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张朴:为什么说泸定桥上无战事,兼答马悲鸣先生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张朴:为什么说泸定桥上无战事,兼答马悲鸣先生   
张朴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6/05/26
文章: 268

经验值: 10599


文章标题: 张朴:为什么说泸定桥上无战事,兼答马悲鸣先生 (820 reads)      时间: 2007-3-14 周三, 上午7:54

作者:张朴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张朴:为什么说泸定桥上无战事,兼答马悲鸣先生

悲鸣先生,这个话题我已经在网上反复写过了。读了你的《与张朴先生谈飞夺泸定桥》一文,我感到还得说几句。

当初张戎对我说“飞夺泸定桥”是假的,我吃惊的程度,决不下于诸网友。这段宣扬红军英勇事迹的故事,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现在突然有人说:这段故事是编造的!受骗的人会是什么感觉?中共的面子往哪儿搁?

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共对自己的历史,制造了太多的谎言。如果醒悟过来的中国人民指着它的鼻子骂:你尽在撒谎!中共的江山虽不至“大厦倾斜”,恐怕也会“摇啊摇”。

言归正传。

你忽略了张戎书中的前面部分:美国记者斯诺采访中共领袖后,写的飞夺泸定桥的故事。这叫一锤定音。你是从中共统治下出来的,你应该很容易理解:无论是当事人,还是研究者,有了这一锤定音,谁还敢再讲真话?所以我们看到无数个版本的飞夺泸定桥,都是步调一致的跟着领袖跳舞。

我读过你写的不少文章,我感觉你是个喜欢独立思考的人。当你在你的文章中几次引用“北京军区的材料”,我不得不提醒你:小心!

为什么说泸定桥上无战事呢?张戎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1] 根据国民党军队来往电报、部署,既没有军队把守泸定桥,也没有关于战斗的报告。

2] 张戎查阅了当时当地的报纸,也没有关于泸定桥发生过战斗的报道。

3] 张戎谈到的“过桥的二十二名战士”领了奖,来源于红军当时的油印报纸。这份红军报纸在报道这件发奖的消息时,居然没有任何关于泸定桥上发生过战斗的报道!

请悲鸣先生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4] 根据周恩来警卫员的回忆,杨成武当时的回答是:红军过桥时没有伤亡。如果按照斯诺的采访记,不光桥上的木板有一半被抽掉,而且有一个机枪阵地面对着冲过桥来的红军扫射。国民党军再傻,也不至于打不死一个红军吧。

5] 张戎采访的目击者,一位九十三岁的老太太,是一个强有力的旁证。她形容的“阴一炮,阳一枪地打过去”,只是表明抵达桥头的红军误以为对岸有国民党军队。老太太说:过桥时没有打。再次证实了张戎的判断。

你花了好些文字写铺桥的木板。张戎并没有否认桥上的木板有些被拆去。她还专门做了描述。关键是,木板被拆的多少,说明不了桥上是否打过仗。

你所猜测的当时国民党守桥部队可能人数不多,可能打过一些小仗,我认为都是很有见地的猜测。至少跟中共宣扬的神勇故事大不一样。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当邓小平接见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时,亲口否认了所谓的飞夺泸定桥。你说邓曾在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上题字。我看不出这里有任何逻辑上的矛盾。这只是一个政客在演戏。中共的高级政客们,从来都是只对“外国朋友”讲点真话。

可悲的是我们的这些易于受骗的善良的人们。


(附:马悲鸣:与张朴先生谈飞夺泸定铁索桥)

多谢张朴先生帖,还有一篇北京军区帖可以对比着看。从令姐文中说到当时红军确实向当地百姓征集了铺桥木板,而且数量不小,因为征集到了棺材盖。中国人重礼,棺材盖轻易不会借去铺桥让人践踏,那样太不吉利。

这说明当时桥面上的木板确实残缺,且不只一块。至于残缺的原因,有可能是自然损毁,但自然损毁的数量不可能很大。另一种可能是人为撤去。从令姐提供的斯诺文中说的“木板有一半给抽掉了,从岸边到河中心只剩下光溜溜的铁链。”

一百零一公尺桥面的一半大约是五十米,或者一百五十尺。以两尺宽一块门板算,需要七十五块才能铺满。现在没有材料给出红军究竟征集了多少块门板,但从连棺材盖都征集了去看,数量不会很小。

从令姐书中说“老太太记得红军来借老百姓的门板去铺桥,有的人家交出了宝贵的棺材盖子,队伍过完後老百姓各自去认领。”

认领的老百姓自然是河这边的。而如果红军过桥之後再让老百姓认领征集的门板,则负责认领的红军在向老百姓交还完所借门板之後,便无法回部队了。因为桥上又有不小的一段成为无板铁索光桥。老百姓认领门板只可能是红军过桥後从对岸桥头堡附近找到了被撤去的桥板,将其替换下从老百姓家借来的门板或者棺材盖,重新用旧桥板铺满桥面。双方才可能在认领门板后各自返回两岸。故,桥面不小的一段,确实被撤去了铺桥板。

令姐指称的大渡河对岸没有国民党守军的说法有歧意。首先,四川境内,尤其在宋太祖挥玉斧划界的大渡河不大可能是国民党军队负责防务而更可能是当地川军保安部队。令姐所说没有国民党军队守桥的根据是没有国民党追剿部队的来往函电提到泸定铁索桥发生过战斗。但这并不能排除对岸桥头堡有当地保安部队守卫。令姐的排除法论证也只能证明没有团级建制的国民党部队守桥,并不能排除仍可能当地小规模当地川军守卫。如果对岸有一个班,或者一个排的当地保安守卫,则十条枪,或者三十条枪的发射也够红军突击部队喝一壶的了。

另外红军突击队也只二十二人。那么这样一场二十二人对敌方十人到三十人的战斗规模是非常小的,估计团级国民党部队不大可能注意到,所以在他们的来往函电中没说。

从北京军区的材料看,这二十二人中有人中弹落水牺牲,但没给出牺牲人数。我记得曾见到一文给出了三位中弹落水者的姓名,都是湘赣农民的典型名字。牺牲三人的战斗规模不可能大,当然更不可能被数十里外驻防的国民党团级建制单位注意。

从令姐和北京军区的两份文件中都提到的,战斗胜利後突击队员受到中央军委的表扬与奖赏看,突击队确实有过战斗。如无战斗,何必奖赏表扬?

令姐说,她(九十三岁老太太)对我们讲红军“阴一炮,阳一枪地打过去”,然後“慢慢过完桥”,过桥时,“没有打”。二十二人参加,牺牲三人的小规模战斗与“阴一炮,阳一枪地打过去”的战斗规模大致相符。过桥时,“没有打”说的是战斗胜利之後的大部队过桥。

如果有中央军委足以奖赏突击队员的战斗,则前述铺桥板的工作就不可能在对方打枪的情况下完成。那就应该有人在用门板铺桥之前先行过桥以制止对岸的阻击。则在未开始用门板铺桥之前,势必会有人从撤掉桥板的赤裸铁索上爬过去。而如果没有冒着对方打枪的危险爬铁索的战斗,也不可能有三人掉下河去牺牲。

杨成武回答周恩来的“没死一个人”可能不包括夺桥之战的牺牲。就如八九六四时说的天安门广场上没死一人,并不包括西长安街上的中弹者一样。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这已经全部牺牲的二十二名突击队员的名单和他们各自牺牲的具体时间地点的确认。如果真有三人牺牲在夺桥之战中,则从赤裸铁索桥上爬过去的可能就不能排除。

时任先头团长的黄开湘在长征结束後患病发高烧挣扎时扣响了枕头下的手枪,打中头部而死。政委杨成武痛不欲生。可见杨成武的《忆长征》,不过书中写的是王开湘。

令姐讲到的邓小平82年向布热钦斯基的否认夺桥之战的讲话与85年给泸定夺桥之战纪念碑题字的逻辑不符。这已经被其他网友指出了。

总的来说,我倾向于相信,小规模突击战斗确实有,也确实有人冒着对岸打枪,短距离从赤裸的铁索上爬过桥去,但没有特别激烈的大规模战斗。正如有人从赤壁之战後的吴方的奖赏规模看,其实那只是赤壁小战,而非赤壁大战。战斗规模远不能与官渡和彝陵相比。

不知张朴先生以为然否?
马悲鸣顿首


作者:张朴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张朴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96001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