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 湘平:悲谢烨(1-2/2), 附姜娜:“东方维纳斯—谢烨“+评论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 湘平:悲谢烨(1-2/2), 附姜娜:“东方维纳斯—谢烨“+评论   
尤里卡卡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13/10/13
文章: 289

经验值: 9635


文章标题: [zt] 湘平:悲谢烨(1-2/2), 附姜娜:“东方维纳斯—谢烨“+评论 (440 reads)      时间: 2013-11-19 周二, 上午2:43

作者:尤里卡卡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最近诗界又涌起一股热浪,纪念二十年前杀妻又自杀的诗人顾城。网上也由此引发众多争议,有人缅怀,有人赞美,也有人谴责,有人不齿。

我有一本《顾城诗集》。然而,诚如一位网人所说,自从二十年前那位诗人那样丑陋地死去,他的诗在我心目中也已经死去。在我眼里,诗情不能洗刷罪责,才华无法超越人性人格和生命。现在,那些美丽字眼的行间,只见血光;白纸黑字的页面,透着血腥。那,决不是浪漫的玫瑰色。

我赞同诗人芒克这句话:“他若不是心狠手黑举斧去杀妻子谢烨的话,而是自己一头扎进漆黑的大海(假如他仅是自己选择了自杀),那他——诗人顾城好歹也能留下一个美名,甚至百年流芳。” 是的,如果那样,他至少像海子。

又如同德国汉学家顾彬对此所责问的,“为何那些最渴望爱的人,自己却不能给予爱?为何他视美高于一切,却如此不美地离开人世?”这样的“爱”,这样的“美”,意义何在?

二十年来,我陆陆续续听说过这件事,却一直不曾特别关注过受害者其人。就像在听到谷开来杀伍德, 李天乐毒夫一样,我只是想,哪怕对方有天大的错或罪,杀人者如何下得了手?对于杀人者,我无论如何无法滋生出同情。每个谋杀案的后面,对每一个凶杀者来说,当然都有其前因后果。然而,这能为杀人者开脱罪责吗?

然而最近,一些将这位诗人奉若神明的人,却将种种谴责之词加在受害者头上。受害者谢烨被斥之为“红颜祸水”,人们让她承担起谋杀者的罪责;指责她不该“惯坏了他”;不该让别的异性追求她(尽管那个加害于她的丈夫早已背叛了她);不该试图和他了断婚姻;不该在他想杀人时如约出现在他面前,等等,不一而足。

我无法理解这样的道德观是非观。不解之余,也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这个谢烨,到底是何等女子?我于是用“谢烨”而不是“顾城”作了一个网上搜索,试图了解受害者其人,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理清其间的情,理,法。



网上的照片,曾经作为那位天才诗人陪衬的,后来成为他斧下鬼的谢烨,看上去美丽无邪。她生于1958年,比顾城小两岁,两者都是我的同代人。

一篇题为《东方维纳斯—谢烨》的文章,作者之一的姜娜,是谢烨童年的朋友。从这篇文章了解到,这个与我同时代的女子谢烨,原来也有与我自己相似的身世,某种程度上相似的命运。从她三岁开始,就因为政治原因,父母不得不分离,她和弟弟随母亲长大,她的童年因而飘泊不定凄楚多磨。在她童年朋友姜娜的眼里,无论对已经分离的父亲和母亲,对腿脚残疾的弟弟,还是对同学朋友,她都表现得特别心地宽容善良。她不曾有过文学家庭的熏陶和氛围,甚至不曾上过大学,但却爱好诗歌文学,也表现出相当的才华,她在1980年22岁时开始发表诗歌散文小说。1983年与顾城成婚。十年婚姻后的1993年,谢烨被顾城杀害。

德国汉学家顾彬曾经非常欣赏顾城的诗才,也鼎力帮助了他在国外的发展。在谋杀发生之前,顾城夫妇居住在德国的一年,他和他们有经常的密切的接触。顾彬在《回忆顾城和谢烨》一文中这样描述。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若没有谢烨,顾城便失去了生活能力,作为诗人也是不可思议的。她誊写和审编了所有那些让他出了名的稿子。他只能通过她说话,失去她,也就等于失去他的语言和他自身。他知道这点,而她也肯定知道。”

“在新西兰顾城不准做饭,规定全家人吃植物、野菜。我们浏览塞穆儿(注:他们的儿子)和他们在奥克兰附近威赫克岛上的农场的照片。塞穆儿寄养在一户毛利人家,当亲儿子一样。他早就被送去了,顾城讨厌这孩子,因他不是女孩,因他夺走了妻子的母爱。给谢烨的惩罚是不许见孩子,更甚者,是威胁说要伤害他。谢烨临死前的几天总是问她在新西兰的朋友,是自己还是孩子死了的好。她总是想方设法与孩子在一起。顾城离开北京到明斯特前爱上一个叫李英的女孩,他在新西兰开始缠她。谢烨给她出了机票,一个冬天都把丈夫让给她,自己好跟孩子在一起。”

“世界会骂顾城是一个被惯坏的、不承认原则的孩子。出门在外他显得有节制,回家却对妻子、孩子为所欲为。他的绝对意志,他的无我状态,他作为“幽灵”的存在,整个这些,加上他的霸道,使他觉得像神,执掌生杀大权。他的爱恋只是一种手段,迫使他人为他的生活而交出自己,只为他而生活。给予谢烨自由就意味着他用艺术制造的世界的完蛋,也使她能够给后世留下另一幅顾城的画像。”

“顾城是从‘文革’以来就一直想自杀而未果的人,有一天突然自杀成了,这似乎不太难理解。但他为何自杀之前要杀妻、夺走他孩子的母亲呢?。。。顾城确实在新西兰从言论到行为都折磨过妻子和孩子。”

“此事的发生,似乎并不因为精神错乱,更多是他们历来关系的逻辑后果。” “ 如何解释那种残忍呢?顾城不是总在追求绝对的美和真吗?他不是在谢烨身上找到了吗?他不是冲动杀人,而是谋杀。”

谢烨遇害时35岁。她的儿子只有5岁。当年痛失爱女的谢母也许和我今天的年龄相近。我不难想象那位呕心沥血含辛茹苦孤身带大女儿的母亲,在听到噩耗时的惨态。在《谢烨母亲谢文娥的痛诉》中,有这么几段让人眼无泪心滴血的话:

“我好不容易将她抚养成人,她却被人用斧子活活地砍死了。那些诸如‘才子早夭、红颜薄命’、‘斧头情结、死鹰凶兆’的文章,就像砍到我的烨儿头上的斧头,如今在天天砍着我的心……”

“我太明白那个人的极端自私了,他根本不让我的烨儿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生活。一结了婚,他就不让她去上班,要她一天到晚只陪着她。我有次劝她去上学,他竟将一碗面条兜头砸到我头上。有一天,我亲耳听他狂吼乱叫‘我要杀人!我要杀人!’”

“他最早赠予谢烨的礼物,是一把半尺多长的快刀。如果实在要我做母亲的说女儿有什么不是,那就是她太相信了那个所谓‘顾城是个奇才’的神话了。”

谢烨在死前的给母亲写了最后一封信,苦涩而凄然地说:“其实我是个俗人,一个女人而已,真不该闹什么事业的。人间事对我来说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要木耳(注:儿子),事业是可笑的。我是个好人,应该有好报才对。” 这样的话,已经让气韵相连的母亲产生了不祥的预感。女人如我,读来潸然泪下。



一个没有生活能力,没有爱的能力,一直想自杀的人,顾城结束自己的生命不足怪不足惜,或者说,是他的宿命,迟早而已。他的残忍杀妻,杀害自己儿子的母亲,一个舍弃自己为他全身心付出十年的妻子,不可理喻也无法饶恕,真正让世人膛目结舌。

指责谢烨要离开他吗?尽管曾经有过爱情,再深的情也经不起极端自私残忍长时期无休止的摧残。事实上,这个诗人没有爱的能力,他不爱妻子不爱孩子,爱的只是自己,哪怕在求爱之时,也只是请求要求对方爱自己。自己对妻子对爱情的背叛,他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

作为第三者的英子固然道德低下,而那位“天才诗人”的卑鄙却远在其上。任何一位男人或女人的行为,需要为自己也为家人负责。单身的英子,只做让自己高兴的事还情有可原;而一个有家室的男人,不知男人的担当与责任,置自己妻儿的感受和利益于不顾,更是何等的自私卑鄙无耻。

更有甚者,有人指责谢烨“惯坏了他”。我无法理解这个逻辑。1983年顾谢结婚时,顾已经是27岁的成人。一个人(男人或女人)的性格或品质,除了一定程度上的天生素质,主要由他的父母家庭,成长环境造就。子不教,父母之过,正如那个人人知道的“奶头”的故事。造就这位“天才诗人”的社会生活能力奇缺,极端自私残忍,成年之前,是父母的职责;成年之后,更是他自己的责任,只能说,这个人骄纵惯坏了他自己。才华的增长并不能提升一个人的人格,婚姻的一方也不能改变另一方。

归根结底,谢烨爱错了人,嫁错了人。她错在当初的错误选择,走进了一个错误婚姻;更错在爱情被无情摧毁,对方的丑陋被暴露之后,她没有从那样一个婚姻中及时走出来。如果不是她的极度善良,她有可能早些逃离那个恶魔,免于一死,如同英子。

我对谢烨“哀其不幸,恨其不争”。她的善良软弱忍让,似乎已经到了愚蠢的地步。她如果继续忍辱和那个疯子诗人那样生活下去,她生不如死。也许,从这个意义上说,她是为了自己的新生而死。请原谅我如此无情地鞭挞一个善良的受害者。其实,我在鞭挞某一类女人的通病。应该说,无意识无能力保护自己,是一个女人的悲哀。

我也一直想,十年里,当这个善良的女人,一步步看清了对方的自私和残忍,对方的无能与蛮横,她早就应该走出来,为了自己,也为了儿子。然而,我又深深地理解,对这个女人来说,这样的抉择是何等艰难。面对一个曾经深深爱过,也深知他的生存能力是多么低下的男人,她的离去将意味着诗人神话的破碎; 面对那个自己将其带到人世,纯洁无瑕弱小无依的儿子,离婚就意味着儿子将有像自己那样的破碎家庭和童年。

如果不是再也无法忍受的屈辱,如果不是在这个婚姻中再也无法看见一线光亮,如果不是母子俩的生存都受到威胁,这个女人是断断不能也不敢提出离婚的。从她写给母亲的信,原本不敢让母亲担忧的她,已经无法掩饰对自己困境危境的忧患。试想,一个能够举斧杀妻的暴徒,怎可能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不凶相毕露?事实上,根据顾彬的文章,从德国返回新西兰之前,他就因为家暴而遭到警察的查处,责令送精神病院。

当初一脚步入这个婚姻,就铸成了这个女人一生的悲惨命运。这个婚姻是深不测底的苦海,黑暗无边的隧道,倘若她死心塌地在其中坚持挣扎下去,她将活得生不如死,也终有一天要淹没在其中;如果她选择离开,诗人的神话将破灭,人们将谴责她唾弃她;如果仅仅诗人自杀身亡,她能够幸存苟活,她也无法逃脱人们的责难与怨恨;终于,她没能逃脱她婚姻的魔窟,她死在了她十年的丈夫她儿子的父亲的刀斧下,死后她还要承受他的亲属,他的仰慕者强加的骂名罪名。

人生一错,错人一生。我悲谢烨。呜呼。

在所有关于顾城杀妻自杀的相关文章中,顾城姐姐顾乡的《我面对的顾城最后十四天》(1994年2月,以下简称《十四天》)一文最引人注目。这篇文章引起了长达一二十年的喧嚣。直到不久前,才读到另一篇驳斥的文章《顾城杀妻事件的细节分析》(2012)。

在1993年10月顾城杀妻自杀后两天,顾乡作为唯一的知情者,在与友人的电话通话中,诚恳真挚自然而然地叙述了真相。她说,“在这个事情上,人家谢烨当然无辜了。不过,顾城呢,我也没有办法。”“他什么都准备好了,然后在树上一套。”顾城的蓄意杀妻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仅仅四个月后,就是这个顾乡,却一反当初的姿态,在《十四天》中费尽笔墨大肆渲染,明示暗示是谢烨策划了整个杀人事件,是谢烨将顾城逼向了绝路。

何以发生这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向?如果看看顾城死后,顾乡如何全权代理顾城的作品,出诗书出字画,打理网站等等,就不难理解这种转变的动机了。作为顾城的家人,千方百计挽救顾城声誉的目的,就在于使顾城的“文学遗产”保值。因为在那样的情况下,杀人者不必接受审判,而冤死者也无法申诉,这段历史就任由这位自称最知情的顾城姐姐拿捏了。

顾乡不愧为作家文人。除了叙事,《十四天》还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加上作者自己的连篇累牍的推理和演绎。她的为顾城开罪的目的与倾向无法掩饰,可以说是赤裸裸的。

就叙事方面,这篇文章即使不存在刻意编造,作者是否可能记忆有误,无意遗漏,或者因为个人感情,情绪和理解而断章取义呢?完全可能。然而,即便以文中所叙述的作为依据,只要除去作者所添加的解说推论和演绎,作为一个在婚姻中苦苦挣扎在离婚的当口惶惑徘徊的女人,谢烨的那些言行完全符合情理,根本无可非议指责。将谋杀的罪责嫁祸与受害者,如此对其伤害升级,实在令人寒心。

按照顾乡的叙述,在那个浸染着罪恶的悲剧的后阶段,顾城谋害了谢烨之后,回到屋里洗手,并告诉顾乡“我把谢烨给打啦,我这就去死,你别拦我。”顾成自缢在早已套好在树上的绳索上。顾乡在慌乱奔跑之中,剪断了顾城的绳索,后者倒地时还在呼吸。她继而找到倒在草地上流血吸气呻呤的谢烨,回屋打急救电话。等急救人员到达,顾城已经死亡,谢烨送到医院后不治身亡。顾乡文中提到草地上的一把斧子,但又强调,斧子上无血,不可能是凶器。她还提到一个顾城带回屋的螺丝改锥,没有明确那是否凶器。警方的结论是用“金属利器”。毫无疑问,这是故意谋杀,给予的是最致命的伤害,至于用的什么凶器,难道能改变谋杀的性质?!还有人无端纠缠谁死在前谁死在后,难道因此而能改变谁杀死谁的事实?!(我因此而想,如果不是顾乡在不假思索之下当即告诉了世界,顾城自己说“打了谢烨”然后去死,根据某些人的分析演绎,也许这个谋杀的罪名早已落在了谢烨头上。)

据说谢烨在人们眼里是一尊女神,善良美丽、豁达宽容、吃苦耐劳,集许多女人的美德与一身。然而,在文章中,顾乡一改曾经认定的“谢烨无辜”的说法,千方百计在刻意营造一个氛围,说明谢烨其实很可恶很可怕,貌似女神,实则女魔。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世人,顾城很纯洁很无辜。她将顾城自结婚后,他们姐弟的疏离,顾城的生活能力的缺乏(不会生活,不会英文,不会开车,不会计算机,甚至文章只会口述不能写字)都归罪于谢烨,连最后的谋杀自杀,也是谢烨所设计所引诱所逼迫。

顾城有什么样的人格?一个极端自私自利,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谢烨步入这个婚姻,其实是使自己沦为女佣女奴。她成了顾城的一份私人财产,失去了自己的一切,包括个人的写作和工作。他从来不尊重她的父母;他也不准她抚养和亲近自己的儿子。这样一个完全人格缺陷,缺乏爱的能力而六亲不认,没有工作和生活能力而寸步难行的人,如果要归罪于任何他人,那也只能说是他的父母的培养教育失败。

顾城生前的好几年,他在荒岛上的家维系着一种畸形的爱情婚姻关系。身在婚姻中,要求谢烨全身心地为自己付出,他却公然地恣意地接受和向别的女人(英子)示爱,并将其引入自己的生活。 “谢烨给她出了机票,一个冬天都把丈夫让给她,自己好跟孩子在一起。” (顾准:《回忆顾城和谢烨》) 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谢烨不得不采用这样扭曲屈辱的做法,何其无助无奈。这之后,她要想方设法摆脱那个第三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言而喻天经地义的。然而,同为女人的顾乡,作为文人的顾乡,却刻意将这样一种畸形的三角家庭婚姻关系描写得美丽正当甚至高尚,姐弟俩反而要对谢烨摆脱英子遣走英子的行为反复地追究质疑甚至谴责。让人无法不问, 这个诗人的姐姐怎么啦?她还像是个正常的女人吗?

不是逼到悬崖边缘,谢烨是不会想到离婚的。与其他女人的婚姻不同,谢烨的婚姻,不但是她的家庭,也是她的事业。步入这个婚姻,她就被迫放弃了自己原先的工作和学业,只能将顾城的“诗”当自己的事业,事实上,除了妻子和佣人的角色,她还是顾城的手(打字写字),嘴(英文)和腿(开车)。作为同样从父母婚姻残缺不全的家庭走出的女人,我太理解谢烨在婚姻里的善良软弱坚忍,她在离婚上的惶惑徘徊犹豫。

按照他们在德国的老朋友顾准所说,尽管有男子追求她,在顾城的日夜陪伴监控下,谢烨并无可能与其他男人密切接触,也无从产生新的爱情。而顾乡却在文中反反复复提到,似乎是谢烨追求者“大鱼”的到来,促成了这件凶杀案。在婚姻之中,顾城将英子留在家里引到床上而毫不内疚,反而因英子的出走对谢烨兴师问罪;而在离婚之际,谢烨只是因为大鱼的即将到来,为其找房子安排住处,准备和弟弟一块到机场接应,不但遭此杀身之祸,还要承担“引诱”“刺激”的罪名。这实实在在太强盗逻辑了。

顾乡和顾城的朋友,都曾证实谢烨说过一句话,“我不怕他死,只怕他活”。这句话被顾乡一再引申,推论出,是谢烨要等他死逼他死,最终逼得他杀人自杀。粗看看,这句话确实莫名其妙,令人疑窦丛生。可是,几乎所有认识顾城的人都知道,许多年里顾城一直宣称要自杀,还计划在写完了什么书之后就自杀。毫不奇怪,谢烨早已不得不接受了顾城自杀的宿命。另一方面,生活在顾城身边的谢烨母子,不仅仅长期精神情感上的磨难,已经经常感受到生存威胁。不但父亲不爱儿子,母子也被迫分离。他在新西兰时“从言论到行为都折磨过妻子和孩子” (顾准语),在德国时他因为家暴而遭到警察的查处,责令送精神病院。当人们了解了这一切之后,对”我不怕他死,只怕他活”这句话的解读不就一目了然了吗?在谢烨终于被顾城活生生地谋杀之后,还有什么理由来质疑这句话?

为了开脱顾城的罪责,顾乡罗列了顾城杀人自杀前写下的所有遗书。这些是顾城

坐在草地上等谢烨来到时写下的,有给他父母的,给他姐姐的,给儿子的,唯独没有给谢烨的。遗书中还安排了让自己的姐姐安排他们的儿子和遗产(房子),而绝口不提谢烨。为什么?这明白表示届时孩子的母亲已经不在了,顾乡却费尽心机将此诠释为,顾城准备见到谢烨时口头转达,因而没有必要写遗书。顾乡由此推断,顾城原本没有计划要杀害谢烨,一定是谢烨用话语激怒了他,他才下此毒手,又一次证明,谢烨才是此次谋杀的始作俑者。这样的强盗逻辑太可怕了,但也不经一驳。若按照这个逻辑,顾城在自杀的前一刻,还回屋见了顾乡说了话,有什么必要留遗书呢?另一方面,按照任何法律与情理,既然孩子的母亲在,姑姑顾乡有什么权利安排遗产和孩子?这个事实最逻辑的解释是,顾城在写遗书时早将谋杀计划好了,他没有打算让谢烨活,留遗书给她毫无意义,因为她根本不可能有机会读到遗书。届时父母双亡,遗产和孩子的事只能托付给顾乡。

至此,这一切还不够明白吗?所以,顾乡的《十四天》只能是欲盖弥彰,反充分暴露和强化了顾城对谢烨的丧尽天良。

毕竟,笔墨改写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
====


paul 转帖:东方维纳斯—谢烨 2013-10-27 22:52:23 [点击:687]
            阳光
            在天上一闪,
            又被乌云埋掩。
              ——顾城:《摄》

  维纳斯以她特有的魅力感染着世界上的人们。

  顾城说:“谢烨就是我自己心中的维纳斯。”

  顾城和谢烨恋爱时,曾无数次对母亲讲过谢烨,当谢烨第一次叩开顾家的门站在顾城母亲面前时,母亲说:“呵,这就是顾城的‘维纳斯’……”

  顾城的父亲顾工说:“谢烨把欧洲美和东方美溶为一体。”这是诗人的语言。顾工还说:“谢烨和任何人都能相处得很好,使人感到愉快。”

  “欧洲美”和“东方美”似乎属于美学探究的范畴。倾城倾国只是外表的美,内心的美才能转化为气质上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记得读过蔡特金的传记,她曾被捕入狱,在监牢里见到一位女犯,其娴雅高贵的气质、美丽尊贵的仪容,使蔡特金叹为观止。但听到这位女犯人开口讲话,那原来震撼她的那种极美的印象刹时烟消云散,她得到的只是一个在美丽外表遮掩下的丑恶灵魂……

  谢烨的美在何处?

  凡是接触过谢烨的人都会感受到她的善良、温和、宽厚,她的利人、同情心,她的愿为别人忍辱负重、做出牺牲……她似乎集中了东方女性的优点和德行,她的美恰恰不仅仅在外表。

  维纳斯是一种残缺的美,她永远会使人感到遗憾。而这种残缺美又是不可弥补的。

  谢烨死去了。她是带着一种残缺的遗憾走到另一个世界去的,她的身世本身就是一首不完整的悲怆乐章。她的才华隐没在她的牺牲中……

    很久以来
    就有洪水
    就有许多洪水流下的孩子
        ——顾城:《很久以来》

  谢烨的父母都不是搞文学的。她的父亲张生同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工作者,母亲谢文娥在当时的一家部队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外科工作。

  谢烨生于1958年7月4日,比顾城小2岁。

  谢烨似乎注定生来就漂泊不定。她生于北京,但出生40天后,就被送到江苏省太仓县(今太仓市)直塘镇,这个地方是她外祖母家。她被送到一位姓凌的奶妈家乳养。

  谢烨出生的那一年是“大跃进”进入高潮的年代。谢烨本名张红大概就带有那个时代的色彩。人们异常的忙碌,她的母亲工作很忙,不得不把她送到外祖母那里。谢烨这一去就是两年,江南水乡的和风细雨永远是温柔的,这似乎与谢烨温柔善良的性格形成不无关系。因为她幼年的眸子里所见到的都是潇潇细雨、小桥流水,她那幼小的心灵是一定会得到净化的吧?

  两年后的1960年秋,大概是考虑到小张红该上幼儿园了,所以又把小红(谢烨的乳名)从江苏接到北京,寄托在北京西城鼓楼后一家民办托儿所里。她每星期六才能回到爸爸、妈妈身边。他们的家住在不远的小石桥胡同故宫博物院宿舍内,距幼儿园只有几百米。妈妈是护士,经常上夜班,她把爱给了病人们。幼小的谢烨在外祖母家受到娇惯,离开了亲人,她一直哭闹不停,是常把她抱在怀里的保育员们使她适应了新的生活和新的环境。她的太仓家乡话也从此逐渐让保育员们教成了纯正的北京话。

  1961年,阴影开始笼罩她的家庭。那时谢烨只有3岁,她还只懂得欢乐,不懂人世间的凄风苦雨。

  谢烨的父亲张生同,以政治上不清白为理由,被认为是不适宜在北京工作而被清理出北京。他被调到承德市外八庙古建队(即承德文化局前身)任工程师。妈妈带着谢烨留在了北京。

  1965年,谢文娥也被调出北京。理由是其父是小船主,曾合伙集资出租过小木船。这在那个年代完全可以作为“阶级斗争”的借口,而那时,“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当然,谢文娥被调出北京,也是受了张生同的牵连。因而,这位南京军区护士学校毕业的高才生,只好带着女儿来到承德二六六医院工作。不过,一家人重新团聚,结束分居生活,又是不幸中的一幸。

  好景不长,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这家人的厄运终于不可避免了。

  张生同开始被审查,连人身自由都要受到限制,谢文娥也多次被“造反派”勒令交待历史问题及与张生同的“问题”。1970年,谢文娥接到通知:她将被转业——不能再在部队医院工作下去了。谢文娥要求回上海老家也得不到同意,此时,张生同也被彻底“揪出来”。夫妇二人被迫离了婚——这个原先美满的家庭终于被摧毁了。

  后来,母亲带着谢烨的弟弟小纯去了上海,谢烨因患急性肾炎住院。被“审查”的张生同只有在每个星期天才有半天时间去探望病中的女儿。当谢烨要出院时,父亲准备接女儿回家,但是不久他接到了电话:女儿先被送到北京,又委托列车员送回上海!谢烨那时只有12岁!张生同竟没有权利和女儿在一起,甚至没有权利和女儿见上一面!张生同至今记得,那时他接到电话后,仰望夜空悲痛欲绝,他在痛苦流涕中绝望的自语:“我今生还能见到我的女儿么?”

  这就是那个“革命”的时代留给谢烨的最深刻的印象吧?也许她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逐渐淡漠,但留给父亲的却是最惨痛的永远不可忘却的一幕……

    让我们一路吱吱喳喳
    像小鸟那样去热爱生命
        ——顾城:《童年的河滨》

  谢烨在这样漂泊不定而凄楚多磨的环境中,怎能成为一个诗人?她没有文学家庭的熏陶和氛围,她怎能取得引人注意的文学成就?

  然而,她竟成为了诗人,并使顾城产生了创作激情,并成了顾城的文学伴侣。

  谢烨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诗歌被选入过多种诗选集。1985年获全国首届青年电影评论奖。1987年应邀访问欧洲,参加德国明斯特国际诗歌节。她发表过小说《新姐》、《扁猪》及不少散文。她的作品具有一种别样的韵味,不仅在国内受到注意,也曾被译成英、德等国文字。她还与顾城共同创作了长篇小说《英儿》,这是谢烨短暂的一生中唯一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她的重要绝笔。

  有人曾说,她的“文学成就不为人所知”,这恐怕不太准确。她的文学生命太短暂了,像一颗流星划破夜空。如果她不夭折,她理所当然取得更大的文学成就。

  才女薄命,真是又一次得到了应验。

  有人曾请教过美国的大作家海明威:“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什么?”这位以自杀结束生命的人回答说——只有一句话:“不愉快的童年。”

  谢烨的童年有阴影,也有欢乐。她的欢乐是什么?是听大人们讲故事。也许是谢烨最早受到的文学熏陶。

  在这一点上,她和顾城竟是异曲同工。

  顾城之母胡惠玲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顾工讲故事》,谈到顾城和姐姐顾乡,从小最着迷的就是听顾工讲故事,“故事都是现编现讲,海阔天空,离奇曲折,现实加荒诞,有声有色。而且把两个孩子也编进了故事,同神仙、动物、半人半兽、天外来客等一起经历善与恶的争斗。声音宏亮,连讲带唱,讲得出神入化、神采飞扬。”顾工能编故事是有名气,当年胡惠玲与顾工恋爱,也是听顾工讲故事为媒的。

  谢烨则有两上讲故事的老师——妈妈和爸爸。谢烨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听故事,也喜欢听大人给她念书。每到周末,她从幼儿园回到家,就会缠着妈妈给她讲《渔夫和金鱼》的童话,她会听得很入迷。张生同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谢烨的妈妈有一次给她读《欧阳海之歌》,以后好几次谢烨在临睡前,都反复请妈妈给她讲“饿死不讨米”那一节,也许是欧阳海小小年纪的那种令人钦佩的志气,给谢烨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对于妈妈讲的那些美丽的动人的童话故事,小谢烨听得非常入迷,她总是一声不响,静静的听着。到了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爸爸也开始给她讲故事了。爸爸是个搞古建筑的专家,常常根据各种考古知识、宗教知识和民间传说改编成故事,讲给谢烨听。谢烨的视野里展开了一个更为多彩丰富的世界……

  顾城和谢烨都是在听故事的氛围中长大。顾城自己常常被爸爸编进了故事,他在听故事时会忘记一切,一会儿笑,一会儿叫,一会儿吓得捂住脸,一会儿又兴奋得拍手跺脚……小顾城在故事中常常历尽艰险,他常会边哭边问:“干吗我这么倒霉呀?”顾城的幻想幼时就被铸成了雏型,他逐渐把这些幻想变成诗……

  谢烨听故事时很安静,她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在故事中。她在听完故事后,总爱用铅笔简略地加以综合,读小学一、二年级的她有些字不会写,她就用学过的汉语拼音记下来。而且她会把这些故事带到幼儿园去讲给小朋友们听。所有谢烨的朋友们后来提及她,都记得她讲故事的才能。

  作为本书作者之一的姜娜曾写过一篇万余字的回忆文章,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回忆了谢烨所讲的故事。那时,姜娜的父亲姜彤勋是承德二六六医院的外科主任,与谢烨的母亲谢文娥在一起工作。姜娜也和谢烨在幼儿园一个班里。姜娜清楚地记得,每到夜晚寝室里灯熄了,生活老师一离开,小朋友们就会异口同声的说:“开始吧!”谢烨就会在黑暗中开始讲故事,她讲的绘声绘色,每当讲到惊险之处,兴奋的男生们就会扔起枕头喧哗起来,这样常常被老师发现而罚站。但是,谢烨的故事却一天也不曾中断,所有的小朋友都是听完故事才进入梦乡的。

  姜娜后来总想到:谢烨讲故事时一定是神采飞扬的,因为灯熄掉了,尽管姜娜与谢烨的床紧紧相邻,但听故事的人只闻其声而不见其面。姜娜至今还记得谢烨讲过的一些故事,她常常把这些故事又讲给自己的儿子听……

  谢烨后来还在讲故事,当然是变成了英文的童话故事,去讲给自己的儿子小木耳听。现在讲故事的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小木耳将来还会记得这些故事吗?

  幼年的顾城听了故事,性格走向了另一面,因为他曾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了几年,他只能把故事讲给小昆虫和大自然,并变成了朦胧的诗。幼年的谢烨听了故事,她把故事讲给同龄的小朋友们去听,她的性格在故事中形成了温和、愉快,并把欢乐给予了同伴。

  很多中外文学家都是在故事声中长大起来的。

  谢烨和顾城本身也组成了一个充满着朦胧、充满着诗意,却又最终带来了不幸的故事。

  这个故事似乎结束又似乎没有结束,到了永远的将来人们还会记得吗?

    我的心爱着世界
    爱着,在一个冬天的夜晚
       ——顾城:《我的心爱着世界》

  谢烨有一颗善良的心,她对人的同情和理解似乎在童年以后就形成了。不幸的家庭并没有使她变形。

  谢烨在上小学时很聪敏,学习也很好,但是因为父亲的被审查,她不能加入少先队。有一次她放学回家问起父亲。父亲很难过,便对她说:“红儿,你不能参加少先队,不是因为你不好,是因爸爸牵连了你。但你还应该继续努力学习,帮助同学,天天向上。红儿,爸爸对不起你……”谢烨望着爸爸,只说了两个字:“我懂。”谢烨真的懂了吗?以她那幼小的年龄,怎么会理解这复杂的事情呢?但是,她那幼小的心灵里充满了善良,她努力去安慰大人,她那时就懂得把凄楚留给自己。

  张生同被审查后,妈妈带着谢烨和弟弟到宿舍去住,为的是使儿女们不去困扰他。儿女们偶尔回来时,他会带着他们登上家后面的小山,陪他们捉蚂蚱、螳螂,或在草地上静静坐一会儿,看夕阳渐渐隐去。女儿似乎知道爸爸的心情,从来不惹爸爸生气。张生同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总是热泪盈眶,他明白,幼小的女儿用依恋之情温暖着他那颗破碎的心……

  张生同认为,在学龄前谢烨一直受到母亲严格而良好的教育。谢烨在幼时就被母亲严格要求,要朴素、诚实,宽容利人。谢文娥认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往往决定于幼年时期。

  优良的教养会形成优良的品格。

  姜娜在上小学时也和谢烨一个班,谢烨学习很努力,各门功课成绩都很优秀。班主任姜秀明老师常常表扬谢烨,称赞她不仅学习好,还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在冬天,谢烨每天上学时,都要从路上拣一把生火的柴棍放在教室的炉子边上。她直到小学三年级都没有加入少先队,别的同学一批又一批入队了,但她从来不埋怨老师和家长,她还是那样。

  谢烨特别爱护她的弟弟小纯,小纯比她小三岁,出生70天后也被送到老家托付给乳父母抚养了三年。在张纯两岁时,患了“小儿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后遗症),但因乳父母没有这种医疗常识,延误了诊治,终给小纯造成了终生后遗症。小纯的不幸永远成了年幼姐姐的心病,她和弟弟在一起的时候总会尽一切力量去保护弟弟。

  谢烨放学后要接弟弟回家,弟弟走的慢,姐姐怕弟弟累,就常常背着弟弟走,累了就让弟弟走一段,再接着背……先到医院找妈妈,妈妈下不了班,她们又会这样再回家。走走背背,背背走走,那时小纯四、五岁,而谢烨才七、八岁,她也是个孩子呀!学校离妈妈的医院有五里路,再加上往返回家的路程,对于一个常背着弟弟的小女孩来说,应该是很遥远的。弟弟上学后姐姐也在一个学校,姐姐依然这样背着弟弟……

  就这样,她仍然不忘给同学带来快乐。

  那时,她们放学后——谢烨、姜娜,都要到邸明英的家里去做功课,她们在院子里的圆石桌上做作业,芍药花的香气弥漫在空气里。做完了作业,谢烨仍然会给同伴们讲故事,“星星草”、“月亮玉兔”……她讲故事时总是微笑着,她的故事总使得同伴们开心。谢烨从少年时代似乎就是一个能给别人带来欢乐和使自己快活的小姑娘。

  后来,妈妈带着谢烨住进医院的集体宿舍,离姜娜家很近,谢烨就常常到姜娜家来做作业,做完作业后还会带姜娜家干活。那时大人们回来的晚,小伙伴们从小就会自己煮稀饭和咸鸡蛋,大人们回来,她们会帮大人择菜、洗菜。谢烨干活时也显出她的聪明。有一次谢烨、雅茹、姜娜、姜燕帮姜妈妈做泡菜,菜里有辣椒,一个小伙伴雅茹摸了辣椒后又揉了眼睛,辣得她又哭又叫。谢烨想出了一个主意:把脸浸在水里,过了一会儿眼睛就好了。大家都佩服谢烨的聪明。

  姜娜妈妈为了奖励这些爱劳动的孩子们,有时会为她们买来三分钱一支的冰棍。但谢烨没有得到自己妈妈的同意,她是绝对不会吃的。妈妈同意后,她也总会拿回去与弟弟一起分了吃。

  当谢烨和姜娜都为人妻后,她们在一起相聚的时候,总会回忆起少年时代在承德共同度过的快乐时光。

  当年,她们上学、下学都要穿过避暑山庄。那时的承德山色没有现在有那么浓重的人工雕琢痕迹。那两旁长满浓密枝叶桑树的小路,那花香四溢的文冠果园,那金山亭背后的大山楂树,那热河泉边大青石下的小蝌蚪,那水心榭荷花池里的红莲……都给她们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回忆。

  谢烨有一次问姜娜:“你还记得吗?有一次我们放学路过水心榭,你把书包掉到了荷花池里,姜燕、你、我三个人不知深浅手拉手走下池中去捡书包,可是却被身边的荷花所引诱,转身采起了荷花。上岸后每人穿着湿淋淋的裙子还作起关于荷花的诗……”

  姜娜怎能记不得呢?

  姜娜还记得,谢烨从小时候就梦想当个画家、作家。后来她去上海后的来信中,还常常夹着她的一些人物速写画:简爱,琼玛,也有芭蕾舞《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华……

  而欢乐的童年后面是什么,那只有谢烨自己最清楚。

    她一直严肃地坐在大海中央
    被风捉住手指
    她不能随她的船儿去远航
         ——顾城:《硬币中的女王》

  谢烨在承德结束了她的少年时代,随着离异后的母亲去了上海。那年她12岁,是得了一场大病之后孤身一人到了上海的。

  她后来在上海的一家无线电厂工作,当了一个统计员。她开始写诗,但发表很少。她是1980年以后才开始发表作品的。她写的诗有时只是寄给最亲密的朋友。

  她不能和父亲在一起。她是由母亲抚养成人的,这其中的艰辛怎么想像也是不过分的。她的母亲谢文娥在离婚以后就再也没有组织家庭,把全部的母爱都倾注在儿女身上,她历尽艰辛把儿女抚养成人,使她们都参加了工作。直到女儿和儿子都去了新西兰,母亲感到孤苦伶仃后才再嫁。这是一位为儿女做出了牺牲的母亲。

  我们不知道谢文娥是否知道女儿已不在人世。我们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感到无限的凄凉:一个母亲的心是不是再一次破碎呢?

  谢烨的父亲张生同于1970年被迫离婚后,在以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谋求复婚,他想破镜重圆,也是为了孩子们。他一直怀念儿女,每月寄往上海生活费,每逢假期,他都会把儿女接来承德。但也只是暂时的欢聚,因为整个家庭已经解体了。

  张生同是一个豁达、宽容的人,认识他的朋友称赞他的诚恳为人。他至今仍然独身一人,没有再娶妻子。他后来应聘到了北京,在中国文物研究所任高级工程师,仍是孤身一人。他在等什么呢?女儿后来出了国,他常和女儿通信,他永不能忘记女儿对他的体贴,他感谢女儿对他的温情。现在谢烨从国外的来信,张生同都珍贵的保留着。谢烨也给母亲写过很多信,但这些信大概永远见不到了。

  我们一遍遍阅读她从国外来的飞鸿,在字里行间谈到她的生活、她的儿子小木耳、她对父亲的温情、对故乡的愁思……当然,也包括对顾城的了解和评价。这一封封信很多都如同散文,显露出一个女诗人沉稳清润的文笔。

  我们没有忘记谢烨,谢烨的其他朋友们也没有忘记她。

  1993年11月27日《中国青年报》“生活特刊”,登载了一篇名为《诗化罪恶:顾城之死的舆论风向》的文章,其中引用一位不知名的记者的话说:“他(指顾城)有什么理由在自己农民式幻想破灭以后以令人发指的方式结束一个热望着活下去的生命?传媒有什么理由对谢烨表现出残酷的沉默,而相反热衷于找回顾城尘封的桂冠?”

  顾城是不是“用农民习惯用的斧子把他的妻子谢烨砍死在新西兰一座荒岛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作出自己的判定。谢烨当然是无辜的,谁也无权剥夺她“热望活下去”的愿望。但据我们所知,并非所有的人都“表现出残酷的沉默”,有人就公开指责过顾城。我们想,并不是“传媒”对谢烨“残酷”和“沉默”,而是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谢烨。不可否认,知道顾城的人很多,而真正了解谢烨的人很少。基于此,我们愿把所知道的关于谢烨的一切献予世人,使人们知道:她是怎样一个宽容、心地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一个在文学上有才华的女性。我们不愿忘记谢烨,更不愿沉默。因为谢烨本人不是一个残酷的人,同样我们也不是。关于谢烨的一切,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还会谈到。

  至于顾城,文章引用一位作家的话说:“我对传媒对顾城的宽容感到惊讶”,谁也不会认为顾城杀死妻子就该“宽容”。如果新西兰警方最终证实顾城杀死谢烨不是因为“患有间歇性的精神病”,也排除了谋杀的可能;那么杀死谢烨当然是不能令人“宽容”的。

  在一些人看来,顾城是一个封闭型的、忧郁的、孤独的人,但他在和谢烨恋爱以后,却感到开心、快活、安静。谢烨也说过:她和顾城结婚后一段时期是她一生最幸福的时刻。在婚后,顾城几乎离不开谢烨,他离开谢烨就会六神无主。

  那么,他为什么会杀死谢烨?他怎会“用农民习惯于用的斧子”杀死谢烨?

  谢烨是无辜的。她自幼就有一颗善良的、宽容的心,她向往美好的、梦一般的生活。她本身是美的,也更追求真、善、美。为了顾城,她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从某种程度来说,也包括人最宝贵的东西——生命。

  佛家讲究因缘,谢烨遇见了顾城是不是因缘使然?谁也说不清。人们都希望“此情绵绵无绝期”,然而顾城与谢烨恋情的开始,谁又能说不是悲剧的开始呢?

  谢烨宽容别人,命运能宽容她吗?

  谁是制造悲剧的人?

  制造悲剧的人,本身就可能是悲剧人物。进入悲剧的人,她或许永远不会明白;是谁领她走进了悲剧的舞台……
===============

http://www.duping.net/XHC/show.php?bbs=11&post=1282106
关于《东方维纳斯--谢烨》作者之一姜娜及《诗人之死》 paul [23431 b] 2013-10-29 23:10:26 [点击: 248] (1282266)
肉麻。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谢顾半斤八两。 赛昆 [74 b] 2013-10-28 18:01:22 [点击: 430] (1282170)
致赛昆君 paul [1443 b] 2013-10-29 21:49:56 [点击: 292] (1282262)
两人行事都有剑走偏锋极端之处 亦微 [306 b] 2013-10-29 10:07:28 [点击: 334] (1282210)
谢烨显然有剑走偏锋之处 亦微 [322 b] 2013-10-30 11:35:08 [点击: 230] (1282296)
回亦微女士 paul [199 b] 2013-11-03 00:02:00 [点击: 25] (1282527)
您这是伪中立 paul [126 b] 2013-10-29 21:40:38 [点击: 288] (1282260)
看来,说您乃剑走偏锋极端之人,倒更为合适。 亦微 [236 b] 2013-10-30 11:19:21 [点击: 236] (1282295)
请看新西兰知情者的回应 paul [1159 b] 2013-11-03 00:19:40 [点击: 24] (1282529)
问题可能就在顾老爹的故事里 三仙姑 [223 b] 2013-10-28 03:32:27 [点击: 509] (1282117)
她倒霉就在清白上 唐夫 [80 b] 2013-10-28 19:20:18 [点击: 412] (1282179)
嗨嗨!你老兄真粉丝也。 唐夫 [188 b] 2013-10-28 00:50:33 [点击: 510] (1282111)
回唐夫兄 paul [258 b] 2013-10-28 02:29:01 [点击: 513] (1282114)
开始没打开看胡平先生那篇文章 亦微 [118 b] 2013-10-28 10:43:50 [点击: 469] (1282142)
佩服。 赛昆 [96 b] 2013-10-28 18:12:40 [点击: 430] (1282172)
俺不老,也非兄 亦微 [16 b] 2013-10-29 10:10:26 [点击: 322] (1282211)
呵呵,是ye拼法呀。我还当 唐夫 [402 b] 2013-10-28 03:25:31 [点击: 427] (1282116)
看电视里的辫子戏,康熙的名字就是这字呀 三仙姑 [14 b] 2013-10-28 12:25:36 [点击: 447] (1282150)
饶命吧,仙姑! 唐夫 [82 b] 2013-10-28 12:30:54 [点击: 457] (1282152)
是的,汉字中有很多生字辟字是专门为皇族创建的,清代为多 博讯螺杆 [0 b]

作者:尤里卡卡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_________________
时间虽然能够证明,但是已经错过机会了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尤里卡卡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766019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