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audio thus spake: 论人生意义书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audio thus spake: 论人生意义书   
nunia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5/11/04
文章: 2184

经验值: 5079


文章标题: audio thus spake: 论人生意义书 (576 reads)      时间: 2006-10-25 周三, 下午9:52

作者:nunia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last night, finally get to talk to my long time online friend audio in Dalas, Texas.

Good friend know what you mean better than oneself, why's that? Hm...
与 Mikeli 论人生意义书 字体[大 中 小] 颜色[蓝 绿 黑]
分类:心情杂想 创建于:2006-02-20 被查看:9049次 来源: 未名交友 [回复] [收藏]

麦颗粒兄,

看到你写了三篇日记,讨论人生的意义问题。这也是我喜欢的题目。正好,WMENG兄开始反对我继续写庸俗的话题,不如就对你的日记做些回应吧。你在文中,主要谈到了三个问题:人生规划、人生目的、人生底线。我也不妨从这三点开始展开讨论。

人生规划,以前我们也称之自我成材设计,其实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西谚云:如果我们没有一个PLAN TO WIN,那么从逻辑上,我们就有一个PLAN TO FAIL。人生漫漫,许多变量并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但正是因为我们的努力,积累了一些基本通用的人才素质,所以,职业转型才会成功。西方社会号称 CHANGE IS CONSTANT。所以,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内从事不同的职业,其实是挺正常的。

职业只是定义了WHAT WE DO,却并不能从根本上定义WHO WE ARE。我们需要一个职业,但职业并不能定义我们人生意义的全部。

其实,我也不知道人生的目的何在,所以,我就姑且以不断寻找目的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这就是屈原说的:路漫漫而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吧。

人生的底线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陀斯绥也夫斯基在“卡拉马左夫兄弟”中提出了一个命题:如果上帝不存在,那我们什么都可以去做。理论上他是对的,但在实际上,人却没有绝对的自由。这一点,对于人在美国的我们可能更加深有体会。美国社会有一张透明的网,这就是法。个人触犯了法,一辈子可以陷于无尽的官司之中,永无宁日。所以,作为没有勇气挑战一个社会制度和法律的人来说,法律就是他行事的底线。如果为个人的利益搏出了线,并不是说他真的冲破了底线,而不过他是在赌博而已。一旦东窗事发,他还是会乖乖的被迫回到法律程序之中。

当然世上也有真的猛士,可以无视法律,自己制定游戏规则。本拉登就是最好的例子。可他的目标还只是捍卫自己的伊斯兰教理想,并没有直接想推翻美元帝国的社会制度。

如果说,法律是绝对底线,那么道德就是底线前面的缓冲区。哲人康德说,有两件东西令他老人家感动,那就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道德的好处在于简单易行,可谓是法律的通俗版。道德和法律之间也有一些不相交的部份,即合乎道德的却不合法律,或合乎法律的却不合道德。有些天才是靠打道德的擦边球成功的。而对我们大部份人来说,即使处在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制约之下,我们的游戏空间还是很大的。人生的底线,从行为规范上,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道德规范上,就是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信。

人若一味只想着在底线附近挣扎与生存,其实会很累的。所以,我们不妨少想想底线,多想想上限,想想我们做为 HUMAN BEING 的无尽的 POSSIBILITIES。一旦我们确认了其中的一些可能性,并将其作为我们努力的目标,这就成为我们要去实现的理想。

还有,规划、目的、底线,讨论的都是有关“小我”的具体问题。而“小我”只有变成“大我”才有真正的意义。实现大我,当然首先要实现小我。先要让自己成个小家,娶妻生子,这样,我们对社会的影响力也会放射状的延续下去。这就是儒家所谓“生生不息”的涵意。所以儒家的经典“大学”中才会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有顺序的。而我们许多人一上来弄倒了关系,就想着平天下,自己的生活却穷困潦倒,妻子离开了,孩子也没有。自己却还是不愿意正视现实,去反省自己的失误。这就是孔子批评的所谓“狷狂”书生了。

人要有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秉持自己的一贯气节。殷代贵族伯夷、叔齐,在自己的王朝灭亡后,认为胜者取之不义,就躲到首阳山去采薇为生,决心与周朝划清界限。后来别人笑话他们说,现在这些吃的也是属于周朝的呀,于是他们两位老人一赌气就开始绝食,不食周粟而死。这就是中国读书人世世代代所崇尚的气节。也许过于愚腐,却也算是道德理想的自我实现了。

汉朝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许多人堪称人格典范。司马迁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了他的史记,他可以忍辱负重。苏武是另一个。他出使匈奴,被无端扣押在那里,十几年来,他一直未向匈奴屈服。后来,他回到大汉的时候,手里拿的依旧是那根当年出使的节杖,上面的装饰都已经脱落,陈迹斑斑,令观者动容。所以,大丈夫若得幸为国家栋梁,则不辱使命;即使就是平庸的过一辈子,也要不辱此生。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为一个大丈夫的底线。

这就说到了死。有时候,人活着很不容易,而死却是相对简单。所以,基督教哲学家保罗蒂里希专门写了一本书,叫“存在的勇气”,从形而上学角度探讨人的终极关怀,和对面焦虑,困境的出路。我们作为个人,必须尊重自己的生命,这是做为一个人基本义务。但是,如果不得已,我们却会为一种理想而不惜个体的生命,这就是孟子所谓的“舍生而取义也”。

记得读大学时,我看过叔本华的散文集,他的碳火跑道和钟摆的比喻真的困扰了我好几年。后来,看到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的一段话,说即使人被命运压垮,也要在命运面前,显出人的尊严和崇高伟大。这也许就是孔子所谓“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意思吧。

尼采的超人说固然过于张扬,但对于处于哲学绝望中的人,却也算一剂强心针。这才知道,人原来还可以这样做,哲学原来还可以这样写,价值原来还可以这样重估。

最近发现,达赖喇嘛其实是个伟大的智者,他将东方的藏传佛教和西方的心理学融会在一起,通过他的演讲,影响了许多西方人。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必须先要有一个POSITIVE MIND,然后才能产生POSITIVE THINKING 和 POSITIVE ACTION。所以,吾人的一切均存于心:欲立于世,必先正其心。这和儒家的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是相合的。

将人生看成游戏,其始作俑者大概是法国思想家巴斯卡。他在“沉思录”中提出,信与不信上帝,其实是一场赌博游戏。将此命题推而广之,相不相信人生是否有意义,其实也是一种赌博中的选择。如果将人生看成是从摇篮到墓地的一次旅行,则人生不过是一场旅途中的游戏。我更倾向于孔子、维特根斯坦的态度。他们认为人生中的许多问题是不可知的,人对不可知的东西不妨保持缄默,因为“未知生,焉知死?”

悲观主义的人生观的问题在于过于强调生活中的某一层面,而生活本身可能并没有那么糟糕。就比如一个甜甜圈放在那里,悲观的人看到的是中间的空,乐观的人看到的是那一圈食物。其实在本质上,生活也许同时具有了空虚和意义这两重性。与此相对应的,我更倾向于采取某种外儒内道的生活观,知其不可为(或者为了无意义)而为之的态度。正如胡适说过的:即使人生如梦,也要做个轰轰烈烈的梦。不以物喜,不以己忧。中国魏晋时代据说有一批人是以恬然出世为生活时尚的,后人羡慕不已,称之为“魏晋风骨”。

哥德说过,知识的树不是生命的树。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小读的是圣贤书,从小被灌输的是一些为臣为君的大道理。一旦自己没有爬上这些能够替圣人立言的位置,就失意、不满,自抱自弃。

民国初期,清华有四大导师,他们的生活道路,也可以代表了知识分子的四个方向吧。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得意门生,戊戌变法的骄子,然而后来和社会的主流意见不和,就低调地回到学校当起了教授。王国维最早以叔本华的理论介绍西方的美学思想,后以甲骨文研究鸣世。但日日苦闷于中国文化的出路,终于自沉昆明湖,用一己之生命对中国文化的式微发出了抗议。陈寅恪是历史大家,以中亚和隋唐史闻名,但晚年却在中山大学研究一个明末清初的艺妓柳如是,许多人认为其中有个人气节的微言大义在。而赵元任则在语言的悟性上聪明无比,后来到哈佛当了教授,并当过美国的语言学会会长。所以,我们人生的选择真的可以很多,也可以很不同,但每一种都可堪称后世的楷模。如果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赋予它足够的意义。

以前看圣经中的“传道书”,读到一切的一切都是虚空,感到很有共鸣。该篇的作者是索罗门,他拥有无比的智慧,惊人的财富,和天下的美女,自然有权利发出此等感叹。但我们在达到衣食温饱之前,其实是没有资格感慨的,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开始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又何来的资格去质问人生的意义?

我们之所以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其原因是将人生看得太大或者太小了。其实,如果中庸一些就很好。伟大的代价经常是伴随着痛苦。若我们只是立志做一个普通人,那岂不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能够没有很多痛苦的去过日常人的生活?

写了这么多,在学哲学专业的人看来,几乎都是废话,怪不得有些网友说我像唐僧。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觉得有了这些想法,我的人生观也可以算是说想明白了。

圣经中有个麦粒的比喻,说一个种子如果不掉到地上,就不会结出果实来。所以,人的个体生命,只有融入社会,才会产生意义。

匆忙写成此文,没有我平日里所追求的文彩和幽默。面对生命,重要的不是写得精彩,而是如何活得精彩。

麦粒兄,其实我们的许多观点是近似的,故发此文作为共鸣,并与各位孜孜探求人生意义的朋友共勉。

----------------------------------------------------
回复于:Tue 02/21 [回复]

呵呵,Audio兄,你这一篇的主题,一下子就从大家喜闻乐见的一夜情,切换到了严肃的人生讨论。这样的转换,估计是会让好多喜爱读你文章的FANS伤心的说,厚厚。

言归正传,谢谢师兄对我的几篇关于人生态度的讨论的回应。其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所选择的人生态度,也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家之言。我是非常愿意和象Audio师兄这样的“过来人”一起探讨的。

关于人生的目的的问题,我想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不尽相同的。据说占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二的人,都是信仰宗教的。不同的宗教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现成的答案。有时候,我也很羡慕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甚至包括那些信仰法轮功的人。说他们迷信也好,说他们愚蠢也罢,他们至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的,不用再为象“人为什么而活”这样无聊的问题困惑了。不过,在读了尼采的《瞧这个人》和罗素的《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这两本书以后,我想我这辈子是很难再信仰任何一种宗教了。按照尼采的说法,上帝已经死了,所以现在我们只能依靠我们自己了。对于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在尼采看来,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存在本身。其实这样的回答,等于没回答。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就是,人生的目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与其探求人生的终极目的,还不如关注生活的本身。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生的终极目的是不存在的,也是不需要的。但这并不等于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对于我来说,人生是有意义的。它的意义就在于生活本身,也就是我们所过的每一天,所做的每一件事和遇到的每一个人。

关于做人的原则和底线的问题,我的原则和底线既不是法律也不是道德。道德是社会对于个人的,无形的不成文的规范,而法律只不过是这个规范的有形的文字表述,其实两个是一回事。道德规范是会随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比如说,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离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尤其是那种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记得从前的许多杂志,还专门设有“道德法庭”的专栏,来揭发和批判这样的事 。而现在,各种原因的离婚,已经得到了社会道德的容忍。又比如说,师兄所“专攻”的一夜情,在二十年前,甚至在十年前,也还是禁忌的话题,而如今大家都已经见怪不怪了。法律也是同样的,要是人们现在还遵循《旧约》里的律法,恐怕我们大家都活不下去了。因为通奸是死罪(包括一夜情么?也不知道那个年代有没有这样的叫法,厚厚),亵渎神灵是死罪,甚至星期天工作也是死罪。象师兄这样倡导一夜情的,回到二十年前,恐怕也是要坐牢的说,厚厚。当然,我也不是说,所有的道德和法律,都不必遵守。说到这,我想起来,几年前的一次在课堂上的讨论。当时,有一门课需要用微软的一个软件,教授要大家购买。这个软件对学生的价格,其实已经是很便宜的了,不过当然网上的盗版就更便宜了。所以就有美国学生说,微软垄断市场发了不少的不义之财,为什么我们不能象当年的Robin Hood 一样劫富济贫,盗它一回版呢?教授是个犹太人,他说这个社会的规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如果我们大家都不遵守它,那么最终的受害者还会是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如果象我说的,人生是一场游戏的话,那么道德和法律就是这个游戏的规则,其中的大多数还是要遵守的。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游戏的规则,那这个游戏就不好玩了。只不过,每个人的给自己订下的原则和底线是不同的。比如说,大多数的人开高速的时候都会超速,只不过有的人给自己订的最高限度是最多超10 英里, 而有的人给自己订的最高限度却是最多超30 英里(比如说我, 厚厚)。其实我在先前的文章里所说的人生的底线,并不是特指这里所说的道德和法律,而是泛指的,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在我的生活里,这个“人生的底线”是不断地变化的 (大多数时候是越降越低的,厚厚)。所以,我想开了也就不再给自己订什么“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的做人的底线了。

至于人生的规划嘛,经过了许多的事情以后,我终于明白了“人算不如天算”的道理。呵呵,恐怕有人会说,麦颗粒呀,这么简单的道理,你怎么到今天才明白过来呀。但明白过来,总比始终不明白的好吧。所以对我来说,与其花时间去制订什么长远的目标和规划,还不如好好享受现在的每一天呢。至于未来么,呵呵,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就由它去罢。可口可乐的总裁 Brian G. Dyson 在佐治亚理工的毕业典礼上说,“Yesterday is a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and today is a gift – that’s why we call it the present.”

最后要讨论的是“入世”和“出世”的问题。孔子和孟子,讲的是“入世”的哲学。而老子和庄子,讲的是“出世”的哲学。《红楼梦》里的“男主角”贾宝玉,在历经了荣华富贵之后,选择了出家当和尚云游四方。这样的选择就是“出世”的选择。还有象师兄的文章里所提到的,写下《人间词话》的“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也是我非常敬佩的王静安先生,最终选择了自沉于昆明湖。而写下“面朝大海,春满花开”的诗句的,同样是我喜爱的北大诗人“海子”,最终也选择了卧轨于山海关。他们的选择是沉重的,因为他们把历史和时代的责任,压在了自己的肩上。而对于象我这样的人来说,这样的责任太严肃也太沉重了。我宁愿做一个信奉享乐主义的俗人。象美国人常说的,life is a ride, enjoy it,想那么多干嘛。




作者:nunia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nunia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79689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