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 概念的偷换创造了独特的诗歌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 概念的偷换创造了独特的诗歌   
nunia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5/11/04
文章: 2184

经验值: 5079


文章标题: zt: 概念的偷换创造了独特的诗歌 (723 reads)      时间: 2007-3-02 周五, 下午12:21

作者:nunia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草根短评:概念的偷换创造了独特的诗歌——评茅境的新作《我的祖国》
[note: 草根as we know it through this 短评 is still alive? ]

诗人茅境不知搭错了哪根筋,竟然写出了一首空前绝后的旷世之作,一下子把网友们的欣赏品味颠得一塌糊涂。全诗内容如下:

我的祖国

对祖国的思念
是绑在你肠子上的一根绳

那个地方再好
也只能是你的祖国

你看不到,你摸不到
你拿它作为痛苦寂寞的安慰剂
你的痛苦明明是祖国赋予

我思念祖国
祖国并没有思念我
我保留祖国的护照
虽然我时刻准备把它丢弃

没有祖国的人真的不幸
如同没有信仰的人没有上帝

那个诗人叫了声“祖国啊母亲”
听起来真的恶心

祖国是迷幻药,是毒品
你心灵空虚的时候
请试着思念祖国
并掉出眼泪一滴

这首诗贴出后,给人的感觉是:这是一首让人读了尴尬的诗,不同审美观的读者,读了这首诗大多有一种吞不下又吐不出的感觉。我们试着剖析一下这首诗的特点。

诗的开头是一段古典的思乡情怀:

“对祖国的思念
是绑在你肠子上的一根绳”

牵肠挂肚之说,本无新意,但如此直接用“绑在肠子上的绳子”来表达,反而不落俗套。

“那个地方再好
也只能是你的祖国”

这段开始让人的思维受阻了一下,“只能是你的祖国”,作者到底要说什么?作为祖国还不够吗?完全不是正常人的思维。

“你看不到,你摸不到
你拿它作为痛苦寂寞的安慰剂
你的痛苦明明是祖国赋予”

这一段的前二行把人拉回到传统的审美品味,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行却又让人咯噔了一下,思维又一次受阻。祖国赋予的痛苦?虽然很多人说过类似的话,或自认有过类似的体验,这句话却是多歧义的:可能指远离祖国引起的思乡病,可能指祖国人民的苦难让我们伤心,也可能指祖国的政府的迫害带给作者直接的痛苦。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不同理解。

“我思念祖国
祖国并没有思念我
我保留祖国的护照
虽然我时刻准备把它丢弃”

这里的“祖国”这个概念开始让人迷惘,是故乡?故乡的人?还是政府?第一行的祖国容易理解为故乡,第二个祖国就有点拟人化,不知作者指的是故乡的亲人,还是一个国家的政府?第三个祖国显然是指国家政权了,于是,这里把祖国的概念不知不觉地从故乡偷换为政权。

“没有祖国的人真的不幸
如同没有信仰的人没有上帝”

传统思维过于浓厚的人,会对这段感到莫名其妙:怎么可能没有祖国?祖国怎么和对上帝的信仰扯上关系?对于阅读思维比较开放的读者,读第一句时可能把没有祖国理解为内心弃绝了这个国家,或感到自己被这个国家放逐,也可以理解为因为感到故乡远远地离开了自己,不能作为心灵依托之物。当读到第二句的时候,马上感到这里的“祖国”应该指崇拜的图腾,或者说图腾化了的祖国。

“那个诗人叫了声“祖国啊母亲”
听起来真的恶心”

这段的冲击是最剧烈的,祖国母亲的类比几乎是一种神圣无比的信念,居然被称为“恶心”,对于爱国者来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在上面一段中,祖国是和上帝并列的,好歹有点神圣,到了这里,一下子被彻底颠覆。对于故热血汉奸网站的网友们,这句大概容易理解,不就是“党妈妈”吗?但是怎么指望每个读者都没有这种根深蒂固的祖国母亲情节?

“祖国是迷幻药,是毒品
你心灵空虚的时候
请试着思念祖国
并掉出眼泪一滴”

把祖国比作迷幻药、毒品,史无前例,却精确无比地描绘了祖国在海外游子心目中的无可代替的对心灵的安慰作用,更凸显了游子潜意识中对祖国的无比依恋。如果全诗只有这么一段,也许会让某些读者叫绝。可是,经历上面几段对祖国概念的解构,恐怕普通读者已经感到难以容忍,仿佛一个被一个人当街臭骂后又接受他的赞美,尴尬?愤怒?恶心?总之很难是优美或神圣。

与小说相比,诗歌的内容通常是比较单纯的。卡夫卡、萨特、马尔克斯等人的小说,往往有着很深刻复杂的内涵,但从来没有一个诗人尝试用诗歌表达这种复杂的思想。诗歌可以深远,可以悠长,可以含蓄、晦涩,却不会复杂。

《恶之花》用一些被当时主流文坛认为不宜入诗的意境,构造了一部诗歌巨作;《草叶集》用非学院诗歌的语言,创造了美国文学的经典;《嚎叫》把性、吸毒作为诗歌的意象,成就了金斯堡的盛名。在中国,也有过朦胧的、下半身的、垃圾的……。所有这些诗,优秀的或平庸的,不管多么有意无意挑战当时读者的审美观,不管多么刻意恶心读者,但是诗歌的内容始终是简单的。

茅境的《我的祖国》却创造了一种复杂的诗歌。通过概念的偷换,制造了极为复杂的含义。这里的祖国,可以指故乡、故乡的人、国家、政权、图腾;这里的感情,包括对故乡的深情思恋,对暴政的仇恨和弃绝,对国籍的无可奈何,对于用“祖国母亲”故意混淆祖国和政权的愚民教育的鄙视,以及无法摆脱的爱国情结。

在情感上,作者故意把对故乡的深切感情和对蹂躏故乡的政权的厌恶之心交叉陈列,打断读者单向的阅读思维习惯,又用同一个词“祖国”指代完全不同的概念,从而制造了一种阅读的难度。

天才的诗人在写作的时候,不可能事先规划好自己的表达方式,往往是在灵感的冲动中一气呵成。与诗人的灵感相比,理性的分析当然是苍白的,但是从文学角度考虑,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却是独一无二的。在诗中,我们看到复杂的概念,复杂的感情,复杂的思维。

这首诗不会有很多知音,更多的是激起读者的极度反感。但这首诗却实实在在是一首独一无二的作品,将成为文学理论研究者的一个经典范例。

作者:nunia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nunia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97967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