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浅探六四与其他历史事件的相似性(二)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浅探六四与其他历史事件的相似性(二)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浅探六四与其他历史事件的相似性(二) (1436 reads)      时间: 2008-6-06 周五, 下午1:18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我读近现代史,最强烈的感受还是三条:

第一, 我过去认为中国人历来没有妥协观念,一定要将政治竞争对手斩尽杀绝,而这就是中国无法实现民主转型的社会心理原因,因为离开妥协也就没有民主政治。这想法并不完全对,这其实是毛共统治中国后的新精神,过去的中国人虽不比英美人富于妥协的政治智慧,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不讲这套。

第二, 近代中国无法实现民主转型的社会文化心理原因之一,确实是政治斗争某方或甚至各方不懂或不愿意妥协。但一开头并不如此,中国人的妥协精神是逐渐丧失的,是逆向负筛选的结果,亦即“谁顾全大局让步谁就吃亏,谁按规矩办事谁就是冤大头”。经过这反复逆向筛选,最后筛选出来的“反妥协冠军”当然就是毛共。老中帮菜都知道,在毛共字典中,“妥协”从来是“怯懦投降”、“叛变”,而“革命立场坚定,绝不妥协”则被吹嘘为最高等的优秀品质。

第三, 最不知道妥协,一定要在得势时开足顺风船的并不一定是实权人物,反而常常是地位脆弱,毫无实力和对方摊牌的弱势集团(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外强中干,徒有虚势”的纸老虎)。这些人在自以为占了上风时咄咄逼人,不可一世,逼得实权人物无路可走,甚至无法循正常程序解决实际难题,只好使出枪杆子来,从此一路顺风。因此,民国实验流产,有如归咎于那些最后动用武力解决政治争端的军阀,不如去责备那些生贱了的欠揍的纸老虎政客们。

从戊戌变法开始就是这样。康有为本是个无学知青,不但丝毫不懂西学,也不懂多少国学(当然是相对于那个时代的大儒的水平而言),全靠他在租界生活过两天,看了两天红头阿三的西洋景,而大众连这点“西学知识”都没有,于是他便能“挟外自重”,以此糊弄大众,又剽窃他人文字,写出《孔子改制考》与《新学伪经考》的烂文章,作为他发动改革的“理论纲领”,顿时在那弱智国家声名大噪。

当时渴望改革的并不止他一个人,元老重臣中有李鸿章、张之洞、翁同龢、陈宝箴,少壮派有袁世凯、徐世昌、聂士诚、孙家鼎、张謇等人。所以康并不缺乏实力派骨干,如果不是他轻狂搅S,戊戌变法应该是可以成功的。

康有为最大的错误乃是自我过分膨胀,想当改革的总设计师而把可以依靠的元老重臣摒之门外。李鸿章要加入康发起的强学会,竟被否决。张之洞深通旧学,知道康那《孔子改制考》完全是学术笑话,劝他放弃,竟被康断然拒绝。类似地,他的《新学伪经考》也吓得翁同龢疏远了他。只因为他那病态的自我中心,致使改革派失去了最有力的奥援,成了几个势孤力单、毫无人脉与行政经验的新贵,全靠皇帝宠信一意孤行地推行新政,在大众眼中构成了传统的“宵小迷惑昏君祸国”的典型图景。

维新派一面把可以借重的实力派无情推开,试图包揽改革大业,一面又不遗余力地开罪朝中的既得利益派。康有为“舌战公卿”,无情地当面折辱荣禄等权贵大员,又提出改革官制,尽废传统六部,改为新式的十二局。如此大动作,势必要招来既得利益派的强烈反对。而光绪还不知厉害,在提拔谭嗣同等军机四章京,架空军机处的同时,竟然一气罢了礼部六堂官(亦即礼部的六位部长、副部长、署理副部长),其中有一人是老佛爷的亲信怀塔布,后者向她哭诉,从此便酿下了戊戌政变的祸根。

其实老佛爷也说不上是什么顽固的守旧派,她并不是官方史学为大家设置的那种专为衬托正面人物的反面人物。她不过是个精通传统权力斗争伎俩、缺乏世界知识与传统教育的妇人罢了。与常规的君主一样,她缺乏起码的世界知识,但与常规君主不同,她没有受过多少经典教育,因而不是徐桐、倭仁那种死守圣贤之道的教条主义者,而是具有一定弹性的机会主义者或实用主义者。她和死硬大儒的区别,有点像邓小平与张春桥的区别,前者都不懂多少正统理论(当然,老邓懂的马列恐怕比慈禧懂的孔孟之道还要少),更说不上有什么坚定的政治信念,但具有丰富的权力斗争经验与实际的行政经验。这就决定了戊戌变法有一定可能如后来的新政一样,获得她的认可。

然而慈禧虽不懂经典,有一条儒家对皇家的教导她倒是记得很牢,因为她认定那是真理,那就是“不可失去人心”。这从来是她考虑大政的前提之一,由此决定了她保守的那面。就是为了怕失去人心(她指的主要是老臣之心),光绪激进的改革措施才引起了她的担忧。庚子拳乱之所以发生,固然主要是因为她误信了列强逼她归政光绪的“最后通牒”,但也是因为她怕失去民心。由此可见,“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条表面上毫无错误的圣贤教导,照样可以引出巨大灾难来。

不过戊戌政变说起来也没什么错。真要让康有为那伙人乱来一气,国家非大乱不可。老袁劝告光绪的话其实很有道理,改革最关键的是用人必须得当,中枢必须有个政治经验丰富的大员如张之洞、李鸿章辈主持大局,岂能由几个毫无行政经验的秀才靠皇帝宠信,雪片似地将颁布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的上谕连续发下去,事前连必要性、可行性论证都没有,更别说流弊的预估了。这么重大的改革,总得经过朝臣和督抚大吏的充分讨论吧?岂能由四五子把持全局,不容他人置喙?

因此,公平地说,维新派不许老臣重臣咸与维新在先,也就怨不得人家要合力反扑了。等到人家回击时,一伙毫无实力的纸老虎竟然奢谈“非流血不能变法”,不但要把所有的“老谬昏庸之臣尽行杀却”,甚至要杀到最大的实力派老佛爷头上去,在此之后还能怪朝廷要他们的脑袋么?这伙跳梁小丑胡闹的客观效果,是使得本来对改革并无成见的慈禧将私人仇怨和变法维新挂上了钩,因而不但使得改革被毫无必要地推迟了十来年,更因帝后失和引出了庚子拳乱,使得中国遭受了本可避免的沉重损失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1417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