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再谈“冒险”和“探险”---兼答土土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再谈“冒险”和“探险”---兼答土土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文章标题: 再谈“冒险”和“探险”---兼答土土 (825 reads)      时间: 2009-10-11 周日, 上午8:10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前贴《西方人会探险,中国人会冒险》肯定有论述不清的地方,又想了一下,觉得土土的质疑引出的一些问题是应当加以澄清的。但我觉得前贴里的基本观点没错,试着换一个角度来讨论。

土土的看法是:
1)老河所谓的“冒险”和“探险”其实是一回事,都应当属于“冒险”,两者不同之处在于行动发生前是否有行动计划。老河只是将无计划的定为“冒险”,有计划的定为“探险”。
2)而“探险”应指进行“对未知环境(多是自然环境)进行的“探索和发现”,它有个特点是计划无法包含结果。即结果往往出人意料”

在对土土的看法作进一步的分析时,我们先看一看“险”在人们的脑子里是个什么概念。

我以为,生命财产(在现代社会里,身命财产是联系在一起受同等保护的)是人的利益的核心。所以,除了自杀以外,人的行动都不会以损害自己的生命财产为目的。但人的生存环境从来是对人的生命财产具有潜在破坏作用的,是“危险”的,这是人的生存常态,也是人为什么必须具要有“趋利避害”的生存本能的原因。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凡是没有这种本能的人都避免不了被淘汰。

不过我们这里讨论的“冒险”和“探险”之“险”却不是上面说的那种常态之险,应当是指“很明显有可能对生命财产造成直接(比较难以承受)的损失的危险”。这一点我在上一贴里没有特别强调,认为是个无需特别声明的概念,这里把它强调一下。所以,在现代社会里人们长期生活在两种危险之中:常态的不可防止的危险;非常态可以防止(或降低)的危险。例如,开着一辆没有故障的汽车去上班这个行为承担的是第一项危险;但是开着一辆刹车有毛病的汽车却同时承担了上述两项危险。而“冒险”和“探险”中的“险”是指的第二种危险。

例如我前贴里举的“冒险”例子:
1、赌博:开车路上出车祸和50%输钱的危险。
2、响应毛主席号召跳到水里打捞国家财产:雷电打中和被水流冲走的危险。
3、为了国家的荣誉不顾身体伤痛参加激烈比赛:正常比赛的危险和伤痛加上的危险。
4、为了小孩能出人头地逼着小孩子长期疲劳学习:大家都有的疲劳和额外加重的疲劳危险。
5、想尽快发财把全部财产都拿出来买短期热线股票: 通常投资的风险外加“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

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冒险”就是比其他人多承担了额外的危险而已。那就要问,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前贴里说,原因在于“人们对于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危险不清楚;或者虽然知道有危险性,但不采取防范措施;或者采取赌徒心态,碰运气;或者受逼迫。这种行为主要的特点是:寻求刺激,急功近利,感情用事。”

我在上面已经指明这种行为谈不上计划性(不采取防范措施;或者采取赌徒心态,碰运气;或者受逼迫)。如果跳到河里抢救一根木头是事先计划好的,采取了各种安全措施,那就不属这种冒险行为,也不是我指出的“感情用事”了,而是有组织的抢救生命财产的行为了,属于理性行为。

再看“探险”的例子:
1、分析中国市场的特点,有计划地到中国投资:通常的投资风险外加“到中国投资”的风险。
(一样意思,故后面几例省略。)

对于额外的风险加以分析,通过有计划地投入加以控制。这就是我上文所谓的“以发现秘密为目的的但又具有冒险性质的行为。说它具有冒险性质是说行动中会遇到无法预料到的危险。但是,整个行为必须是目的明确,精心计划,切忌感情用事,本质上是需要担风险的理智行为。”这里的秘密就是中国市场的特有的外人不知的东西。如果投资行为中没有了“分析”、“有计划”这样一些东西,其行为就成了赌博冒险。人类感情用事和理智行为之间并没有一条鸿沟。

回头看土土的第一条批评,它的确指出了“无计划和有计划”的区别。但那不是问题的根本,问题的根本在于前者是“感情用事”,后者是“理智行为”。

土土还认为,“其实你举得第一类国人常干的事情未必没有计划,比如不顾伤痛参加比赛就是,可以打封闭,用各种临时措施,出状况了以何种救急应对等等。”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要看那些伤痛的程度。我指的是那种可能造成实质性不可挽回的伤害的伤痛。如果预防措施仅仅是减痛而不能防止实质性伤害,那有什么意义?

土土的第二条批评和我的看法文字上差别不大,关键在于对于“险”的理解,以及结果的不可测。所以土土认为“所以广义上来说,科学研究也可以算是一种智力探险,因为它的结果也往往出乎意外,就像普朗克在黑体辐射问题上偶尔统一了长波和短波的普适公式,但这个公式出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普朗克自己都不明白它的意义一样。”我的看法是把普朗克的研究定为“探究”、“探索”恐怕更合理,但并不是所有的科研都不能算作“探险”。

土土还认为,““有计划地到中国投资”之所以不属于探险乃是因为,它的计划完全可以包含结果,比如如果投资在成功的情况下和失败的情况下如何应对,等等。”我觉得土土这里把“结果”简化了。结果还有可能包括地震、政局动荡、法官贪污等不可预料的结果,如何制定应对办法?如何收回投资?至于“攀登喜马拉雅山除非是第一次,后来更多的是征服和自我挑战的意义了,因为喜马拉雅山已经不是未知环境。”的说法也是简单化的说法,以为一次攀登喜马拉雅山就可以完全了解它了。登喜山有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季节,不可能一次登山后就没有了发现的意义了。所以计划是否能包含结果不是探险的定义条件。

土土还提出,“关于科学研究和猛兽相伴的例子,如果老河不同意科学研究本身也是一种“探险”。那么根据老河的逻辑,我觉得与猛兽相伴也就不是一种探险,这只是一种要冒风险的科学研究而已。我想驯兽师和猛兽相伴也是要冒险的,若因此把驯兽师也称为探险家似乎非常怪异。假如驯兽师和猛兽相伴不能称其为探险家,那么科学家也一样,他们的区别只在于各自的工作目的不一样而已。”

首先我只是说不是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探险,只有要冒生命危险的科学研究才是探险,理由如上述。土土你说的对,“我想驯兽师和猛兽相伴也是要冒险的,若因此把驯兽师也称为探险家似乎非常怪异。”原因不就是因为驯兽师不是在探究未知的秘密,而科学家是在探求未知的秘密。

最后说几句。我以为“探险”是西方文化里的一个主要成分,它其实不过是“探索”的特例。“探索”精神才是科学的灵魂。科学里自然有特例,所以当然有“探险”。这种精神扩展到其他领域就是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探险”。但是,如前所述,从事科学总有无法“科学思维”的时候,“探险”里就免不了“冒险”。对于缺乏“探索”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国人鲜有“探险”活动就不难理解了。但我们有的是丰富的感情,所以总有很多的“冒险”。无论如何,“冒险”精神总还是要有的吧,只是不能太多了而已。我们毕竟是人。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河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75225 seconds ] :: [ 21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