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文革期间得到最迅猛发展的三个行业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文革期间得到最迅猛发展的三个行业
根源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3/17
文章: 522
经验值: 52
标题:
文革期间得到最迅猛发展的三个行业
(1156 reads)
时间:
2007-6-01 周五, 上午1:47
作者:
根源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文革期间得到最迅猛发展的三个行业
今天上午瞥见有“左派”同志在凯迪猫眼看人为文革评功摆好,不厌其烦地列举出了大量由统计部门提供的各行业在文革期间发展速度等的数据,以证明那个年代那个社会原来在“抓革命”之余,还真是很好地做到了“促生产”的。不过,我粗略地扫了几眼这篇大作,发觉好象并未说到点子上,未能把当年最有潜力的行业准确地指出来,故其说服力自然不是很强。
为此,我想补充几个行业给我们的“左派”们参考参考。我认为,我认为,我所补充的这几个行业,才能算得是文革期间发展势头最迅猛的行业。
文革期间发展得最快的行业,我认为应该首推出版印刷业。我们的出版印刷业在文革期间得以突飞猛进,走上了长足发展之康庄大道,正是利益于文革开始后日新月异的革命新形势,使得从上到下都充满着的对大量的革命宣传物品的出版印制需求。在此我谨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来对这种需求加以说明。这个例子,就是这场由群众广泛参与的“大革命”,对红太阳的《选集》、《语录》、《最高指示》、《诗词》等的各式各样的红宝书以及标准画像、油画等等的需求呈几何级数式的增长,给出版印刷业带来的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我曾在几年前一篇题为《有关巨额稿费的一些佐证资料》的史料整理文字中提及,据某官方通讯社自己在1967年6月11日的电讯中的统计,1951年至1966年6月,也就是在文革前,以北京“人民出版社”名义出版发行的红太阳《选集》一至四卷,总计发行量为一千一百多万套;而据该家通讯社在1969年1月2日的电讯的统计,1966年7月至1968年11月间,《选集》的发行量则跃升至一亿五千多万套了,而且还有《著作选读》甲、乙种本一亿四千多万册、《语录》七亿四千多万册、著作的汇编本、单编本近二十亿册、《诗词》九千六百多万册。这些数据,还没把大量向外发行的英、法、俄、德、日、意、西班牙、葡萄牙、印度、阿拉伯等数十种语言的“外交版”《著作》翻译版本算上呢。
瞧,出版印刷业务量的这种几何级数式的大跳跃,给当时全国各地的出版印刷行业带来的,决不仅仅只是“量”的跨越,更多的还是“质”的飞跃。不信您不妨试验一下,把四十年前的《选集》和今天街边的盗版书摆在一起,拿给刚莅临中国的外国友人去鉴别比较一下,看哪个质量更上乘些,我保证他们百分之百地会选择四十年前的《选集》。
显然,这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把当时整个出版印刷行业带入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春天。这种由量而质的大飞跃,令这个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的古老国度的招牌行业,再次焕发出风光无限的勃勃生机。
提到文革中发展得非常迅猛的行业,冶炼铸造业的突飞猛进是不能不有所提及的。而令冶炼铸造业蓬勃发展的最原始、最主要、最直接的推动力,则是与文革期间各种红太阳的像章和大型塑像之遍地开花分不开的。
就以像章为例,说明一下这种推动力吧。据介绍,红太阳像章作为一种艺术品,其材质有金、银、铜、铁、陶瓷、竹、木、有机玻璃、象牙、古雕等,主要为金属和陶瓷,集雕刻、绘画、书法和造形艺术为一体,是中国徽章制作艺术的顶峰,具有极高的美学鉴赏价值。早在日本战败投降前的1945年中期,第一枚红太阳像章就已经诞生了。此后,红太阳像章便不断产生,但数量极少,也并非什么人都能佩戴。
1966年7月,上海联合微章厂开始推出文革中的第一枚红太阳像章后,北京的红旗证章厂等也开始生产。1967年上海“一月革命风暴”爆发,尤其是一个个“革委会”的相继成立后,各地造反组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军队等都开始制作红太阳像章。当时县以上部门还纷纷设立了“制作像章办公室”,专管像章的设计、生产、技术和材料的调拨工作。1966年5月到1968年8月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全国约有二万多家工厂企业生产各种红太阳像章、语录章,总产量达80亿枚以上。
可想而知,短期之内生产规模和生产范围如此急速的调整,对当时的冶炼铸造行业而言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但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冶炼铸造行业牢牢地抓住了这个行业发展的绝佳契机,胜利地经受住了这个严峻的考验,自豪地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可以说,数以百亿的像章中,每一件作品都渗透着咱们宣传、设计、冶炼、铸造等领域的工作者们非凡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
经过文革红太阳像章制作一役的强化砺炼,我们的冶炼铸造等相关行业早已名闻遐迩、蜚声中外,业内老中青人才济济,其中的不少已经成为国际上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其学术成就常能令外国同行所侧目,整个行业的每一个进步都能对国际相关行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文革中发展的最迅猛的行业当中,如果没有算上艺术表演业,那肯定不能叫做是“完整”的。文革期间艺术表演业的勃兴,则与样板戏的大力推广是分不开的。
样板戏是文革后才出现的“特有产物”吗?显然不是的。样板戏在文革前就有,只是当时不叫样板戏,叫革命现代京剧、革命现代芭蕾舞剧什么的。但是,文革前后艺术表演行业最主要的分水岭在于,文革前的戏曲表演的运作,主要还是由极少数文艺界的人士来主导和把持的,其他的人则作为观众被动地去观看;而文革初期推出那八个样板戏后,艺术表演的热潮就迅速扩散到全体革命群众当中去了。
从1967年“五·一”开始的那场历时37天的样板戏会演,演出了218场,接待了近33万名观众,“开创了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点燃了全民样板戏热潮的烽火。尤其是1970年10月至1972年10月,各样板戏先后被拍成了彩色电影公映之后,样板戏更是炙手可热,风靡整个大江南北。
当然啰,艺术表演行业的这种高潮,虽然并未带来经济上的可观收益,如1970年后的每个“样板团”,年均团内支出在50万元以上,年均演出收入却只有2万元左右,支出是收入的25倍,赤字比斗还要大,但其带来的社会效益却是非常可观的,如使得当时学唱京剧成了社会上最时尚的消遣方式,人人都成了“京戏迷”,大家都以会唱样板戏为荣,令什么“西皮、二黄、散板、流水”的曲调的普及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千百年来的“三字经”,说“八亿人民八台戏,人人会唱样板戏”半点都没有夸张——这种空前的盛况,对于一个既不能歌也不善舞,表演细胞高度缺乏的民族来说,恐怕用“叹为观止”四个字是远远不足以描述和形容的。
换言之,文革期间推广样板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当时的艺术表演行业的一个后人恐怕再也无法企及和超越的巅峰。它最大限度地激活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艺术细胞,发掘了大量优秀的艺术表演人才,为文革后该行业仍能够长盛不衰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也许在咱们“左派”同志们的眼里,文革期间的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异常骄人的成就,而且其中每一项成就都值得大书特书,于是在向人介绍的时候,就难以有所取舍。但我还是觉得,如果向别人推广时没能抓住重点的话,那样还是缺少说服力的;至少,极可能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怎么样去介绍,才能让大家对文革期间的产业发展有个最起码的认识,乃至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我认为吧,只有“纵横对比、抓住矛盾、突出重点、凸显特色”,大致才有可能达到这种效果。
以上我对文革期间的出版印刷业、冶炼铸造业及艺术表演业的发展和变迁的轨迹所作的这么一个简略介绍,不知有没有做到这十六个字,还望诸位“左派”同志们多加点评。其中的不足之处和尚没说到点子的地方,也还有待诸位“左派”同志们的指正和补充,呵呵!
作者:
根源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原创]他对总理说“好个屌”!
--
x-ray
- (2236 Byte) 2007-6-01 周五, 上午10:52
(375 reads)
咋没有编辑修改贴子的功能呀~~~~把修改过的内容跟一下贴—→
--
根源
- (3053 Byte) 2007-6-01 周五, 上午3:55
(300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414926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