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小小衲 可否将你有关中医的观点概括为: 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恰跟常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相左?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小小衲 可否将你有关中医的观点概括为: 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恰跟常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相左?   
所跟贴 Well,中医在现今世上,不可能与西医并肩了,也谈不上什么体用了(sad)。按南无兄的说法,我只是想从中医里借鉴一 -- 小小衲 - (53 Byte) 2010-1-29 周五, 上午7:50 (146 reads)
7171






加入时间: 2009/11/01
文章: 84

经验值: 3699


文章标题: 中国人面对西方,一个一开始有的问题就是 中西的体用问题。晚清的学者们提出了 (131 reads)      时间: 2010-1-29 周五, 上午9:30

作者:7171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提法后来搁置,按李泽厚所论是”中国面临的问题,救亡大于启蒙”待1949年尘埃落定,那是马克思主义一统天下,全盘西化。
改革开放后,又重新面临着中西互相面对的问题。六四前,已有学者对这个问题
提出了: 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观点。

其背景是,百多年来的社会实践,应该说对西学的长处是都看到了,但也看到了中学有其不可弃的一方面。具体到中医,就是你的想法。

你的这个观点其实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和社会心理基础。从芦笛对你的回应来看,
在面上,确实他的道理具有分明的逻辑性,论证也清楚。但他的道理不可能说服你,同时你觉得又很难与芦笛观点正面论战。问题可能出在,对中学的评价基点上,也即对中学的评价基点是什么?

我贴了个贴,试提出文明有个性别属性概念。芦笛倒将其置于导读了。我还对一个回应作了答复,不妨再贴下:



“中国几千年也没出一个人家那几个”带头大哥”水平的人啊!”,也可作为事实接受。但是否华夏文明的一个特点恰恰是以保持“几千年”纹丝不动,岿然不动,管他世上千年,山中方得七天,这样的一个导向前提为自身存在基础的? 如果这样,以是否出大哥级人物来衡量,本身就不对题了。

还有,对华夏传统文化的批判,鲁迅,柏杨,再加本坛的大师兄,芦笛,可以说

这三剑客基本已谈完说尽了。一个有趣的事实,这三剑客基本上都是深受传统文

化熏陶,得其正昧,本身是这圈里的人,他们的受众也基本属于传统文化圈中

人。这两者的互动,应可以视为对自身的无情解剖和批判。但奇了,培养出这

传播者和受众的土壤恰恰又是这传统文化,而能培养出具有这么高度批判力和这

么虚怀若谷这两个群体的土壤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劣等”到哪里的。common

sense!这里有个悖论:

能够看出自身“体系”不行的人,其自身的体系肯定就已经有“行”的一面;
三剑客能看出自身体系不行,因而他们的体系里有“行”的一面;
三剑客的存身体系本身是传统文化,因而传统文化里有“行”的一面。


不急,先看看上述的三段论是否是一个悖论,再来看如何讨论。谢谢

作者:7171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7171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313417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