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老帮菜学英语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老帮菜学英语   
加人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2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3891

经验值: 330971


文章标题: 老帮菜学英语 (569 reads)      时间: 2009-4-30 周四, 下午5:12

作者:加人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芦笛


我快到30才学英语, 不过我虽然记得慢,但记得牢固。那阵毫无录音机,考试也不考听力,于是我的学习方式就非常原始:记单词+学语法。我把语法整得非常之熟,一部厚厚的张道真语法书看得溜溜熟,这结果就是英文考试从来是高分通过,但听力毫无,直到大学毕业都如此。

-----------------------------------------------------------------------------------

加人
我早就说过我对 红衣主教 芦 是万分佩服。
在这样恶劣条件下学英语,才是我的榜样。 我弟弟女儿从小在加拿大长大。 现在读法律。 而无论她的英语多好。 我也不佩服。 我佩服的是俺们的教主!

---------------------------------------------------------------------------------------------
芦笛
试图建立英文思维,重点在解决“he”和“she”的区别上,若在街上走,过来个男的,我就在心里说:He is coming。若是个女的,我就说:She is coming。藉此建立说对“他”与“她”的瞬时反射,盖国人初学者的错误就是该用she时用he,让鬼子还以为你说的是个男人。

--------------------------------------------------------------------------------------------
加人

老一辈 无产阶级 革命家 芦 大师 , 多年前克服的问题。 我今天还在努力。
he 和 she 非常容易出错。

--------------------------------------------------------------------------------

芦笛

但我这人很固执,跟他们说,我就是要坚持这么做,尽可能从一开头就养成说正确的英语的习惯。 她又没有自我审查自己更正的习惯,这样下去,到死都是讲一口烂英语。这种人唐人街有的是。
我句型比她的复杂,词汇量更非她能相比,表达力自然也就远比她的强。实际上,像她那种终生说一口流利而肤浅的英语的人并不少,特点是就那么几个词汇,基本是单句,但语法错误很多。有的人拿了博士后还是说烂英语,连“is belong to”的错误都会犯。所以,我觉得对老帮菜而言,建立一个“改错”意识还是相当重要的。


-------------------------------------------------------------------------------------------------

加人

伟大,光荣,战无不胜的 芦教主说的太对了!
学英语的一个素质是 要有 "自我审查自己更正的习惯" 建立一个“改错”意识.
我整天都在改进自己的英语。 有些朋友说: 你的英语可以了。 但
我这个"国家机器"有个 "中宣部"。 经过审查,很多东西不过关。
只好学下去。 学到老。

-----------------------------------------------------------------------------------------

芦笛

红衣主教, 我 看 布衣奴才"加" 发音的问题:单词末尾的L发音不准,虽然理智上知道它是舌尖顶住上颚,与前一个辅音拼读,但实际操作时常常忘记了舌。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 brown,found 念为brun, fund。此外,ow的复合元音也发不好。

--------------------------------------------------------------------------------------------

加人

一开始错了,以后改就要付出很大努力。 尾L 和 brown 曾经是我的
大问题。改了多年后,现在勉强正确了。 但我读时还是要小心防错。

---------------------------------------------------------------------------------------

芦笛

我的感觉是,该不该注意发音,取决于各人的要求。

---------------------------------------------------------------------------------
加人

芦教主非常客观!
我以前一伙英语爱好者分三派。 我是口音派: 我说,发音要非常准,
词汇不必多,你说别人明就行了。
词汇派说: 词汇量要非常多,这样什么书都能看。 发音过得去,你说别人明白就行了。
语法派说: 语法是骨架。 是大是大非的问题。 语法要非常好。 口音,
词汇过得去,人家明白就行了。
结果是谁也不能说服谁。

---------------------------------------------------------------------------------
芦笛

欧美与中国的一个重大差别,就是知识分子与普罗大众的不但用语不同,发音也不一样。
在中国,发音只能反映地域差别,不能反映阶级差别。
--------------------------------------------------------------------------------


加人

教主到底就是教主。看什么问题都有深度,与我们教众不同。

在英国。 听口音就知道对方来自什么阶层。在美国, 南方,或 黑人
贫民区人说的英语非常令我倒胃口。 就算在加拿大。 本省有过调查。
发现 住在富区的人英语发音声调较高,倾前, 住在贫区的人英语音调比较
粗,而低,倾向后。
(我曾想练调高的英语,总是不成功,后来发觉 原因是
我穷,再练也没用)
以前,在广东,说普通话的都是外省来的官,共干。 我下乡时,
有一个广东妇女干部来对我作思想工作,话不到几句,她突然转广东话为
普通话。 这一招是暗示她干部的高身份。 这一招吓到了很多不会普通话的
广东乡下农民。我跟着也转用普通话和她对抗。 我从城市来。我的普通话
比她好多了。最后是她败下去了。
这种事想不到多年后在加拿大还会出现。 在加拿大,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懂法语。有一次我和一个洋人用英语辩论。 他说不过我。突然就转用法语来说。
我真的被他吓倒了。 于是我说: 啊!法文, 了不起!
法国,啊,拿破伦,滑铁卢 !他说: 你不懂法文?
我说: 你不懂中文?他听了也笑起来。

-----------------------------------------------------------------------------------------
红衣主教芦笛

但若要显得自己受过良好教育,那就必须还是注意学习“雅词”,挑选运用意 思最准确的词汇,去加强自己的表达能力,并且尽可能发音准确。
至于俚语我倒不觉得是学习对象,
布衣奴才"加" 给出来的那些例句,是没受教育的奴才的语言

-------------------------------------------------------------------------------------

加人
老芦是英国滑铁芦大学教授。 理应用高雅的语言。
我是奴才, 应用奴才的语言。

我初学英语时, 就有老师解释,什么是受过教育的语言,什么是没有受教育的语言。但后来,我有不同的想法。 我决定大量学俚语。
英语的特点之一就是语言分三个层次。随便,正式,非常正式。

经常换用。当年尼克松防华。
他的官方语言当然是高雅之极。 但这并不是美国总统的日常用语。
水门事件后,有人听老尼在白宫发言的录音。里面 俚语粗言烂语成堆。

看电影里的社会下层和反面人物。说的俚语。我一定要一听就懂。

我刚到加拿大时就发觉这个问题。 我的英语女老师, 和我们说话时用的是一套教学语言。 一天,她的丈夫有急事来班上找她。她的语言一下子变了。 她说了5分钟。班里的同学你望我,我望你, 没有人听懂一句话!

后来我就专心留言,发觉亲密者和熟人之间用的名称,词汇都不同。
越是熟人,越亲密的人之间用俚语越多。

很多华人移民听不懂俚语。 我专门学过后,明白了。但沟通时反映速度还是不够快。 要几秒才反映过来。 于是我决定唯一的练法就是自己也
说俚语。自己说惯了。听别人说时就不至于 突然呆住,慢慢才明白过来。

在法庭上,指控同谋犯。 He did this for you!

在医院,那些女护士对病人说 I 'll do it fer ya. 非常亲热。

我留意到她们面对中国病人 马上转用 正式英语 I will do it for you.

我的工作环境是什么人有要见。 在中国。护士是中专。 在加拿大。
读护士都是学院和大学程度。 很多护士都是大学生,那些技术员,
医生,药剂师就更不用说了。他们说俚语多。

而且会看你的英语程度 对你说不同的英语。有一次,工会开会。 一个
女秘书和我说话夹带很多俚语。另一个菲律滨的女士加入谈话。 秘书
马上用正式英语。 那菲女后来就发觉。 她问:为什么她和你老加说的
英语和我说的英语是不同的两种英语?

还有一例是 我听中文电台。 那个播音员说见鬼了。 他在电台接待
洋人时, 面对面,他句句都听得懂, 他一背过面去找文件,
那洋人之间说的英语他一都听不明白, 当他转过面时, 那洋人
说的英语他就明白了。 再转过身,那洋人和他朋友说的英语,
他又不明白了。 其原因就是 和外人,他们说更加正式的英语。
和关系亲密的人,他们说很多俚语。
连称呼都变。

医院里有的动完手术的老人要人扶去厕所。 不同背景的人有不同的
说法。但我都要懂。 有个律师这样说: mother nature's call.
I think that is a legitimate request. (小便)
另一个工人却是样说: I have to take leak! 小便

那些洋女大学生,拿起麦克风 喊话时,幽雅无比。 关起门来,
时不时冒几句粗言烂语。 但我都懂她们说什么!


我现在觉得对于我, 俚语是非学不可的。俚语不多,日常用,好学好记。

。 但还是雅语难学。 正式用语太多。那些文学正式用语不常用,学了很
容易忘记。 每方面都有一套正式用语。如 法律, 外交,文学。
在正式场合祝贺别人。

我要是有教主的头脑的一半记忆力就好了。

作者:加人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加人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98169 seconds ] :: [ 28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