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再为王铭铭说话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再为王铭铭说话   
狼协
[博客]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5215

经验值: 12262


文章标题: 转:再为王铭铭说话 (673 reads)      时间: 2002-1-20 周日, 上午3:51

作者:狼协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再为王铭铭说话

作者:【Sieg 】



发言内容:

很遗憾,签名那一篇措词过于粗鲁,以致把自己弄得跟没文化的叶挺一般,所以请允许在这里向

大家道个歉,虽然心里想说:说粗话真是痛快。



我想有必要澄清的是:抄袭就是抄袭,即便是不自觉的抄袭,或者是有难言之隐的抄袭,或者是

才气逼人者的抄袭,也都是抄袭,所以,必须要有明确的措施,对有抄袭行为的学者,按照规则

进行处罚。



但是,为什么我再次为王铭铭说话呢?



很简单,因为作为辩护方,他必须在承认个人自由意志的前提下,还得提醒公众注意环境影响,

自然,这在辩护中是一种策略,但是,作为多元化的思考风气的熏习结果,我们还是有必要以辩

护方的立场,为王铭铭说话,这不是为恶而辩护,而是为作恶之人而辩护,这就是为什么西方法

学会有强有力的辩护律师机制的缘故:恶,与犯恶之人,是两回事。



是的,在我们的语境中,我们很难想像为什么恶可以从恶人身上剥离出来,所以,我们的犯罪嫌

疑人制度到前不久才刚刚制订,而在这之前,只要被官方一抓,立马就是十恶不赦的罪犯。



然而由于犹太教、祆教等诸多宗教的因素,使得基督教能够抽象分离出恶。

而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之中,自然会促使人们去思考:使人产生恶的环境是什么?

否则,我们将只会在以下命题中思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在王铭铭之前,有关学术腐败的揭发层出不穷,一如政府官员中不断涌现出的腐败大员,绿茵场

上的黑哨裁判,这似乎在给我们一种启示:我们的社会要么刚刚进入腐败之缸中,要么刚刚有能

力去揭开这腐败之缸。



当整个社会处于规范失范的时候,往往遵守规范的个体是最容易被淘汰的,也是最难出人头地

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乱世出英雄这样的典故,这是一次时机把握上的冒险,正如黑手党可以

在恰当时机摇身一变成为社会名流,学术界也不例外。



我认为,一个好的制度,是应该在规则上事先就约束住人们犯禁的念头,而一个坏的制度,则擅

长于在人们犯禁之后再去惩罚他。



我为什么说前面一种制度好呢?因为前面一种制度它很清醒,它不得不承认我们人性中有恶,所

以它山人早有预谋地把人们都当贼一样的预先给防范起来,而后一种制度,则首先把人往好里

想,所以它故意或无意在一些诱惑性的地段不设防,想试探一下,人们是不是真的就这么好。



每当我看到那些贪污犯在被枪毙前,按照政府及大众意愿说那些所谓的忏悔之话时,我首先产生

的第一个感觉是:他是坏的制度的牺牲品,如果这个制度在审计等各个环节都很严密的话,他犯

罪就没这么容易,即便犯了也很难一直犯到枪毙的程度。

但我们从不过问我们的制度,因为我们始终想当然的认为,对任何一个时代,总是存在一种叫制

度,它是好的并且是无比优越的。

就是在这样的幻觉指引下,我们对事后惩罚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为幻觉制造快乐的同时也在制造

压抑,我们这些旁观者的压抑着的恶通过那个倒霉鬼的不幸遭遇而被释放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古

代流行菜市口执行公开枪决,现代流行电视转播或直播死囚最后上审判席,我们需要看到我们的

恶被某个牺牲在献祭中释放出来,这和古代求雨时劈个祭品肚皮在功能上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发

生故事的背景由神话传奇变成了科学推理。



回到王铭铭抄袭事件,我有同样理由吁请各位注意:是我们不良的学术环境毁了一个优秀的人,

如果我们愿意腾出百分之八十的精力,去查一查这个环境本身的病症,将比惩罚一个个体更有意

义,当然我承认,惩罚个体更具有观赏价值,并能给旁观者带来舒适,因为一这很简单,二这不

牵涉到自身。

但我们还是要带症候地去阅读我们的学术环境,看看到底是什么正在侵蚀我们本来就不怎么坚固

的学术营地。

我知道,在学者圈里有无数品行高洁之士会说,这是个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社会,每个人应当为

自己的个人选择负责,是的,作为个体你们可以这么说,但作为研究社会空间的学者,你们就不

能这么说,因为你们平时所受的训练,就是要抽象到群体上进行观察与分析。



我也是刚听说是谁揭发了王铭铭抄袭的事件,事实上,写这些吁请文章也并非是针对这些公诉

人,如果我们承认,一个好的法庭必须具备辩护方,那么,我想,我的行为只是为构造这么个好

的法庭而提供一个必要的元素。



最后,贴一篇以前替人捉刀的文章片断,这是一篇关于文本批判的思考,但看来也用于文本写

作,就将它择要搬来,作为重申对环境因素加以考虑的一个底层理由。



...........





一、纯粹意义上的文本批判中的独立人格是空无的

......

  对于后现代的西方人来说,由于在文本批判中,他们找不到一个可公度性

的标准,所以他们理智地保存一切并对一切持谨慎态度,但也正因如此,生活

中可以保持的独立人格,却在语言中消亡,因为阐释的封闭特性及面对各种阐

释的民主态度使得人格的独立性不可检验并因此而变得无足轻重,它已不能凭

自己的独立性而自自诩为客观公允,从而可以点评各家,并赢得他人及自己对

自己的尊重,\"坏的相信\",萨特创造的这个术语非常贴切地形容了这种天真

想法。



  这里存在着一个把独立人格私语化的问题。

  维特根斯坦认为私人语言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类的全部语言都是可表露的

公共语言,当然反对意见是他未曾证明不可表露的语言部分是不存在的。不过

现在问题不在于维特根斯坦证明的完备性而是在于:当独立人格私语化后,不

管此时独立人格是否还存在,它都不能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出现在文本批判

中,因为它是不可交流的,而此时所有宣称自己是拥有独立人格的文评家,都

是对独立人格在使用区域上的误置:他们把生活中的人格的独立误置到文本批

判中的人格的独立,而在历史上的所有文本批判中,独立人格仅是一种无用的

装饰,只是当时的人们已将价值赋予其上并将此赋予行为定格为历史,所以我

们才不能以后现代的激进主张把这些装饰给抹去,而是恰恰相反给予了充分肯

定。



  因此,从纯粹的意义上来说,在文本批判中独立人格是空无的。





二、事实意义上的文本批判中的独立人格是存有的



  中国传统文人,所能仰仗的最坚实的文化砥柱,一个是圣,一个是王。

当老庄努力想在玄之又玄的方生方死间形成散逸放达的品格时,孔孟正试图

在君子不器的惟义所在中制造英气圭角,而以后的士大夫便在这既定的舒之

弥四海和卷之不盈怀之间优游宕荡,即使偶有春秋笔法狰嵘,那也是奉正统

王道为法,或间有竹林杖隐谈笑,那还是以庙堂之高作参。直至李渔虽性灵

于小巧花月,但终失大吕之音。



  式微式微,夕阳末路。



  而自鸦片战争起后,虽然有人认为这又是一个类似战国时期文化繁容的

肇端,但事实上,此时的公允的文化评价及互释系统已失衡于存亡危急中,

对西方文化的理解矫枉过正似地以中学为体,企图以此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林纾式的译文当是其极,而以后对之进行的阐释更是勉为其难。

  鲁迅,当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但随后为尊者讳的评价习

惯使得这座丰碑变成了不可逾越的界石,而如今对梁实秋文章铺天盖地的出

版只是在界石旁边的营营新筑,历史的真实反而因之更是云遮雾罩--因为

我们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公度的合适立场。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文本批判显然离那个可公度的合适立场更远,却反而

与政治中最钩心斗角的部分最接近,(也许再过几千年我们重读郭沫若他们

在这十年间写的文章时能够以另一种平静心态来欣赏,就象如今我们欣赏《

为徐敬业讨武(上照下空zhao去声)檄》一样。)于是话语噪音的恶趣把整

整几代人给糟蹋了。



  然后中国文人很快在西方的文本思潮中陷入慌乱并作出各种有效或无用

的反应,并象在绘画、音乐、雕塑等其他艺术领域内一样,在短短几十年中

中国的文本批判伴随着文本也走过了西方走了几百年的路后,开始自己摸索

着探询新的方向。



  但是中国的文本批判进不了纯粹意义上的批判层次,因为古老的历史一

直在以它深远而腐旧的气息熏陶巩固着中国文人的价值取向:是出,还是入?

而不管他们作出哪个选择,这个选择都会在潜影中左右他们的文本批判。



  文人的人格受到了巨大挑战,这个挑战可以巨大到让他们全家的生命受

到威胁,也正因为如此使得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独立人格在抗争中获得空前

的价值肯定,并潜移默化到文章中去,这也就是为什么国人评文人,先评人

品,再评文品的道理。



  但是问题是这个可怕的对立面不是文本批判真正应该遭遇的对手,文本

批判真正的对手应该是文本,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严格意义上的释义学循

环,但是现在来自异域的其他力量破坏了这个纯美结构,使得文本批判在对

付文本前,首先先要对付的是:我是选择不畏权势的文本批判,还是选择审

时度势的文本批判?而即使如果他选择了前者,他源初的那个纯粹的释义学

循环结构业已被并会时时被干扰,他只有借助独立的人格力量才能把持住自

己,在这样一种补偿性机制下的文本阐释过程中,要产生出一篇能够经得起

时间考验的杰作已是多么的不容易,更何况当他选择后一种批判境遇时,更

要面对来自世俗的更大压力:仕途叵测,古今皆然。当郭象声称\"夫圣人虽

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时,事实上心猿意马中

很多中国文人最后还是将独立的人格祭了出去。 ......



三、不独立的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环境因素

  人格理论一般可以从自我肯定、头脑发展、思想及意识、健全人格和精

神病理学等方面去加以阐述,哈特曼及弗洛伊德的本我结构设想只是从功能

上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描述,并且后者对性与死亡之重要性的过分倚

仗也使人对精神分析疑虑重重,不过,来自生理人类学的实证材料表明,人

格只是大脑的官能体现,蒂曼德还将人格分成八类生理型人格,以期为遗传

与人格之间的相关性作一些努力,当然他们并不否认外界环境对人格形成与

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相反由这一结论却至少可以推出:几乎所有的人包

括文本批评者其原初人格都是合理的,只是后天的学习及生存环境使得其中

有些人的人格发生了过激性的适应并在历史总体评价尺度中这种适应相对呈

现出病态的扭曲,文化大革命前后许多文人前后判若两人的文本批判文章是

对此的一个极佳注释,他们中的幸存者事后回忆自己的行为大多是唏嘘不已,

但他们事实上并没有义务去担负他们的人格遭受扭曲后所产生的一切可笑事

件,应该承担并同所有知识分子一起去反思那次事故的主体是政府,更确切

的说,是政府所代表的那种社会构型。因为个体意义上的独立人格与整个社

会症候背道而驰在生物学意义上来说是不符合生物的本能的,虽说人与动物

有区别,但在这种生存危机中还强求这种区别,对己是一种高尚的超道德,

但对人则已是一种残忍的伪道德。独立人格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苦役,我

们没有必要无视历史情境强求他人必须宁死不屈,尤其是在非常时期。我个

人是理解那些违心屈从淫威的人的,虽然我更敬仰强项不折的英雄。



  尼采除了判处上帝死了以外,对强悍的国家机器也愤恨不已,因为他所

崇尚的那种超人的绝对独立的人格是与那金光鳞鳞的兽格格不入的。同样的

强制也出现在中国,不过中国的文人在一次又一次的运动中已被冲击地孱弱

多病,在那次革命中,求生的自我本能和求官的传统意识使他们中的一些优

秀分子投靠了权与势的同时,也丧失了郭象曾经自以为是的内在骨气与清醒,

他们头脑中的知识不能再理智地与过去的文本进行对话了,相反却顺着当权

者的意志开始主观解读历史与当下的各种文学文本,这时的文本批判已蜕变

为文本谩骂或文本吹捧,真正符合学术要求的文字已是屈指可数,当然也因

为如此,顾准的成就显得是如此的可贵,只是形成这悲壮的可贵所需的代价

竟是如此巨大。



  而那场灾难带来的更深重的影响是:至今我们仍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基本

上彻底摆脱文革阴影的地方,来合适合理合度地评判鲁迅、高尔基、马克思

等人留下的文本,不过所幸的是,孔子等古人还是较容易得恢复了正位。但

我们所损失的,是再也追不回来的时间。



  在这个巨大的颠覆之场中,文本批判和独立人格都已是在狂风巨浪中的

两叶扁舟,它们之间的缆绳连系在强力的撕扯中显得毫无意义。环境成为取

决一切的君临之威,正常的文本批判和独立的个体人格对它而言已是没有存

在的必要。



  可是,人之为人,人文价值的精华展现,却又就是欲在这不可能中站立,

于是伟大的悲剧开始诞生。



  不过现在另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即使在和平时期,仍是有媚骨曲膝在。

  可见能与缪斯她们抗衡的势力对人的诱惑,是多么的神奇。





作者:狼协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狼协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60024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