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如何扫荡马屁文化? |
 |
nunia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5/11/04 文章: 2184
经验值: 5079
|
|
|
作者:nunia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读阮宗光的当代中国评论,我想不透的问题是 如何扫荡马屁文化 ?博学英文/法文/德文/日文/外文恐怕都帮不上扫荡中文特有的”马屁文化”。。。quote 阮宗光 "马克思有句名言“历史重复,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唐太宗有一次问大臣们“创业难还是守成难?”;我现在说“历史重复,第一次是人戏,第二次是猴戏”“创业是悲剧人戏,守成是闹剧猴戏”“有了钱失去了文化,因为没钱的时候自己唱人戏,有了钱就找猴子唱猴戏”。。。。"
转自阮宗光sinazen.com:
这现象是有很深的文化根源的:中国有很长久的马屁文化(李白还写过拍杨贵妃马屁的诗呢),因为一直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以后又习惯了多年的革命宣传和文革手段,开放后又把这些方法放在商业广告和娱乐推销那边,基本原则是有奶就是娘,拉到篮里就是菜,大家习以为常,个个都失去了是非判断力
既然有这个通病;好的新文化是不可能产生的,因为做的人,看的人都分不清好坏,当然是容易做的很多,难做的很少
我对方舟子等斗士很同情,因为我觉得他们要克服的不是一些简单的造假问题,而是极大的基本问题
帮忙,帮闲和扯淡
很多年前鲁迅先生在“从帮忙到扯淡“文中说
清客,他也得会下几盘棋,写一笔字,画画儿,识古董,懂得些猜拳行令,打趣插科,这才能不失其为清客。也就是说,清客,还要有清客的本领的,虽然是有骨气者所不屑为,却又非搭空架者所能企及。例如李渔的《一家言》,袁枚的《随园诗话》,就不是每个帮闲都做得出来。必须有帮闲之志,又有帮闲之才,这才是真正的帮闲。如果有其志而无其才,乱点古书,重抄笑话,吹拍名士,拉扯趣闻,而居然不顾脸皮,大摆架子,反自以为得意,——自然也还有人以为有趣,——但按其实,却不过“扯淡”而已。帮闲的盛世是帮忙,到末代就只剩了这扯淡。
看看今天中国的那些畅销书,似乎扯淡的作者已经完全胜利了,光是这几天在新语丝有人讲到的就有
Phaethon《一本烂书--人体使用手册》
王谦《“于丹论语”八宗错——看于丹如何误读《论语》》
vasaro《安意如小姐抄袭统计》
这些书的题材原来是很有帮忙价值的,作者大可以把一些有用的知识用通俗的方法写出来向大众推广,加入一些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新见解,不但由此提高大家文化水平,自己也拿到些版税,增加知名度,和在单位里得到些升迁机会,也替出版商书店产生利润,可以做到多赢。就算没什么新意,只是把人家已经说过的话再重组,解析一下,也可以说起了些帮闲作用。连这样都做不到,只能成篇抄,胡乱讲,恐怕连扯淡的水平也没有。
这样的书现在到处都是,不但各出版公司编辑人员觉得有价值,读者也愿意买来看,还可以改编成电视节目做到家喻户晓,只能表示开放后的文化市场面广了,受过教育的人增加了,但普遍的认知水平也因此已经降到很低。如果有知识的人看不过眼,团结起来做些拯救工作,也许还有希望,如果大家都觉得烂东西也能卖好价,机不可失,快点去参加,那么不久以后,全中国就只剩下下里巴人了。
手上有书,心中无书
“心中有剑,手上无剑”是古龙“小李飞刀”中的话,张艺谋拍“英雄”拿来用了,一时流传很广;今天我稍微改了一下,用在国内畅销书市场,觉得很适合
引起这想法的是不久前看到的消息,说于丹的《论语心得》出版一星期卖了100万本,光是作者有一天签售就出了一万本。
http://sinazen.com/%E5%BD%93%E4%BB%A3%E4%B8%AD%E5%9B%BD%E8%AF%84%E8%AE%BA
作者:nunia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