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一枭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280
经验值: 24050
|
|
|
作者:东海一枭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不识良知不成人
不少自由人士满嘴正义良知,其实与冯友兰一样并不相信良知(当然他们的学识和修养与冯相比更差。冯虽小儒,多少有点儒学修养。),根本不知良知为何物。兹以小文《良知论》,与有识之士共勉。
一枭2007-10-2
本体二论
-------副题《良知论》
一、人与道同尊(略)
二、良知乃人性之全(略)
三、做好事当好人
有学者把“致良知”理解为“做好事当好人”,这当然没错,对于世俗民众,也不妨如此解释。 但以“做好事当好人”作“致良知”之解,终究过于简单肤浅了。“做好事,当好人”只能算是“致良知”的前提和最基础的工作。良知,不仅是一种普通的仁爱之心,它还是一种大智慧心,致得良知,就是觉悟本体,证得真道。
“做好事当好人”是一种“积德”,对于证道很重要,德到大处就是道了。“大生广生”,是天地之德,相当于道。如果把好人好事做到大处,做到极至,确也可以“得道”的。如果把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吾善养我浩然之气,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乃至成仁取义…,全都可以揽括在“做好事当好人”这句话里面,那么,“做好事当好人”当然就是“致良知”了。就象佛教把证得真如的学佛之旨简化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样----只是世人往往只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不知“自净其意”四字之深意。
儒家“亲亲仁民爱物”,仁爱之心有差等而无局限、有秩序而无边界。犹记得当初,当我不仅从艺术的眼光欣赏奇石,而且从心灵深处感觉石头也具有某种生机、气息或能量的时候,那种“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之感特别强烈。深切体会到这些古人之言不是形容毫无夸张,完全属于事实陈述。良知,不仅是善性仁德,更是一种通人通物通地通天的大智慧呀。
尽管到了王阳明手里,才把良知二字隆重揭出,其实,孔子讲为己克己、成德成圣,孟子讲存心尽心不动心,程朱理学讲存天理灭人欲,《中庸》详细地阐析了理想人格的成就层级,从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直到“知天”,强调“毋自欺”,以自我之诚实现天道之诚;《大学》的大学之道八条目“格致正诚修齐治平”,指导人们怎样逐步把人做大、不断让自己变大,达到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标准,上述学说广义而言都属于“致良知”的范围。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世家》)“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些内容所侧重的方面各不相同,但都是围绕着成人成德这一修身主题进行的。郑板桥有一副短联可以说是孔门修身功夫的很好总结。此联仅八个字:“曾三颜四、禹寸陶分”,内藏着四大典故。孔子弟子曾参说过:“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为“曾三”;孔子弟子颜回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之言,此为颜四;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阴,此为“禹寸”;学者陶侃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此为陶分。
孟子更是良知大师。他认为人性本善,人人皆可为尧舜,但由于物欲障弊,心性易失,故强调“寡欲”。欲望本身不是恶,如果没有节制而侵犯别人,便成恶了,故要节制情欲气质使之归于本心主导,此即孟子存心养气的工夫。存是存本心本性,养是养浩然之气,通过“配义与道”与“集义所生”的方式,使生理之气提升为道德理性之气。还要尚耻,要善于反省等。孟子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认为人事助缘很重要。但他强调,豪杰之士纵一无依傍也一样可以卓然兴起,至横逆之来,亦好作修身之助,强调儒者应该主动响应环境和命运的挑战(均见《孟子》)。
四、阳明良知学
王阳明正式把良知二字拈出成为一个大系统,一门大学问。
对良知学阐述得最为深透的是王阳明的《大学问》。《大学问》本是关于《大学》的对话问答,但有的人解之为“大的学问”,也不违文旨。《大学问》一问一答共六条,表达了大人应该具备的“万物一体”思想。王阳明说: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
王阳明认为,小人之所以小,是因为小人之心有私欲之蔽,“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纪类,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所以大人之学就是“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
阳明强调,致良知不是学习追求一般的知识,而是复那心之本体,将本体之价值意义显现出来。他说“致者,至也;如云丧致乎哀之致.……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耳”如何致良知,致之功夫具体如何操作,从何下手,阳明学有其一整套的功夫论(另文详谈,兹不详论。)
致良知就是儒家的修道。道佛两家虚寂,所以其道要离家出世从虚寂中去修,儒家之道“生生”,所以“从事上去磨炼”(阳明语),从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社会政治实践活动中去修。良知呈现的最高境界即“圣人”境界。那是一种摆脱了个人名利毁誉贫富穷达束缚的、活泼泼的高度怡悦高度自由的状态。
致此良知于外王事业,其终极关怀不仅不局限在形骸及家庭之私,而且也不限于国家民族之公。那种天下一体之仁,不仅超越自我主义、裙带关系、狭隘思想、种族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而且超越世俗人文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致此良知于外王事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造命,“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岂不猗与盛哉?
五、圣境光明
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文人诗客艺术家也热衷于歌颂赞美人的伟大,高扬人的尊严,但那种歌颂、赞美和张扬都是从人类中心主义出发的,带着某种虚浮骄妄的情绪,是无根蒂的。所以,在西方,人的祟高和卑微、伟大和渺小往往奇怪地缠夹在一起。
唯独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对人性崇高伟大的肯定,是从道的、超越的层面出发。人性之所以伟大、崇高和尊严,是因为人有良知,良知与天道同善、同仁、同高、同大、同尊、同体!
拜倒在上帝的幻影面前的宗教人是肤浅粗陋的,为物欲所蔽的功利人,特别是利己主义、虚无主义乃至犬儒主义者更是委琐卑俗的,而彰明了良知的仁者,所言所行,自有盛大豪迈堂皇庄严气象,自然拥有“天地万物一体之仁”!
据《年谱》载:王阳明11岁时,有一次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第耳。”他却怀疑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可见王阳明从小就立志为圣。他做到了。
圣境光明。王阳明诗曰:“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他最后遗言是“此心光明”。这种内在的光明,正是人性的光明,良知的光明。充满这种光明的生命,当然是最为伟大,最具尊严的。
有人认为,良知不可捉摸,太玄,不科学。的确,良知是不能用目前的科学去认证的,它不啻为广宇悠宙中的一种奇迹和神迹。可它又是与生俱来、人人皆具、无法否认的,它就在每一个人身上,“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庄子》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见。”这是形容道体的(庄子这里的道着“有情”二字,与老子已略异,与儒家之道倒有些默契了,只是其“情”太淡,离仁道仍有距离),用来形容良知,也非常恰切。
人人自有光明在,看时不见暗昏昏。说玄也玄,说不玄则一点也不玄。对于仁者而言,它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实实在在地呈现着,没有任何神秘色彩。想起牟宗三在《我与熊十力先生》一文中的回忆∶
有一次冯友兰往访熊十力,熊十力最后提到∶"你说良知是个假定,这怎么可以说是个假定。良知是真真实实的,而且是个呈现,这须要直下自觉、直下肯定。"牟宗三评论说∶"良知是真实、是呈现,这在当时,是从所未闻的。这霹雳一声,直是振聋发聩,把人的觉悟提升到宋明儒者的层次。"
牟宗三一听熊师之言,如闻霹雳,振聋发聩,那是他已有修养基础,或属上根大智。换了时下一般浑浑噩噩的俗物,怕要反过来嘲笑熊师故弄玄虚哩。例如,多位名家看过《生命时时都在开花》、《豪华人生,豪华大道》等枭文后,或说文人夸张,或笑阿q精神。这些瓜子包子那里能领略老枭的境界。他们那里知道,开花也好,豪华也好,都是一种自性的芬芳、自心的富足和良知的彰明啊。有东海草堂联曰:
不淫不屈不移,养男儿浩气;
无惑无忧无惧,致儒者良知。
六、尾声
人与天地万物都是是道的生产品,都来自于道又蕴含着道,人与天地万物同体,良知就是道体的圆满呈现。致得了良知,就证悟了道,洞察了宇宙的奥妙,就获得了与道同等的自由和尊严!宋-汪莘有一首诗《秋兴》,意境超绝。诗曰:
天外涵天心广大,月中吐月性光明。
夜来飞上昆仑顶,独倚琼楼啸一声。
老枭于破碎世界论本体,就象发自昆仑之顶一声啸,茫茫人海,不知几人能听见,几人能在老枭清啸中披衣而起,与我共捉良知之月,遍洒性天光明?
回顾华夏,由于受尽专制的扭曲、强权的摧残,纯正高贵的儒家文化凋零已久。社会上自私自利的动物越来越多,有同情心责任感的人越来越少。制度的落后加速着道德的沙化,良知的匮乏延续着政治的黑暗!当此之时,还有些所谓的自由大侠在拚命批道德反儒家、倡利已反利他,且不说义理层面有误,从功利角度(民主事业之大功利)考虑,也是抱薪救火,堪笑堪忧!
2007-4-9东海一枭
首发《自由圣火》:http://www.fireofliberty.org/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持完整
作者:东海一枭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