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写作机器”回顾上网生涯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写作机器”回顾上网生涯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5


文章标题: “写作机器”回顾上网生涯 (947 reads)      时间: 2011-7-04 周一, 上午5:35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今天总算把免费文集编完了,一共13册(不包括《中医存废》,那本来就是网战产物,不能算我的作品,因为水平太低)。前10册是用NIH网站提供的简单软件(好像不是老非就是豆腐的建议),将Word 文本转为PDF文本。那软件太次,墨色太淡,当时我又不知道纸质书籍的排版规矩,因此排出来的是A4的版面,页面很大,看起来不太舒服。目录页也不知道该怎么在word上把文章标题下面的超链接的横线去掉(笨啊,其实只要点击两次underline的按钮即可),更不知道该怎么加上页眉页脚。后来为了出那几本史论,天天为这排版问题伤脑筋。怕动脑筋如我者,毕竟还是从游泳中学会了游泳,于是想到,不如按照纸质书的规矩,把未挂出去的几本文集编完,让读者看起来也比较舒服。

本人是小气鬼,舍不得为此去买PEF Professional,于是便从网上下载了个不要钱的Foxit PEF Editor,这玩意可是比NIH那个好多了,不但可以把word转为PDF,而且还可以编辑之,虽然只能一页一页地翻,非常费时,好歹能作点编辑,唯一的缺陷是墨色不匀,但也不是很突出。于是就动手了。

一开头,那页眉让我伤透了脑筋:编好书稿后,你就不能再往里面塞文章了,因为页眉是按奇偶数输入的。奇数页是书名,偶数页是篇名(或是反过来,任人设定),插进去的文章的页数若是奇数,则下面的页眉统统打乱,弄出来的chaos,气得累得你要吐血。可我老是发现遗漏了的文稿,因此在已经贴出后,又被迫往书稿里追加文章,于是就不断地修改Word的页眉,弄完后又再次输入PDF Editor,再次删掉Word上无法删去的首页的页眉(按规矩,每篇文章的首页不兴有页眉,但我用的word虽然可以删除页眉里的文字,却无法删除文字下面的横线,只能在PDF Editor上删)。那就意味着在PDF Editor上一页一页地翻那文稿,删除每篇文章首页上的页眉。此类机械劳作,完全违反了我的天性,可我又是个完美主义者,于是只好不断地干这种牛马活:发现某篇文稿遗漏——加入Word书稿——重排页眉——用PDF Editor转换——加上封面——挂到Google Doc上去。直到最后确定再无文稿遗漏为止。类似地,若是发现笔误也得这么干,当真不是人受的罪,比接受工农再教育还累人。

因此,请同志们注意了,有谁若是下载过《马克思主义批判》与《传统文化批判》,请再校对一下与现在展示的那两本书的目录有无差异。现在展出的才是全本,比起最先贴出的版本多了好几篇文字。向毛主席保证,今天贴出的是最后的定稿,再不会往里面追加文字或做任何修改了。哪怕以后我发现里面有反标(反动标语),会被政府抓去枪毙,也绝不会再改了。

三本书的封面,用的是我过去旅游时拍的风景照。《马克思主义批判》用的是我在意大利拍的比萨斜塔的照片;《传统文化批判》用的是在弗罗里达沼泽里拍的枯树;而《读书与思考》用的则是尼亚加拉大瀑布的细部。所以,这三本书从头到尾都是老芦的创作,包括封面在内。我本来还想去书法网站打捞点行书隶书来写书名,后来觉得没什么意思,因为不管你用什么体,Google Doc只会展示楷体。老稀还多次劝我用那玩意,没戏,它没法排版,也不能显示不同的字体,就连我在《神算子瑛姑》文中贴的算筹图样都无法显示,因此,我还是只能用Word写书。

有几位网友给我发了requests,要求分享《马批判》与《传批判》,令我十分困惑。老芦是电脑菜鸟,不知道您们提出的Share是什么意思。如果是要下载,那本来就已设定网上所有的人都能看到并下载;若是想要和我share编辑权,您也可以如我一般进去修改,那对不起,我不能授这个权。那是我的作品,只有我能修改。我若授权给陌生人任意修改,则无法保证修改是否符合我的意图。区区苦衷,还请谅解。迄今为止,只有敝友谢子石先生可以任意改动我的文字,天下只有他一人有那privilege。尽管如此,他的改动我也不是全盘照收。

还需要说明的是,《传统文化批判》收集的是选剩下来的文章,精华文字都被我收在《华夏文明解剖》里了。该书已和出版社签约,估计年内能上市吧。谁若有兴趣,建议您在看完不要钱的电子书后,待该书上市,再去买一本要钱的《华夏文明解剖》来看看:)

另外还要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或是坏消息。有位网友来信跟我说,他可以帮我把现有的13本E书制成ibooks。这什么意思,我这电脑菜鸟一点不知道,估计是用ipad来看的吧,其与电脑的阅读效果有何区别,我还真不知道。但据他说可以上传到苹果的ibooks书店里去叫卖。我准备接受这位古道热肠的网友的帮助,除了将13集文集制成ibooks外,还准备把剩下来的三本书(《芦笛散文》、《芦笛小说》与《文心雕虫》)也制成ibooks,拿去网上叫卖。

在编制E书的过程里,我感慨万千:老芦真是博讯螺杆骂的“写作机器”,上网11年,竟然写出25本书(正式出版和已经签约的有9本,制成免费电子书的有13本,待制作的有3本)。话题之广,体裁之多,文字之伙,而且还都不乏真知灼见,并非粗制滥造,方今之世,还真没有第二人有此能耐。博讯螺杆之类文盲烂仔不必说,把民运的所有“理论家”捆在一起,谅他们也写不出《马克思主义批判》那种有深刻创见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字来。一个人一生,只要能写出一本那样的书来,也就可以算作不虚此生了吧,而我这写作机器竟然一口气写了25本!我还有什么死不瞑目的遗憾呢?

若是不上网,这事就绝不会发生——没有刺激我写作的动力。当然这动力也是把两面刃。在编书的过程里,我时时想起当时在网上与人打斗的情景,情不自禁地苦笑。《不许说出的黑盒子》是我引为得意的文字之一,但那文字初次贴出时,“昭昭若昏”那小白居然跟帖说:谁说生命的必需特征是自我复制?骡子不能自我复制,它是不是生命?气得我尿都干了:这白痴就懂一件事:干事生孩子,那就是“自我复制”。大概在他的想象中,骡子从受精卵到出世,到发育长大,都是一个单细胞,如氢气球一般吹胀了,用不着自我复制。Guess what?此后多年,某日他打上“罕见”来吵闹,还把这条亮出来当成我的“钢鞭材料”讪笑!唉,上网11年,我都跟些什么文盲白痴烂人打堆啊!

这就是网络的不公道处:若是在真实生活里,本高知岂会遇到高寒那种文盲野心家下三滥,遑论与之争辩?当然这么说也不对——樊弓不也是所谓“高知”么?可他比高寒还蠢还没文化。不管怎样,高寒那斯大林主义者毕竟还刺激我写出了批判马列的一系列经典著作,而樊弓只刺激出了质量最低、最见不得人的《疗愚篇》(也就是《海外中文网上常见病态思维解剖》的前身)。从这个角度来看,“高知”还不如大老粗。我从未看过高寒的文章,历来是看了他的标题就开骂。正经写出来的文字都是批马的,与他的垃圾文字毫无关联。因此他其实并未干扰了我的写作,而樊弓因为被易往崇那文盲评为“海外中文网上十大高手”的候补队员,在反“扫荡”中成了领军人物(后来这人又自承在我党的头牌理论刊物上发表政论,乃是两面通吃的无耻小人),写了几篇讨伐我的烂文章,咄咄逼人地逼我回应,我不得不把那些智障文字全文拷贝下来,逐段列举其弱智之处,完全是浪费生命。

类似地,那被文盲易往崇评为第五高手的林思云曾声称:“没有发生饿死几千万人的大饥荒”,那是刘邓为了倒毛造的谣,云云。此论一出,还有人为之喝彩。于是为驳斥那弱智言论,我不得写了十多万字。那水平之低(因为所批驳的言论实在弱智),以致连敝友谢先生都说:我看了又看,实在没什么意思,这类文字没有保留价值。于是我当然只能把有关文字删去。那耗费的精力与情绪,就此完全虚掷了。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网战。我为此写出来的文字,只怕跟正经文字的数量也差不多。不过,在网上打架,与批驳上述浑人不一样,虽然不是productive的,但毕竟是一种网络特有的娱乐。这就像散步一样,它同样也不是productive的,但有助于散食。

这结论就是:上网是一把两面刃,网络造就了芦笛这个空前的写作机器,改变了他余生的生命轨迹。若是网络没发明出来,则我那些高见只能让老婆孩子厌烦。另一方面,网络也迅速消耗了我的生命。哪怕就光是打下那些字来,也够累人的了。不过,人活着本来就无聊,如此消耗生命,应该是最有意义的方式吧。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06058 seconds ] :: [ 28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