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一枭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280
经验值: 24050
|
|
|
作者:东海一枭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发扬儒家精神,重显古人风范!-----期待更多的袁红冰
一、"君子怀德"
内圣外王是儒家最高的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但王的政治在据乱世也难以出现,圣的人格非一般人所能企及。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也"(《论语述而》),退而求其次,作为一种比较普遍常人可及的人格典型,君子人格虽不如圣人人格,却有更强的现实性。
儒家对君子观念极为重视,仅《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了一百零七次。这些关于君子的言论涉及君子人格的界定、培养、修为等方面。此一人格具有上达仁义、心胸坦荡、言行实在、才学俱佳、文质彬彬等基本特征,其中“德”又是君子最重要的特征。
在《孔子家语-五仪解》中,孔子以道德为标准,将人划分为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五种等级,并对这五等人作了具体的描述评价。孔子这样描述君子:“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
言论真诚,发自内心,言而有信,不怀怨尤;心怀德义,但不表露在外,考虑周到而言说不专断,坚定地信仰和践履仁道,自强不息,这些美德,不容易,但只要严于自律,勇于实行,却也并非“终不可及”。
二、“士志于道”
划而分之,儒家有君子贤人圣人大人之别,统而称之皆为士。君掌政统,士执道统。“士志于道”、以道制势是儒家政治的传统。道,指人类社会和宇宙运行的常道,也包括现代意义上的道德(人得之于天道者为德)。如仁,诚,中,公等,即是天道,也是人道,乃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之道。蒋庆先生说得好:
“道统”的核心是道德标准与精神价值,由伏羲尧舜孔子等古圣人创立,由民间历代圣贤大儒代表并传承,是衡量社会政治的最高价值标准,是评判国家政府的独立精神力量。在中国政治传统中,“道统”高于“政统”,“道统”不仅是“政统”的评价标准与道德合法性的来源,也是社会普遍道德与精神价值的基础与来源。也就是说,“道统”不仅承担着批评监督“政统”的功能,还承担着建设与维系社会普遍道德与精神价值的功能。(蒋庆《儒家的生命之道与政教传统——蒋庆先生谈儒家的心性学统、道统与政统》)。
孔门四科,德行,语言,政事,文学。德行为行道的内在力量,言语为行道的外在凭藉。语言之所以先于政事,是因为政事仅行道于国内,语言用之于国际、传道于天下也。如未能用世,则有赖于文学(典籍文章)以上述古代,下传后世。语言和文学,都是求道明道行道的资粮。
钱穆在《孔子传》序言中说,“孔子毕生为学之日进无疆、与其教育事业之博大深微为主要中心,而政治事业次之”。任不寐认为钱穆“实在是极大的误读。真相正相反,政治事业是孔子的主要中心,而教育事业次之。”(任不寐《道成肉身与肉身成道》)
钱穆所言固然不够准确,但无大误。误读的是任不寐。孔子毕生内以修德、外以明道为要事,政治事业在于行道,教育事业在于传道。政治与教育无分轻重先后,因客观条件环境不同而各有侧重而已。孔子早年行道用世之心较切,四面碰壁、道之不行之后,晚年讲道传道之念更热。
君子不器,不能象一件器物或工具那样供人使用。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以身行道,故行藏出处,一切根据“道”的需要而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古之学者为己”,令己与道合而为一,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非宗教意义的“肉身成道”。
很难想象,孔孟等原儒和历代多数大儒,包括清末那些儒家出身的改良派革命派会为了一己富贵而求官出仕,会为了个人私利而改变生平信念。他们的道德、精神和境界无疑要宽广高大得多,考虑得更多的是社会公益、天下大利,是圣王之、人天之道能行否。与他们相比,现在的一些民运之士在人格道德上不足道矣。
三、民运需要高尚
以前总觉得,民主志士人格必定高尚。后来逐步发现,一些人投身民运队伍,并非出于理想追求和道义选择,而是一种精心的利益权衡乃至无奈的“挺而走险”,是在体制内“混”得不好、混不下去而被迫“逼上梁山”。他们也是一种经济动物,考虑得更多的是一己利益一时得失。有的人借机谋利不成,立马“回心转意”告别民主。还有的人,别说赏他一官,只要略给一点甜头,爹娘老子都可以出卖!
考虑个人利益无可厚非,只是比起那些具有文化之根、义理之勇者,未免等而下之了。民运作为一种公益事业和先锋事业,欢迎经济人的参与,但更需要高尚者的奉献和道德人的引领。
我说过,我反对“动机论”,只要投身民运,不论是投心还是投机,我都能理解并抱有基本的尊重。但相对于那些被迫“逼上梁山”者,袁红冰动机无疑更清洁,更值得尊重。袁红冰并非儒者,但他弃法学院院长如敞屣的行为,令人有“古人风采今重见”之感。仅此一事,足见高尚。
并非“法学院院长”这一匪党官帽有多大价值。于我而言,那还不如妓院院长呢,但在大多数中囯人包括异议人士眼里,不无份量。且不论袁红冰其它方面如何,仅这一行为体现出来的高风亮节,在这个时代已很难得了。袁红冰“为官”多年,比起那些从来不沾“仕气”者,固有不及,但他挂冠而去不是逍遥物外独善其身,而是追求民主兼济天下,于此又高出古人多多矣,至于他语言文学(孔门四科之二之四)的优异和名士风采的豪迈,可以不论了。
期待更多的袁红冰反出中共阵营,投身民运事业,希望更多的民主派发扬儒家精神,重显古人风范,勇作时代先锋!
2006-11-14东海一枭
首发2006、11.16《民主论坛》http://asiademo.org/
作者:东海一枭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