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头大难难难, 有谁比我更烦! 烦!烦! |
 |
所跟贴 |
头大难难难, 有谁比我更烦! 烦!烦! -- 邢国鑫 - (3895 Byte) 2010-8-09 周一, 上午10:01 (697 reads) |
邢国鑫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20 文章: 7501
经验值: 206975
|
|
|
作者:邢国鑫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ZT 全球市场共振或将推高全球(& Z国)粮价
2010年08月09日 08:21:30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新季早稻进入了收购高峰期,紧接着秋粮收购又将在9月份开始。和此前的夏粮收购一样,目前粮价上涨的预期依然强劲,农民惜售、商户抢粮的现象仍有可能重现。
与此同时,全球粮食价格高涨的狂潮也在向中国席卷而来,对国内粮价构成了新的压力。专家指出,随着中国粮食进口量的增长和国外资本进入中国农产品市场,国际粮价的上涨对中国粮食市场可能产生更大的影响。
卖粮 农民惜售,粮价难达预期
8月7日,柳江县成团镇甘塘村农民给早稻脱粒。新华社发(赖柳生 摄)
“现在粮食不好收,农民的卖粮积极性不高,他们都想每百斤粮食能卖到100元。”记者日前在全国十大米市之一的湖南益阳兰溪米市遇到粮贩易利中,他这样对记者说。
目前新季早稻收购已经开始,收购价格较去年高开,每百斤基本上为95元左右,超过最低收购价的每百斤93元。但这样的价格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预期,农民的惜售心理严重。益阳市兰溪镇三亩土村民陈建能告诉记者,他卖了4000多斤粮食,均价是每百斤96元,相比去年的价格涨得不少。
陈建能说,去年的粮价越到后来越贵,所以今年农民吸取教训,都等着价格上涨后再卖。据他的了解,农民希望每百斤至少能够涨到100块钱,现在卖粮的要么是家里没有地方堆放粮食,要么是急于用钱。
洪涝灾害带来的早稻减产给涨价预期提供了基础。据中华粮网的统计数据,因受灾程度的不同,早稻轻度受灾田块预计减产3%至5%,中度受灾田块预计减产20%至30%,总体来说,今年全国早稻生产受灾减产已成定局。
益阳市粮食局分管粮食调控的副局长肖凤南告诉记者,去年粮价从低到高的涨势给了农民“粮价必涨”的心理预期。加上农民通过粮食经纪人了解到,今年的储备粮轮换比较集中和增加了县级粮食储备两个原因导致了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大。此外,农资价格上涨导致种粮成本提高,都加重了农民的惜售心理,农民盼望着在将来粮价走高时再出售。
湖南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陈文胜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农民今年“待价而沽”的心态比往年严重,这么多农产品价格都上涨了,农民对于水稻的价格肯定会有较高的期望,如果价格不如意的话,今年就不会卖。
买粮 局部地区可能出现“抢购”
8月4日,兰溪米市天气炎热,但交易却并不热闹,运粮车只是零星地停靠在路边。记者推开多家收购企业办公室的大门,粮贩、农民、工作人员都挤在里面吹着空调闲聊。
在一家米厂,等着过磅的车辆不过两三辆。过磅员小杨说,从7月底到8月4日,一共只有31笔交易,除了从一位种粮大户手上收购了23080公斤外,其余每笔交易都不过2000公斤左右。
相比于去年,今年早稻收购的进度明显迟缓。中华粮网信息主编焦善伟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从目前收购市场来看,仅仅是加工企业和贸易商在收购,收储企业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仍处于观望之中。一方面是因为今年早籼稻产量和品质都下降了,另一方面是大家都在观察后期的政策会如何出台。
不过,随着收购高峰期的到来,一场早稻“收购战”即将拉开序幕。
农发行湖南省分行的分析报告显示,部分社会资金和企业盲目看好粮食市场,可能通过多种形式入市收购,加之周边省份企业也有跨区设点、委托收购意向,湖南省收购主体将呈增多趋势。农民惜售、企业惜卖,收购主体很可能盲目看好价格后市。这些因素交织可能导致竞争加剧,局部地区可能出现抢粮现象。
事实上,7月份夏粮收购过程中的“抢粮潮”仍然历历在目。国家发改委就此指出,粮价上涨预期增强,一些企业盲目“跟风”抬级抬价在短时间内大量收购粮食,致使出现农民惜售、企业惜卖、市场供求一时骤紧的局面。
为了防止早稻收购中也出现企业违规加价、哄抬粮价、抢购粮源、扰乱市场等非理性行为,农发行湖南省分行日前正式安排部署了早籼稻收购信贷工作,明确表示“保供稳价”将是今年收购工作的核心。
肖凤南表示,未来一段时间,随着农发行的贷款发放,粮食企业将凭借充足的资金进行大量的粮食收购,很可能将带动粮价的上涨,但是涨幅不会很大,一方面,粮食主管部门会吸取前不久小麦涨价带来市场波动的教训,尽最大努力引导粮食企业平稳有序地进行粮食收购,禁止出现哄抬粮价的现象;另一方面,对整个粮食市场能起主导作用的中储粮对今年的粮价会进行限定,粮价高涨的现象将很难在此番早稻收购中出现。
共振 国际粮价上涨可能传导到国内市场
就在今年粮食收购及价格政策不断出台之时,全球粮价高涨的狂潮又席卷而来。专家指出,今年国内外都面临着粮食供给偏紧的局面,国际粮价的上涨可能会传导到中国粮食市场。
受到特大干旱和小麦大幅减产的影响,俄罗斯于5日宣布将从本月15日起暂停谷物出口至今年12月31日。作为全球小麦出口大国,俄罗斯的出口禁令立即在市场上引发了“大地震”。全球最重要的农产品交易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期价5日以涨停价报收,创下23个月以来的新高,并带动玉米期价盘中一度触及13个多月以来的高点。
不仅仅是在俄罗斯,农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减产和涨价的压力。联合国粮农组织上周发布信息称,将2010年全球小麦产量的预测数从6.76亿吨下调至6.51亿吨;价格方面,全球小麦价格自6月以来已经上涨了50%。
有分析人士指出,虽然俄罗斯等国小麦的减产尚不足以改变国际小麦市场供需平衡状态,但小麦价格的上涨已经导致小麦玉米比价、大豆小麦比价偏离均值,这轮以小麦为首的农产品上涨格局将继续向玉米、大豆市场传导,农产品市场价格将继续上移。
“在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中,由于中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因此国内价格相对于全球市场保持平稳。然而今年供给偏紧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是同步的,国内外粮食价格上涨的压力都比较大。”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国际市场对中国的影响主要看进口,而中国今年的粮食进口量增加,国际粮价因此会传导到中国,并进一步推动国内粮价的上涨。
今年以来,中国的粮食进口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并且十年来首次从美国大量进口玉米。据农业部最新统计数据,1至6月,中国谷物进口量为248.4万吨,同比增长60.7%;谷物净进口182.0万吨,同比扩大1.2倍。其中大米进口17.4万吨,同比增长44.3%;玉米进口8.8万吨,同比扩大26.3倍;小麦进口84.5万吨,同比扩大1.1倍。
虽然中国粮食的对外依存度很低,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对农产品进口需求的日益攀升,被认为推动着农产品价格牛市的到来。在这样的牛市里,全球资本对农业领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李国祥认为,由于看涨农产品价格,现在的资本纷纷进入农业领域进行炒作,这很容易引起价格波动的放大。过去每年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一般要到9月份才表现出来,现在很多农产品涨价都提前了,这与资本的炒作有关系。
相比于粮食的进口,资本的进入对中国的粮价或许将产生更大的影响。不久前的夏粮收购期,外资企业加入了粮食收购大军,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李国祥指出,国际资本在赌中国农产品价格会大涨,因而进入中国农产品市场进行炒作。国际资本要影响中国农产品的价格有两个途径,一是直接进入中国炒作,二是在国际市场上炒作中国将要大量采购的农产品,把价格抬高。(周勉 周楠 白田田)
因灾减产致农民惜售 外资“抢粮”深加工面临洗牌
粮食局官网刊文解析粮价:玉米小麦不会过分涨
夏粮收购"钱等粮" 惜售引发抢粮潮
专家:国家要防止的是粮食价格的大起大落
外资企业参与夏粮抢购 变相争取国家补贴需重视
“暗战”夏粮收购:涨价预期下的“惜售”
夏粮收购"钱等粮" 惜售引发抢粮潮
2010年07月08日 14:46:49 来源: 中国证券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7/08/c_12312953.htm
成本上升涨价预期导致“惜售”
德州市黄河涯镇崔庄村粮农崔风全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他今年种了5.5亩小麦,大约收了4500斤,单产800斤左右。“不卖,再等等。”崔风全说,按市场价1元/斤出售,可以“变现”4500元。但由于柴油、劳务等价格上涨,增加了生产成本。去年40元/亩的收购价,今年涨到50元/亩,播种价也从去年10元/亩涨到今年15元/亩。
崔风全粗算了一笔账:按1亩小麦计算,肥料大约300元,农药40元,种子大约30元,水电费100元,播种15元,收割50元,累计一亩地成本535元。而一亩大约收800斤,按1元/斤,一亩小麦一年下来净收入265元,还不包括劳动力成本。
“现在玉米之类的农产品都在涨价,大家都预计夏粮价格还会涨,所以我也不着急卖,再等等。”崔风全说,村里有点能力的人都出去打工了,每天至少挣六七十元钱。虽然国家有补贴,三亩地一年能补两百多元,但种粮的收入只占家庭收入中很小的一部分。
由于种粮成本普遍上升,农民对粮价存在上涨预期和惜售心理。部分农户的粮仓全部装满了粮食,他们认为粮价还会上涨,所以不会在近期卖。
一粮农说,“玉米、绿豆、大蒜都涨得很快,小麦也有可能上涨。”在农村,如今农民对“炒”农产品现象并不陌生,甚至坐等小麦后市上涨行情,捂粮惜售现象今年特别严重。
“抢粮”战打到田间地头
一边是农民惜售,一边是收购方纷纷掀起“抢粮潮”。受低温天气影响,今年江苏、安徽等地小麦减产幅度超过先前的市场预期,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市场采购主体入市抢粮。
企业抢收成为推动粮价高走的源动力。由于新麦全面上市之前,部分地区小麦推迟上市10天左右,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心理预期,于是各收购主体纷纷先下手为强。
除了中储粮、中粮、华粮及其他国有粮食企业,2010年参与夏粮收购的主体还有各类粮食贸易企业、粮食储备企业、农村经纪人、面粉加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等。
往年这个时候正是夏粮收购高峰期,中国证券报记者来到一些粮食收购点,却很难见售粮农民的身影。个体粮食商贩和经纪人直接到田间地头,不等农民晾晒整理就收走小麦,农民得到的价格比市场价低3—5分钱。
收了15年粮食的中介安吉清说,“农民的粮食还晒在路上,为了图省事,就直接卖给粮贩子。”安吉清今年才收了10万斤,而往年同期至少收了40万斤。
在陵县粮食储备库,中国证券报记者看不到多年前农民熙熙攘攘排队售粮。陵县粮食储备库一工作人员说,“我们现在要提高服务质量,不再坐北朝南。现在下乡进户收粮,甚至不需要粮农搬运,输送机直接传输到卡车上。”
吴希明是开三轮车进村收购的“散户”粮贩,收购价大约0.97-0.98元/斤,“今年不好收,有时半天,还是空车,农民不卖。”吴希明收来的小麦,再转手卖给中介商,一般以1元/斤成交,赚2到3分钱的差价。
“我收粮食10多年了,第一次遇到今年这样的情况,大家都不肯卖。以前一天能收4、5万斤,现在4、5千斤都收不到。”王建志是一名中介商,往年同期一天能赚四五百元,现在只能挣四五十元。
私人粮商有些是看好小麦价格涨势,另一些则是受雇于大型粮食企业,为大型粮食企业代收代储,以赚取收购和存储费用。
而各粮库想方设法收购托市小麦,背后有利益驱动。国家政策规定,定点收购的企业,可以获得每斤2.5分的收购费用补贴和每斤3.5分/年的保管费用补贴,加在一起有6分钱的补贴,所以各收购主体积极性非常高,有的甚至愿意出高价倒贴一两分钱去收购。
抢购小麦不仅出现在本地不同市场主体之间,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今年跨地域收购现象比较突出。来自江苏的国有粮食企业因为资金充足,又需要进行储备粮的轮换,纷纷到安徽滁州等地入市抢收,价格高出托市价3分左右。
根据测算,每斤粮食增加一分钱收购成本,即可将收购半径扩大100公里。进入安徽收购粮食的外地企业主要来自江苏、山东等临近省份,这些加工企业经济实力强,不少还享受政府的相关农业产业化补贴,有经济实力从事跨区收购。特别是一些销区加工企业,直接到产地收购粮食价格低,比后期从国家粮食交易市场拍得的粮食要便宜得多。
据安徽省粮食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安徽省政策性收购小麦已达77万吨,比去年同期少160万吨,出现“钱等粮”的现象。
影响下游产品价格
虽然今年部分省份上报数据显示夏粮丰收,但根据粮农反映,今年小麦单产下降了10%。
针对目前新麦价格走高,河南、山东等地的中储粮系统已经暂停了托市收购。业内人士分析,暂停收储是一种信号,有利于稳定收购价格。
一位业内人士给中国证券报记者分析了今年新麦价格“小步快跑”的原因。首先,农民对粮价的预期抬高了收购价格。由于受前几年收购价格走势的影响和2010年种植成本的提高,开秤收购的价格高开也是顺应了这种趋势。部分粮农心理价位已经达1.1元/斤。其次,受持续低温等因素影响,个别地区小麦出现减产。另外,贸易商、加工企业看到后期行情,国家托市价逐年提高,这些也导致农民惜售。
这位人士说,中等小麦的托市价是0.9元,但市场价已经达到1元—1.05元,所以托市预案无法启动。
陵县粮食储备库一位工作人员说,“今年市场收购主体增多,收购难度加大,加剧了农民的惜售心理,目前上市流通小麦量仅为往年的50%。”
中国证券报记者得到一组数据,截至7月2日,德州市收购小麦7.02万吨(国有3.02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4.9万吨左右,国有收购较去年同期减少2.44万吨左右。
业内人士认为,托市收购价逐年走高,去年粮食后市走高,部分粮农觉得今年会延续去年行情。并且,农民生产投入增加,农民收入渠道多,出售小麦不再是唯一收入来源,达不到一定的心理价位就持粮待售,致使小麦市场往年的“售粮高峰”不再。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得一份7月2日《夏粮收购快报》,根据对河北邯郸、河北临西调查,小麦价格继续上涨,涨幅在0.005-0.01元/斤,但上市量仍然没有多大变化。菏泽地区“国”字头收购(托市粮、商品粮、轮换粮)全部停止。聊城国企停收,但粮农依旧惜售,价格仍维持高位运行。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虽然“国”字头企业接到中储粮山东公司停收消息后,基本停止收购小麦,小麦市场价格涨势趋缓,但小麦市场整体并没有受此影响下跌。市场收购进展缓慢,其他收购主体想借此略为降低收购价格,但粮农惜售情绪仍较浓重,市场价格依然坚挺。
目前,小麦价格上涨已经影响到下游面粉等加工产品的价格。山东面粉企业巨嘴鸟工贸有限公司原粮部经理马善鸿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说,与去年同期相比,企业收购小麦的成本已经上涨超过10%,面粉加工企业担心后市继续上涨,想办法多存储麦子以应付后市行情。
各类资金涌入 江苏部分地区上演夏粮抢购战
2010年07月05日 08:10:24 来源: 中国证券报

记者近日在江苏采访时发现,社会上预期粮食后市看涨,国企、个体、外企等各类市场主体纷纷进入粮食收购市场,导致江苏部分地区的夏粮收购价格疯涨,甚至出现抢购夏粮现象,国有粮企收购一度失控,市场风险大增,亟待引起高度关注。
一天一价,夏粮价格高涨,收购进度缓慢
“今天大丰市不少收购点的挂牌价已经达到1.04元每市斤,我们有点不敢收了。”6月25日上午,江苏盐城市的收购规模较大的个体经纪人顾红新对记者说,虽然他现在是为外地地方储备库和面粉厂“订单收购”,并没有风险,但是他能够承受的最高价格是1.02元每市斤,而去年的价格是0.86元每市斤。
“现在小麦价格是一天一个价,每天涨一分钱,有时半天一个价,有的收购主体人为地刮起‘抢购风’,这是我从事粮食收购工作多年来第一次遇见,现在压力很大。”江苏射阳县兴桥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李纯浒说,24日,他们粮库开出的收购价是0.98元每市斤,也是被迫逐步提高,而爱民米业、中粮集团给当地经纪人开的价格前两天是0.96元每市斤,25日已经达到0.99元每市斤。“国有购销企业明显没有竞争力,目前粮库的直接收购量只有4000吨,是去年的1/10。”李纯浒25日说。
江苏省农业局局长倪锡林说,根据江苏农情系统调查,今年夏粮有望连续七年增产,表现为“双增一减”,即面积增、总产持平略增、单产持平略减。江苏各地粮食管理部门、国有购销企业和部分经纪人普遍认为,目前的小麦收购价格处于集体性不理智状态,各收购主体竞相抬高价格,加大市场风险。
“我们今天收的是0.95元每市斤,到这里按质量定的价格是0.98元每市斤。”25日,在射阳县合兴粮管所,前来卖粮的一位侍姓农民说,他自己种粮,同时也是小规模的经纪人,农民增收的希望迫切,在粮价上涨时,惜售心理非常严重,他们收粮也很难。
虽然收购价格高涨,但收购进度却不容乐观。合兴粮管所主任田海明介绍,今年的收购量只有1800吨,只有去年同期(排除今年粮食收获期推迟因素)的45%左右。整个收购市场出现了资金充足、农民惜售,进展缓慢的收购现象。
据农发行江苏分行副行长王明介绍,为了保障夏粮收购的正常进行,农发行江苏分行与江苏省粮食局紧密合作,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为夏粮收购提供资金保障。根据预测,江苏省小麦收购量为187亿斤,需收购资金175亿元,农发行将提供贷款153亿元,保障小麦的正常收购,保证不因农发行贷款问题而出现农民“卖粮难”。到6月底,农发行已在江苏省发放夏粮收购贷款80亿元,已收购夏粮64亿斤,出现了“钱等粮”的新现象。
农民惜售,抢购成风,各类主体竞争激烈
6月23日,记者在徐州新沂市王店粮库看到,前来卖粮的经纪人人数寥寥。粮库主任訾民忠说,当天当地白麦价格为0.95元每市斤,实际上粮库以这一价格收粮已经面临较大风险。当地国有购销企业共收购小麦5万多吨,为去年同期的1/3。新沂市粮食局局长陈军说,这造成国家手上没粮,将影响下一步的调控能力。
据记者调查,造成今年小麦价格高涨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社会普遍预期小麦市场后期看涨。
徐州市沛县白小麦市场收购价格达到0.96元每市斤,为历史最高价。沛县栖山镇粮管所主任甄在培告诉记者,当地小麦价格“疯涨”,国家的托市价格相对低于市场价格,给国有粮管所收储带来较大压力。23日,他所在的粮管所只收储了仓储量的20%左右,而去年在收获刚结束的同期,这一数字已经达到50%以上。
沛县粮食局副局长朱守东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收购主体和当地农民看好后市,收购主体有储备小麦的动机,农民有惜售心理。
盐城粮食经纪人顾红新说,目前市场上的普遍心态是看好小麦后期价格,主要在于前期水稻价格从0.9元每市斤上涨到1.5元带来的示范效应,以及市场对于今年小麦整体减产和小麦质量下降预期将造成供需失衡的判断。
二是各类市场主体今年都进入市场捞一把。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在江苏徐州、盐城、扬州等地,各类收购主体积极进入市场,甚至外企都积极参与入市收购,收购市场主体猛然增多,市场十分活跃,部分地区出现“抢购”。
在沛县,当地的收购主体,不仅包括国有企业,还包括面粉加工企业及农村经纪人,还有山东、河南的收购企业到当地“抢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以外的收购主体在当地的小麦收购量比去年多三四成,主要通过委托当地经纪人的方式收购小麦。
记者采访的几位农村经纪人均称自己收购的粮食已有了下家,为代理收购,但是知情人士透露,实际上,不少经纪人预期小麦价格将持续上涨,开始短期囤粮,从中赚取差价。
三是小麦收购推迟质量下降。
在小麦价格高涨的同时,小麦质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下降现象。从记者了解的情况看,由于受天气影响,今年小麦的入库品质不尽如人意。主要是赤霉病,发芽粒不同程度发生,容重普遍较低,平均在740克每升,部分小麦色泽灰暗,收购水分失控,这将给粮食的安全储存和日后的购销经营造成很大的影响。
江苏省粮食局副局长严长俊认为,今年国家继续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和油菜籽托市收购政策,并相应地提高收购价格水平,对市场价格形成了有力的支撑。国家对政策性粮食顺价销售,有利于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起到“稳定器”的作用。今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油菜籽减产,粮食生产再获丰收难度加大,市场预期看涨,使农民惜售心理增强。
射阳县粮食购销总公司副总经理夏兆建说,不问质量的抢购现象在当地比较明显,来自于中粮集团、华润等国企、益海粮油等外企以及南方销区的省市在粮区设立代理收购共同作用,抬高了价格。
收购市场混乱,政府应主动出击,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盐城、高邮、徐州等地的收购主体中,除本地众多的个体户、经纪人活跃于收购市场外,外地客商、外资企业、面粉厂家也纷纷入市,在粮食产区设置网点,并占据航道等有利位置,竞相争夺粮食资源。夏粮收购面广量大,市场监管难以到位,致使各地抬价抢购、无序竞争的现象比较严重。
记者调查发现,夏粮收购价格的上涨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是,目前的市场行情容易导致农民惜售心理加重,他们对后市的期望较高,但农民惜售和“卖粮难”的两种极端情形可能会发生颠倒,从而最终伤害了农民。因今年小麦市场价高于去年,随着市场供应量的增加,收购价格可能会有一个小幅下跌的过程。由于国家手中握有大量小麦库存,预计小麦市场继续维持政策市特征。
今年的夏粮收购与前几年的托市收购年份有所不同,不但价格“高开高走”,而且收购主体多、入库粮质参差不齐,给后期小麦安全保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业内人士认为,面对当前的收购形势,政府要引导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理性对待,既要创新收购方法,多管齐下争取粮源,又要多策并举保证质量、多方联合保障粮食安全。
盐城市粮食局副局长朱胜东建议,需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与相关部门组织联合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以维护正常的粮食市场收购秩序。国家需要想办法解决目前的问题,必要时国家应考虑提高托市粮的收购价格,出台临时储备计划。
针对目前夏粮收购的新情况,为维护市场收购秩序,促进农民增收,江苏省粮食局已派出督查组赴各地进行收购检查。要求各企业务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把握,按照合理价格进行收购。在收购策略上,粮食质量是第一位的,然后是价格、数量,各企业不得不顾质量,盲目收购,更不能在攀价上做文章,乱“放卫星”,助长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秩序的坏风气。(孙彬 陈刚)
作者:邢国鑫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邢国鑫于2010-8-09 周一, 上午10:18修改,总共修改了2次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