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东海难不倒(45----51)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东海难不倒(45----51)   
东海一枭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280

经验值: 24050


文章标题: 东海难不倒(45----51) (219 reads)      时间: 2007-10-30 周二, 下午6:34

作者:东海一枭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东海难不倒(45----51)

45、有巢氏问:你说你打架从来不输的“秘诀”是“三不主义”:不打无把握之仗,不说无凭据之话,不做违仁义之事!你反g打的也是有把握之仗?
东海老人答:
第二、第三好说,第一条“不打无把握之仗”是绝对不能上升为主义的(很多好东西一“主义”就僵化甚至走向反面)。“不打无把握之仗”只能就一般情况而言。特殊情况下的仗,事关民生、事关道义的仗,不论有无把握,都得打。
从历史的高度看,我反g,打的也是有把握之仗。无论专制势力多么强大,无论特权分子多么猖獗,我必是最后的赢家,因为民心士意在我这边,时代潮流在我这边,中华文化、历代圣贤都站在我这边。


46、有巢氏问:儒家的本体或良知,到底是众多人类所共有?还是每一人各各本有,互不相属?
东海老人答:
儒家的本体,在天为道,在人为性,在身为心、为良知。
良知不一不二,一切人类,同共而有。之所以不一,是因为良知在每一个人身上是独立运作的。之所以不二,是因为良知体性相通相同。


47、有巢氏问:有佛徒说:良知没有办法证知和证明,也没有办法得到良知的体验。良知是个没用的东西,信守良知的人得不到什么好处和利益,反对“良知说”也没有什么后果,不信良知更是无所谓的事情,同样也生活得不错。
东海老人答:
这真是学佛学傻了的佛徒的昏话,也是极其冷血、极不人道的话。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认为人与禽兽之间“几希”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良知善性。这是人作为“类”而与其他“类”的本质区别。是良知使人脱离了动物界而成为天地间最高贵的存在。人都有天然的良知,我们说一些人没良知,其实是其良知被习心习性、贪欲邪欲障蔽了。需要“致”之。
一个人是否致得良知,“致”的度数如何,不是口头说说而已的。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社会实践中的作风和表现,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无不体现出其良知的“度数”。信守良知的人,做人做事虽然也可能会出差犯错,但不至于犯太大的、原则性的错误,犯错误的频率也相对会低些。所以良知不是没用,而是有大用。它是即体即用、体用合一的。
致得良知的人,一定能对父母孝、对兄弟悌、对朋友信、对民众仁、对万物爱;致得良知的人,是无忧、无惑、无畏的人,是不淫、不移、不屈的人,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仁义礼智信五常道的人。致得良知的人,面对他人和社会的苦难,一定会起大不忍之心,千方百计去帮助他人、改造社会、减轻和消除苦难。在专制社会,一定会追求民主自由。总之,致得良知的人,必具有孟子那种大人或大丈夫精神。
内在道德与外在表现是互通的,人的内在修养不仅完全反映在他的外在行为,甚至其容色眼晴都会有所透露,《孟子-尽心上》所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皆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肢,四体不言而喻。”内在的德性会流溢于生命的感性形象之中,君子仁义礼智的天性深深植根在其心中,发而为德相德光,现于颜面,显于肩背,遍及四肢,体现于一举一动之中。《易经-文言》也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孟子又说:存乎人者,莫良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观其眸子,人焉廋哉。(《离娄上》)从一个人的眼神里就可以推断出他的内在品格。心正,眼睛就清澈而明亮,相反,眼睛就会暗淡无光。


48、有巢氏问:孟子的“大丈夫”有些什么特征呢?
东海老人答:
且看孟子自己是怎样描述“大丈夫”的吧。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口之与味也,有同奢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以上孟言出于《孟子》一书,不一一注明,语句都很浅白,亦不注释了)
有儒者将孟子的大丈夫精神总结为“居仁由义,发强刚毅,乐天知命”等“三位一体”,颇为恰切。


49、有巢氏问:有佛徒说:东海氏的民主,对于生老病死一样都不能解决。迷人深陷幻梦尔。
东海老人答:
民主属于一种制度,解决的是政治、社会问题,对于减轻民众的现实苦难,至关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民主是可以制度性地解决民众生老病死等种种问题的,此乃现代文明的常识。
庄子云,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那种“束于教”的冷血佛徒,以后还是少开尊口为妙。


50、无名氏问:你说你是悟透人天大秘、得了大自在的人,什么叫“人天大秘”?
东海老人答:
人指人性,天指天道。对一般人来说,人性与天道都很神秘,乃宇宙间的大秘密。
儒佛道三家都有“天人合一”思想,即认为形上本体与形内本性是非一非异、相通相合的。人的本性是天道最圆满的呈现。悟道证道的人,就可以象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所以我说过,东海学是彻上彻下彻里彻外的。参悟天道本体、“究天人之际”是彻上,洞察人间事象、“通古今之变”彻下,掌握内圣之道、认识良知本性是彻里,打通中西文化,追求民主和王道,是彻外。上下里外,一以贯之。这个“一”,就是仁。
有人说,老枭不懂政治,不懂民主宪政。不知政治乃世俗层面的事,对于“已究天人之际、直取无上菩提”的“道上人士”,有何奥秘可言。民主宪政,一般中下根人士化三、五年时间也足够深入堂奥了。在东海外王学中,民主宪政仅属于王道政治的初级阶段。
外王为社会追求言论、信仰等自由,内圣为个体提供意志、道德之自由。就个体生命而言,致得了良知认识了本性,即使外在环境不自由,内在依然是大自由的。


51、狼犬氏:你说:侠士勿轻结、美人勿轻盟,恐其轻为我死也;猛将勿轻谒、豪贵勿轻依,恐其轻任我死也。“任我死”当然要防着点,但一见形势不妙,逃之夭夭,为啥让人家“任我死”,有啥好怕的?如有人“为我死”,那人生多丰富多精彩,求之不得,怎么反而怕了?
东海老人答:
有利就上,不妙就溜,你要不要脸?何况你逃得掉吗?猛将豪贵容得你逃吗?
有人为你而死,纵非你本意,也是欠下命债了。你这样居心,不仅轻浮,简直不仁不义、无耻之甚!真孺子不可教也。俗话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你生前不还,死后也要还,人饶你,鬼也不饶你。你这种人,佛教称一阐提,儒家称小人,如有机会,必为贼子。滚远些!2007-10-30
民主论坛 上载:[2007-10-30] 修订:[2007-10-30]



作者:东海一枭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东海一枭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47725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