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我的蓝天梦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我的蓝天梦   
所跟贴 我的蓝天梦 -- 芦笛 - (3220 Byte) 2009-10-12 周一, 上午4:57 (871 reads)
看客101






加入时间: 2009/09/11
文章: 1950

经验值: 56293


文章标题: 所谓音障 (364 reads)      时间: 2009-10-12 周一, 上午10:36

作者:看客101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所谓音障并不是超过音速就不可逾越了,而是会出现激波,激波出现后阻力大增,激波后的气体会出现紊流。二战前后的激波研究是初期性质的。很多性质没弄清楚。

飞机达到超音速时激波并不是在所有的迎风面同时达到的,前掠翼和后掠翼的一大作用就是延迟激波的产生,另一个作用是将激波的方向变成斜激波,这样阻力就小多了

学激波理论的时候老师说过前掠翼能够解决后掠翼的亚音速性能不好的问题,但结构上解决不了弯扭效应发散的问题。当时老师开了个玩笑,如果能把机身和机翼做成个刚体,高低速性能的矛盾就好解决了。用现在的眼光看也不一定,隐身估计就难处理了。现在各国的超音速风洞试验做的多,激波的性能应该清楚多了,鸭式布局甚至利用前翼产生的激波耦合作用提供附加的升力。不过美国人对此似乎没兴趣,可能也是隐形难处理。飞机设计是个权衡的过程。

你说的 机翼前缘采用薄翼缘确实是超音速时候的新现象。看来先生当年确实是个航空迷,84年参观战斗机的时候,人家介绍俺们国家对米格19的改进时就说过进气道的唇厚减小了。

你说的一个前掠一个后掠在早期风洞里确实有人做过实验,不过没人认真考虑拿到设计里来,飞机不是子弹,不能只考虑一个方向的气动性能。

机头进气是早期超音速飞机的一大创举,如果单纯的从超音速飞行器角度看,是很有创意的,它产生的激波是沿着进气道唇口的内、外激波,激波阻力确实很小。但美国人从来就不喜欢这个,即使是在F86这样的早期飞机上,他们还是在进气道的 上唇口留下了装雷达的位置。这是设计思想使然,苏联人实际上是从大纵深国土防御考虑的,所以采用地面雷达网为基础的地面引导作战方式,当时全世界的技术条件也都是那样,美国人也是要靠引导。后来技术进步了,航电雷达上机就变得十分重要,再也没人采用背时的机头进气方式了。

俺们国家从苏联学来航空技术以后一直比较保守,一方面是工艺基础差,另一方面设计经验也差得厉害,航空电子和雷达就更不必说了,所以一直到歼八设计的时候(六十年代)还是采用机头进气,后来看到不装雷达或者只装进气口小雷达的飞机就是废物,才不得不改变设计了。

作者:看客101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看客101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0763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