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思维的困惑(3)---相同的逻辑,不同的结论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思维的困惑(3)---相同的逻辑,不同的结论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文章标题: 思维的困惑(3)---相同的逻辑,不同的结论 (806 reads)      时间: 2008-7-25 周五, 上午1:43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逻辑”究竟是什么?

讨论逻辑思维问题,我觉得对逻辑的定义有必要首先讨论一番。字典上对“逻辑”一词的定义有两个:一个指“逻辑学”;另一个指思维过程中的推理方法,或由此方法导致的判断。

在亚理斯多德正式创立《逻辑学》之前,人类就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逻辑推理和判断应当是不争的事实。这中间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人们间的辩论进行裁判,即判断谁的辩驳更有理,判断更接近事实真相。这恐怕是亚理斯多德创立逻辑学的背景。亚氏的工作从此开创了两套逻辑思维方式:借助逻辑符号和/或严格的逻辑语言进行的思维(或称之为“正式逻辑思维(formal logical thinking)”);以及借助自然语言进行的“非正式逻辑思维(informal logical thinking)”。自18世纪始,对“正式逻辑思维”的研究日新月异,产生了统称于“现代逻辑学”的各种逻辑学分支,涵盖数学,语言学,心理学等。亚氏的《逻辑学》从此被归于“传统逻辑学”。逻辑学研究的进展虽然给人提供了很多工具来发展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和有关人的认识心理的研究,但人们日常生活中要对付的问题还是用自然语言来解决,“非正式逻辑思维”仍然是人们的逻辑思维方式。

对逻辑学的发展的进一步研究,恐怕至少可以引出了下面两个结论:
1.正式逻辑思维---即用逻辑符号和纯逻辑语言来思维---只能用以解决低阶语言问题,也就是说,有关的变量一次只可以引入一、二个,多了便无法进行。
2.日常生活里依靠自然语言的“非正式逻辑思维”经常要对付的是高阶语言问题,即一次要考虑到多个变量的思维,它是无法用正是逻辑思维来替代的。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试图对“逻辑”在日常“非正式逻辑思维”中的功能作如下定义:“逻辑”是人们对外界的观察进行描述时,或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表述时,所表达的一种秩序。简言之,人们的语言表达中的“秩序”就是“逻辑”。

这个定义里的“秩序”当然不是件简单的“顺序”,而是语言所表达的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通常表现为“因为/所以”,“不但/而且”,“分析/归纳”,“根据/应当”,“又/又”,等等。

人对“秩序”的概念的建立有赖于两个条件:一个可以正常发育的大脑,和一个可以有序生活的环境。第一个条件很容易理解。第二个条件说的是,人生活的环境的“秩序”指向必须和人的心理/生理发育的时间指向一致。举例来说,当一个人年幼时,他生活的环境的“秩序”特点是他要有关爱,有基本的衣食保证;当他渐入青年期时,他要有不断增多的智力挑战和体力体挑战,有异性的交往,等等。换句话说,他的生活环境的“秩序”指向要和可以参照的正常生活的大多数人类似。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这个人的认知结构的发育才是正常的,由此产生的内存于认知结构中的“归类分析”系统就会在需要时对同类的信息进行和他人类似的“归类分析”,从而表现出相同的“秩序”,即“逻辑”,进行相互间可以理解的交流。

例如,大陆小学里至今要求小孩子上课时坐端正,手放身后。我的小孩曾经到大陆的小学插班读三年级,他就无法理解为什么上课必须坐端正并把手放在身后。结果纠正了两个月不见效后,学校把他移到最后一排。(这里只是比较人对“秩序”的理解的发生发展。)

再说我自己,来美国后第一个学期我拿着课表找到导师询问该选些什么课。导师看着我,不解,问我他如何知道我想学哪些课。结果我两人在“You tell me”中来回倒腾了一阵,我总算弄明白了选课的规矩。其实我和导师心里想的问题都是一样的:我(河边或导师)如何知道你决定选那些课。我和导师回答这个问题作的逻辑推理其实也是一样的,不相同的是前提条件:
河边:因为你是我的导师(导师决定学生干什么),所以你决定我该选哪些课。
导师:因为你是学生(上课是学生自己的事),所以是你自己决定选那些课。

简单问题如此,复杂的问题也是如此。以美国入侵伊拉克为例:
布什:因为伊拉克与美国为敌且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所以我要发兵攻打伊拉克。
反对者:因为伊拉克和美国同为主权国家,所以美国攻打伊拉克根本就是违反国际法。

以上双方的逻辑格式可以是同样的“因为/所以”,但由于不同的前提条件,结论完全不同。从这里可以看出,逻辑本身是无本体的,逻辑思考的结论取决于逻辑思考中的具体的条件设置,条件设置的改变导致思考的结论的改变。这就是“相同的逻辑,不同的结论”的原因。或者说,不能仅仅通过对同样问题的思考的不同结论来判断逻辑思考的过程正确与否。

(待续)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河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86592 seconds ] :: [ 28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