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一枭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280
经验值: 24050
|
|
|
作者:东海一枭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千年悍贼原无愧,一代狂奴自有真
东海难不倒(344---352)
344儒者乐音:最后辩驳一段:我所尊重的古代君子,把“修身”比作“本”(树的根、或者根和下部的树干)。他们虽然没有说“明明德于天下”这样的理想是“末”(树的末端),但他们显然没有把那说成是“本”。今天的老枭不用“本”、“末”这样的比喻,如果我没理解错,他把“修身”说成是“小”善、把“明明德于天下”说成是“大”善。这在形式上是与古代君子不同的。事实上,我从未见过哪位大儒敢把“修身”说成是“小”的。那从不是儒家的传统。如果论心理,我相信,做出了以上两种表达的人,说话时的内心也是非常不同的。老枭说:“我推崇大善,何尝否定小良?”我没有说你“否定”了“小良”。但是,有了大小之心,就不会因此产生轻重之心吗?以小为轻,以大为重?如果小不为轻,大不为重,那么小大的意义又何在呢?老枭在说“小大”的时候,就无一丝轻重之心吗?如果有了“轻重”之心,那么这不会伤害“本末”之心吗?
东海老人答:
你的理解完全错误。看来你也是无数“智力弱势”中的一员。
与你的理解恰恰相反,我岂但没有把“修身”说成是小善,而且认为内圣才是第一位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内在修养(我所说的至善)才是最重要的,与此相比,“明明德于天下”的外王功业不得不屈居第二位。对于蒋庆将内圣与外王“调整”为并列关系,我是颇不以为然的。
当然“明明德于天下”绝非小善而是至善大善、内圣道德最充分的体现。我所说的小善指妇人之仁。重附老枭关于大善小善的两段原话于下,你自己看看,你的智力弱到了什么程度!
一、“善良”有大小之别,可以说,小良是意味着对那些负面人性的否定和平衡,大善则远远不止于此,那是一种意志、道德、心灵的大自在,好好体会“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吧。
二、我说大善“远远不止于”于小良,不是说大善脱离与否定小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意志、道德、心灵的大自在是从“而立”、“不惑”一步一步建立提升起来的。如果说小良是妇人之仁,大仁大义就是从妇人之仁、一念之仁培蓄起来、扩展开来的。儒家下学而上达,岂有小良都不具备而能大善的?我推崇大善,何尝否定小良?
2007-12-22
345小鸟:枭兄说:“如果用佛教标准衡量,儒门历代圣贤,全是该下地狱的罪人。”小鸟说:若说佛家有标准,我想只有般若,别的都是台阶而非标准。
东海老人答:
枭言“如果用佛教标准衡量,儒门历代圣贤,全是该下地狱的罪人。”在《坐入真如色空空,行看良知光赫赫》第七节“不可不辨,不敢强辨”中,原话如下:
儒佛两道,有同有异,一入世一出世,异处极为明显,不可强行求同,不宜强分高下,不宜站在一方的立场上“判”另一方为戏论邪说,不然,就成了鸡对鸭讲。比如,五常道与五戒,有一定可比性,但并不等同。对酒色欲望的态度尤其是对杀人,儒家是一定程度的限制,佛教则相当彻底地戒绝。如果用佛教标准衡量,儒门历代圣贤,全是该下地狱的罪人。
瞧,原话是极有针对性的,是反对一些佛徒用佛教某些标准去乱“量”儒家圣贤的。你仅引这一句,意思就不仅出偏而且完全反了。
小鸟留言于东海草堂新浪分堂。可今天本堂怎么也回不了帖,理由永远是“验证码不正确”,就在本系列中答复吧,顺便提醒广大读者,读人文章,尤其是读枭文,应全面领会,不可断章取义。
346小鸟:如果萧平实也算佛家在这末法的希望,那栗子鼠当然算高人了。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虽是数月前旧作,这提高视力却要抓紧。
东海老人答:
《坐入真如色空空,行看良知光赫赫》与《不识儒家真面目,只缘身堕解脱坑》、《关于良知答客难》及本系列中关于良知、儒佛一些问题的回答,带有很强的连续性。《坐入真如色空空,行看良知光赫赫》属“起步”篇,其中对萧平实师徒虽有赞誉,实已地雷暗埋。要知老枭视力之强锐,不妨续阅诸篇。
萧平实栗子鼠师徒算不算高人,要看用什么尺子去量。我认为,在当代佛门中,他们无疑堪称第一流人物。若用东海之道的最高标准去量,别说萧平实栗子鼠之辈,也别说古今佛门中诸多高士,便是释尊,也有欠圆通。
近有自题并答谢九曲澄先生的二联就谈到了这个问题,录此供参考吧:
联一:道通高处老虚释寂,心扩开来物与民胞。
联二:道德有源,学问有头,为学为人有根,是仁人不忧不惑;理事无滞,事事无忌,出尘出世无碍,唯吾道至高至圆。2007-12-22
347劉金生:东海先生,您说,人与道同尊,因为人的本性是道体在宇宙中最圆满的呈现。在下不明。或许人的心体是宇宙中最圆满的呈现,人性有各种欲望,应该不是宇宙中最圆满的呈现吧?在下觉得这话或应该修正一下。刘金生顿首
东海老人答:
关于人性问题,我已有大量枭文论之已透。这里不两详论,只提醒一点:性字由心和生组成,自然生命的耳目食色之欲,生理之性也。人的这种自然本能、生理欲望禀承“天”之健德和生德而来,是人类生命存在、延续和持续发展的内在保障,非至善而何?
各种欲望“未发之中”是一种趋超越世间善恶概念的至善,只要“发而中节”,就符合世间善的原则。而恶只是善的“过或不及”而已。如程颐所言,“天下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未本恶,但或过或不及便如此,如杨、墨之类。”(《二程遗书》)
本性与天道非一非异,人的本性是道体在宇宙中最圆满的呈现,这样的表述是最正确的。曾有一联自题,联中“藏发光明”,发,集发现、发掘、开发、发明诸意。光明藏,指的就是本性。联曰:
妙悟里外,彻照上下,藏发光明真幸运;横贯中西,纵通今古,道成东海大丰收!2007-12-21
348、December:今人文章,我一向少读,只因多无真见识,难免浪费时间。今读东海老人语,以为斯人似在门中矣。若有缘,可否一晤?我的邮箱(略)。
东海老人答:
古德云:“日月岂不明,不见自由瞽目;佛土岂不净,罪秽故不睹。”又云:“天泽无私不润枯木,佛威虽普不立无根,所建立者道根必深也。”今时今世,世人在智慧上,多属瞽目、枯木、无根之木也。
你能“读东海老人语,以为斯人似在门中矣”,有目者也。但着一“似”字,可见目光慧度仍然不足。请继续努力,等智慧成熟福缘圆满,自有晤面之期。2007-12-21
349小仲:老枭在新浪开博,可不得不说些违心的话了吧,否则……不过一定要去捧老枭的场,因为老枭往往会有真知灼见!
东海老人答:
老枭生平一切“唯心”绝不违心:一切听从良知的指挥,任何时候都不发之言、不做之事。这是我为人为文的一个原则。原则问题是不能从权的。别说开个博,就是为了开山开国开天,我也不屑于说违心的话。什么都可以不开,违心话不能讲。
在我这里,没有什么“不得不”的困难。随心所欲不悖原则。《金刚经》云:“老枭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想在老枭这里听假言妄语违心话,比想在中共媒体上听真言实语唯心话还要难,呵呵。
我爱好广泛、学问渊博,值得谈论的东西很多。为了多维持一阵子,在新浪博客,有些“敏感话题”我会少谈,但不论谈什么话题,只要出口,必是句句真言。
东海草堂新浪分堂网址:http://blog.sina.com.cn/donhai5。欢迎捧场,欢迎提问-----问得越高深越尖锐我越欢迎。2007-12-21
350西海氏:人性论除了性善、性恶论外,还有其它各种人性观,你怎么看?
东海老人答:
这个问题,我在《一言性善发天心!》中谈过了。这里要提请注意的是,有些人的“善恶混”论与“性无善恶论”,其实是接近性善论的,只不过对善恶概念的理解不同而已。东海人性论认为,性分道德之性与生理之性,生理本性,可善可恶,但“未发”之时,却是超越世间善恶概念的至善。拙文写道:
战国时期,关于人性的辩论颇为热闹。康有为《论语注》曰:“后人言性甚多,世硕以为有善有恶,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皆言性有善有恶,孟子则言性善,荀子则言性恶,告子则言性无善无不善,杨子则言善恶混,皆泥于善恶而言之。孔子则不言善恶,但言远近。”
康有为提到的世硕,战国时人,著有《世子》一书,但已失传,他人性有善有恶的观点对后世影响颇大。王充在《论衡•本性篇》中写道:"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性书》一篇."王充认为,自孟子以后论人性的,"唯世硕,公孙龙子之徒颇得其正"。
汉朝董仲舒之学多取于荀子,在人性论上则折中孟荀,认为人的自然之性本具善质。他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又说:"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教,则质朴不能善."(《春秋繁露•实性》)。由此可见,荀子一边认为通过“礼”(文物典章制度)可以把人由恶改造成为善,一边又不承认性有善质,岂非成了无米之炊?
近代不少思想家参考西方的人性理论,结合传统人性思想,也提出了各种人性论。如梁启超的“人性中心论”,章太炎的“善恶同时进化论”,严复提出基于进化论的“性无善恶论”,李宗吾基于中西科学的“性恶论”等。
枭眼看去,枭心证之,仍以孟子人性善之见为最彻。正如程明道所言,“孟子所以独出诸儒者,以能明性也。”(《遗书》)性恶论及其它人性观点,“得道体之一端”而已,未能彻底,终非究竟,非“最胜义谛”。(《一言性善发天心!》)2007-12-21
351西海氏:你高叫不要与性恶论者交朋友,标准是否高了?据我所知,不仅一般学人,多数自由人士都是性恶论者。难道他们都不好?你连民主同道都不爱,怎么会真心追求民主?
东海老人答:
又是非黑即白、非友即敌的思维。儒家亲亲仁民爱物,对动植物、大自然都应保持一份爱心,何况是人、且是同道中人?但同道中人不一定当作朋友看待。朋友是个人层面的事,同道是政治、社会层面的事。儒者的仁爱无局限而有秩序,对亲友的爱与对同道中人及普通人的爱,是有“等级”的。
在果地上,在原则上,人人的本性、人格和尊严平等。追求民主,追求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选择什么样的人为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这也是每一个人的自由权利。在因地上,在现实上,人与人的差异太大了。与明心见性者比,性恶论者本性未明、人格未建、学问无头、道德无本,是不配与老枭平起平坐的。
你作为自由人士,如果不与乞丐灾民交朋友,别人能骂你没有爱心、不讲平等、不尊重人吗?其实乞丐灾民,物质贫困而已,不与乞丐灾民交朋友,并不高尚,反而显你势利。颜渊身居陋巷,瓢饮箪食,形同灾民,你能说他不配为友?我看恰恰相反。当时天下多少君王将相学者文人,有几个配登颜子之门?别说交友了,你做他徒子徒孙都不够格。
性恶论者中不少人是道德灾民、文化乞丐,不交朋友是正常的选择。不与他们交朋友,是不可能,由于德智方面的差异,永远无法成为“本性相交”的朋友,这由不得我的。自由人士比普通民众当然丰厚高尚些,但这是世俗层面的对比,就心性层面而言,他们仍属贫困阶层。好有一比,在中共最高特权层面前,工人农民当然是弱势群体,“兵学商”各界大腕甚至各级官员何尝不是弱势者?有联自题曰:
孔孟走了,程朱陆王走了,老子释氏都走了,世上已无人可友;
乾坤长在,仁义道德长在,般若真如亦长在,身边更有酒堪亲。
2007-12-22
352西海氏:易经说: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易经是儒家尊崇的,你枭鸣不休,如此“辞多”,不是有违儒悖经之嫌吗?《世说新语》有个故事供你参考: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东海老人答:
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固然,但不能反推出“辞寡必吉人,辞多必躁人”的结论。
辞寡是否吉人、辞多是否躁人,还要看“辞”的内容是什么。“多说俗事”,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辞多不多,都是躁人、小人;但如果所说的是正事大事,所发伪是义言真言,“辞多”又何妨?
孔子诲人不倦、孟子导人导善,释尊法轮三转“转”个不休,没人嫌他们辞多,而象你这样,一开口就是傻话废话,就是躁人妄人!故事中子敬见到谢公,还“寒温”一下,老枭如果见到你,连寒暄话都不会说-----这里的答复不是答给你看的,别误会老枭是搭理你。
躁者不静,仁者静。大学明德亲民止至善,要在知止有定,能静能安,而后能虑能得;程朱陆王等宋明理学家,都教学者静坐,以定静为下手工夫。老枭虽“辞多”,皆发自肺腑,源于真心,字字皆能纸上立,句句都是浩气的迸发、智慧的闪光。我的定静工夫,天下何人能及?你俗眼不识耳。2007-12-21
注:标题选自枭诗《自勉二律并与广大网民共勉其一》。千年悍贼,曾国藩评陈玉成:唐宋以来,千年不遇之"悍贼"。有网友借以喻老枭之诗。
民主论坛 上载:[2007-12-22] 修订:[2007-12-22]
作者:东海一枭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