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帖]八年抗战中国并未取胜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八年抗战中国并未取胜
所跟贴
[转帖]八年抗战中国并未取胜
--
xilihutu
- (11813 Byte) 2009-9-02 周三, 上午1:02
(417 reads)
xilihutu
[
个人文集
]
论坛管理员
性别:
加入时间: 2007/03/29
文章: 9279
来自: 美国
经验值: 298871
标题:
[转帖]再论八年抗战中国并未取胜 三 :中国***平型关、关家垴等战斗考证
(146 reads)
时间:
2009-9-02 周三, 下午3:03
作者:
xilihutu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6、中国***敌后游击战
国民党军不能全歼日本一个联队,那么***游击队行不行?也不行。
中国***军队抗战中的主力是华北的八路军,但据战时日本华北方面军的参谋回忆,华北日军平均每年损失仅1.8万人。而据日本权威战史《大本营陆军部》、《华北治安战》等宣称,1940年华北方面军战死5456人,受伤12386人,与1.8万人这个数字相当吻合。何况1940年八路军还发动了“百团大战”,这一年日军伤亡数应高于其年平均伤亡数。算上新四军给日军造成的损失,估计八年抗战中国***的军队给日军造成的伤亡总数应不超过20万人,其中击毙者应不超过5万人。
八年抗战,在中国***军事斗争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抗战爆发前夕,中国***军事上经历过惨重的失败,它的武装力量只剩下4万余人,根据地也只剩下陕北一隅之地。而经过八年抗战之后,它奇迹般地创造出127万正规军和220万武装民兵,大半个华北以及华中、华东的大部分地区都成了它的天下。十分明显,抗日战争是中国***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中国***的成功,无疑包含着一系列重要的主客观因素。而它能以数万武器简陋之师,坚持周旋在有数十万装备精良的日本军队的敌后艰苦环境之中,并不断发展壮大,其对日军事斗争策略的成功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但限于装备条件,中国***的军队对日军也无法形成较大的歼灭战。
(1)平型关战斗考证:伏击战击毙日军共547人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伏击日军第5师团一部的平型关战斗,被称为“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历来倍受史学界重视。然而我们对该战斗的宣传和叙述,就出现前后不一的说法。歼灭日军的部队番号,从1个精锐旅团下降到1个大队和辎重部队;歼灭日军的人数,从一万、五千下降到三千、一千。但是根据日本史料考证,平型关战斗击毙的日军,为547人。
平型关一战是1937年9月25日爆发的,第二天,即9月26日上午,***接到捷报后,当即草拟了夸大宣传的战报,并以八路军参谋处名义致电国民政府军委会等报捷,全国各大报纷纷刊载,如:“九月廿五日,我八路军在晋北平型关与敌万余激战,反复冲锋,我军奋勉无前,将进攻之敌全部击溃。所有平型关以北之辛庄、关沙、东跑池一带阵地,完全夺取。敌官兵被击毙者,尸横山野,一部被俘虏缴械,获汽车、坦克车、枪炮及其他军用品甚多,正在清查中。现残敌溃退至小赛村,我四面包围中。八路军参谋处。宥(注:指9月26日)。”
26日中午11时,***在给朱德、彭德怀等人的电报中说明:“已用八路军参谋处名义用有线电、无线电发出简单捷报,只说将敌万余击溃,击毙甚多,一部俘虏,车辆枪炮缴获甚多,正清查中等语。”毛并提出:“关于缴获数目对国民党不可夸大,但对外宣传可略增数目字,是否可说俘虏千余人,汽车八十余辆,坦克五辆,炮三门,炮弹三千发,请酌定见告,以为统一”。(《***致朱彭任并告林聂电》,1937年9月26日)。
由于这时朱、彭已将战果上报南京蒋介石和阎锡山,内容仍然是“缴获汽车六十余辆,小摩托车三辆,外炮一门,炮弹二千余发”,“俘虏敌官兵三百余名,另有敌一部约四五百人,马数十匹被我完全包围,死不缴械,故全部打死”等,故对***把击敌数扩大到万余,且声称俘虏千余等,他们显然认为不妥。接电后,朱、彭两人当晚即联名复电提出:“昨天的胜利对国民党、对外宣传,我们意见不必扩大,以我们本日致蒋阎电为好。”(《朱彭致***并告林聂电》,1937年9月26日)。
但是,正如毛电已经说到的,由其亲拟的捷报早已发出,只是因为缴获问题要和前方统一口径,故才去电朱、彭商量,此一说法已难以收回了。结果,***方面当天在给南京当局的电报中就出现了延安和前总两个内容大相径庭的平型关战斗捷报,而***方面乃至于各方报纸上,自然也都是以***的捷报为准。所谓平型关一战歼敌万余的说法,即由此而来。
而1937年11月20日由***中央所属的抗战出版社发行的《第八路军》一书是这样报导的:“二十五号那天,敌人著名的板垣师团的第十和二十二联队,进入平型关战毕,我军俘获敌人一千余人,敌伤亡在五千以上,我军又夺得坦克车、装甲车及马车共七十四辆 。”
80年代前的内地史书,将歼敌数字再改为三千人。普遍的描述是:“九月二十五日,天色微明,日军进攻平型关的兵力部属已隐约可见。这时板垣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约四千人,一百余辆汽车,两百余辆大车,走入我们的伏击圈内,大约五时半光景,战斗开始了。在这次战斗中,歼灭日军三千多,毁汽车一百多辆,大车二百辆,缴获九三式野炮一门,轻重机枪二十多挺,步枪一千多支,掷弹筒二十多个,战马五十三匹,日币三十万元,棉大衣一万五千多件,其余军用食品无数。单是日本大衣,就够一一五师每人一件。我军伤亡近千人。”
90年代中期后,歼敌数字改为一千人:“此役一一五师共击毙日军精锐第五师第二十一旅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火炮1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卷,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39-40页)。
然而根据日本史料考证,平型关战斗,八路军歼灭的日军是第5师团后勤部队(日军称为辎重、兵站部队),击毙日军数为547人,包括2名中佐。
据日本史料记载,平型关战斗,日军第5师团遭伏击的是从前线灵丘回来的兵站汽车1个中队,以及开往前线的第21联队“大行李”和护卫的1个小队(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册52页)。所以平型关战斗,八路军伏击的是两路对进的日军小部队!两路日军先后进入包围圈而遭八路军分别包围,均被全歼。现将有关问题考证如下:
(一)平型关战斗的战前形势
据有关资料记载平型关地域的地理形势:“平型关位于恒山、太行山两大山脉的交接处。两山夹谷中纵贯一条大道——蔚代公路。公路从灵丘城伸出,沿唐河河谷西行20公里经东河南镇,在蔡家峪村脱开河谷,转向西南平型关山区;再前行2公里,从小寨村入狭沟,至老爷庙出口,全长4公里,沟深10一30米,宽10—20米。沟左侧(西北面)是高山,势如陡壁;沟右侧(东南面)状如刀削,上沿与沟壑平行是一带形平地。沟的出口处,左侧山势平缓,老爷庙旁山面沟,距出口处约40米。右侧是一片不大的开阔地。行进方向200米处是交叉沟谷:沿南沟前行1公里至关沟村开始上山,再前行3公里就是平型关。此沟车辆不能通行,公路则沿西沟而上,前行l公里至辛庄攀山,再前行3公里至跑池村而达山巅,这里是平型关北侧要隘。”
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深知平型关的战略地位,过了此关便是开阔的滹沱河谷,要想设防只有后退150公里到忻口方能立足。阎锡山先后集结11个军共15万人的兵力准备依险据守平型关,与日军在关前决战。阎锡山决定八路军第115师守卫平型关以东地区,担任侧翼防御任务。可见,八路军115师发起的平型关战斗是第2战区组织的平型关战役的组成部分。
进攻平型关的日军为第5师团,是日本陆军最精锐的师团之一,为常设四单位制挽马师团,师团长坂垣征四郎中将,编制2.5万人,因战斗损耗实有人员2.2万人,步兵战斗部队下辖第9旅团(下辖第11、41联队)、第21旅团(下辖第21、42联队)。此时第9旅团主力(第41联队全部和第11联队2个步兵大队,共5个步兵大队)配属炮兵、工兵等特种兵一部组成国崎支队(支队长为第9旅团的旅团长国崎登少将),进攻河北省会保定,故第5师团投入平型关战役的兵力约为1.5万人左右,共7个步兵大队,分布是:第5师团司令部与直属部队、第42联队主力(2个步兵大队)进驻蔚县,第21联队第1、2步兵大队9月16日占领浑源(广灵以西),第21旅团率第11联队第1步兵大队、第21联队第3步兵大队于9月20日占领灵丘(广灵以南40公里),第42联队第2步兵大队也进至灵丘作为预备队。加上沿同蒲路南下的日本关东军“蒙疆兵团”,日军投入平型关战役的部队在3万人以上。
精通用兵之道和熟悉地形的日军名将坂垣征四郎,为避开国民党军重兵设防、地势异常险要的关前重地,派遣第21联队(联队长粟饭原秀大佐)第1、2步兵大队于9月21日自浑源南下,翻越海拔2047米、状如剑锋的大尖山,绕过国军阵地抵达平型关左侧背后。这支奇兵的突然出现,使关前国军惊恐万状,仓皇后撤,将险峻的关前要地全部放弃。日军第21联队趁夜向国军第17军防守的团城口、鹞子涧、东西跑池一带的阵地袭击,第17军退往大营镇以北。日军遂占领了团城口一带2公里长的长城要塞,将国军平型关防线撕开了一个缺口。日军第21联队在内长城上欢呼胜利,与此同时,朝平型关正面推进的日军第21旅团的旅团长三浦敏事少将率领第11联队第1步兵大队与第21联队第3步兵大队前进到东西跑池一带阵地,一并指挥第21联队组成三浦支队,向平型关正面发起攻击。支队的卫生队(负责临时救治伤员)设在关沟,野战仓库则设在辛庄。第21旅团的后勤辎重部队和第42联队第2大队则留在灵丘。这样一来,进攻平型关的日军野战部队与后方基地灵丘间出现了一个长达30公里的真空地带,中日双方都没有一兵一卒。
(二)八路军115师的兵力部署
八路军第115师的师长林彪决定在这里大做文章,将师主力部署在平型关东北关沟至东河南村长约13公里的公路两侧高地,从侧后攻击关沟、辛庄的日军。部队从9月24日深夜出发,因天降暴雨,第344旅388团为山洪所阻,未能及时赶到,至黎明时进入阵地的只有3个团。115师为此调整部署,以343旅(旅长陈光)685团(团长杨得志,副团长陈正湘)占领关沟至老爷庙以东高地,担任对关沟、辛庄日军的主攻;343旅686团(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占领小寨至老爷庙以东高地,负责支援685团;344旅(旅长徐海东)687团(团长张绍东,副团长田守尧)占领西沟村、蔡家峪、东河南村以南高地,负责对灵丘方向的警戒;344旅688团为师预备队,部署在东长城地域。
由此部署可见,115师的部署是以343旅685、686团为主力,对进攻平型关的日军侧后关沟、辛庄进行攻击,配合平型关正面防御的国民党军。但是,由于两支日军后勤辎重部队意外闯入115师的集结阵地,115师当即对其进行伏击,从而将一场事先计划的侧后袭击战变成了一场经典伏击战,这也证明了老红军部队善于随机应变捕捉战机的光荣传统。
我军战史一贯说法,此次作战被伏击的日军是从灵丘由东向西浩浩荡荡开进的第21旅团后续部队,乘汽车100余辆和辎重大车200余辆。按照聂荣臻(时任115师的副师长)回忆,此战八路军投入战斗兵力只有2个团:“平型关伏击只使用了杨得志、陈正湘同志率领的六八五团和由李天佑、杨勇同志率领的六八六团。”(《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中册第352-353页),作战地域也只有一处,即小寨村、老爷庙、辛庄一线山谷。但是根据军事科学院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卷)中的说法,参战部队为3个团,战斗地域也有两处,即八路军685、686团在老爷庙一带伏击了日军先头的汽车部队,687团则在蔡家峪截住了其后尾的辎重大车部队,分两个战场将该部日军歼灭(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卷),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39-40页)。后一说法已相当接近史实,但还有错误之处。
根据日本资料考证,此战被伏击的日军,并非只有灵丘西进的一路,而是两路相向而进的后勤部队,即从灵丘由东向西开向平型关的辎重大车队(大行李队),以及从平型关前线返回灵丘由西向东开的汽车队(第6兵站汽车队)。所以,进入八路军115师集结地域遭受伏击的日军,是从两个入口来的,分属两个部队!结合我军史料,战斗实际情况应为:687团在在蔡家峪截住了灵丘开来的日军辎重大车队,首先打响战斗;685、686团则在老爷庙一带伏击了从平型关前线返回的日军兵站汽车队;687团在蔡家峪歼灭日军辎重大车队后,派出了1个营的兵力又加入老爷庙围歼日军汽车队的战斗;战斗中687团在蔡家峪至西沟村之间对灵丘来援的日军1个步兵中队、685团在辛庄东南对从平型关前线回援的日军4个中队兵力又分别进行了阻击作战。所以我们以往战史中关于我军参战部队、作战地域和战斗发起、结束时间莫衷一是,就是与日军从两个方向相对而进、战斗分两个作战地域有关。至于某些网友考证的两路日军曾经相遇、因错车导致队形混乱而遭我军趁乱攻击,也不符合史实。详情如下:
(三)日军三浦支队的辎重行李队在蔡家峪被歼灭
根据八路军115师师部的部署,344旅687团在蔡家峪地区担任警戒任务,以便于主攻部队343旅第685、686团能顺利地配合友军侧击关沟、辛庄一线的日军。9月25日拂晓前,根据徐海东旅长命令,687团1营占领东河南镇以东公路两侧高地;2营占领1245.8高地;3营占领1466高地及其以南侧高地隐蔽。687团由于战线长,团部分设两个指挥所:旅长徐海东和团长张绍东在小寨村龙王庙指挥战斗;副团长田守尧负责1245.8高地方面的指挥。
日军这边,由于9月19日中秋节晋东北一带普降大雪,加上24日晚的暴雨增加了寒气,因此在平型关前线作战的三浦支队长向驻蔚县的第5师团司令部发出了“天雨变冷,急需补给”的报告(日本一些资料误将此份报告当作平型关前线的第21联队给灵丘的第21旅团部的报告),第5师团部立即命令辎重兵第5联队第2中队将师团库存的军大衣和粮食、弹药交付给留在灵丘的三浦支队后勤部队,由其补给三浦支队(其实当天中午师团的兵站汽车队就已出发给平型关前线的三浦支队运去了一些给养),同时命师团情报参谋桥本顺正中佐去平型关前线执行联络任务,并从师团司令部护卫中队(第21联队第12步兵中队,中队长神代庄吉大尉)中抽出1个小队(第3小队,小队长高桥义夫少尉)担任桥本的护送部队。这支混成部队到达灵丘交付了军大衣、粮食、弹药后,辎重兵第5联队第2中队即返回蔚县,而桥本顺正中佐则率领护卫小队和留在灵丘的三浦支队后勤部队由灵丘西行平型关。这支部队是由以下单位组成:
步兵第21联队的大行李,计官兵97名,马65匹;
步兵第11联队第1大队的大小行李,计官兵76名,马54匹;
步兵第42联队第2大队的大小行李,计官兵70名,马50匹;
担任护卫的步兵第21联队第12中队第3小队,计官兵49名;
步兵第21联队伤愈士兵4名。
加上桥本中佐,以上共计官兵297名,骑兵乘马16匹,拖大车的挽马154匹,装运物资的大车有149辆(我军资料称200辆,相去不远)。
此支辎重部队的战斗人员为辎重兵15名(全为骑兵,编制在行李队内),步兵52名(含第3小队的48名士兵和第21联队的4名伤愈士兵),有38式步枪40支,38式骑枪15支,掷弹筒2具,轻机枪2挺。指挥官桥本中佐和小队长高桥少尉各有手枪1支,战刀1把;非战斗人员为辎重特务兵228名,有刺刀(日文为“短剑”)228把。
这里必须解释清楚所谓的“辎重兵、辎重特务兵、大行李、小行李”等日本军语。按日本军语原文:
“輜重兵、輜重特務兵、大行李、小行李(は)いずれも戦闘に必要な弾薬や糧秣を輸送する兵士のこと。輜重兵連隊は師団直轄。大行李、小行李は大隊以上の部隊で荷物を運ぶ部隊のことをいった。弾薬など直接戦闘にかかわる荷物を運ぶ部隊を小行李といい、糧秣やその他戦闘に直接関係のない荷物を運ぶ部隊を大行李といった。また輜重兵の監督のもとで馬の世話をする兵士を輜重特務兵又は特務兵といった。元は輜重輸卒ともいわれた。”
大致翻译为:“辎重兵、辎重特务兵、大行李、小行李均是指运输战斗所必需弹药与粮草的士兵。辎重兵联队为师团直辖,大行李、小行李则是指大队以上部队里运输物资的部队。运输弹药等与战斗直接相关的部队为小行李,运输粮草等与战斗无直接关系的部队为大行李。另外在辎重兵的管理下照看马匹的士兵被称为辎重特务兵或特务兵,原先也被称为辎重输卒。”
所以桥本率领的这支日军辎重部队,小行李队运送弹药,大行李队运送粮草,大小行李队中的辎重兵为骑兵(配备骑枪担任护卫),辎重特务兵照看马匹(只配备冷兵器),以上全为日军正规的现役官兵。有网友将没有配备***的日军辎重特务兵不计入日军部队中,或推断其为朝鲜劳工,均与事实有出入(因无相关日文资料证实)。
从以上日军资料中可看出,此支日军的战斗人员和武器配备情况是:15名骑兵配备15支骑枪(骑枪的枪身比步枪短,较轻便适于骑兵使用,但精度和威力不及步枪,不过也可划入步枪一类);52名战斗步兵中,40名配备40支步枪,8名使用2支轻机枪(日军1挺轻机枪配4人:指挥员、射手、2名携带弹药的副射手)、4名使用2支掷弹筒(每支掷弹筒由2人使用)。日军的步兵小队,标准编制为54人(一般为50-70人),下辖1个轻机枪组(2挺轻机枪)、1个掷弹筒组(2个掷弹筒)和2个步枪组(每组20名步枪兵)。由此可见,担任护卫的高桥小队(第12中队第3小队)有49人已接近满员(如算上4名伤愈的步枪兵则完全满编),作为自动火器和重火器的轻机枪与掷弹筒则全部配齐(掷弹筒是日军特有的装备,类似于小型迫击炮,其结构是一节底部封闭的圆筒后接一段钢管用于握持,钢管底部再铰接一底座,类似迫击炮的座钣,发射微型榴弹,无支架及瞄准具,主要用来填补迫击炮与手榴弹之间的支援火力空白,作为一种单兵面杀伤武器普遍装备日军),加上15名骑兵和2名军官,全部战斗兵员为69名。
9月25日早晨6时半左右,这股敌人在蔡家峪露头了,7时左右开始完全进入八路军344旅第687团的伏击阵地。日军的行进顺序是:最前面为第5师团情报参谋桥本顺正中佐乘坐的小型木炭汽车,后面依次为第3小队的步兵、大小行李队(辎重特务兵照顾的马拉大车队)、15名骑兵。
这路日军在雨后湿滑的小道上行动不便,大车无法行走,日军纷纷下马推车。7时许八路军687团发动猛烈袭击。关于战斗发起时间,日本人有不同说法,认为在上午10时左右。据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一书(1967年5月25日,由中央公论社印行)第13卷第120页记载:“上午10时许,辎重队通过东河南,进入两侧约10米高的山崖隘道,续向3公里外的蔡家峪前进。”但据参战的687团3营9连的副连长郭春林、2营8连的连长王化堂等回忆,战斗开始时间都在7时左右。至下午1时许,687团全歼了日军这支辎重部队,297名日军被击毙294名,只有3名伤兵侥幸逃生(后被救走)。687团伤亡200多名,副团长田守尧受伤。据日本原《每日新闻》随军记者益川所著的《大陆舞台上的中日死战》(在《丸》杂志上连载)记载:“林彪的部队在通路两侧的山崖上等待埋伏,攻击发起后手榴弹步枪齐发,无武装但多乘马的大行李首先遭到痛击全部溃灭。桥本参谋,高桥少尉等指挥卫队奋力迎战,结果全员战死。”
下午3时,灵丘来援之敌(第42联队第5步兵中队)在飞机掩护下(据我军有关资料,日机有2架、6架之说)反复攻击蔡家峪隘口阵地,被687团2个营兵力击退。687团肃清残敌和击退灵丘援敌后调整部署,1营原地继续监视灵丘之敌,2营前往支援685团在老爷庙的战斗,3营移至白崖台南侧之黄土嘴地域待命。
关于687团在蔡家峪全歼日军辎重大车队的资料不多,一个原因是该团的主要军事指挥员如团长张绍东、参谋长兰国清后来都投敌叛变了,副团长(当时不设政委)田守尧则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了,政治部主任崔田民未见其回忆录,而副主任谭甫仁在文革中去世,估计也未留下回忆录。1938年6月2日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发电表彰344旅指挥员,亦有“687团长田守尧,在平型关战斗中果敢机动,身先士卒,奋勇不顾,身负伤”的说法,证明687团确实投入了战斗且主要指挥员之一负伤。关于此战,照朱德、彭德怀次日给南京蒋介石的电报,就是除歼灭日军兵站汽车队外,“另有一部约四五百人,马数十匹均被我完全包围,死不缴枪,故全部打死”(《朱彭关于平型关战役大捷致南京大元帅蒋电》,1937年9月26日,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廿五)3081)。
(四)日军第6兵站汽车队在老爷庙一带被全歼
按照115师的原计划,是以343旅的685、686团袭击辛庄、关沟的日军(当时并不知道日军三浦支队的野战医院和仓库设在上址),就在我军准备开始行动时,一支日军汽车队意外地闯入第685团的进攻集结地。于是,一场侧后袭击战就变成一场经典的伏击战。
这支日军汽车队,就是日军第6兵站汽车队的本部及兵站汽车第90、91中队,均于1937年8月25日在朝鲜釜山登陆,9月10日该部被配属于第5师团。该部具体情况是:
本部,指挥官新庄淳中佐等官兵22人、汽车1辆;
兵站汽车第90中队(中队长矢岛俊彦大尉),计官兵187名,汽车50辆;
兵站汽车第91中队(中队长中西次八少佐),计官兵183名,汽车50辆。
以上共计官兵392名,汽车101辆。士兵中战斗人员为步兵168名,工兵13名,通讯兵21名,辎重兵78名,合计280名。配备武器为38式步枪171支,38式骑枪78支,14式手枪31支,战刀5把;非战斗员为辎重特务兵84名,卫生兵10名,配备刺刀(“短剑”)84把。另有18名军官,估计均配备手枪和战刀。
9月24日中午,这个第6兵站汽车队就从第5师团司令部所在的蔚县出发,傍晚抵达平型关前线为在此战斗的三浦支队发放“弹药粮秣”。三浦支队长鉴于卫生队所在的关沟和野战仓库所在的辛庄离日军前沿阵地(在东跑池一带)比较远,为了就近快速抢救伤员和补给,并以汽车队的战斗人员替换部分野战部队担任警戒任务,好让三浦支队的全部野战部队投入第一线等目的,在征得新庄淳队长的同意后就暂时留下了兵站汽车第90中队的5辆汽车、官兵11名;兵站汽车第91中队的20辆汽车、官兵128名;共留下汽车25辆,人员139名。其中兵站汽车第91中队主力(包括中队长中西次八少佐和该中队的自卫小队)留下来担任关沟、辛庄的警戒。
25日凌晨4时,第5师团的师团长坂垣征四郎给三浦支队长发来电报,祝贺其突破长城要隘,并为其增派1个步兵大队投入前线,要求三浦支队立即攻占平型关后的大营镇。三浦支队长非常高兴,要求第6兵站汽车队返回灵丘接运援兵前来前线,顺便为支队后送重伤员。有的史料称三浦要求汽车队回灵丘所接运的援兵为“大场步兵联队”。前面已经提到,在灵丘没有日军的步兵联队,所谓“大场步兵联队”是指随师团长驻蔚县的步兵第42联队(联队长大场四平大佐),但在灵丘有该联队的第2大队。因此汽车队所接运的援兵应为这个大队。
25日上午8时30分,这支不满员的第6兵站汽车队从平型关返回灵丘途中抵达老爷庙附近时,不知什么原因停了下来。那时687团在蔡家峪与日军辎重行李部队的战斗已经打响1个多小时,可能这支日军已听到了从那边传出的枪声,正在犹豫中。据686团的团长李天佑回忆:“大概是由于公路泥泞不好走,几十辆汽车在兴庄(注:应为辛庄)至老爷庙之间停留下来。”此时八路军部队开始对其进行突击。
进入包围圈的日军第6兵站汽车队,因在平型关前线留下了汽车25辆,人员139名,所以只剩下汽车76辆,人员253名。其中,本部有新庄淳中佐等22人,汽车1辆;兵站汽车第90中队有汽车45辆,人员176名;兵站汽车第91中队有汽车30辆,人员55名。这样,兵站汽车第91中队只有30%的人员进入伏击圈,所以遭伏击的日军以兵站汽车第90中队为主(也不满员),这就是《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册52页提到的这次遭伏击的只有1个兵站汽车中队的由来。由于三浦支队长目的是以汽车队的战斗人员替换野战部队担任警戒任务,故留下的139人应以战斗人员为主,如兵站汽车第91中队的自卫小队就被全部留下,这样第6兵站汽车队拥有的249支步骑枪估计有100支被留下,进入伏击圈的汽车队拥有步枪约为150支左右,且没有机枪、掷弹筒等重火器。加上拥有手枪的军官、工兵、通讯兵,这支日军的战斗人员不会超过200名。
以兵站汽车第90中队为例,下辖3个汽车小队,1个修理班、1个行李班和1个自卫小队,结合《聂荣臻回忆录》中提到的“车上坐满了戴着钢盔的日本兵”等说法,应系指日军自卫小队等步兵和辎重兵。至于汽车队还有后送的重伤员,估计人数也不多。9月23-24日第21联队第3大队在平型关前作战中受伤80人,亡22人,轻伤者仍留置卫生队现场救治,重伤者才用车送回。目前能确定的是这支日军人数为253名,上限不会超过300名。
投入伏击战的八路军685、686团的人员在4000人以上,拥有十几倍的绝对优势。战斗打响后,日军一度慌乱,但日军毕竟训练有素,遭袭击后立即从车上跳下来,依托汽车、壕沟射击,很快就恢复了指挥系统,还组织反攻,居然夺取了至关重要的老爷庙高地。685、686团协同,687团第2营从侧面支援(据687团2营6连的老战士杨士梅回忆,从聂荣臻副师长那里受领了从侧面向老爷庙高地冲击的任务。战斗中该连伤亡60多人,8连也牺牲20多人,所以687团2营确实又投入了老爷庙的战斗),至黄昏将被围日军253名全部歼灭。学者杨奎松判断这支日军有相当部分突围,因为2名中队长矢岛俊彦大尉和中西次八少佐均未阵亡,而按照当时日本军队的规则,军官是不可以在战场上不顾部队而擅自后撤的。不过日军这2名中队长,当时都不在伏击圈内。前面已提到,中西次八少佐指挥汽车队的139人留在了平型关前线,而矢岛俊彦大尉之前因急性胃炎入院,由自卫小队的小队长岸本勤少尉代理中队长。
(五)日军第21联队第3大队的解围战斗
战斗当天上午11时左右,正在担任平型关正面进攻作战的日军第3大队已得知汽车队遭到伏击,遂立即出动第9步兵中队(欠1个小队)、第10步兵中队(欠1个小队)、第11步兵中队(欠2个小队)和第12机枪中队前往救援(参见步21会:《滨田联队史》,日本(未见出版单位)1973年11月版,第97-104页;儿岛襄著:《日中战争》,日本文艺春秋社1984年版,第122-125页)。日军1个步兵中队的标准编制为181人(一般在180-250人之间),辖3个小队;机枪中队编制174人,有12挺重机枪。该股日军乘坐第6兵站汽车队留下的汽车紧急输送,大致沿辛庄公路(这是捷径)前往老爷庙一带。据《滨田联队史》记载:“汽车一过关沟村即与敌遭遇……敌人以迫击炮、重机枪猛烈射击,兵力看来也比我方多十几倍。尤其吉川中队(第10中队)正面之敌举起军旗、吹起军号,士兵各自扔出手榴弹,反扑过来。我方寡不敌众而毫无办法。”日军援兵系遭八路军685团3营的阻击,被击退,只好又退回沟口。
26日,日军援军主力又回到正面攻击作战中(夺取1930高地的作战),留在沟口的只有第9中队(龙泽中队)2个小队残兵共54人,负责保护卫生队,至28日早上才小心翼翼地派出40人进入沟内,恰好增援平型关的第42联队部队,当天也派队进沟搜索。这一天日军作战部队才见到惨状,并作出报告:
“9月28日,龙泽中队得到友军的支援后,勇气百倍再次继续前进,此时遇到意外情景,刹那间所有人员吓得停步不前。冷静下来看时,才知道行进中的汽车联队已遭到突袭全部被歼灭,100余辆汽车惨遭烧毁,每隔约20米,就倒着一辆汽车残骸。公路上有新庄中佐等无数阵亡者,及被烧焦躺在驾驶室里的尸体,一片惨状,目不忍睹(注:这是新庄淳中佐的第6兵站汽车队被歼的情形)。”
“龙泽中队开始前进,到达岭上。从岭上向峡谷看,辎重车辆队不是也全部覆没了?公路上不是被辎重车辆,层层叠叠的人马的尸体堵塞着了吗?这正是粟饭原秀部队(注:指第21联队)的大行李队及山口(注:第42联队第2大队)、中岛(注:第11联队第1大队)两个大队的大小行李队遭到覆没,宛如地狱图画的悲惨情景(注:这是桥本顺正中佐的辎重大车队被歼的情形)。”
龙泽中队随即在此收容了3名伤兵,清理了战场。
根据日军第3大队的战报,9月25日当天,第9中队6死21伤,第10中队4死5伤,第11中队3死31伤,第12中队25死3伤。合计第3大队当天的死伤人数为98人(《滨田联队史》,第115-117页),其中阵亡38人。而9月25日这天凌晨3时30分,日军第3大队第9、10中队等部向平型关正面的国民党军17军发动了夜袭,一举占领了团城口附近靠近东跑池的某高地(日军称为石山高地),然而日军损失不小,“(第10中队)石上中队长负重伤,吉川少尉代为指挥中队”。“龙泽(第9中队)、石上(第10中队)、橘(第12机枪中队)3个中队在连日激战中伤亡相当严重,武器弹药也大量消耗,大队为此急忙着手休整部队。”所以25日凌晨日军第3大队在偷袭战中应遭到一定损失(包括1名中队长重伤),故参加解围战斗被击毙的人员估计不超过30人。
(六)平型关战斗日军损失情况的考证
综上所述,在平型关遭到八路军伏击的日军,主要是日军辎重队和汽车队,并非战斗部队。关于此点,参战的115师685团战斗详报即有明确的说法。它指出:“此次敌参加作战部队为第五师团之二十一旅团(十九联队二十联队)输卒队及少数机械车队,均归二十一旅团长指挥”。(《(六八五团)平型关战斗详报》,1937年10月12日)。但是,应当看到的是,八路军此次作战,也进行了相当时间的阻击作战(非歼灭战或伏击战)。其作战对象,是日军的战斗部队,即前来援救的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第21联队第3大队等。所以八路军此次作战的对象中有日军野战部队也并不为过。但笼统地说八路军在平型关战斗中歼灭“第二十一旅团第二十一联队第三大队和辎重部队一部”,容易给人以八路军以歼灭日军战斗部队为主的印象,这却并不准确,因为第3大队是解围部队,并不在伏击圈内,遭到伏击的只是日军后勤辎重部队。
综合中日双方有关史料,平型关战斗分两个战场,其中687团在蔡家峪全歼日军辎重行李队,击毙日军294人;685、686团在老爷庙全歼日军汽车队,击毙日军253名。以上合计击毙日军547名。这是可以确定的伏击战击毙日军的精确数字。至于日军解围部队的伤亡,日军第21联队第3大队9月25日共伤亡98人(死亡38人,受伤60人),但因当日凌晨第3大队曾偷袭国民党军防守的高地遭到一定伤亡,估计其在解围战斗中死亡人数不超过30人。至于从灵丘出援的第42联队第5步兵中队,估计伤亡也不大。如算上日军被伏击的兵站汽车队上运载的数量不明的重伤员(也不会多),综合判断平型关战斗击毙日军应不超过600名,日军伤亡总数应在700人以下。朱德在1937年底公开发表的著作中曾明确讲:此次战斗“他们(指日军)死了五百人”。90年代内地一些著作称此战击毙日军500-600名是准确的。
此战八路军685团伤亡223人(《(六八五团)平型关战斗详报》),686团伤亡286人(《38军抗日战争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四十七师师史》),687团伤亡200多人,合计约700人,但也有我军伤亡800-900人的说法(主要是687团伤亡数字不准确)。据解放军权威战史专家、国防大学战略研究部教授徐焰2005年7月作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就抗战问题答问时称:此战八路军系居高临下实行伏击,却伤亡800人,还多是经过万里长征的老骨干。由此可见,此战我军伤亡总数高于日军,但阵亡数应远少于日军(因系打歼灭战)。不过这也与被伏击日军主要是后勤部队而非战斗部队有关(如上述,两处被伏击的日军中战斗兵员合计大概在250-300人之间)。
至于此战宣称的缴获,对照日军资料也可看出明显夸大。目前我方所见关于平型关战斗缴获情况的说法主要有这样三种:一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书中的说法,即“毁汽车100余辆,大车200余辆,缴获野炮1门,轻重机枪20余挺,步枪1000余支,掷弹筒20余个,战马53匹,以及其他军用品无数,仅大衣一项,给我师官兵各发一件还有余。”此后如《聂荣臻回忆录》,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年大事记》等,都持此说。只是它们多半没有具体提到缴获野炮、掷弹筒和马匹的数量。二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稿》等书中的说法,称“毁敌汽车80余辆,缴敌92式野炮1门,轻重机枪20多挺,步枪300余支,摩托车3辆,掷弹筒20多个,炮弹二、三百箱,战马53匹,日币30万元,另有大量军用物品,单是军用大衣,就足够我师每人一件”。三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称“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火炮1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
对照上述日军资料,此战击毁日军汽车准确数字应为77辆(第6兵站汽车队的76辆和辎重行李队指挥官桥本中佐的小汽车)。日军辎重行李队装载物资的大车为149辆,马匹(含骑兵的)为170匹,估计有一部分被我完整缴获,但所谓击毁大车200多辆系夸大、所谓缴获大衣1.5万件,“单是军用大衣,就足够我师每人一件”,查日军兵站汽车队已为前线的三浦支队补给完毕,应为空车返回;辎重行李队为三浦支队运送的大衣,不会超过5000件(因三浦支队为4个步兵大队)。至于“缴获野炮1门,轻重机枪20余挺,步枪1000余支,掷弹筒20余个”,如上述,被伏击的日军根本没有装备火炮。日军1个步兵大队编制内有2门92式70毫米步兵炮,日军第3大队应用于正面攻坚平型关,解围部队未提到有火炮配合,就算有此次为日军进攻作战,我军应没有缴获其火炮的机会。至于机枪、掷弹筒等自动武器和重火器,如上述,遭伏击的第6兵站汽车队的战斗人员只有步骑枪,而辎重行李队的护卫小队仅有轻机枪2挺、掷弹筒2个,应全部被缴获,但我军宣传战果也均夸大十倍。至于缴获步枪1000多支还是300支均属夸大,如上述辎重行李队有步骑枪55支,第6兵站汽车队有步骑枪约150支,合计在200支左右。而日军步兵在陷于绝境时往往毁坏步枪(因步枪上有菊花徽章,是天皇的象征),我军参战人员也提到日本兵临死还要把武器砸毁(参见李天佑:《首战平型关》,《八路军(回忆史料)》,第211页),所以缴获的完整步枪更少。战斗发生五年之后,1942年12月18日,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时彭在党内接替杨尚昆出任***中央北方局***)在太行区营级及县级以上干部会议上,作了“关于华北根据地工作的报告”,他说:“关于群众游击战,是从平型关战斗之后,更加认识到其重要性。平型关是一次完全的伏击战,是敌人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但是结果我们没有能俘获一个活日本兵,只缴到不上一百条的完整步枪。”(***中央华中局宣传部1943年8月20日出版之党内刊物《真理》第十四期)。
综上所述,整个平型关战斗中,八路军第115师只缴获了日军不到100支完整的步枪、2挺轻机枪、2个掷弹筒,以及大衣数千件,此外还有部分马匹、弹药、粮草等物资。
还必须看到,八路军平型关战斗,只是第2战区组织的平型关战役的组成部分。八路军作为当时第2战区指挥下的一支机动部队,此次是根据战区指令采取的配合行动。即在国民党军正面抵抗的情况下,按照战区要求,从敌之侧背进行包抄作战。不料部队秘密进入预设阵地之后,竟发现日军汽车队和辎重队同时进入部队作战范围。因此,原本旨在袭击向平型关进攻的日军主力的作战,瞬间变成了歼灭日军补给部队的伏击战。平型关正面的国民党军也进行了反击作战。据日军战报,9月25日傍晚,国民党军已经大举插入团城口以东日军新夺取之高地与关沟日军第3大队之间,因此三浦敏事不得不急令第3大队主力放弃增援被伏汽车队,掉头回防。可惜,八路军115师并不了解这一情况,当晚即开始部署脱离战场,次日凌晨已撤出战斗,没有能利用日军第3大队主力回防之际再袭三浦支队在关沟的卫生队(只有54名战斗人员护卫)以及辛庄的野战仓库,丧失了扩大战果和与国民党军配合作战的一次重要机会。而因为日军增援部队很快运到,国民党守军遭到日军的大举围攻,陷于苦战。几天后,平型关最终失守。整个平型关战役从9月22日开始至9月30日结束,历时8天,第2战区正面防守投入了将近15万人,日军进攻兵力前后总计3万余人,结果国民党军伤亡4万余人,日军伤亡8562人(包括八路军平型关战斗以及关东军“蒙疆兵团”的损失在内),为国民党军的1/5。
平型关战斗是***敌后游击战的第一场大战斗,象正面战场淞沪会战一样,故叙述多一些,有关此次战斗的具体考证请参见杨奎松所著的《关于平型关战斗的史实重建问题(修订)》,也希望各位网友寻找史料进行考证并交流。
(2)百团大战的几个问题
近年台湾国民党军史研究人员又炒作国民党军敌后抗战的功绩,宣称抗战时国民党军在敌后战场达100万,大大超过当时***游击队数量,故在敌后战场抗战也起了主要作用。但其有意回避的事实是,国民党军在敌后的百万大军在日军打击下,至1942年已大部被歼(大多投降成为伪军)。至1945年日本投降时,仅余20多万。国民党军在敌后最大的一支力量,是第1战区在晋南中条山区的20万人,因日军出于该部经常袭扰八路军可利用考虑,迟迟未对其采取行动,该部国民党军洋洋得意,以“东方马奇诺”自夸。但1941年在日军进攻下损失惨重,死亡4.2万人,被俘3.5万人,日军以1:20的极小代价取得了中条山会战的大胜,蒋介石称为“抗战史最大之耻辱”(《蒋介石对于晋南作战失败之检讨》,1941年5月28日,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日军华北方面军认为:“作为蒋系中央军扰乱治安基地的中条山脉据点……实际上有名无实。拿它与***系统相比,它的活动是极其差劲的。”(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3,朝云新闻社1983年版,372页)。敌后***游击队能从5万壮大到127万,而装备好得多的国民党军百万大军却不能立足乃至大部覆没,对比鲜明。
但***游击队主要由于武器装备差,弹药稀少,也不可能打更大的歼灭战。我们只要稍微研究一下***游击队敌后抗战史就可以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就是***游击队所打的歼灭战,大都集中在1939年以前。而日军当时在华北的部队,大多还是有相当战斗力的野战师团(如第5、20师团等)。1939年以后,日军在华北的部队已多为战斗力只属三流的“治安”师团,还有四流的独立混成旅团,而***军队反而打不成较大的歼灭战了。怎么解释?
那是因为,1939年以前,***军队尽管数量不多,却以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为骨干,作战又极为灵活,战斗力极强。但是由于日军作战极为顽强,我歼灭日军往往消耗弹药极大,以致弹药严重缺乏;我军扩大极快,八路军参战时仅5万人,而1940年夏秋时总兵力已达40万人,部队骨干大为分散且武器不足,一时战斗力减弱;加上日军已逐渐熟悉我之游击战术,故虽然日军战斗力也有下降,但我军消灭其却更困难。最著名的1939年11月黄土岭之战,我军合围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1500人,尽管击毙了阿部规秀中将,仍然长时间不能解决战斗,在毙伤日军900人后被迫撤围而去。杨成武回忆,此战我军消耗子弹11.6万发,缴获不过2.3万发,得不偿失。而被围日军尽管指挥官阵亡,但并不慌乱,仍“沉着战斗”等待援军。此战之所以没有达成全歼,是因为被围日军“数量太多”。黄土岭战斗连同之前在雁宿崖歼灭辻村“讨伐队”500人(我军过去称击毙了日军该队指挥官辻村宪吉大尉,其实其人逃出了包围,50年代还在日本经商),我军共计毙伤日军1500多人,自身伤亡500多,为日军1/3(以上见《杨成武军事文选》)。
近代以来,中国并无完整的军事工业,抗战中大后方军工厂也只能生产轻武器和弹药,但国民党毕竟依靠外援先后从德国、苏联和美国得到大批先进武器(包括飞机、火炮、坦克)。至于***军队抗战中没有得到多少外援。***军队由于既没有军事工业也没有外援,故武器只能靠战场缴获。解放战争第一仗上党战役,刘邓部队缴获***上万,子弹无数(国民党军每人背子弹300发),还有2000多挺机枪、24门75毫米山炮,故刘伯承称这就有了下一仗邯郸战役全歼马法五的本钱。但抗战中我军歼灭日军极为困难,而且日军处于绝境时往往毁坏重武器、砸坏***(日军步枪上有菊花徽章,是天皇的象征,不能落入敌手),故与日军作战我军武器弹药耗多补少,只能在打击伪军时缴获物资,积累数月才可与日军一战,作战受到极大限制,也就无法象解放战争那样歼灭战越打越大、完成力量积累的良性循环。
1940年夏,八路军和新四军扩大到50万之多,***因此不再满足于原来设想的通过抗战发展20个师的设想,开始考虑在战争期间就努力改变敌我乃至友我之间的力量对比。他告诫说,不论是对日本,还是对国民党,今天的中心问题都是军事力量的大小优劣问题。我们现在已经有50万军队,从质量上看“已成为中国抗战的主要决定因素”。现在国内人心日益离开国民党,日益仰望我党,但在数量上我们的军队还只是国民党250万军队的五分之一。只有当我们真正在军事力量上取得优势,最后的胜利才是我们的。因此,6月底,他又进一步提出了在50万兵力基础上再迅速扩军30万,准备尽快达到100万,再努力争取造成200万大军的设想。他明确认为:“目前,正是敌我关系(敌我力量)重新改组的时候,看谁争取多数,看谁质量更好,以决胜负之谁属。”故今后的任务就是要使军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心之点是二百万军队,如何争取军队是我们应苦心思索的问题”。(《***致彭德怀电》,1940年4月11日;《***选集》(合订本),第713页;《***关于目前时局问题的报告》,1940年6月28日)。
1940年春,随着在***在与国民党争夺华北敌后实际控制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日军华北方面军已经注意到“华北将成为***天下”的现实危险性,因而决定将讨伐重点全面指向八路军(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华北治安战》(上),中译本,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5-245页)。华北方面军所属14个师团中约10个师团开始了针对华北的八路军以及对华北地区的各个抗日根据地的所谓“肃正作战”行动。由于日本侵略军的压力,不仅使八路军继续大规模扩军成为不可能,而且使其继续保持现有根据地和现有规模的军队也成为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到1940年6月底,不仅华北抗日根据地大片土地开始变为游击区,就连八路军最后控制后一点产粮区和在太行山北段刚刚建立起来的军事工业基地,也因日军进占不退而难以保持。如何才能将敌人赶走呢?八路军领导人显然认为:“只有在敌占区内积极动作,才能巩固基本根据地”。鉴于此,八路军总部于7月下决心在敌人要害地区组织较大规模的破袭战,迫敌退守。这就是著名的“百团大战”的由来。
8月20日,战役正式展开。参加战役的正规部队共22个团加总部1个炮兵团,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地方部队加入,“总合兵力共约百个团,故名‘百团大战’,以便对外扩大宣传”。(参见《百团大战历史文献资料选编》,第28页)。整个百团大战,八路军总共伤亡人数不应少于其12月上报国民政府的2.2万人。而日本军队方面的伤亡数字,从其有关的战史记录分析,则远不足1万人(参见《华北治安战》(上),第295-319页)。
百团大战规模之大,动员兵力之多,作战时间之长,取得战果之巨,确为前所未有。其作战形式,除破袭战外,较大规模的运动战、攻坚战、阵地战的应用也相当普遍。这场战役无疑是对这一时期敌后八路军与华北日军总体军事对抗能力的一次实际的检验。检验的结果表明,这时的八路军尽管能够无比坚决和勇敢地贯彻上级的作战意图,但其军事实力此时还不适宜对敌人展开如此大规模的战役行动。
1940年后,日军已敢于以一个大队兵力在我根据地纵深孤军穿插,我军却不敢下决心打。发起百团大战时,八路军总部估计敌人兵力极为有限,难以破坏我战役进展,故而再三提出除尽可能彻底地破坏敌人各种交通线路和设施之外,务必集结最优势兵力歼灭日军一两个大队,以挫敌锐气。但百团大战期间的战斗十分艰苦。如涞源东团堡战斗,晋察冀军区出动1个团,防守日军为独立混成第2旅团士官教导大队170人,抵抗达两天两夜,残余日军27人跳火自焚。晋察冀军区第5团8月20日深夜进攻娘子关,激战2小时占领该关附近阵地,日军退守关西之龙王庙。哪知此时日军一列军列正好到达娘子关车站,车上有正准备归国的800名退伍兵。尽管这批日军没有武器,但我军因日军人多而退出战斗。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内部刊物《前线》1941年2月15日上发表的《战术问题》一文中不点名地批评了该团:“一是缺乏消灭敌人的信心与决心,战斗的顽强性、积极性不够……更有些看到穿黄军服戴钢盔的部队,就撒腿跑了。这些严重现象,不光是一个简单的战术问题,更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
百团大战第二阶段,八路军转入攻坚战,日军也进行报复作战。2005年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亮剑》中一开始就表现的李云龙独立团围歼日军冈崎大队的李家坡之战,其历史原型就是百团大战中的关家垴血战。此战被称为八路军抗战中最惨烈的一仗。
1940年10月初,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了解到了八路军的整个百团大战进攻情况后,即令所属部队首先坚守和恢复各铁路沿线的据点。随后向铁路两侧及八路军根据地进行“扫荡”。日军第1军因各铁路沿线的兵力不足,于是从驻山西运城的第37师团(1939年2月7日在九州久留米编成,为三单位制师团)各单位抽调部队组建成冈崎支队(支队长为第37步兵团参谋冈崎谦受中佐)参与这次扫荡。该支队主力为1个步兵大队和2个步兵中队,共1227人。冈崎支队10月6日从晋南的闻喜出发,于10月9日下午抵达南关镇。因“扫荡”武乡以东地区的独立混成第4旅团在“百团大战”中损失比较严重,难以单独完成任务,第1军于10月11日临时决定冈崎支队以一部对沁河上游进行扫荡,其主力则转向武乡以东地区协助独立混成第4旅团。冈崎中佐接到命令后,即命步兵第226联队第2大队主力(大队长今富光藏步兵少佐)对沁河上游进行扫荡,自己当天亲率留驻在沁县的其他部队转向武乡以东地区。此时该部实力为:
步兵第225联队第3中队,155人;
步兵第226联队第8中队,153人;
步兵第227联队第6中队,151人;
步兵第226联队第2机枪中队第2小队,38人。
加上其他后勤人员,共有561人,相当于半个大队的兵力(日军1个步兵大队编制为1091人,以下称这支日军为冈崎大队)。
10月25日,冈崎大队冲入山西省黎城县东南的黄崖洞,接近了该处八路军最大的兵工厂——水腰兵工厂,守卫的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朱德警卫团)的连长不战而退。水腰兵工厂设在黄崖洞谷中,四面险峰环抱,唯一的出口是南面绝壁中的一道裂缝。八路军总部把兵工厂设在这里,是经朱德、彭德怀和左权亲自察看地形后精心选定的。经过精心规划和建设,这个军械所已形成月产400余支步枪和大量子弹的生产能力。随着战争和八路军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蒋介石政府断绝粮弹供给的情况下,兵工生产显得尤其重要。由于警卫连擅自撤退,兵工厂受到严重威胁,彭德怀大怒:“擅离职守,将连长枪毙!”总部特务团执法队遂将该连长就地枪决。彭德怀立刻命令386旅的772团和16团赶到黄崖洞,打退日军的进攻。
实际上冈崎大队并不知道黄崖洞有八路军的兵工厂,当时他们也没有找到兵工厂。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当地的地形极不熟悉,疲于奔命而战果甚微,直到10月28日才被迫开始从左会撤退。
早在反“扫荡”初期,彭德怀就发现日军在“扫荡”根据地时,很多时候都是以一个大队为一路。由于一个大队的兵员少,集中起来较为容易,行动迅速,使得我军在每次反“扫荡”中准备时间都相当仓促,十分不利。为摆脱这种被动局面,10月底彭德怀要求129师趁各路日军返转之机,寻歼敌之一个大队,震慑敌胆,使之不敢再以一个大队为一路实施进攻。
29日,冈崎大队500余人经左会进到蟠龙以东,准备取道武乡回沁县。当天下午1时,八路军总部电令129师集中主力歼灭该敌,不惜动用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下属的陈锡联的385旅、陈赓的386旅、薄一波的决死第1纵队和新编10旅等4个旅10个主力团兵力。
冈崎大队察觉形势不妙,立即停止前进,迅速抢占易守难攻的险隘关家垴,紧急抢修工事,准备迎战。
关家垴(日军称为文德高地)位于武乡县以东40多公里,是群山环抱的一个高高的山冈,冈顶上有一块方圆几百米的平地。山冈的北面是断崖陡壁,东西两侧坡度陡峭,只有南坡比较平缓。坡的对面是一个比关家垴更高的山冈柳树垴(顶部称凤垴顶,日军称为钵卷山阵地),与关家垴互为犄角,从柳树垴上可以用火力控制通往关家垴的小路。
29日晚,彭德怀指挥129师主力10个团将冈崎大队包围,部署是385旅和新10旅为右纵队,归刘(伯承)邓(小平)指挥,占领关家垴西北和西面阵地,堵死敌西逃之路;386旅与决死1纵队38、25团归陈赓指挥,占领关家垴南面及东南面阵地;总部特务团(缺山炮连)由彭德怀亲自指挥,控制关家垴东北面阵地;总部炮兵团3营及特务团山炮连在关家垴东南占领阵地,为上述各部提供火力支援;拟于次日凌晨4时发起总攻。
谁知30日深夜,冈崎大队组织步兵第225联队第3中队和1个机枪分队突然袭击凤垴顶,我决死1纵队38团与25团正在调整部署,疏于防范,以致阵地失守。于是,陈赓迅速命令386旅16团、决死1纵队38、25团各以一个营进行反击。日军顽强抵抗,我军4次冲锋均被击退。日军遂以两处制高点互为掎角,固守待援。30日凌晨4时,我军按原计划向敌发起进攻。我炮兵首先集中所有山炮及迫击炮猛轰敌前沿阵地,随后386旅769团从西北、总部特务团从东北、386旅772团从东南、决死1纵队25团由南面一齐扑向关家垴。但战斗一开始就不顺利,日军用机枪和掷弹筒封锁了仅有的一条通住垴顶的不足1米宽的窄路,攻击部队遭到严重杀伤,担任主攻的772团1营仅剩80余人,385旅14团和决死1纵队38团对凤垴顶的攻击也同时受阻。祸不单行,此时敌机开始轰炸我军阵地。由于我军缺乏对空作战的装备与训练,部队既没有及时疏散,又没有组织有效防空火力对空射击,以致于日军飞机的航空炸弹杀伤力极高,一颗颗在密集的人群中爆炸,血肉横飞。陈赓见一个个英勇的战士倒下,心如刀绞。经过反复思考后,他要通了总部的电话,请求彭德怀立即停止围攻、撤出战斗。可彭德怀的决心仍未改变,下令:“拼光了也要拿下关家垴。”
下午4时,我军第二次总攻开始,共连续发动了18次冲锋,终于攻占了日军第一道防线,但是代价惊人,16团参加进攻的1个营仅存18人,团长谢家庆牺牲。特务团第11连164人仅剩15人。在西面担负助攻任务的新10旅也遭受很大损失,旅长范子侠负伤。刘伯承、***要求停止攻击,但彭德怀火冒三丈:“拿不下关家垴,就撤掉129师的番号,杀头不论大小。”(熊玉祥:《百团大战》,团结出版社)。
10月31日拂晓,我军第三次总攻开始。第769团从西北方向攻击关家垴,被日军击退。此时刘伯承发现此处坎上斜坡隐隐露出的黄土,于是告诉团长郑国仲:“那坎上斜坡是土质的嘛,可以挖暗道通上去。” 郑国仲立即组织突击队从坎下面往上挖掘坑道。不到2个小时,一条通往山顶日军阵地后面的通道挖成了(这就是《亮剑》中李云龙组织的土工近迫作业法的出处)。八路军突然从日军阵地后方冒出来,日军顿时一片混乱。这时,隐蔽在坎下的突击部队迅速从斜坡上攻了上来,双方在山顶平地上展开了激烈的肉搏。八路军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攻上山顶,加入战斗。几经搏杀,终把日军压缩到一个狭小的地段。正当攻击部队要进一步动作时,西南方向凤垴顶的日军发觉了关家垴日军的危机,逐用猛烈的侧射火力对我军的关家垴攻击部队扫射。在这种情况下,关家垴攻击部队被迫抽出第769团2个营增援冲击凤垴顶,战斗又陷于僵持。
据参战的冈崎大队士兵才田升回忆:“到10月31日早上,***对文德高地的攻击已持续了一天一夜,守卫阵地的士兵由于日夜激战,已经耗尽了弹药,处于用刺刀和敌人肉搏的困境。攻进阵地前沿的敌人,利用死角向我方战壕不断扔来手榴弹。我方士兵不停地抵抗,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肉搏……冈崎中佐站在阵地上指挥作战,10时30分左右一颗迫击炮弹落在近旁爆炸,冈崎支队长、藤泽少尉和犬饲上等兵当场被夺去了性命……就这样,到下午1时,支队逐次放弃了大部分主阵地,退至文德高地的顶端台地阵地,缩小了战线……到下午3时,一部***冲入了台地阵地,正当我军无力反击,支队的最后时刻将要来临时,***开始了全面的撤退。”
战至31日下午4时,关家垴仍未攻下,而武乡、辽县之日军2500余人也已出动,试图围歼129师主力。彭德怀无计可施,只得命令部队撤离关家垴。
是役我军伤亡2000余人,其中牺牲1000多人。我军宣称日军阵地遗尸280余人,另有三大堆骨灰。而据幸存日本兵才田升回忆录《冈崎支队长之最后》称,此战日军仅幸存203名,其中关家垴上剩61名,柳树垴上剩142名(福冈刑务所作业课平成2年(1990年)7月20日发行的《晋南第8中队史——第37师团步兵第226联队》(作者三岛启介),第132页)。据此,此战日军被击毙358名。
我们的历史书中均称此战全歼日军冈崎大队,《亮剑》也采用此说法,并不正确。彭德怀在回忆中也否定了歼灭日军的说法,称他率7倍于敌的兵力在野战中力图围歼一部日军,结果激战一天,付出相当大的伤亡却未能达到目的。关家垴战斗由彭德怀和刘邓亲自指挥,名将云集,又动用10个主力团聚歼日军一个500多人的大队,但仍未能将其歼灭。我军伤亡极大,许多连队打到了只剩不足三分之一,红军时期的连、排战斗骨干也损失过半,大伤元气。这样一场硬拼战,引起了日后军史上对百团大战的争议,也增加了彭刘两位老元帅之间的不和。陈赓在百团大战中看到部队受了重大损失,上级对自己正确意见不接受,还派人督战时,曾潸然泪下,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曾对此进行过尖锐批评。1944年4月5日,他在延安***中央党校一部三支的《报告》中提到:到了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我觉得不能再打了……我问一个问题,这一仗是不是中国革命最后的一战?或对革命有很大帮助?如答复是就打,否则不打。师长来命令叫一定打。”
百团大战刚一结束,***中央就敏感地意识到这种大规模军事进攻可能带来的副作用。1941年1月,***中央首先就交通破袭战的战法提出异议。它清楚地看到:敌人控制占领区的交通线实为其既定方针,对其主要交通线,我破袭愈多,敌守备愈强,结果反陷我之交通联络愈加不便。而破袭的结果,因敌之技术优越,修复甚易,担惊受累的只是路旁居民,以致夜毁昼修,不胜其劳。因此,***中央决定:“道路不可不破亦不可太破,凡与我太有害而于敌非必争者(如插入我根据地内之大路),必须彻底破袭之;凡在敌为必争,在我无力控制者(如正太路平汉路北),不可因破袭而引起敌之守备加严”。(《***中央文件选集》,第13卷,第35-36页)。
百团大战在敌我双方军事装备上暴露出来的巨大差距,给了***相当强烈的印象。***早就指出:八路军的基本缺点就是技术装备不如敌人。然而,在军队和根据地顺利发展的时期,他没有特别重视这个问题。在百团大战之后,他才真正意识到这种武器弹药方面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八路军在对日战争中的致命的弱点。特别是在日军已转入进攻的情况下,八路军必须迅速转入退却,这个时候不设法保存自己,反而去大举进攻敌人是完全错误的。因此,在日寇疯狂“扫荡”和进攻的情况下,八路军最有效的作战方法就是尽量将大兵团化整为零,尽可能加强地方军及各地的群众武装,最大程度地减少甚至停止集中作战。***中央和中央军委这时在其指示中强调指出:我们一无飞机、大炮、坦克,再则我们的步枪、机枪质量也差,子弹也日益困难,想要靠我们自己力量办到有优良的步枪、机枪,有极充足的子弹,在目前条件下,已是完全的空谈。百团大战已经证明,大规模的集中作战,“不可能获得任何重要的结果”,反而“可能在一个或几个战斗中即基本上被消耗或有极大的削弱”,因为“抗日战争与过去国内战争不同,没有集中最大力量对敌进行消灭战的可能”,“在武器未改变前,运动战的可能日益减少甚至不可能”。“我之方针应当是熬时间的长期斗争,分散的游击战争,采取一切斗争方式(从最激烈的武装斗争方式到最和平的革命两面派的方式)与敌人周旋,节省与保存自己的实力(武装实力与民众实力),以待有利的时机。”因此,任何单纯的军事斗争,表面上的尖锐对立政策,一切可能引起敌人的报复和镇压,使群众恐慌和损失的行动,均应极力避免。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主要从政治上而不是从军事上着手来进行斗争,尤其应当争取民众,保护民众,甚至帮助民众应付敌人,通过广泛开展敌伪工作和争取民众的拥护,切实达到隐蔽自己,保存实力的目的。总之,今后一个时期务必要“积蓄力量,恢复元气,巩固内部,巩
作者:
xilihutu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_________________
是你对还是我right?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802451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