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碁迷
加入时间: 2009/08/29 文章: 354
经验值: 16281
|
|
|
作者:北京碁迷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我的结论和你正好相反
引用: |
如果没有国家强制的福利,民间的福利只能发展得更好 |
这个"更好"和谁比? 是和民间福利自身比? 还是和政府提供的福利比效果? 第一印象是, 和自身比, 民间的福利可能会发展的更好, 因为交的税少了, 闲钱多了. 但你如何保证民间福利会发展的比政府福利的规模更大受益人更多?
引用: |
公众的善心远比一般认为的大得多、可靠得多。 |
还是那个问题, 公众的善心远比一般认为的大得多可靠的多. 但要大出多少去才足够替换现在政府的福利. 须知, 政府的福利有其边界和底线, 公众之所已会有那么多善心, 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已经是很多政府福利的享有者(比如义务教育, 养老保险, 医疗, 失业救济等等) -- 人没有后顾之忧, 自然比较容易"发善心". 我们对比一下现实, 中国和美国每年用于私人慈善事业的资金占国民个人收入的比例是多少? 为什么有那么大差距? 中国人连自己花钱都舍不得, 更不用说愿意去帮助别人. 不要说在中国, 即便在美国的中国人, 其参与慈善事业的意愿也是个个族群间相对较低的. 撇去文化传统不说. 一个最有力的解释就是, 中国缺乏社会保障与福利, 人们没有安全感, 因此倾向于攒钱以备不实之需 -- 请问, 一个人自身尚且难保, 又会有多少意愿去帮助他人? 这个解释反过来说就是, 因为美国相对中国, 社会保障体系更完善, 政府对社会负有更大的责任, 因此社会成员普遍安全感相对较高, 正因为政府把福利中的硬骨头啃了, 老百姓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才更敢花钱去选择自己愿意帮助的人. 如果公共福利缺失, 义务教育没有了, 全民医疗没有了... 你猜还会有那么多人愿意拿那么多钱去帮助和自己素不相识的穷人么? 他们会先帮助自己吧?
你举的例子里说, 经济发达了, 民间福利事业也相应增强, 将其解释为自由经济和政府退出的结果 -- 我有不同的解释, 经济发达了, 政府的税收增加了, 公共福利的数量和质量也相应增强了, 人民更有保障, 安全感增加, 也就更愿意用闲钱去帮助别人了, 因此民间慈善才会也相应增强. 但它有个前提, 那就是公共福利有更大幅度的增强 -- 人性就是如此, 只有当一个人确认自己经纪上更安全的时候, 才会更愿意参与福利.
对比中国, 中国的经济增长年年保8, 经济总量飞速增长, 但中国的私营慈善事业却根本没有相应的增长幅度? 请问, 对此肯舍无敌作和解释? 我见过的解释大概是, 中国人人性冷酷, 有钱了也不愿意帮助别人; 或者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 或者是中国贫富差距太大(言外之意, 有钱人反倒比穷人更不愿意参与福利) ... 诸如此类. 可笑的是, 历来相信制度决定一切市场照顾一切的肯舍无敌, 一碰到这种现象, 马上就把市场和制度抛到九霄云外, 反倒一个个争先恐后的去从文化和人性上去找原因. 我的解释是, 人性和文化不是决定因素, 美国万恶的力伯儒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才是关键 -- 中国没有力伯儒更没有"社会主义", 所以中国人再有钱也不敢把钱投入到私人慈善中去.
因此我大胆预测, 一旦政府真的走开, 私人慈善不但不会发展, 反而会迅速萎缩.
引用: |
想想看,如果北京和上海现在每年能有这么多钱用于慈善事业,穷人和弱势群体的生活还会有什么问题吗? |
问题就是, 没有政府强制, 根本不会有这么多钱来用于慈善.
引用: |
这个数字今天听起来似乎并不多。为了理解这个数字的意义,我们来看看同期上海市政府的支出。1930年,上海市政府的财政支出是708万余元,也就是说,民间慈善事业可支配的资金超过政府财政支出的40%!这是不是有些惊人呢? |
你如何得知上海慈善事业支出占这么大比重的真实原因? 既然如此, 为什么今天反倒没有这么大比重了? 你如何得出这是因为"政府走开"的结果. 或者说, 你如何保证政府走开以后, 现在北京和上海的私人慈善事业也会上升到这个程度?
引用: |
普通的中国商人和市民,远比政府善良、能干和可靠得多。 |
既然如此, 为什么现在的中国商人和市民反倒这么不善良了呢? 现在中国的商人和市民每年花多少钱去搞福利? 政府禁止他们搞福利了么?
引用: |
分析当时上海市政府支出的方向,会得出更有意义的结论。当时,上海市政府支出的大部分用于维持治安、教育和城市建设,其他公益开支很少。也就是说,政府承担了维持治安和城市建设工作,社会福利基本由民间来操作,教育和卫生领域则由双方共同参与。 |
言外之意, 当初上海的穷人过的比现在还好. 你见过当年上海的棚户区么? 看过三毛流浪记么? 当年上海的幼童入学率多少? 婴儿死亡率多少? 低收入者的平均寿命多少? 当然, 你又要说这些都是科学技术不发达, 社会财富不够, 僧多粥少一类的话了.
还有一点, 你对社会福利的定义很模糊. 你说当初上海市支出的大部分用于维持治安、教育和城市建设 -- 难道现在不是么? 其他公益开支很少, 那就是说现在上海政府的其他公益开支很多 -- 请问, 这个"现在很多"的其他公益开支包括哪些? 那些"过去基本由民间操作的社会福利"(就是现在基本由政府操作)都包括什么, 在福利体系中占什么规模?
引用: |
如果想要有一个保障水平高,弱势群体能得到最大限度救助的社会,我们到底应该致力于建设哪种福利体系?有两个选择:一、基于自愿和道德的、高效的民间慈善;二、基于强制和冷漠的、低效浪费的官方福利。应该选择哪一个,还用多说吗?” |
你还是没有证明前者比后者实际效果更好. 即便是你手里的王牌1930年的上海, 你也没法证明其民间慈善要比官方福利效果更好. 更何况, 别忘了1930年的上海是基于自愿和道德的、高效的民间慈善, 1330年的上海一样是基于自愿和道德的、高效的民间慈善;同样1930年的孟买也是基于自愿和道德的、高效的民间慈善... 历史上看, "基于自愿和道德的、高效的民间慈善"是常态是普态, 千千万万常态中, 你偏偏选中1930年的上海, 这本身就很有问题, 何以这千千万万"基于自愿和道德的、高效的民间慈善" 状态中, 唯独1930年的上海一枝独秀? 而其他"基于自愿和道德的、高效的民间慈善"却不尽如人意? "基于自愿和道德的、高效的民间慈善"不可能是原因, 因为他们一样"基于自愿和道德的、高效的民间慈善" -- 这就是说, 1930年的上海之所以让你向往, 根本不是因为它"基于自愿和道德的、高效的民间慈善"而是有其他的原因把它同其他"基于自愿和道德的、高效的民间慈善"的时间和地区区别开.
这个逻辑过程很简单. A比B表现好, 为什么, 经过初步观察发现A有a而B没有a, 因此就得出结论a是A比B好的原因. 但进一步分析, 发现C也有a, 但C却不如B好 -- 于是推论, a只是表象, A比B好一定还有别的原因... 这才是不断逼近客观真实的科学方法.
姑且不说, 你评价1930年上海民间慈善由于官办福利的标准是否合理(1930年的上海到底是不是那么好都很有问题), 即便是事实, 这也丝毫不能说明民间慈善对官办福利的优势, 理由如前所述.
换句话说, 你试图用历史中的某些特例来普遍性的证明"民间有足够的善心". 第一, 用特例作普适性的证明, 试图说明的又是民间善心这么难以评价量化的东西, 本身就不能成立;
第二, 即便证明了民间的善心超过想象, 仍然无法证明这个超出想象的善心能够成为民间福利足以覆盖官办福利的"保证" -- "保证"的意思你明白么? 决不是民间善心这种by chance的东西可以控制的了的. 今年年景好, 大家善心多点; 今天张三高兴, 捐了一大笔钱...... 这种东西历史上你总能找出民间慈善大发达的实例, 但它永远不能成为一种制度性的保证.
这就好比解放黑奴, 按照你这种思路, 我也可以说说不定哪天南方的奴隶主突然全体良心发现, 立法解放黑奴也说不定 -- 我说这怎么可能 -- 你就拿出某些南方大奴隶主突然良心发现某一天突然解放所有黑奴的例子来说服我, 你举的例子是真的, 可以证明奴隶主的善良超出你我地想象, 但一样的毫无意义 -- 因为它不具有任何普遍意义.
作者:北京碁迷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北京碁迷于2010-2-12 周五, 下午11:59修改,总共修改了4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