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若迷先生,我善意的提醒您一句:新海船还是不要去了。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若迷先生,我善意的提醒您一句:新海船还是不要去了。   
所跟贴 另外,您大概误解了老阎被打的原因。 -- 和尚 - (218 Byte) 2008-10-10 周五, 上午5:25 (148 reads)
和尚
现已禁止






加入时间: 2007/07/15
文章: 374

经验值: 14321


文章标题: [转帖]魏英杰:阎崇年挨了民族主义一耳光 打人者被处拘留15天 (138 reads)      时间: 2008-10-10 周五, 上午6:13

作者:和尚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魏英杰:阎崇年挨了民族主义一耳光 打人者被处拘留15天


魏英杰:阎崇年挨了民族主义一耳光
2008年10月08日08:24 上海商报
  作者:魏英杰

  提要:阎崇年挨这一耳光,哪里是什么学术之争的“肢体表现”,明明是被无知狭隘的民族主义人士撞了一下腰。

  阎崇年先生无锡签售挨巴掌一事,估计一时三刻不会消歇。目力所及,相关新闻评论(跟帖)累千上万,大有再掀网上“满汉之争”高潮之迹象。这场泥沙俱下的论争,闹腾有几年了。阎崇年挨的这巴掌,遂使辩论由“文斗”进而过激化,个中缘由有心者不能不察。

  事情的重点并非打人对不对。作为一个成年人,打人者倘若没有意识到此举的对错及其后果,只能归结于从小没教育好。整个事情尤其值得探讨的是,为什么有人欲煽阎崇年耳光而后快?

  事情起因就在于,阎崇年在央视主讲清史惹来不少非议。特别是他这次推出的“明亡清兴六十年”,被很多人认为过度“扬清抑明”,大有美化“满清王朝”之嫌。比如他说:“满清入关更多的是促进了民族融合,其中造成的某些局部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这句话伤害的恐怕不是少数人的感情。

  但这需要从三种角度进行观察。首先是学术层面的论争。作为一名满学家,阎崇年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便值得商榷甚或谬误百出,前提也应是尊重其发表不同观点之自由。学术之争尽量在学术范畴内解决。

  其次是大众流行文化中明清“元素”的观念碰撞。前些年,“辫子戏”大为流行,其后《大汉天子》等历史剧接着上场。通俗历史著作中,二月河清朝帝王系列畅销在前,《明朝那些事儿》等作品风行在后。这其实是传统回归的表征。明清“元素”走进通俗文化,不过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一种市场反馈。然而,由于明亡清替,持不同态度者在观念上难免有所冲突。因而,那些同情明朝的人不免会对“公开讴歌”清王朝的学者表示不满。作为一种文化生产、消费及其文化影响而言,这仍然可以说是一种常态。

  不过,正因为明清不仅是王朝兴替,历史上还存在民族冲突史实,带有民族主义情绪者难免借此挑起话题。这是看待阎崇年被打事件的第三种角度。我曾指出,中文互联网上存在三种基本价值冲突,一是政治文明诉求导致的价值冲突,比如“孙志刚事件”;二是传统与现代的道德冲突,比如“铜须门事件”;第三种就是狭隘民族主义及其反对者之间的观念冲突。这在“911事件”及历次抵制外国货风潮中表现尤为激烈。而近年来网上冒出的所谓“满汉之争”等,也归属这一范畴。

  这里所说的“满汉之争”,纯粹是一种虚无的“汉族中心主义”在作祟。这些人根本听不得任何批评(他们假想中的)“汉文明”的声音,更不用说客观对待“持不同观点者”。阎崇年在网上便被人骂为“汉奸”、“包衣奴才”。

  实际上,这才是阎崇年被打的真正原因。阎崇年挨这一耳光,哪里是什么学术之争的“肢体表现”,明明是被无知的民族主义人士撞了一下腰。客观地看,民族主义是大多发展中国家对于现代化的本能回应,也是国民对国家历史与文化的一种价值认同。但是,过度反应必然走向极端民族主义之路。究其根本,除非他们想把满清一代彻底排除在中国历史以外,否则强硬将这种仇恨意识形态灌注到历史和学术当中,只能是让人看笑话。

  阎崇年被打,有位网名凌沧洲的文化人士撰打油诗曰:“汉愤皆欲杀汉贼,吾意独怜老奴才。翻云覆雨殊不易,百年谎言强登台。今日猛听耳光响,方知血性未死光。诸公若不幡然悟,耳光耳光再耳光!”我倒想送他及其同道者民国著名明清史学家孟森先生一段话:

  “明初代元,以胡俗为厌,天下既定,即表章元世祖之治,惜其子孙不能遵守。后代于前代,评量政治之得失以为法戒,乃所以为史学。革命时之鼓煽种族以作敌忾之气,乃军旅之事,非学问之事也。故史学上之清史,自当占中国累朝史中较盛之一朝,不应故为贬抑,自失学者态度。”

  就学术而言,今人对待清史,亦当作如是观。

  (作者系杭州日报评论员)

作者:和尚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和尚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48249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