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方架太极第二阶段动作小结——论退步与各类转身的要领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方架太极第二阶段动作小结——论退步与各类转身的要领
即兴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7/15
文章: 895
经验值: 10271
标题:
方架太极第二阶段动作小结——论退步与各类转身的要领
(1083 reads)
时间:
2007-1-24 周三, 上午5:18
作者:
即兴
在
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方架太极第二阶段动作小结——
论退步与各类转身的要领 即兴
【首先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重复,如要了解文中涉及的具体
动作图示或录像,请参阅 taijiprobe.com 的方架学习园地中
的相应链接。】
在第一阶段的小结中,我们说了前弓、后坐和骑马三个基本的
定式,及上步和转身上步两种基本步法。并且谈了方架太极拳
两种最基本的体态,即中正与偏正的要领。
在方架太极拳从如封似闭到云手之前的单鞭的第二阶段中,我
们主要练习的是,在保持中正,与偏正体态的条件下,完成退
步以及各种转身步法。
退步的典型例子是倒撵猴的连续倒退。它与上步步法相似也有
二种类型。
一、在由后坐状态中退步,
现在以紧接肘底看捶后坐势,出现的第一个倒撵猴为例作个说
明。
当肘底看捶双拳展开成抱球状,便呈现出典型的后坐势。
退步与上步不同的是,在退步中向前直伸的前置虚腿,在后移
到静止腿之后的终止状态时,仍然是直伸的虚腿。过程中并没
有发生两腿间的重心转换。而在上步中则前置虚腿在运动过程
中由直转曲并经历了重心的转移。
两者相同的是,运动中,全身都由中正状态转为偏正状态。并
且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都要求上身的运动均匀并与腿的运动协
调地起止同步。鼓腰收臀任何时候都是将上下身联成一体的钮
带。
特别要注意的是 ,(1)当前置腿后移时,足掌要轻轻擦地并
且保持意在足跟。这样在技击中一旦遇到袭击,可以快速地应
对而减少失衡的可能性 。(2)以我的经验,初学者当自以为
前腿在作直线后移时,实际上往往脚是往另一腿的后方斜移的,
以致于最后会将足移到另一腿的正后方,双足置于同一直线之
上。这样就使全身处于一个基础狭隘很容易左右失衡的不稳定
状态。为了避免这种偏差,在后退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将后退的
足向后外则移动,这样才可能在双足之间保持约有一英尺的距
离,使左右向较易稳定 。(3)后退时要尽量保持足尖指向正
前方,使双足平行。这样有利用于运动的方正,力往一处使。
(4)后退时静止腿的膝、胯要在原位上保持稳定,以免全身
的晃动。
二、由弓步状态后退
由偏正的前弓步后退,首先要将重心由前腿移向另一腿。并同
步协调地由偏正转为中正的后坐势。如上步时一样,由偏正转
为中正时一腿由曲转直与另一腿由直转曲的步调必须均匀、协
调,以保持双胯在同一高度上后移,有利于体态的平稳与平衡。
后移过程的开始,前足由全掌支地将重心后推,当前腿直伸后,
足尖渐渐跷起,主要籍前足跟着地与后大腿后收之劲将双胯后
收。此时必须鼓后腰,收臀、开胯。否则既难达平衡,也难以
达到两大腿处于同一平面。双膝没有高低,前后之别。如果说
在上步中,将后腿移至前腿旁所要求的开胯、收臀、鼓腰是初
学者的难题的话,那么在退步中由弓步转后坐势过程中要求的
开胯、收臀、鼓腰也是决定初学者能否步入方架殿堂的关键所
在。对初学者而言,可能退步比上步更感困难。
完成由前弓到后坐的转换后,继续后退成弓步的运动就可循上
述由后坐势退步的要领来完成,不再赘述。
在此必须说明的是,我们说要避免“双重”那是指人的体重,
即重心要落在单腿之上,但并非虚腿可以轻飘飘地浮置于地上,
更不能在意识上放弃了对虚腿的控制。相反,无论什么情况下,
虚腿不仅必须被置于意识的严密控制之下,而且也必须着劲于
地。在上述后退过程中,即使当足尖尽量提起时,足跟还是要
着劲于地。只有如此才可能达到开胯的要领。我们既不可因为
虚腿要有劲而否定前辈避免“双重”的经典之论,也不可将避
免“双重”理解为可以放任虚腿。“劲”与“重”是完全不同
的概念。尤其在方架中要特别强调注意避免“双重”。在推手
中“双重”是造成身体平衡转动区域狭窄,动作呆滞的主要病
因之一。当然在双腿之间转移重心的过程双腿会同时负重,但
这只能是过渡过程中的暂态,与持续保持双腿负荷的“双重”
不同。
由此可见,“双重”也可以说是个相对的概念。如果技击的双
方的击技不是在同一级别之上,高技能的一方可能因其他技能
远高于对手而在双重情况下仍能占优势。但如其他技能相当时,
可以肯定地说,经常呆滞于双重状态的一方必定是要吃亏的。
还有一点初学者要着力避免的是,在退步时凭籍开胯与虚腿的
劲,要尽量使脊髓中心维持在两腿中间的一条直线上后退。尤
其是在三个连续的倒撵猴动作中,重心在左右转移时不能使左
右胯外突,或引起脊髓时左时右地循折线方式后移。这也需要
由正确地开胯、收臀、鼓腰来达成。
在第二阶段中,含转身的动作很多。我们如不注意的话会忽视
各种转身之间的区别。从而,难于精确掌握其中的要领。我们
已知,太极拳运动着重锻炼的就是通过控制、调节腰胯来达到
全身平衡协调运动的能力。所以,我们在研究太极拳运动中的
不同转身特点时,自然地可以把胯关节的不同运动状态作为分
类的依据。
下面我想对此试作分类。或许对读者理解我的动作说明中,有
关于各种转身的不同描述有所帮助。
一,伴随双胯位移的以脊髓为中心的全身转动。
这是指在转动时双胯围绕脊髓中心的弧线位移。换言之,在这
类转动中,双胯同时产生位移,但无胯关节的转动。在第一阶
段中我们已经熟悉的转身抱球就是一个例子。在第二阶段中典
型的例子是斜搂膝拗步。在以后的转身踢腿中也还会出现。这
种转身的特点是双腿平均承担体重,脊髓作为中心本身不能有
位移,全身上下左右两边基本上是处于中轴对称运动之中。
转动中的主要要领是在意识严密控制下,作为运动动力的腰部
及左右双胯,双腿、双足用力要均称,要保持运动速度的均匀,
稳定与一致。上身肌肉放松,意、气下沉,加强虚领中正意识,
尤其上身要在腰的控制下随腰胯而动,绝对避免双肩用力造成
上身的扭曲,造成作为中心的脊髓前后、左右失衡的晃动。
二、双胯一转一静,转静皆无位移的转身
单鞭的第一个转身动作就是这类转动。保持直伸腿那边左胯的
静止,以曲腿边右胯与右足跟连线为轴,转动45度,将原来向
西方的上身及右膝、右足尖转向西南方。
由于方架拳的这类转动中,转动胯总是处在承受重心的主轴上。
这个胯关节与同边的足跟实际上相当与旋转轴的两个轴承。所
以,胯关节的松灵是灵活旋转,及防止因转动而引起上身或其
他部分不必要晃动的保证。因为它承担着全身的重心,因此旋
转时避免胯关节本身的位移是维持体态稳定的关键。作为另一
轴承的右足,应尽量使着力点集中在足跟上。着力点的缩小,
可以减少旋转的阻力,促使旋转轻灵。
膝处于胯和足跟之间,正确控制膝盖的位置是保证最有效地发
挥大腿与小腿的内劲构成坚实的转动轴的关键,并且能使重心
通过足跟垂直根植于地基。所以,在旋转过程中膝关节决不能
轻易前后左右地摇动。而且大腿的延伸方向始终要与足尖指向
保持一致,以利于随时能劲往一处使。
旋转之劲,应源于左右两腿与腰联成一体的旋劲。由于右腿负
有重心,在旋转之时右大腿当为主力,左腿副之。鼓腰,收臀,
是使上下身联成一片的纽带。
在方架太极中凡属此类“双胯没有位移,一转一静”的转身要
领都大同小异。 扇通臂的第一个转体也是此类转身。
三 双胯一移一转,移者不转,转者不移的转身
仍以单鞭为例。紧接着上述转体后,右胯还是保持没有位移,
只有转动。但这类转动时发生位移的不是转动胯那侧的膝与足,
而是除转轴之外的整个身体。在保持前倾的情况下,由面相西
南转为面向正南。在此过程中左胯只有随大腿与上身同时以右
胯为中心,沿弧线的后旋的位移。直到双胯的连线呈东西走向
为止。而没有自身的旋转。
我们知道,始终维持双胯在同一水平面上移动是方架的重要特
性。所以在这类转动时,尽量维持运动着的那足保持与地面的
接触,保持运动腿的原形就有利于控制位移胯的水平高度。不
要象有些拳式中轻易高高提起虚腿。至于对转动胯的要求与第
二类相同。
在方架太极拳第二阶段中,同类的转身还有如,扇通背中的类
似于单鞭第二次转体的转动以及肘底看捶中的第三次转体。
四 双胯旋转,都无位移;
通常我们会认为这种转体仅是一种转腰运动。但是,它与单纯
的转腰运动不同的是它伴随着双胯的转动。我们可以将揽雀尾
中多次上身的转动看作是单纯的转腰运动的话,那么在如单鞭
与扇通背中由单腿负重转为双腿平均负重时伴随的上身面向的
改变就必须看作一种真正的转身运动了。因为,在这过程中发
生双胯的大于45度的转动。而且在此同时还存在着上身由前倾
与正直之间的转变。
在这类转身中,要注意的是,在转移重心的过程中要保持曲腿
那侧膝,胯的稳定。不能随重心向另一边移动时引起胯,膝的
位移。而由虚转实那侧的腿由直伸转弯曲,即膝盖转移的进程
要均匀、平稳,要与重心的移动及上身的转向相协调。否则很
容易造成那侧胯前后、高低的晃动,并引起体态的不稳定。在
这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满足开胯、收臀、鼓腰,及拔背,虚领中
正的要求,否则,由于双重状态本身不便于转体,前后的平衡
区又较狭窄,当正面受力时很容易失衡。
五 双胯皆转,仅一胯位移的转身
在转身搂膝拗步中的第一个转身就属于这类转身。它的特点是,
转身角度大,处于虚腿那侧的脚在转身时不发生位移,而该侧
的胯却有位移。
转身搂膝拗步整个动作要转180 度,因此要求作为其中一个步
骤的第一个转身,在维持总体稳定的前题下,转角要尽量的大,
可能的话负重实胯的转动可以超过90度。甚至更大,但前题是
不得移动该胯关节及保持体态的稳定。为了相同的目的,在着
力实胯转动时,虚胯也要相应地辅以可能的向右位移与转动。
如此双胯可由面向西北转为面向东北,甚至更多。当然虚胯向
右的位移必须维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
虚足在大幅度的转动中维持静止,有利于转动中保持体态的稳
定。这种大幅度的转动也是锻炼胯关节的灵活性的一种有效手
段。如果能完满完成这类转身那么面对平时的小角度的转身便
能应付自如了。
如上所述,我们要能区别双胯没有位移的转身与同样双胯没有
位移的转腰动作。在白鹤亮翅中以及在揽雀尾中的转动就只是
转腰。需要保持胯关节的相对静止。
这些动作主要锻炼的是腰椎的灵活性。如果在这些动作中过多
地运动胯或膝关节那么,就不利于腰椎,及脊髓转动能力的锻
炼。所以在白鹤亮翅的动作说明中我要强调尽量保持胯,膝关
节的静止。当然,要达到开胯、收臀的要求,在每个动作中都
会而且必须伴随细微的胯关节的运动,但我相信读者不会把两
者教条地割裂或混为一谈的。
在以后各阶段的锻炼中,各种退步、转身及转腰运动还会不断
出现。通过我们本阶段的小结我们也可重温一下上阶段的动作
要领并为下阶段的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http://taijiprobe.com/learning_center.html
作者:
即兴
在
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追踪太极拳之源-youtube
--
秃公
- (67 Byte) 2007-1-29 周一, 上午1:13
(346 reads)
一,二三集看完后,还是一头雾水.
--
秃公
- (0 Byte) 2007-1-29 周一, 上午1:40
(299 reads)
只考证了李,王的关系,李家谱上“创太极十三势”一句似乎只可作旁证
--
即兴
- (58 Byte) 2007-1-29 周一, 下午11:25
(319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74756 seconds ] :: [ 27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