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就几条笔记说几句闲话 |
 |
断章师爷 [个人文集]
.gif)
加入时间: 2009/08/25 文章: 615
经验值: 27036
|
|
|
作者:断章师爷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就几条笔记说几句闲话
断章师爷
从网络上下载了一些明清的笔记,临睡前就着床头灯翻翻,既解厌气,又可催梦,文字还比较耐读。适遇耶稣受难日,学校放假,左右无事,连续看了两天。内中有几则颇有趣,摘录下来,公诸芦区网友同享。
《冷庐杂识》记载了杭州太守吴薇客赠杭州虎跑寺平山和尚的一付对联是:“炉火红深,与我煨芋;窗树绿满,烦公写蕉。”前人谓此联“具有雅人深致”,也就是说格调高尚,情趣深远。雅远与否,我无从置喙。只是觉得这付联语完全是通俗的白话,然而内中的意境却经得住反复玩味。很有些象白居易那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文字不加雕琢,清新洒脱,近于口语,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吴薇客此联的妙处也正相仿佛。从吴薇客的上联看起来,这位杭州郡府的最高行政长官处世行事似乎相当平民化,一点没有官场架子,开口就向虎跑寺里的和尚讨煨芋吃。其实细细推究起来,个中颇有讲究。联中的“煨芋”,典出“懒残煨芋”。唐代明瓒禅师性懒而食残,号懒残。京兆书生李泌为逃避奸臣崔圆和李辅国迫害的躲在南岳读书,夜深人静,听到梵曲阵阵,有遗世之响。 李泌顺着曲声来到衡岳寺,发现唱曲人是执杂役的懒残和尚。他正在牛粪上烤芋头吃,一见李泌就把吃剩的半个芋头给他,说了句:“不要多嘴,管你做十年宰相。” (“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后来李泌果然如禅师所言,当了十年的宰相。因此上联中蕴含的潜台词是这位吴太尊实际上把自己期许为“上悟圣主,以跻相位”的李泌! 下联中的太守大人吃过煨芋不算,还要和尚为他写蕉!这里寓的典是“绿窗”和 “芭蕉”,脱胎自“怀素书蕉”。怀素,也是唐代高僧,著名书法家,曾广植芭蕉,以叶代纸。怀素原本籍籍无名,是礼部侍郎张谓赏识他的才华,携带他去京城,使之名声遍及京华。看来吴太尊又把自己比作“吴郡张颠曾不易”的礼部张谓侍郎了。网络上考不出吴薇客的具体身世。他吃了平山和尚的“煨芋”,又屈尊求他写蕉,不知他自己日后是否由一介太守而晋升到位极人臣的宰相、侍郎?
书中另有一则“自夸”,读来也很发噱。济南太守黄芝珊讨了一个小老婆,他屡屡对治下的幕僚夸赞她的美貌。后来幕僚们进黄太守府中见到了这位小老婆,其实姿色一般,尤其是裙下露出的绣履足有一尺多。顾及上峰的面皮,他们异口同声夸赞新纳的小星是位美人,不过美中不足的是脚稍微大了些(“美人也,惟莲船稍大耳。”)。黄太守惊诧地说“不大呀!” (“太守诧曰不大”),过了会才恍然大悟,“是了,是我手掌太大的缘故,每回都觉得还握不满一只手呢。” (“是矣,予手掌太大,每觉纤不盈握耳。”)黄太守是翰林出身,从此人们就称他为“大手笔” 。“手笔”有几种含意,可以指文字或书画的造诣,例如大家手笔;也可以指办事、用钱的气派和排场,例如手笔阔绰。所以,这个称呼听起来似乎在恭维太守的文章,其实是在讥嘲他胡乱花钱买了个大脚婆娘当姨太还乐不自禁,当然也在揶揄他生就一双巨灵掌,一尺有余的大脚居然还不够他一握!
《南亭笔记》提及“曾国藩生挽汤海秋”一事。挽联是人际关系 ------ 应酬联语中的一个大宗,很有些盖棺论定的意思,既要概括死者的生平,又要抒发自己的情感,还要予以客观的评价。况且写挽联不是做唁文,字数是有限制的(孙髯翁为昆明大观楼撰写的对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也不过一百八十个字)。因此不下一番苦功夫是写不好挽联的。可是挽联赠送的对象多为亲朋故旧,可供实践的机会实在不多。倘若每死一个才写一幅,纵然亲朋熟人凋零殆尽,估计也未必练得出一手超凡入圣的挽联功夫。曾国藩不愧是曾国藩,所谓非常之人能行非常之事。他居然想出一个生挽的主意:凡是有机会让他作挽联的师长、朋友,他都预先拟就了挽联。当然,这等功夫只可背地里偷偷练习,万万不可让被挽者得知,试问谁愿意活得好端端的被人当做吊唁的素材来编排呢?却说道光某年正月,曾国藩利用闲暇在书房中出神地推敲着一付挽联。他的好朋友汤鹏前来拜年。因为两人是至交,所以未等下人通报,汤鹏就排跶而入。说来也巧,曾国藩撰写的对联中一付正是打算待汤鹏千古后赠送的。陡然见到汤鹏撞将进来,曾国藩自然手忙脚乱地把墨汁淋漓的对联藏掖起来。汤鹏见到书桌上一大叠条幅,还以为他在写春联呢,自然要先睹为快了。曾国藩却死死捂住,不肯给他看(“汤欲抽阅之,曾不可”)。汤鹏秉性率真,见曾国藩不肯,引发好奇心,就一把扯将过来看个究竟。不看则已,看了差点儿没背过气去,好朋友竟然在忙着为朋友们写挽联呢,每人一付,其中一付正是吊唁自己的!(“举其平日之友,皆作一挽联,汤亦在其中”)。新春佳节中碰到这等倒霉之事,岂不晦气?汤鹏当下宣布和曾断交,拂袖而去(“自此遂与曾不通闻问”)。汤鹏,字海秋,湖南益阳人。自幼聪敏好学,22岁中举,23岁中进士。因文章“震烁奇特”,被选入军机章京。他以勇于言事,触怒清室,不一月即令仍回户部供职。逝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仅44岁。他一生著述甚多,有《浮邱子》十二卷、《七经营补疏》七卷、《明林》二十四卷、《海秋制艺》前后集、他秉性刚直,对追逐名利、诌媚无耻之徒恨之切齿。曾国藩挽汤鹏的联语是:
著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
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
至于这付挽联是不是被汤鹏在生前撞见的那付,史无明载。曾国藩另外在《祭汤海秋文》中将两人断交的原因归咎于汤对曾批评他的著作《浮丘子》不满:“一语不能,君乃狂骂。我实无辜,讵敢相下?”真相究竟如何,姑且存疑。
《野获编.补遗》中说,万历年间南畿督学御史房寰曾上疏揭露海瑞一生娶过三位妻子,其中两位因为小过失而被他休逐出门。先后被他收为妻妾的有王氏、潘氏、丘氏、韩氏等九位女性。(“居家九娶而易其妻”)。海瑞自己年过花甲(“瑞已耄”),还要娶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做小老婆(“妻方艾”)。海瑞居官清廉,生活清苦,是见诸史书的。《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四》记载海瑞在浙江淳安当知县的时候,穷得要靠老仆人种菜供一家子食用(“迁淳安知县,令老仆艺蔬自给”),当然更舍不得吃肉。有一次海瑞的母亲过生日,海瑞买了二斤肉,这条消息居然传到了总督胡宗宪耳朵里,啧啧称奇。(“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另据《宛署杂记》记载,万历年间“猪肉二十五斤,价银五钱四分”。也就是说买2斤猪肉需要0.0432两银子。按《百度》介绍,说海南海氏系回族,其先祖海答儿落籍琼山后,全族弃武从文,海瑞便是海氏第五世后裔。那么海瑞孝敬老母的很可能是2斤牛肉,当时的市价是“牛肉二十斤,价银四钱正”,也即花了0.04两银子,比猪肉还便宜一些。在明代,收一个婢女为妾约需50两,讨一个妾要百两以上,赎买一个色艺俱佳的名妓为妾,通常需支付千两白银的身价。海瑞先生一生娶了9位妻妾,毛估估的话,至少也需要花个数千两白银。他但凡少娶个把小老婆,又何至于要到给海太夫人祝寿时才舍得割上2斤肉呢!
此外,据《见只编(上卷)》记载,海瑞5岁的女儿从男仆手里拿来一块饼,海瑞知道后大怒,认为女儿怎么能随意接受男仆的东西呢?(“忠介怒曰:女子岂容漫受僮饵?”)于是他声色俱厉地对5岁的女儿说:“如果你能饿死的话,才配得上作我海瑞的女儿。”(“能即饿死,方称吾女”),结果海瑞的女儿哭泣7天,绝食而死(“女即涕泣不饮啖,七日而死。”)。史书记载海瑞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诃、清廉正直。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是广为流传,经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编成了长篇公案小说《海公大红袍》和《海公小红袍》。原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先生是治明史的专家,想必也看过这些稗官野史。可是他偏要逢君之“好” (恶!),编写了一出历史剧《海瑞罢官》,把海瑞当做清官的典范来歌颂。结果是马屁拍在马脚上,白白赔上了老命一条。
作者:断章师爷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断章师爷于2010-7-22 周四, 下午1:02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