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终于碰到高手了!---儒佛盲不必进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终于碰到高手了!---儒佛盲不必进   
东海一枭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280

经验值: 24050


文章标题: 终于碰到高手了!---儒佛盲不必进 (393 reads)      时间: 2007-10-09 周二, 上午9:37

作者:东海一枭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终于碰到高手了!

坐入真如色空空,行看良知光赫赫
-----真如之争和儒佛之异

一、真如无为,耽空滞寂
依佛家的理解,真如是无为法,绝不许说真如或无为法的本身是个生生化化或流行不已的,只可说它是无起的。且其未悟体用不二之旨,真如实相乃成不生不灭之寂灭境界。熊十力师从最本源处而言,判佛教有耽空滞寂之蔽。

有佛徒驳曰:真如,在经典中主要是指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相对于五蕴一切法所显示的真实如如的体性。在般若系诸经中,则常常会将真如一名作为指称第八识心体之用。很显然,仁者将“真如”这个阿赖耶识心体所现实性,当成了心体的本身。就好比把金性当成了金子的本身。因为这样才有“两重本体”之二元论的邪思。(以下引经据典证明“真如只是客尘上的法相,不是主体法,所以说真如这个名字并非实有法。”不具引)

其实,梵语bhuta-tathata,即真实之本体,永远不变之真理,为一切万有之根源,这也是它更主要、根本的含义。《大乘起信论》曰:“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佛地经论》卷七载,真如乃一切现象(诸法)之实性,其相虽有各种差别,其体则是一味,与一切法不一不异,非言语、思考之所及。据此可知,真如有时指客尘上的法相,但更是主体法实有法,“金子的本身”。

真如作如如、法界、法性、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等,《大般若经》卷一百六十称有“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等十二名。《法华玄义》卷八则列有“实相、妙有、真善妙色、实际、毕竟空、如如、涅槃、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微妙寂灭”等十四名。

由于佛教各派对它解释也不尽相同,正如佛徒所言,由于“佛经之名相在不同经典中会有不同的所指内涵”,这就给他们自辩留下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就算如佛徒所言,真如乃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所显示之真实性,非“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之本身。但他说“八地菩萨修断分段生死,也即修断心体阿赖耶性,佛地修断变异生死,究竟清净一切染污种子,成就佛地无垢识-真如”,然则佛教耽空滞寂之蔽依然也。与吾儒天道本体之“体至寂而善动,至无而妙有”相比,佛教依然难逃"虚无寂灭之教"之判(理学判佛之言)。

二、疏离社会、冷漠现实
空门不空, 不离色言空,尤其大乘有实相印,离生死而得实相,舍杂梁而证清净,斥各种离色空、断灭空等说法为戏论,绝不堕空见,此乃熊师及老枭所深知。熊十力师说佛教耽空滞寂,遗用谈体,是从最本源处而言的。

复次,证以佛教义理及佛门在人生、政治、社会诸层面的表现,从事相上,亦可见出佛教寂灭之弊。在历史上,儒学昌明的时代,政治相对文明、社会相对稳定的时代,而佛学兴盛的时代则往往反是。这个问题已有学者详考,熊师亦有阐析,兹不详论。仅拿现在来说,“枭文《“信”孔子者,又愚又伪!》曾指出:

当代中国的维权活动和民主运动,似乎从未得到过儒门中人的支持。如果要我例举几个维权或民主队伍中的儒者来,惭愧,我一个也举不出来。其实佛门也一样,比起清末和民国更为衰败萎缩----至少那时还出过几个有胆有识的“革命和尚”和倡导“人间佛教”的高僧。”

有佛徒驳曰:“假使佛门中有人参与维权活动和民主运动,他们也不会亮出佛门的招牌。如此菩萨道现在还是暗行为妥。 同理,若有儒门中人参与,老枭如何得知? 他们也不会将儒生二字写在自己的额头上。所以老枭大可不必如此悲观。再说,老枭不是儒门中人吗,可见有儒生(至少有一位)支持您的主张的。”

但愿如此,只怕未必如此耳。Garbha君反驳太无力,甚勉强。明人不做暗事,大道何须暗行?即然是菩萨道,当堂堂正正行之才是。即使为个人安危、佛门安危计,出于策略考虑,可以相对温和些,也不妨明行------至少有部分佛徒明行。何以一个也没有?当然,承认参与维权活动和民主运动属于佛门菩萨道,比起那些不仅逃离政治逃离社会、对苍生苦难冷眼旁观,而且强辞狡辨者,还是诚恳些。

佛法作为出世法,疏离社会、冷漠现实,逃脱政治,原是理当如此。这里仅以事实回驳佛徒“佛法非寂灭”之说。

三、神迹神通,有失正常
除了空寂之蔽,佛教太不平常(禅宗例外),亦令我难以契心,不能认同。佛教历史上“神迹”无数,如华严之出自龙宫,深密、瑜伽弥勒由兜率降中印土而说出,佛经中释尊开讲,除金刚经等少数经典外,往往放光动地,奇妙莫测。佛徒往往借以证明佛法之不可思议。不知此乃释尊入灭之后,其弟子及后世佛徒对释尊之神化而已。哪有人世事实可以证明?

一些佛门人士,佛经读多了,食而不化,不知不觉也会以幻为真,乱发妄言,爱吹什么“不要说悟了的人,就是一个得定的人,也是俱备一些神通的。”之类话。曾有儒徒以《华严经》中“山石树木可现佛身”之说反对进化论。我告诉他,即使是真的,也离不开进化,这个“现”的时间将漫长到不可数计。山石树木纵可成佛,比有情众生难得太多太多。

儒家所认识的本体当然拥有“创新”和“变易”功能,但新新变化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必须遵循进化的原理。熊师将变的方式分为三种:一是顿变,刹那刹那才生即灭,变化密移,二是渐变,大变化皆由小变化积渐而至。三是突变,突变是“不循渐变之规,乃有飞跃而至者”,却是“确已经过无量数刹那之渐变”而达至。

猴子或许可以进化为人,但不能突变成人。不管怎么“飞跃而至”,都必须“经过无量数刹那之渐变”而达至。有的变化则是“经过无量数刹那之渐变”也永远无法达至的。石头里蹦出个孙猴子永远只局限于神话里。不然,人类社会天地万物都乱套了,宇宙就没有秩序可言了。

无尽灯论坛佛徒生死未明在《讲道理慎言诽谤,仰龙象略为遗憾》追问:“释尊已圆满一切种智,能于一念之间遍知法界无量星球无数众生心之所想,东海兄有此智慧否,试猜猜在下此刻心中所思何事如何?”

老枭笑答:叨叨来了。所谓“已圆满一切种智,能于一念之间遍知法界无量星球无数众生心之所想”的释尊,乃后世佛徒们理想中的释尊,乃法性本体。现实生活中的高僧大德,包括历史上的释氏,包括被萧门弟子无限尊崇的的萧老先生都不可能“于一念之间遍知法界无量星球无数众生心之所想”的。焉能以此苛衡老枭?

老枭生平迷恋佛学,博览深研,但终未能皈依我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佛经这方面不够严肃正常,未能让我说服自己,完全相信之------我不能不对自己的良知和生命负责。

四、真如良知,“级别”相似
需要说明的是,孔子不论形上(故子贡曰“性与天道,不得而闻”),不究死后(“未知生,焉知死”),晚年赞《易》,虽涉及“性与天道”,颇嫌简略;子思将形下形上联结贯通,程朱陆王出对“性与天道” 进一步作了相当深入的探讨,至熊子以大著《本体论》将“性与天道”打成一片,可谓集大成矣。然亦仅论纲要、原则、“总相”而已。

例如,关于真如,佛教就有各种分类。《解深密经》卷三分为流转真如、相真如、了别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等七种。《成唯识论》卷十分为遍行真如、最胜真如、胜流真如、无摄受真如、类无别真如、无染净真如、法无别真如、不增减真如、智自在所依真如、业自在等所依真如十种。

儒学的最高真理实体(真实本体)为仁,在天为道、在人为性、在心为良知。良知即天道本体在人性中的“落实”和圆满呈现,故良知与本体不一不异,与佛家所谓真如“级别”相似(《成唯识论》卷九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异。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良知亦具此特点)。

有佛门中人批评老枭曰:仁者身中同样也有这个如来藏心,仁者的本体和一切有情乃至细菌的本体非一,但非异。不需要制造一个虚妄的吾儒天道本体之“体至寂而善动,至无而妙有”,来凌驾于仁者的头上,让仁者煞费苦心,顶礼膜拜。

这是虚设枪靶子。本体并非是离开“本心”的外在境界,而是“天地万物皆吾一体”。天道与良知非一非异,良知是天道在人身上的圆满呈现,可以说“至寂而善动,至无而妙有”的天道就是良知。它不在我头上而在我身上。如果说我煞费苦心顶礼膜拜,拜的就是良知。与佛教“一切有情乃至细菌的本体非一非异”的本体有所不同的是,儒家认为,良知唯人类所有。人与禽兽之别,其“几希”处就在于此。

五、儒道虽高,憾无次第
但历代大儒包括王阳明熊十力,关于良知,关于本体,笼统言之而已,于其“别相”和“修道次第”,皆未之详。无尽灯论坛佛徒“山水地球”网友在枭文《孔孟为主将,老释作参谋》后道:

“可惜你的所谓最高统帅——良知,是个有生有灭的东西,是不通前生后世的东西,是有赖一定的条件才能生起的东西,是会与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等烦恼相应的东西”。

对此我只能简答一句:那是汝的良知,不是儒家的。所谓“是个有生有灭的东西,是不通前生后世的东西,是有赖一定的条件才能生起的东西,是会与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等烦恼相应的东西”,这只说明该佛徒是如此认识、定义良知的。儒家认为良知是“当下直呈”的,并无内圣“道次第”方面的详细论述(历代大儒关于内圣修养的论述皆颇简略,并主要是“从事上去修”的,这正是儒家道德的特点)。而对于“中性之民”来说,这是必要的,只有形式的庄严、层次的分明、名相的繁复等,才能让他们起敦起畏起信心。世间上根上智毕竟寥寥。

有佛徒认为孔子老子朱程等“不悟本妙圆妙明心,就不能如世尊一样穷究本妙圆妙明心心体法相及其心体含藏之一切种子的智慧,因为没有慧眼的缘故,就只能在本妙圆妙明心所出生的意识觉知心的能所分别中去妄想分别。”又有佛徒问曰:“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证知方是知,能现量观察者方是知。但历代之大儒者,谁“证知”真实心性?谁现量观察到心性?若是真知,自然能够对一切问题了然无碍,解说无碍?”

尽管我坚信历史上的圣贤都是实证了心性、实证了良知的。因为他们的道德行为、特别是在政治上无数的仁义表现告诉了我。但对于上述问题,我就不好回答,或者只能用熊十力骂冯友兰的话答复∶“你说良知是个假定,这怎么可以说是个假定。良知是真真实实的,而且是个呈现,这须要直下自觉、直下肯定。”当然还可以通过历代大儒的事迹来证明他们“证知真实心性”了。但这样要耗费我大量时间重翻史书,且没有经典与语录“了然无碍地解说”,总是美中不足。

如果说“儒家的良知”超越这一切,就是佛教的“”妙明真精妙心”、“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如来智慧德相”,就是“各个有情众生身中的如来藏心-阿赖耶识-本妙圆妙明心-法身-如来”,只不过比之多了点“生机生气”而已。如果我这么说,只能是“枭说”,无法引据儒家经典及圣贤语以证,难免被斥为妄语,故语到笔尖又缩回去了。

又如,“身后去往何处的问题”,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本体如大海,变现而为万沤,万沤灭后,仍归大海。但这是概乎言之,儒家至今于此问题实乏深思,更无确证。这个问题,如不同意佛教六道轮回及涅盘寂灭之说,就须自心实证,始可细论之。

即使是世出世间各种新问题,佛教亦可以凭借业、因果、轮回、缘起性空、真谛俗谛等大量“老”理论从容解释。确如某佛徒所言,对任何问题,“皆能一一自然作答,无须想象,无须编造,皆能一一作答,而无障碍,而无捉襟见肘之彼此冲突矛盾之窘迫也”。这都是儒家望尘莫及的。

儒学关于心性、生死、形上天道等大量问题的具体方面、“别相”方面,大多没有古圣先贤加以阐论或细论。而佛教对形上问题的思考即深且广,几乎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现成的。有些佛徒纵非真修真悟,引据广博无量的经典,玩弄繁复无比的名相,亦足以眩俗人之耳目。

六、重在践履,责在枭肩
至于如何修得真如,修得阿辱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那更是教派林立法门万千繁密异常,各个教派及法门无不自成体系,穷高极妙。而儒家,于内圣的“修道次第”甚简略,而且只注重在生活、社会、政治各方面的实践中去修,对静坐自修仅局部认可,对“出世”静修则完全反对。

职是之故,在与佛教高人争鸣之时,老枭便天然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不仅需要绝顶的智慧,而且非消耗大量时间精力不可,非摆脱世俗冗务深入修证不可,非融佛摄道以入儒不可。一般冗务也罢,当前民众苦难无边,道德崩溃无底,中华文化衰微扭曲之极,改造社会、改良政治及重兴儒家大同王道之学,已成当务之急,重责在肩,焉能摆脱?对于社会来说,佛家不啻为精神妙药,但如果要粮食,还是要到儒家来。

关于佛家,历代大儒几乎都持排斥态度,甚至有大理学家严禁弟子阅佛经的。熊师与我乃少数例外。老枭大本虽确立于儒,但生平对佛学亦极为尊崇。对佛教文化而言,固然以儒为本,对西方文化而言,则坚持儒佛道文化的立场。我希望解决制度问题之后,再闭关十年,好好做一番融佛入儒的工作-----这是振兴和繁荣中华文化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的文化责任之所在。

有人嘲枭融佛摄道以入儒是“东挪西移左堵右补”,狭隘之见也。其实,自古以来,不论学术、思想与宗教,各派之间相参相摄相融相通,乃常态亦惯例。程朱阳明受到过禅家道家的滋润,中华佛教接受过儒道二家的影响,就是印度原始佛教,也对婆罗门等外道在名相、教义等方面采取了“拿来主义”。

只不过,如前所述,由于主客观各种条件所限,形上方面有些问题,尚有待今后深入思悟,亲修实证。在未悟透证得之前,即使不服,只能存疑,不敢妄言狡辩。

七、不可不辨,不敢强辨
还需说明的是,儒佛两道,有同有异,一入世一出世,异处极为明显,不可强行求同,不宜强分高下,不宜站在一方的立场上“判”另一方为戏论邪说,不然,就成了鸡对鸭讲。比如,五常道与五戒,有一定可比性,但并不等同。对酒色欲望的态度,尤其是对杀人,儒家是一定程度的限制,佛教则彻底地戒绝。如果用佛教标准衡量,儒门历代圣贤,全是该下地狱的罪人。

又如,佛教是无神论,乃从心佛众生皆平等、不承认天主、上帝、梵我等心外神我的存在。但某个意义言它又是有神论,其众生名相中就包括饿鬼、阿修罗、诸天等。如果站在儒家立场上斥其“装神弄鬼”,妄言迷信,就不的当。本文“神迹神通,有失正常”这一段,严格地说,也是不对的,但作为自己未能皈依我佛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不能不如实而言耳。

还有佛徒对于社会政治和公益事业,完全彻底地远离与一定程度的参与,皆不违佛旨,完全属于个人选择的自由,从儒家角度批判佛徒“疏离社会、冷漠现实”,亦必难令佛徒心服。

儒佛之间如此,佛道之间也是一样。

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与人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有萧门弟子将老子赠予孔子之言转赠给我曰:释道儒三家排行,明矣!意为释比道高,道又比儒高,连孔子都亲口承认了。

其实什么也“明”不了。且不说孔子是否拜见过老子还是个悬案(熊师就论证过孔老不同时),就算孔子拜见过老子并夸老子“犹龙”,道不同一样可以相夸相赏,就象我真心赞赏尊重萧老先生一样。“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之训不符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至诚进取精神;“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之类修养,在儒门中“级别”不高。

对于道家及隐士,孔子虽然尊重,称他们是贤者(《论语•宪问》孔子说:“贤者辟世,其次辟地 ,其次避色,其次避言。” )但并不认同道家之道和隐士之行。孔子听了子路复述的长沮、桀溺等隐士的批评后,曾自表心迹道: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译为今语就是:人终究是不能和鸟兽共同生活的,我如果不与人群相处又与什么东西相处呢?天下若是有道,我就不与你们去努力改革了。意谓正因为天下无道,我们才要挺身而出!在孔子那里,“鸟兽不可与同群”只是事实陈述,并非骂长沮和桀溺是鸟兽。

中国文化从源头开始就是儒中有道道中有儒的,故孔子也有一定的出世思想,偶尔会发发“浮海”牢骚,但这不是儒家思想主流(儒隐与道隐亦不同)。儒家思想主流是仁者气象,救世情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知不可为而不为与知其不可而为之,是道儒二家的根本区别所在。

佛门中人每将正常的义理商榷与争鸣视为诽谤,甚是可笑。枭文《讲道理慎言诽谤,仰龙象略为遗憾》后,有佛徒痛斥:“有了许多不如实的轻看佛法、小视世尊的想法,无意间犯下谤佛、谤法之大恶业而不自知,十分可惜。虽然不是故意为之,但您的真心如来藏却忠实地记录下了您的这些无心之过,未来缘分成熟时,难免果报惨痛。且先生于此论坛诸多师兄热心善意之拈提、点拨之下仍然我行我素、执迷不悟,为一时之名声风光而不知、无视后世惨痛果报,实在是可叹、可怜!”

该佛徒还将老枭由于救世心切而致力于民主、王道理想的大仁义之举视为“为一时之名声风光”,令我哭笑不得。性恶论者、利己主义者每多贼眉鼠眼小人心,佛门中岂宜如是?至于果报什么的,还宜学习释尊“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度世精神,勿为一己苦乐考虑太多太细吧。

八、道之所在,不必客气
佛教出了个萧平实,得佛真道,辨才无碍,殊堪钦敬。读其书,目眩意摇腰为之折,称之为当代佛门高人,当不为过。幸亏自心实证儒家仁义说良知学之至广至正,大本确立,故虽敬仰而不皈服。萧门人才济济,与枭争鸣的便是萧门弟子,颇多讲礼讲理,见识卓异者。这样的“论敌”是值得尊重的,我在回复对方某篇“批文”时曰:

栗君高见,令我开眼。多谢多谢。前辈之称,万不敢当。近日拨冗正读萧老大作,加上世务缠身,“别有用心”,实在无法一一回复。但如有指教,一定认真拜读,有些感想及不同意见,我会逐步写下,发表后再转来供各位批判-----先打个招呼,期间如有用词凶猛失礼之处,请谅。即是义理之争,毕竟与礼貌、态度不是同一个层面的问题,最后,还是凭“道”而定的。

老枭呶呶不已,实乃迫不得已,道之所在,责任之所在,不敢不争也。

佛教重论辩,佛徒大多比儒者好辩擅辩,“辩才无碍”之龙象代不乏人。老枭辩遍江湖无敌手,日前终于有幸领教了一下佛门萧式功夫,不由得喜极而笑又仰天而叹,为佛门兴盛有望而庆,为儒门凋蔽无人而忧也。我也希望他们对我不必有任何客气和顾虑,不必怕失礼、“诽谤”什么的,老枭唯实唯真,唯理唯道,怎么会对道上之人语言用词失不失礼计三较四呢?有时候,棒喝狮吼更显慈悲也。
2007-10-7东海老人
2007-10-8首发《自由圣火》网址:http://www.fireofliberty.org/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持完整



作者:东海一枭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东海一枭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13787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