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陈泱潮事略 (一)出身、童年、少年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陈泱潮事略 (一)出身、童年、少年   
陈泱潮






加入时间: 2004/06/26
文章: 441

经验值: 524


文章标题: 陈泱潮事略 (一)出身、童年、少年 (275 reads)      时间: 2007-3-04 周日, 上午4:51

作者:陈泱潮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陈泱潮事略 (一)出身、童年、少年

2001年夏秋于泰国曼谷


献给
亲爱的ROBIN MUNRO先生

所有关心和帮助中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人权的人士

~~~~~~~~~~~~~~~~~~~~~~~~~~~~~~~~


目录


第一部 造 化

一、出身
二、童年
三、少年
四、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五、文化大革命运动
六. 我的思想第一次飞跃--《特权论》画外音
七、《特权论》对共产专制制度特权社会的批判
八、《特权论》对特权社会的解救之道

第二部 路漫漫

九、向导轶事与起点
十、只要道行天下,成功不必在我"马东伍"寄谢静宜--一上毛泽东
十一、请邓小平视机转呈毛泽东
十二、更名为『论无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长沙直寄毛泽东
十三、华国锋发动宫连政变后,组织力量刻写油印『论无产阶级民主革命』
十四、准备策动新疆赛福鼎武装起义
十五、「特权论」全文(红油墨一九七七年刻印本)
十六、「偃武修文」广西行
十七、殉道者投书中共中央两报一刊胡乔木等
十八、脚踏鬼门关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十九、侥幸获释,直奔北京(1979)
二十、第三次人生十字路口
二十一、挥泪删《论》文
二十二、《重印前言》
二十三、民主墙的复活节(1979年6月18日)──“四、五论坛特刊”发表《论》文删略重印本
二十四、中共中央理论局局长亲笔来信
二十五、平反文件(1979年8月)
二十六、“邑人三百户”─《理论旗》、《责任》及其他
二十七、筹组“中国公权大同盟”──民主运动首次组党活动(1980)
二十八、“或从王事,无成”——奉调进京(1980)
二十九、支持竞选人民代表
三十、与邓小平的重大分岐─—共产党存不存在、会不会产生官僚特权阶级
三十一、中共中央1981年9号文
三十二、“风潇潇兮易水寒”─—南下组织“民主爱国护法清愿团”
三十三、“擒贼先擒王”─—4月4日返京途中被绑架
三十四、法庭悲壮的一幕 ──自我辩词:《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迹》
三十五、“真理万岁!人民万岁!”──宣判大会高呼口号,喉管被掐坏
三十六、十万言上诉书:《匹夫无罪,献璧其罪》
三十七、刺刀下的猛烈抨击和进言
三十八、奇遇真传,陈圆圆及其他──《聊斋志异》是报告文学
三十九、解悟《金刚经》—─证明上帝是谁、在哪里
四十、思想第二次重大飞跃:救世必须救心 —─萌发统一世界宗教之志
四十一、《圣经》渊海缘
四十二、炼狱成了洞天福地
四十三、刑满出狱,押送东北
四十四、另类驱逐出境
四十五、白手起家,创办全益(集团)公司
四十六、不准担任法人代表
四十七、又一次面临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
四十八、几乎命丧西北(1998)
四十九、《天命前定》─《推背图》的发现
五十、《中华(联邦)合众国新五权民主宪政纲要》──中国民主化第二方案
五十一、《我对联合国宪章的修正意见》──建立世界政府方案
五十二、《诸世纪》的相关预言
五十三、《五公经》的相关预言
五十四、跨世纪跨千年的翻越──流亡东南亚(2000)
五十五、MAITRYA传真──金鸡三唱
五十六、偃武修文战略


第三部 使命的完成(待续)


~~~~~~~~~~~~~~~~~~~~~~~~~~~~~~~~


第一部 造 化

一 、出 身

陈泱潮,原名陈尔晋,曾用笔名马东伍,殉道者,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出生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武成路关圣帝君庙与基督教堂前白土司公馆。


陈家历代不置田产,而事商贸,以书商孝道传家。原籍江西省吉安府安福县。大约在清朝中晚期,因做生产瓷器所必须的一种矿物质——“碗花"(釉)生意,搬迁到宣威县定居。


宣威地处云南东北部,与贵州接壤,是毛泽东所说"乌蒙磅礴走泥丸"之地。珠江发端于此不远,其上游北盘江(俗称"盘龙河")傍城而过。乌蒙山中段巍峨的盘龙山突起屹立城东,且有双龙戏珠之形。汉名"宛温",明朝称之为"乌撒卫"。清代改土归流(将少数民族土司世袭制改为由中央政府任命流动官员管理的政制),以“宣播天恩威德”之意,方称宣威。


宣威土地基本是红壤,并不肥沃。正如卢梭所说,上帝是公正的,他使富绕地方的人精神贫乏,而令贫乏之地的人精神丰富。宣威人民风强悍,吃苦耐劳,勇于奋斗,崇尚读书。


《宣威县志》对我的前辈数代贤达事迹多有记载。其《乡贤列传》把我的曾祖父陈燕宾(号子嘉),与卓琳(原名浦琳英,邓小平夫人)的祖父浦春澜二人同列一传。曾祖父是位"拔贡"——比秀才高而低于举人的学者。他的岳父朱光鼎,是宣威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位文人、教育家。《宣威县志》记有他的传略和诸多诗文、逸事。而《宣威县志》唯一一篇《慈善录》则是专题记颂了朱光鼎的第四位女儿、陈燕宾夫人、即我的曾祖母以仁以义对待金钱乐善好施感人至深的嘉言懿行。


根据县志记载,我的曾祖母娘家兄长去世后,曾祖母的嫂子继承着朱家富甲一方的产业,想把唯一的女儿许配给曾祖母的小儿子陈时夏(号季常)为妻。这对于一般人来讲,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但曾祖母却没有答应这桩有近亲通婚之弊的婚事,说:“不可!我的儿子若有才德,不怕将来没有财富;如果我的儿子没有才德,财产愈多,愈会增加他的罪过!……"不久,曾祖母的嫂子病危,临终把一笔巨款现金请曾祖母代为保管,嘱托将这笔钱作为其女儿将来的嫁资,给其女承继。但不幸的是,其女未及成年也早夭了。就一般人而言,这笔巨款现金自然会据为己有。但我的曾祖母却把朱家亲族招来,“按亲疏分润,仅留葬女之资"。其族姐妹亲友大为感动。民国己未(1919)年,宣威大旱。灾情严重,政府号召救灾。但“官绅罗掘俱穷,氏(我的曾祖母)独捐巨资,并令所开商号股友,从越(南)运米压市。县长孙嗣煌嘉之,特为此给陈家题赠了‘可以风世’的匾额"……


县志所载曾祖母这种"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深明大义的高尚品德、写真油画上那明亮睿智的眼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的祖父陈时铨,号晓鳌。清末癸卯科(科举制度最后一科)举人,清廷授予援例内阁中书。其祖父、父亲、舅父、姨父、兄、表兄均被封赠为奉政大夫。


祖父曾做过广东大约是潮州汕头一带的知县。在广东看到了西方的罐头,便想到开发故乡因独特气候条件而出产的味道特佳的火腿。便于清宣统元年(1909),率先引进德国科技设备,开办火腿罐头厂,发起成立宣威第一家股份制公司--宣和公司,把宣威火腿推向世界。后来孙中山曾为宣威火腿亲笔题字:"饮和食德"。宣和公司原交给祖父亲友铺钟杰(号在廷)即卓琳的父亲,任总经理经营。后因为有人利用罐头走私鸦片做毒品生意,被法国巡捕抓获,遭罚破产解体,原股东分开各自独立经营。陈家的公司叫中常公司,浦家的叫大有恒公司……有意思的是,当时宣威火腿罐头以猪头为商标,且按对开发宣威火腿贡献大小排定名次。陈家的火腿罐头商标是"单猪火腿"(单,第一之意);浦家是"双猪火腿"(双,即第二之意);李三先生家是"三猪火腿";我的姑父刘剑平家是"四猪火腿"。


祖父可以说是宣威最早睁开眼睛看西方的读书人。他不仅在经济上是宣威最早引进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科学技术设备的人,而且在政治上参加了辛亥革命,与云南重九(1911年农历9月9日)起义的领导人、曾做过一任国务总理的李根源是结拜兄弟,交情笃深。辛亥革命后祖父当选为国会议员,参加了中华民国的建国立法工作。在国会曾反对袁世凯称帝和曹锟贿选。面对曹锟欲买选票的白花花三万银元,祖父嗤之以鼻,拒绝接受,并题诗作答:

千田连土土连千(注:即"重"字)
乌纱头上有青天
男儿若问平生志
第一名节不要钱!


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中,云南首举义旗,通电护国讨袁。祖父作为民国创建之初民选国会议员,后从北京南下广州,参加国会非常会议,支持孙中山任大元帅,成立军政府......


在此期间,祖父从宣威带去了二位至亲追随者。一位是他的胞弟陈时夏(季常),任广东韶关厘金局(即税务局)局长;另一位就是卓琳的父亲浦钟杰(在廷),任广东烟草专卖局局长——陈、浦两家是世交姻亲,两家不仅是老街坊邻居,而且祖坟也在一只山上,上下相邻。


浦家对祖父十分敬重。据传卓琳的一位胞兄浦绍基,其实按浦家字辈命名,“绍"字辈当在浦绍基之后数辈,就因为崇敬我祖父,便按我祖父之儿子辈起名。除老亲之外,又结新亲——卓琳的二姐浦玳英,即由父母包办,儿时就许配给我的叔叔陈绍曾(1936年去延安后改名为陈希)。卓琳的大姐嫁给刘润丰,我的大娘陈钟莲嫁给刘润丰之胞弟刘剑平(黄埔军校第三期学生),她们是为亲妯娌……


据说,祖父幼年去费家冲上坟扫墓回来,经过老堡村,见一长者在门前洗脚,鞋子忘记拿到身边,左右张望,伸手不及。祖父见状,便主动跑去帮助这位长者把鞋子提到他的身边。此举深得长者赏识,便将他收为徒,悉心教授。原来这长者乃是宣威饱学名士缪浒臣。祖父中举后,深为感谢老师的教授之恩,便发起在老堡村老师进城涉水渡河处,修建了一座当时颇为壮观的"星聚桥"。祖父做国会议员期间,又偕宣威籍省县议员专程礼聘老师主修《宣威县志》……


祖父一生乐善好施。曾从南京、北京、广州、昆明等地购买西药回乡,对贫苦民众送医赠药。对家乡在外学子多有提携鼓励。提倡教育,捐赠图书馆,出资作编修《宣威县志》之基金,使宣威许多珍贵史料得以保存至今……


乡亲父老对祖父颇多美誉。记得我少年时,有位冯老太太给失学的我讲述我祖父写的一副中堂:“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勉励我要继承先辈情操志节、书香传家之精神,努力自学读书。还记得有一老农对我讲述当年我祖父为乡亲主持奠祖(俗称:追悼会),事毕闲谈。这位老者当时还年轻,衣衫褴褛,不敢登大雅之堂,便偷偷去窥看这位大人物的风采。不料在张望之际,被祖父发现,立即招呼进来,亲切叙谈家常。多年后这位老人在回顾其亲身经历的这件事时,神情激动,令我难忘……


祖父平等待人、平易近人、为人厚道、敬老尊贤、作风民主、为官清廉、一身正气、敢为民众鼓与呼等风范,对我民主理念的形成,影响很大。


我的父亲陈绍康,是宣威有史以来第一位留学生,而且是东、西洋留学生。据说他通晓八国语文。父亲儿时,因祖父长期在外,便想到广东找祖父。当时不通汽车,更无火车,全靠步行。据说,年仅十三岁的父亲,挎着干粮袋出门,未及十里,便被曾祖母派去追赶的人找了回来。后来他心生一计,向一些小朋友募集了一点路费,雇了一乘滑竿让人抬着向省城进发。这回追赶的人根本没有想到他会坐在滑竿上,所以他得以安然抵达昆明。陈家在昆明有诸多商号,父亲径直到嘉波公司假传"圣旨"说,奉老太太之命前来昆明,要嘉波公司把他送去广州找他的父亲。在当时盗匪猖獗,兵荒马乱的年代,嘉波公司便派人派枪,一路把他安全送到广州。祖父见他小小年纪,有此胆识,当然很是高兴,就把他送到日本留学。1918年又勤工俭学,从日本前往法国留学,旅欧近20年。


据说,父亲在巴黎也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与中共一任领袖王明(原名陈绍禹)关系不错。父亲的留法同学徐小全、廖品卓(当到师长留法,后任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参谋长)回忆说,王明去莫斯科时,将其侄托付给我父亲照管。朱德旅欧,也是父亲和吴佩伟给他做翻译——朱德毕业于云南讲武堂,李根源时任讲武堂总办,祖父和李根源常相过从,朱当认识。朱德后来在云南做到警察厅长,吴佩伟曾是他手下的一位科长。据说,后来我的叔叔陈希到延安,朱德推举他做了陕甘宁边区财经学校教务长和边区参议员,或许与这段历史不无关系。


父亲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才回国。从他一生的行迹看,他的政治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也许确曾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一方面确因旅欧多年,也接受了民主自由的思想。或许正因了这种矛盾,或许是他人生观价值取向使然,他一生在政治上有机遇有条件而没有作为。


时任云南省省主席龙云的诸公子对父亲很敬佩,龙大龙二和他们的老师(也是宣威人)之女惠国璧(后嫁龙云的参谋长廖品卓)、惠国芳(后嫁龙云手下大将张冲,张冲解放后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等云南留法学生,均尊父亲为"老大哥"。父亲回国后,龙云曾请他出任昆明市长,父亲拒绝不任。蒋介石的机要室主任毛庆祥是父亲在日本及法国的同学好友,多次写信要父亲到国民政府中央工作,父亲均置之不理……


父亲回国后,从事实业,做过银行行长、开办过宣威酒精厂等。父亲留给我的精神遗产,主要是对科学和艺术的崇尚。记得儿时常听父亲讲宇宙天体,太阳系九大行星等科学知识……也曾在法国留过学的徐悲鸿曾送父亲多幅画卷,如奔马图等,可惜这些画,在土地改革中都被抄收而不知下落。同时,父亲淡于名利的自由知识分子情怀,对我也不无影响。


父亲早年抱独身主义,据说在回国的轮船上看到过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才有成家之念头。据说当时在昆明的西南联大(北大、清华、南开避战迁移昆明)的一些女学生、父亲的法国女同学中颇有属意于父亲者,但父亲侍母至孝,择妻标准重在贤妻良母型。便由他的好友、法国同学,时任云南省高等法院院长的吴佩伟介绍,与母亲郭德秀结婚。父亲当时年近四十,母亲二十二岁。


母亲出生于云南与四川相邻的昭通地区大关县。郭家在当地是旺族。母亲的伯父郭公甫,做过云南讲武学堂教官。因是朱德的老师,解放后做过政协委员。母亲的父亲郭仲儒,也参加过北伐。母亲的母亲姓孙,也是当地的旺族,大约是最小的女儿,人称孙满娘,为人贤惠,有过割股疗亲的故事,去世较早。外婆去世后,母亲幼弟全靠母亲照顾。后遭继母虐待,有时姐弟不得回家,竟在城门洞过夜。后来姨外公、姨外婆才把母亲接到昆明。姨外公是日本留学生,据说时任云南富滇银行经理,云南电影公司董事长。姨外婆也曾随姨外公到过日本,在上海开过餐厅,生意火爆,以致曾经遭到黑社会的绑票敲诈……母亲是在这种艰难的遭遇中过来,在亲戚家长大,少小便经历过磨难。


母亲慧心慈怀,贤淑美丽,烧得一手好菜。龚自之(时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大关人)等名流(当时龙云统治云南,其官僚多为昭通人)常到姨外公府上点名要吃七小姐烧的菜。吴佩伟作为我父亲的同学好友、我母亲的表叔,当然深知我父母亲各自的很多优点,所以极力向双方推荐,加之九姨妈亦在姨外婆家中长大,九姨爹(也与后来做过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的楚图南同去日本留过学)亦极表赞同,加上父亲的孜孜以求,这件婚事便得以确定下来。婚礼由李根源主婚。


我是父母的第三个孩子。1945年9月15日出生。由父亲的法国同学、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昆明医学院院长杜芬接生。



二、童年


我的父母一共生育了五个孩子。在我出生前,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均已夭亡。我之后有两个弟弟。其中最小的弟弟是在父亲去世一百天后出生的,时值土地改革的乌风暴雨,母亲被关押、斗争,他只活了半岁,死于饥饿。


我五岁遭逢共产之变,在1950年"清匪反霸"时,刘润丰夫妇(即卓琳之大姐夫妇)因为农会逼交款项,几次三番,已经无钱缴纳,便被关押,需担保方才交释,亲友中已无人敢于担保。父亲仗持自己一生清白,与刘又是至亲好友(刘即父亲去广州时凑给路费钱的小朋友之一),便挺身为之担保。结果到期交不出款项,便遭羁押。当时土牢关押人满为患,牢中流行斑疹伤寒,父亲不幸染疾疫,在通知母亲第二天接他回家的当天晚上,就病死于牢中。


父亲不幸去世不久,令人毛发悚然的土地改革运动,以轰轰烈烈的方式开始了。


土改(以及后来的公私合营、合作化、公社化)是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继续。所不同的是,从前是明火执杖,建政后,则是通过国家机器“人民"政府来合法运作。


父亲所办酒精厂,在当时的宣威是棵摇钱树。


宣威是连接昆明--滇缅公路和四川、贵州的320国道线必经之地。当时的运输工具主要是汽车,而汽油在当时的中国完全依靠进口,依靠美孚石油公司供应。在云南汽油价格昂贵,而且供应时常短缺。针对这种情况,父亲发起开办了宣威酒精厂。用宣威主产而缺乏销售市场的玉米煮酒,再从各酒坊收酒提炼酒精。将汽车稍加改装,用木炭加温,以酒精取代汽油作为汽车动力。因此,原料、市场两丰富,酒精厂生意火爆,效益可观。


按照中共宣传的政策,此酒精厂属于民族工业,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


我家虽然名气大,但无恶迹,不仅没有民怨,且有善德口碑,而且无田无地无长工,定不了地主,因而找不到没收酒精厂的理由。


但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办法终于有了。


有一天一大早,街坊小组长几次三番来通知母亲去开会。母亲因父亲去世一百天后刚生小弟不久,不愿出门。最后小组长说,今天事情很重要,非去不可,不然他交不了差,只要母亲去报个名就可以回来。母亲,毕竟是一位守法的公民,心地善良,不愿给人为难,在小组长如此通知要求下,便随小组长去参加群众大会。


不料,一进会场,还未坐下,主持者就大喊:"我们今天是开贫苦人大会,怎么陈晓鳌的儿媳妇、反动官僚陈大博士的老婆也混进来啦?这不是来刺探情况来了?还不捆起来!"


——于是,早有准备的民兵,用麻绳把母亲捆了起来,不由分说,按了跪在瓷瓦精(将瓷器捣碎成颗粒,面面有尖棱角,人跪于其上,膝盖即刻流血不止)上,这时,有人抱来一捆荆棘,积极分子们拿起荆棘,辟头盖脑,往母亲身上暴打……


当天,酒精厂和我家所有的财产均被宣布没收。


先是几个穿干部制服的人,用粉笔在好家具、用具上,画了一个圈。接着来人把这些做了记号的家什径直搬到了政府机关。其余的才由农会拉走,给积极分子们分享"胜利果实"。酒精厂大门贴了封条,门口有民兵把守,从围墙外,只能看到几座小山一样的盛酒精的铁皮桶……连祖母的老寿木也被没收了……真是干净、彻底!


陈家孤儿寡母祖孙三代名副其实地被扫地出门了!


傍晚,一个比我大几岁,叫樊大现的孩子,他的父亲做过国民党军队的营长,母亲信一贯道(也叫白阳教),双亲都被枪毙了。他家距离我家不远,房子已被没收,作了政府机关……他带着我,坐在交通门桥头,望着夕阳西下河水鳞鳞波光,他泪流满面、呜呜哽咽,我更是迎风哭唤:“……妈妈…我要妈妈……"


从那天起,母亲就被关押在农会土牢里了。


我每天去送饭,一个民兵排长每见我来,凶神恶煞地恐吓我,要我跪下,不然就用枪条抽我,不让我进去给母亲送饭……


直到我和祖母被撵下乡后一段日子,母亲才被放出土牢。


我的童年时代最难忘的种种印象:


难忘土地改革时期那无数残酷的斗争大会,那一幕幕人间地狱的恐怖场景。民兵们用马鬃穿刺女人的乳头、用蘸油的棉花裹住受刑者的手指点火燃烧,所谓"点天灯"…… 那种种酷刑使得受刑者发出撕心裂肺痛苦凄惨鬼哭狼嚎的叫声……


难忘那些想多分胜利果实的土改积极份子们说我聪明,“小孩子嘴里讨实活”,把我连哄带吓弄到斗争会去斗母亲的情景——母亲跪在地上,双手拇指已被紧紧捆夹在上面劈开(夹住手指),下面深深插入地下的木桩里,痛苦的脸上汗泪交流……积极份子们要我老实交待:你家的金银元宝埋在哪里?昆明有些什么东西?快说!说不说?不说就要钉你妈的老牛拔桩了!……只见扬起的斧头锤之下,砍削成斧头型下薄上厚的木楔已插入紧捆着母亲拇指的木桩同一平面另外劈口上,十指连心,只要把木揳往下敲击(象钉钉子那样往下敲击谓之钉),手指就会被夹得更紧,每敲一下,受刑人就痛不堪言!他们不仅狠劲敲,而且把铁锤塞在我的手里,逼我使劲往下敲……我丢下铁锤抱住母亲大哭……


难忘那大串大串被绳子反捆着双手、背上插着斩条的人,被看杀人热闹的人群涌动着,押往城外枪毙的情景!难忘那终身陪伴祖母,心灵手巧,能读书识字,很疼爱我的二娘陈钟鼎,因宗教信仰而同样被反捆着两手,背上插着斩条,去赴杀场路过家门时,注视着我的目光……


难忘母亲被农会拘押后,随祖母被强迫赶下乡村的情景。两轮老牛破车,发着咯吱咯吱的声音,车上拉着年迈的祖母和不到六岁的我及不到三岁的弟弟,连同三只碗、一口铁锅、一口锑锅、一床旧棉被、一张旧席子、一袋玉米、三两个坛坛罐罐——这就是陈家家产被没收后的全部家当!来到乡下花椒园秧田湾时,天已漆黑。赶车人问路,引来了很多村民围着牛车议论纷纷。只听为首的老人说:“这是陈三新爷(指我的祖父)家的后代,是有根基有道德的人家呵!怎么能放到山上松颗(森林)里小土地庙去呢?奶孙三个还不够老豺狗(狼)一饱!……"最后,父老乡亲们点着火把,把牛车掉回头,将这祖孙三人送到了靠近村子的大庙里……直到六十年代,狼还会"造访"本村,叼走小孩,伤害牲畜……人民百姓的恩德,永植我心!


母亲从土牢放出来之后,也被赶下乡来。孤儿寡母高堂祖孙三代栖身于大庙之中相依为命。母亲三十三岁居孀,尽管环境异常艰难险恶,矢志守节未再婚嫁,务农养老抚孤、克尽责任……母亲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精神,心地善良顾全大局甘愿牺牲自我等崇高品德,对我一生影响极大。


儿时,母亲就教我儿歌:“小小马儿郎,骑马进学堂,先生嫌我小,肚内有文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同时,父亲的言传身教,手不释卷的影响,使我从小就喜欢看书。4、5岁就独自到书摊租看连环画图书,专心致志阅读,往往吃饭要大人去找。但正式上学是1952年秋,在本村花椒小学就读。学费是我自己进城卖鸡蛋火柴筹得。所用笔墨纸有些小故事。"墨水"是从河里拣来的草煤泡水而成;"笔"曾用竹管和从山上采来的松香、松树枝头粘连而成,一天要用若干支。看人家用钢笔,颇为羡慕,便用竹片削尖,蘸"墨水"书写,欣喜地说:我有钢笔了!我有钢笔了……";纸则是用便宜的草纸一纸三用,先做算术,再写小楷,最后写大楷。入夜,在瓦片上烧松香照明,琅琅的读书声,伴着大庙魁星阁上叮当作响的风铃,和着母亲推磨的声音,悠然回荡。


1954年夏,我9岁不到,从宣威步行数百公里,经昭通到大关县大湾子小学读书。二舅郭镇曾是一位随军记者,语文功底扎实,云南和平解放后复员到大湾子教书。校长陈长果,原是我五外公郭春甫(五外公也是日本留学生,据说与后来主编过《大众哲学》的艾思奇同过学)的儿子。陈长果的两个妹妹当时都在昆明上大学,假期回来也很喜欢给我讲故事。在大关,郭家是一个大家族,郭明舅舅、郭锡舅舅都是优秀的教师,他们对我很关爱。记得有一次郭锡舅舅给我讲武松打虎的故事,很是精彩,以至激起我马上要读《水浒传》的兴趣。外公还请人从昭通给我捎来《太平天国》等书籍......我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养成了大量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有时,竟把两眼看得交相疼痛,但仍力读不止,用手帕把痛眼罩起来,另外一只看痛了又把手帕换过去......且阅读甚快,头不动一下,迅速扫描,以至阅读目光近于斜视。后来学会了保护眼睛的办法:每“俯而读"45分钟或者一个小时,便把眼睛抬起来,远望片刻,“仰而思",思考、消化一下,加深记忆......所以我尽管读书甚多,但是一直未患近视睛。《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中国文学名著,甚至包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氓》等外国文学名著,都是那时(小学三年级)阅读完的。


1956年,我回到母亲身边,考上了宣威第一小学,到城里上高级小学五年级。学校离我家大约5华里,我常常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还一边走路一边看书。买不起书就到文化馆借,甚至在"新华书店"站着看。常常是一本一本地看完。书店管理人员对我特别友好,其它小孩子往往被赶出去,唯独不赶我。有时,店员打扫卫生到我身边,对我轻声说:"请让一下,"我全神贯注看我的书,只把左边的脚提起来,让他扫左边,接着把右脚提起来,让他扫右边......有时候看入迷了,书店的电灯一亮,才知天晚了,便提起书包赶快往家里跑。记得有好几次天快黑了才赶回家,母亲都急了,迎到望家坡,喊:"陈──尔──晋"我边跑边响应:"妈──我──来──了"。


我读书从来没有让母亲操心过,成绩一直很好,每次考试,总是第一名。我童年时代养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速度,使我终身收益非浅.......。


我苦难的童年,乐事就是读书。锲而不舍、勤奋自觉的自学习惯,广泛的高效的阅读能力,是人生妙不可言的充电器、力量与智慧的源泉。


三、少年


一九五八年夏,未满十三岁的我,以优等第一名的成绩从高级小学六年级毕业,却因上述家庭出身而被当成"地主阶级",便被剥夺了继续上学读书的权利!


从此,失学务农十一年。期间经历了反右运动后的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公共食堂、三年大饥荒、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


十一年间,身不由己,必须规规矩矩服从生产队分工。除下雨天外,难得一日休息。从事极繁重的劳作,并且是在身为" 小地主" 被专政被欺压,时时感受到摧残和屈辱的沉重压力下,始终坚持刻苦自学,发愤读书……


我少年时代最幸运的事,是从报纸上看到了中华函授学校的招生启事,参加了 " 语文学习讲座"的函授学习 。该讲座由国家级中文大师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著名学者教授主讲、评改作文,办得很是认真。我至今非常感谢这些从未谋过面的恩师,是他们的心血,殷勤浇灌,帮助我奠定了中文基础。现在回过头去看,非常值得庆幸的是,失学使我及时脱离了以洗脑为目的、贯彻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方针,实行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奴化教育,没有被中共奴化机械化,养成了刻苦自学,不断自觉追求新知,培育智慧,独立思考的习惯……


我少年时代最难忘的印象之一,是同村村民代正周被其妻儿砍杀了,胸骨清炖、心肝睪丸小炒而食!原因是当时政策大搞公共食堂 "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不准许私人生火做饭,各家粮食均被抄尽,碗筷饭桌搬到公共食堂,铁锅砸了交公向伟大的共产党报大炼钢铁超英赶美之喜……而全年每人仅发给一市尺七寸布票(相当于0.56 公尺)每人每日三两 (相当于 150克)粗粮,而且常年不知肉味,见不到几许油花。他家大小七口人的饭,往往被代正周一人吃了,大儿患了浮肿病(其实是饥饿所致),无钱医治(当时一个壮劳力出一天苦力评 10 个工分,年底分红才能得到3-5分钱),听说吃了睾丸才能治病……


我少年时代最大的收获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与广大农民一起吃糠咽土(一种可在荒年充饥的"观音土"),嚼山茅野菜与树根(罗汉松树之根),历经非常时期人祸灾难,深知人民生活在共产专制制度下极端的痛苦与悲哀!铸造了我与人民忧患同心,强烈的人民性!


"少年心怀冲天志,解民倒悬在我身"——因而立身修持:“ 博览古今群书充实我胸怀,敬奉圣贤领袖作为我师表;躬行实践顶天立地"(一九六二年自撰春节对联)。


一九六二年初,十六岁的我上书据说是与父亲在法国同过学的周恩来总理,提了两条改革教育制度招生工作的建议。一是根据毛泽东 <<实践论>> 所说,正确的思想是由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来的原理,建议教育制度招生工作应该注重社会青年有心向学者,扩大对他们的招生比例,不要只注重在校学生;二是根据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所说 " 有教无类",因此,建议录取新生绝不能搞唯家庭出身成份决定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主席、总理您们的家庭出身都不是贫下中农工人阶级革命干部……我强烈请求您批准我参加今年的初中升学考试!因为公社不盖章我连考场都进不了,甚至名都报不了,我要读书!……


同年春末,接到教育部的回信,说: " 你的升学愿望一定能圆满解决……"我获准参加了那一年的初中升学考,数学得满分,语文的作文题目是 《我的志愿》。还清楚地记得,一生实话直说的少年这样写道:


"什么是志愿?志愿者,理想之谓也。而理想就是人们根据客观现实提供的有可能在将来实现的奋斗目标……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改天换地的伟大时代。我们立志要像孙中山先生所说,不是为了要当大官,而是为了要能干大事……在我的兴趣才能未充分显现以前,我想选择的志愿有三个。第一,做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消灭人压迫人剥削人,使人人都过上康乐幸福的生活而奋斗;第二,做鲁迅、高尔基那样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净化人们的心灵,振奋人们的精神;第三,做伟大的无产阶级科学家……因此,我迫切需要受到系统的学校教育,我要读书!孔子说,人生有三大乐事。集英才而教育之就是其中之一。尊敬的老师,您为国家选拔人才教育人才,是何等光荣和神圣!听吧,这激荡在我们中国青年心间的豪言壮语——‘数风人物,还看今朝’!"


就是这篇作文和给周恩来的信,使我第一次名播故乡宣威县。此文引起招生委员会的争议,送呈中共宣威县委审阅,教育局也曾派人到公社和我所在村子作过调查。据一位知情亲友告知,在是否取录我的问题上,一种意见认为,我的语文水平已完全达到高中毕业,且在生产队劳动表现很好,爱社如家,抢险救人左手骨折事迹可嘉,代课认真负责深受学生欢迎家长好评,看得出是国家栋梁之才,应当择优录取。而另一种意见则是:“他家的书读的太多了!拔贡、举人、博士都出在他家!谁不知道陈晓鳌家是宣威最大的官僚地主资产阶级?这作文不明摆着还要骑在人民头上吗?而且小小年纪敢写信到中央告我们!……"


开学了,还没有接到录取通知书,我便约我的一位同学缪祥梁去教育局问个究竟。教育局局长一见面就问:"你就是陈尔晋?你小小年纪就写信到中央告我们……"我回答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难道我写信给总理提点建议就错了?就因此不录取我了?"局长回答说:"不不不!关于对你的取录与否,要由县委决定。你在这里等一会,我去请示县委!"我和缪祥梁便在那里看报纸等待。将近一个小时后局长才回来,对我说:"县委指示,今年的招生名额已经定案,现在都开学了,你就不能被录取了。你代课表现不错,以后我们可以帮助你转为正式教师。"我当即表示:"我不是为了要个工作而来报考的,我是为了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来报考的!毛主席说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人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你看我不上你宣威的中学,能不能上人民的大学?"


我一边抓紧自学,准备报考大学文史专业,一边作了些社会调查。经过调查,我发现我祖上一直是书商传家,根本没有占有田产地业,也就不存在靠收取地租或使用长工为生等构成"地主阶级"的因素,而且,土地改革时,按当时划分阶级成份的所谓“三把尺子"来衡量,由于我家没有占有土地、收取地租、雇工剥削这样的要件,从未被定性为"地主"。当时的农协会主席、贫下中农代表、街坊邻居,包括前面所叙我父亲的留法同学,均给我写了书面证明。


然而,我不但没有能澄清我家的阶级成份、实现 "我要读书"的愿望,而且在随之而来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成了全县斗争重点!因为当权者认为我“……小小年纪竟敢写信到中央告我们!竟然不承认他家是地主阶级! 说什幺他父亲没有土地没有收过地租, 这简直是在翻土改的案、翻阶级的案,是在记变天账……"



【待续】


陈泱潮著作见天药网:http://www.tianyao.org

博讯网http://www.boxun.com/hero/chenyc/陈泱潮文集

未来中国论坛http://bbs.futurechinaforum.org/陈泱潮文集

自由圣火网http://www.fireofliberty.org/陈泱潮文集

新世纪网http://www.ncn.org 陈泱潮专集

现用E-mail:[email protected]

_________________

上帝之道~人权~灵本主义







陈泱潮 最近发言: 相关连接

陈泱潮请教各位:能够看出这封电子邮件是从哪里发出的吗?谢谢!

陈泱潮也和井中蛙谈几句心里话

陈泱潮回应井中蛙

这是维护中文网络正气引导中国人走正道的一个举措!

小溪!你披着陈圆圆的马甲却露出了你假基督徒的马脚

一帮嘴善心不善的匪党别动队倾巢出动了!

陈泱潮:八九6.4经验教训词两首

为2007 年全球民运大会扫清障碍系列七评【小平头………】

六评【小平头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邪恶手段和事实】

陈圆圆,您来也未?


《特权论》精装版式样和邮购方法见:

陈泱潮《论发动共产中国军事变革》附件⑴《特权论》珍藏版目录(1张图s)

天才论/郭国汀八评《特权论》

极权专制暴政的根源/郭国汀七评《特权论》

陈泱潮论改良主义/郭国汀六评《特权论》

--------------------------------------------------------------------------------

全部跟贴
陈泱潮先生你好!我家曾经也住过武成路. 五雷轰顶 [0 b] 2007-03-03 11:22:40 [点击: 3] (677300)
谢谢!请代我向家乡人民问好! 陈泱潮 [120 b] 2007-03-03 12:21:17 [点击: 6] (677310)
我代表云南的家乡们,向您老人家说一声:您啥时回来啦...! 边走边看吧 [0 b] 2007-03-03 13:10:36 [点击: 0] (677320)
我现在纽约,巧的是,我也是到到过泰北难民村.给你拜个晚年! 五雷轰顶 [0 b] 2007-03-03 13:10:27 [点击: 0] (677319)


作者:陈泱潮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陈泱潮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79807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