霸了去,甚至连地名“建业” (今南京)也改名叫“建康”。唐高宗叫李治,“治”字就变成皇帝独有的字,而且和“治”同音的字也得改。在行文中凡是遇到“治”的字都改写成“持”“理”等同义词的字。而“稚”字因和“治”同音,凡是用“稚”的地方,都必须用“幼”来代替。
好在汉语当中同义词较多,否则真不知如何办才好。

唐高宗的太子叫李忠,那么“忠”字也得避讳。朝中实行多少年的官职名“中郎将”,也奉命改为“旅贲郎将”。以上避讳是皇帝或太子的名字,还好理解,发展到后来,甚至连皇帝的姓、属相都要避讳,这一下子更出了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宋徽宗因为属狗,因此天下的狗便走了运,有旨禁止天下杀狗。元仁宗因为属鸡,降旨禁止在大都市内提到鸡。从此买鸡卖鸡,都得抱鸡而行,以示“鸡”字的尊崇。

荒唐的是,明武宗既姓朱,又属猪,所以在正德十四年,他下了一道圣旨,禁止民间养猪。他认为养猪、杀猪,是把矛头指向了皇帝。不想此令一下,几年后,几乎全国的猪都断了种,以至于节日用来祭祀天地祖庙的猪都无法找到。后来,由于大臣们的劝谏,他才不得不取消这道令人哭笑不得的禁令。

清代的慈禧太后属羊,于是朝中有令,不许人们说:“养羊、杀羊、吃羊肉”一类的话。但是慈禧太后嘴馋,又不能不吃羊肉。于是又下令,管“羊肉”叫“福肉”“寿肉”,真是欺人欺己的可笑办法。


资料来源:http://www.yuwen.net.ru/read.php?tid=145

作者:lemon25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_________________
长风浩荡可扬帆 傲游美加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lemon25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314388 seconds ] :: [ 21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