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2003中国百富校友榜:人大复旦拔得头筹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2003中国百富校友榜:人大复旦拔得头筹
所跟贴
有什么好项目?
--
Anonymous
- (24 Byte) 2003-11-11 周二, 下午10:50
(64 reads)
邢国鑫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20
文章: 7501
经验值: 206975
标题:
ZT 黄河需要可持续发展. :“这片地折合美元才20万不到,我真想有人把它买去,用来发展牧场、养牛,
(58 reads)
时间:
2003-11-11 周二, 下午11:15
作者:
邢国鑫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邢国鑫 承担治理黄土高原和全面开发黄河 - 未来十年国家投资1508亿
有愿意干事和发取之有道大财的请与我联系。
我的联系地址:
[email protected]
邢国鑫
ZT 黄河需要可持续发展
陈桥驿
第二个例子是我在拙作《黄河哟,黄河!》一文中所引的山东日照市宣传部副部长朱巨龙硕士所提出的组建黄土高原绿化建设兵团以“绿化黄土高原”的计划。他认为:“根治黄河的关键是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按照他组建兵团的计划,则“十多年后就可能使47万多平方公里的荒漠长满植被”。他提出:“这种建设兵团当然不同于50年代的生产建设兵团,那是一种强制性的组织。现在采用自愿报名,在那里工作八个月就可以回来。”他深信:“这些东部地区的年轻人还可以带去许多发达地区的新思路、新经验、新技术,影响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
至于经费,朱巨龙先生的考虑是:“按每年治理5万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投资50万计算,每年需经费250亿,十年总投资2500个亿。钱从哪里来?很简单,用市场机制这个神奇的法宝,拍卖黄土高原治理权,再加上其他几个办法,足够了。”他提出五项集资途径:1、中央财政、沿黄受益省(区)出一块;2、发行绿化建设债券、彩票筹一块;3、向世行、亚洲开发银行、国外银行和国际银行贷一块;4、向国际经济组织、国外政府、大企业、大财团争取资助一块;5、向国内企业、个人及社会各界募集一块。他为黄土高原的改造效益算了一笔帐:“假如47万平方公里都改造良田的话,就是7亿多亩土地,可增产粮食2.1亿吨(按150公斤/亩计算),如果将黄土高原全部绿化起来,则可使国土绿化率提高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一个黄土高原的潜在能量有多大。”
第三个例子是前已提及的美籍华人学者梁恩佐先生。如前所述,他的治黄观点显然着重于水土保持。他在文章中说:“离开郑州后,乘车去参观小浪底工程(初期施工阶段),再去看三门峡水库,规模都很小,没有什么好看的。”此外,他虽然力主水土保持,但对于那些位置很高、灌溉困难、靠天吃饭的梯田,他认为:“农民投下那么大的劳力,争来的还是贫困,这是50年代推行保土模式,虽然还不断赢得各式各样奖状,但并不是我认为可以广泛推行的模式。”
梁先生的兴趣在甘肃泾川县。他说:“他们带我去一片新开发的地区,最接近我理想。那是一条小毛沟里,面积才0.8平方公里(=1200亩=200英亩),花了9万人民币建了一座小土坝,形成一个小水库,又花了7万元买地,9万元筑路,6万元拉电线,环绕着水库平整了300亩可以灌溉的梯地,连带劳动力,一共花了60万元,是当地水保局投资。我问他们如把水库与土地卖给外资(有50年使用权),要卖多少钱?他们没想到过这个问题,但当时副书记说可卖150万。水保局长觉得太便宜,最后还是同意了。这片地离泾川县城才2公里,有柏油铺路,泾川离西安约190公里,开车5小时。”
梁先生来自美国,其开发黄土高原的观点密切联系经济效益,他说:“这片地折合美元才20万不到,我真想有人把它买去,用来发展牧场、养牛,为西安提供牛肉,或养鸡养鱼养鸭都可以。当地得到150万后,便可再发展两条沟,卖出后,又四条,这样下去,很快便可以把治沟工程推广,政府不须投一分钱。水土流失也得到控制,黄河水流清成为经济发展的副产品,不是很理想吗?”
梁先生的文章发表在国外,他是希望吸引外资开发黄土高原的,文章最后说:“你们以后有机会去西安,也请到黄土区参观一下,并帮助把外地信息带去,让当地了解外地的经济考虑,是很重要的。”
第四个例子是美籍华人学者肖昕先生的文章,他是读到了梁先生的文章后撰写此文的,题为《使黄河水更浑――读梁恩佐〈让黄河水流清〉有感》[8]。文章说:“现在所说的治理黄河,主要是加固堤坝,防洪防涝。然而,堤坝不能无限制地升高,河床比地面高,亦不能排洪。”
肖先生是一位化学家,他从自己的专业考虑,提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观点:
“笔者是位化学工作者,不懂水利,在这里提出一种想法,算不上见仁见智。听说黄河下游不宜拦腰筑坝,因为河水流经水坝时流速降低,泥沙大量沉积,最终会淤塞出口,冲毁大坝。对上游初步治理,波及整个黄河流域,至少需要几百亿的资金,二三十年的时间。效果尚难以直接预测,河床高于地面的现实也无法改变。
如果让黄河水变得更浑,会怎么样呢?若我们能够使河水的泥沙不沉降,甚至带走一些河底的淤泥,径直输入大海,应该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一方面可以使河床降低,慢慢恢复到正常河流的状态,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另一方面河水中的泥沙遇到海水中的盐份会沉积,形成陆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像这样,黄河就像一条大动脉,源源不断地把黄土高原上的土壤搬运到大海中造良田。如果把黄土高原的土都搬到大海中去,把高原变成平原,兴许还可以改变西北的气候呢!肖先生在文章中比较详明地介绍了他的“使黄河水更浑”的方法,最后指出他的方法使用于黄河,技术上必须满足:
1、对人类和生物无害,不破坏生态平衡。
2、加入水中的成分可以饮用或容易分离。
3、相对稳定,携带泥沙数月不沉降。
4、在海水中可以被微生物降解或形成惰性材料,如岩石、土壤等。
现有的技术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如果国家能投入一些力量,进行可行性的研究,潜在的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
上面所举的四个例子,包括五种治黄观点(有的是雷同的),当然挂一漏万,但却说明了这50年中海内外学人对母亲河的关心。我在拙作《炎黄子孙情系黄河》[9] 一文中说:
“黄河也是我们民族的凝聚力,由于这样一个摆在我们民族面前的大难题,海内外多少炎黄子孙的精英,都正在为它而操心。根治黄河,让这条河性特殊的巨川长治久安,当然绝非轻而易举,或许还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但是对于它的前程,我们满怀信心。”
我于1995年12月在美国巴呑鲁日撰写此文,五年以后,看到了水利部和黄委会领导提出的治黄“四个不”和让黄河“长治久安”的具体目标。怎不令人踌躇满志,鼓舞欢欣!
黄土高原
以上四例中的五种治黄观点,除了肖昕先生一例似乎尚未试行外,其余几种或多或少都经过试行,得失利弊人所共见,但见解仍然互相不同,这或许就是我在拙著《郦道元》[10] 一书中所说的:“黄河仍有许多奥秘,至今尚未为我们所认识,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揭开这条河流的一切奥秘,这是根治黄河的先决条件”。为此,在记叙了50年来的几种治黄观点以后,我还想就涉及上述治黄观点的黄土高原、堤防和水库三者作一点说明。
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这是众所周知的。治黄必须治黄土高原,这也是普遍的共识。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由来已久,高原上的“塬”、“梁”、“峁”,其所堆积的黄土,按剖面都可以查清它的生成年代。例如深层的“午城黄土”,是早更新世的堆积;中层的“离石黄土”,属于中更新世;表层的“马兰黄土”,属于晚更新世。它们的年龄与黄河早期形成的河段相仿,是今黄淮海平原的物质基础。
所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在地质时期已经存在,如《第四纪地质》[11] 一书中所说:“是黄河水患的根源。”卢宗凡先生根据实地考察的论文指出[12]:“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强烈的地区,其中晋西北、陕北、宁南、陇中为严重流失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2万多平方公里,占本区总面积的81%……大量泥沙输入黄河干支流,使黄河三门峡站平均含沙量达37.6公斤/立方米,最大含量达660.0公斤/立方米(1937年7月21日),为世界诸大河之冠。”
卢文也指出了黄河的输沙量:“三门峡年输沙量达16.236吨,高峰达40多亿吨(1933年),其中绝大部分来自黄土高原,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已被中外专家所公认。”
所以上述例子中朱巨龙先生认为“根治黄河的关键是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从长远来看,他的“绿化黄土高原”的计划当然是正确的。李锐、孙俊杰二位先生在论文中说:“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黄土高原的美好愿望是一定可以实现的。”[13] 这句话,除了“再造”一词可以商榷外(因为我们无法证明黄土高原从早更新世到现代是否曾有过“山川秀美”),也是大家希望的。
对于黄土高原,我认为有三方面值得引起注意:
第一方面是对它的治理开发有极大的工程量和需要较多的时间。这虽然不会动摇我们整治的决心,但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据李玉山先生《黄土高原治理开发之基本经验》[14] 一文论证:“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生态环境治理依然任重道远。还有500万公顷坡耕地需要修成梯田,600多万公顷土地需要造林,700万公顷天然草场需要改良。以现在进度,需要50-100年始能完成,这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世纪工程。”
第二方面是黄土高原(包括整个黄河流域)的绿化与黄河河床淤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这种关系还值得深入研究。现在有不少人把黄河河床的淤高,主要归咎于植被破坏而造成的水土流失,这或许并不完全符合事实。因为黄淮海平原的堆积成于地质时期,而“一石水六斗泥”[15] 的话出自西汉,都是没有人为干预或干预很少的时期,还有些学者研究古代黄河流域的植被,是森林、是疏林,抑是草原荒漠,意见并不一致。我们当然不应忽视这方面的研究。但仅从植被情况论证水土流失,显然不够全面,何况历史时期的植被状态现在还缺乏令人信服的结论。让我们暂时撇开历史时期看看当前,邰明安、张汉雄二位先生对晋陕黄土丘陵区包括陕晋按壤段黄河沿岸偏关、河曲、保德等23个县的调查。这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为11.2%[16],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汪立直先生对黄土高原水土严重流失地区,即高原中部的陕、甘、宁、内蒙古、山西五省(区)的106个县(市),面积为27.2万平方公里的地区的调查,森林覆盖率为14.7%,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从这两项调查来看,争论很大的关于历史时期的植被问题,其实并不是水土流失的关键。
第三方面是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当前黄河河床的关系。我认为两者必须加以区别。黄土高原是黄淮海平原堆积和现代黄河河床淤积的物质来源,这是事实,所以治理黄河与治理黄土高原是一回事。但另一方面,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已经高出地面从四五米到十余米。对于这条高高在上的河床的治理,与当前黄土高原的治理,却又是两回事。因为黄土高原的治理即使做到梁恩佐文章中所说的“水土不出沟”(其实决不可能),现在的下游河床也不会降低。
按照自然地理学的概念,河流是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及地下水所补给的,并经常(或周期性)沿着一条狭长凹地流动的天然水流。也就是《孟子·滕文公下》所说的:“水由地中行”。现在,黄河下游已经不是一条自然地理学上的河流,是一条多少年来人工抬筑起来的“渡槽”。是“水由地上行”。根治黄河,总不能让它的下游河道一直成为一条“渡槽”,总得使它回归自然,成为一条自然地理学上的河流。所以,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概念来说,黄土高原的治理与黄河的治理是一回事。但从当前这条高高在上的下游河道来说,两者并不是一回事,这是我们必须加以区别的。
堤防
堤防是古今治河的最主要方法。神话传说中的堤防始于鲧。《汉书·沟渠志》说:“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实际上显然比战国要早。到了西汉,堤防不仅是保护沿河人民的主要手段,而且也是人民的沉重负担。《汉书·沟渠志》所谓:“今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东汉出现了屏障整个下游河道的所谓金堤。《后汉书·王景传》关于金堤的记载,显然包含了许多夸张、虚妄和难以解释的东西,例如在工程中:“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迴注,无复溃漏之患。”这样的工程实际上很难解释。又如,工程肇始于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尽管“发卒数十万”,“役费然犹以数百亿计”,但这条千余里的堤防,工程中需要“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而却能神话般地“明年夏渠成”。实在使人无法相信。从史籍记载猜测,这条“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的堤防,在王景以前大概已经存在,王景或许作了加固和增修。这是因为从西汉起,下游的“悬河”形势已经出现,沿河各地必然要修堤障水。汉代以后,据正史河渠志等的记载,黄河下游除了改道以外就是修堤,修堤而决堤,决堤而再修堤,循环往复,直到近代。
时至今日,黄河堤防的重要性已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显得突出。这是因为流域内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城市的众多,较之古代已经无法比拟。而黄河的含沙量和输沙量都依然如故。也就是“淤”的自然特性未曾稍改,而“决”的后果已经无法承担。至于迁徙改道,当然更不可想象。在没有解决这条河道的根治方法以前,黄河必须让它稳定在这条高高在上并且不断抬高的河床上。这是一种困难的、具有风险的但必须维持的局面。其所以困难,因为这条“悬河”还必须让它“悬”多少年,“悬”到怎样的高程?现在大家心中无底。其所以有风险,因为自然界各种特异变化的发生,如暴雨、地震等,非人们可以预料。例如1963年海河流域的一场暴雨,降水量超过这个地区的平均年降水量。而时隔12年,淮河上游于1975年又出现了一场降水量超过全年的暴雨,造成广大地区的严重水灾。这样的暴雨历史上在黄河流域也发生过[18]。具有严重破坏性的地震,在历史上也发生过。《史记·魏世家》:“(魏文侯)二十六年(公元前423年)),虢山崩,雍河,”这是先秦的事。近代也是如此,1920年12月16日,黄河支流清水河流域的固原地区曾发生8.5级世界罕见的大地震,在这个人口稀疏的地区造成24万人丧生。直到今天,当年震迹仍到处可见[19]。诸如此类的自然变异,一旦在这里发生,其风险当然不言而喻。现在,“四个不”以“堤防不决口”为首,这也就是我所说的这是一种困难的、具有风险的、但必须维持的局面。领导的这种决心,实在是十分重要的。
堤防是历代治河的首要,因为它保护了沿河生灵。但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剖析,它当然也有负面作用,其中最明显的是“河涨水高”。以花园口为例,1982年洪水流量每秒15300立方米,洪水位为海拔93.99米,而1992年洪水流量仅每秒6200立方米,洪水位却抬高到海拔94.33米。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当然来自河床的抬高,但河床是在堤防“保护”下抬高的。所以也有人对堤防提出批评[20]:
“一些人把黄河50年来没有溃堤作为水利建设的最大成就,他们没有看到,黄河河床50年来,淤高速度没有减低,反而加快。河床越高,对自然水循环系统的破坏就越严重。黄河50年没有溃堤的代价,就是自然水循环系统的破坏越来越严重。这样发展的结果只能是,黄河总有一天要溃堤的,这是自然平衡的必然。”
对于黄河堤防的这种批评,或许有失公道。因为河床的抬高是从地质时期到历史时期长期不断的现象,没有哪一个朝代不把黄河安流作为一种祥瑞。但批评者的最后一句“黄河总有一天要溃堤的”,却并非危言耸听。史念海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21] ,他说:“建国以来,黄河下游一直安流,没有发生重大事故,这是值得称道的成就”。但是他随即指出:“现在的下游河床已经高到历来所未有的程度,由于河中泥沙堆积迄未停止,河床时时仍在抬高,堤岸加高何时才是已时?万一高到不能再高,一旦决溢,后患何堪设想。”
我完全赞同徐福龄先生《黄河下游堤防不致“隆之于天”》[22]的论证。堤防增高容易导致溃决,这是一个方面,但另一方面,溃决并不决定于堤防的高低。现在“四个不”大大增加了我们对堤防的信心,不过由于兹事体大,我们也必须千万小心。
水库
水库是这50年来黄河水利工程的重要建树。不论是大型枢纽工程如刘家峡、青铜峡、三门峡以及不久前建成的小浪底,或是其他干支流上的大、中、小型水库,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虽有不同,但工程的内容必然包括一座容量不等的水库。这些年来,干支流上修建的水库确实数量可观。干流不说,举一点支流的例子,按《黄河志》卷七《防洪志》的记载,以渭河为例,从新中国成立后到1985年,已建成大型水库2座(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中型水库17座、小型水库132座。以汾河为例,按1980年的统计,全流域中已建成库容逾100万立方米的水库65座。水库的正面价值当然众所共见,不必赘述。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它的负面影响。
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说,水库特别是黄土地区的水库,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淤浅。唐德善先生在其《略谈黄河的治理》[23] 一文中曾经提出“三门峡水库几乎变成泥库的教训”,即以汾河流域的大、中型水库为例,大型水库如娄烦县的汾河水库(库容72300万立方米),中型水库如寿阳县的蔡庄水库(库容2070万立方米)、孝义县的张家庄水库(库容4348万立方米)、临汾市的渠河水库(库容4228万立方米)等,这些水库都建成于60年代初期,现在已淤库容都相当于超过库容的一半[24]。情况可见一斑。
此外,在非常情况出现时,水库与堤防冒有同样的风险。对于这方面,大家恐怕不会忘记1975年8月8日凌晨发生的这场滔天大祸。板桥水库拖带着石漫滩水库,每秒7万余立方米,时速达30-50公里的洪峰流量,把一大片地区一扫而光。京汉铁路也因此而中断了十多天,真是往事不堪回首。
水库的另一种负面效应是加剧了黄河的断流。黄河自从1972年以来,下游断流的次数、时间和长度不断增加。这当然是有种种原因的,但水库显然也是其中之要。根据利津水文站的统计,1972-1996年的25年中,断流发生共有19年,这就是平均五年四断流,频率实在很高。1996年断流时间长达126天,已经超过全年的三分之一。断流的河道长度,90年代平均达296公里[25]。难怪有人提出“黄河不要变成内陆河”[26]的警告。
水库的另外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库区的地貌改变,这个问题虽然在时间上比较长远,其所发生的影响现在还难以估计,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说,也值得我们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在黄河干流特别是晋陕一带出现的水库热过程中,大量中小型水库在黄土高原修建起来。凡是在地形上有建库条件的,大部分都被利用。边设计、边施工,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工程质量低劣的问题暂且不论。由于黄土流失,这些水库的寿命极短,虽然有若干年的灌溉和防洪效益,但时过境迁,很快从季节性蓄水池发展成为沼泽地。这种现象在陕北和山西都已经出现。假使让时间继续延伸,则大中型水库也将相继发生这种结果。多少年后,黄土高原及流域其他地区,将出现一种地貌上的变异,大大小小的山间黄土盆地和黄土沼泽满布这个地区。现在还不易估计这种地貌变异的后果,但事情已经开始发生,所以应该及早考虑。
结语
汪恕诚部长的“四个不”如李国英主任的“长治久安”之所以使我振奋,因为我认为这其实就是河政领导为我们指出了黄河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黄河需要可持续发展,黄河一定能够可持续发展。
2001年10月于浙江大学
注:
1. 科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
2.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3.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出版
4. 胡积善编著《黄河》,东方出版社1992年出版
5.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6. 《华夏文摘》224期,1995年7月14日(系美国出版、有国际标准刊号的中文电脑周刊),梁恩佐文附于拙著《郦学札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出版
7. 《林一山地理考察二三事》,《中国地理学90年发展回忆》,学苑出版社1999年出版
8. 《华夏文摘》231期,1995年9月1日,肖昕文附于拙著《郦学札记》
9. 《黄河史志资料》1996年第4期
10. 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11. 曹家欣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出版
12. 《黄土高原的建设与环境保护》,《水土资源保育策略与管理论文集》,台湾中兴大学文教基金会出版社1999年出版
13.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科技攻关启示》,《水土资源保育策略与管理论文集》
14. 《水土资源保育策略与管理论文集》
15. 《汉书·沟洫志》
16. 《晋陕丘陵区土壤侵蚀发展预报动态仿真模型》,《水土资保略与管理论文集》
17. 《黄土高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之探讨》,《水土资源保育策略与管理论文集》
18. 王涌泉《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特大洪水的气候与水情分析》,《历史地理》第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19. 李璧成、焦峰、马小云《固原上黄试区土壤侵蚀循环与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水土资源保育策略与管理论文集》
20. 瞿无希《黄河之水何处来》,《动向》,1999年9月号,香港百家出版社出版
21. 《黄河流域诸河流的演变与治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22.《河防笔谈》,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23. 《光明日报》1998年5月3日
24. 《黄河志》卷七《防洪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25. 唐积善《略谈黄河的治理》,《光明日报》1998年5月3日
26.刘敬智《黄河不要变成内陆河》,《光明日报》1996年6月19日
(作者为著名地理学专家、浙江大学终身教授)
作者:
邢国鑫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共产党政策不稳定
--
快乐的罗嗦
- (106 Byte) 2003-11-11 周二, 下午11:27
(61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950029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