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幽居写怀并与文朋诗友共勉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幽居写怀并与文朋诗友共勉   
所跟贴 幽居写怀并与文朋诗友共勉 -- 东海一枭 - (188 Byte) 2006-10-17 周二, 下午8:50 (717 reads)
东海一枭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280

经验值: 24050


文章标题: 本诗《幽居写怀并与文朋诗友共勉》大量有典而不着痕迹 (266 reads)      时间: 2006-10-17 周二, 下午9:11

作者:东海一枭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本诗《幽居写怀并与文朋诗友共勉》大量有典而不着痕迹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31&ID=1316199&page=1
正是旧作《关于用典》理论的“具体实践”。

关于用典
老枭

真正“融汇百家自成一派”的武林大豪,往往是深藏不露的,观其出手,必定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摘叶飞花,伤人之死。如果一招一式,似模似样,但亦步亦趋,不敢越前人半步,则也可成一派强手,至于如老枭般满大街大叫“谁敢打我”之人,除非别有深意,必是二三流小角色也。又有一喻。一等一三代以上大贵族,往往喜欢竹篱茅舍布衣蔬食的,出则名车宝马,入则高楼大厦,食则山珍海味,衣则珠光宝气,毕竞俗气犹存。至于如老枭般,脖子套着胳膊般粗大的金链,手上套着碗口粗的银蛛,炫耀邻里者,小小暴发户无疑也,说不定乃是抢来偷来的,回家里开水泡方便面哩。
诗之用典,其理一也。
网友三江有月说得好:“关于典故,俺的意见是典故如药,适当用点可以去病或者健体,但要用得到位;全仗药力支撑,只能是无根不立、难得挺拔。目前,不少朋友用碘俺觉得如赤脚医生包扎伤口,胆大抑或胆小姑且不论,手法却是生硬的,就算伤口没事,也非得弄个疤迹斑斑。 至于那些除了典故什么也没有的作品,身子骨太弱,不写也罢。用典,俺以为贵在无痕。”
我主张少用旧典,但并不一概反对,典用得好,能为诗增色且添含蓄之味的。词语、典故皆工具耳,关键是如何用,能否用得如盐入水,视之无痕,食之却有味。例如杜爷诗句:“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般读者只觉其气魄之大、境界之阔,不知其用了典。《祢衡传》:“渔阳掺声悲壮”。汉武帝时“星辰影动摇”,东方朔谓“民劳之应”。读者不知此二事,并不影响对诗的理解。
老枭自己,就颇喜用典(包括旧典新典),且学古人举贤不避亲的风度,略举数例。《杂感一束》,乃是写时事的,其一曰:
堂皇冠冕早违时,遍体虮虱不自知。
安得置君风雨骤,从头换洗焕新姿。
意谓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我们的政治体制已远远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的要求,亟须除蔽换新了。诗中暗用了一个典:《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国闻脞录》:“有数西人聚饮于一品香,酒酣耳热,畅论时事。一西人攘臂而前曰:‘余观中国官场几同儿戏,贪官污吏充塞衙门,如人之有遍体虮虱而不自知。我辈身处中华,于蝼蚁之微往往不忍伤害,独于此辈痛恨切齿,或剐或杀,日望中国亟除之。’快人快语,闻者为之钦迟不置。”
与诗友廖国华君时相唱和,曾次韵和其七律一首曰:
忽忆当年两鬓青,天涯浪迹苦求经。
滋兰九畹终皆萎,筑梦层霄太易醒。
党禁未开休结党,形容渐败且藏形。
镜中白发杯中泪,你叩铜盆我拊瓴
滋兰九畹,用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意。形容渐败,《韩非子》“豫让乃自黔鼻,败其形容”。叩盆拊瓴,《淮南子-精神》:“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至于天涯浪迹、筑梦层霄等,皆有个人典故在,不足为外人道。但读者不知,无碍理解也。
自题诗中,有句曰:图书十万皆奴仆,宾客三千是后台。清时陈梦雷《古今图书辑成读书部》:“每以读书为务,负恃才地,忽略世人,大署其庐曰:不读五千卷书者,不得入此室”。上联暗用此典,但将五千扩为十万,以示老枭伟大二十倍;下联用孟尝君故事。
张爱萍老九十大寿时,曾有诗寿之(满腔块垒何从吐,愿向将军借大杯,实乃自浇块垒也),颌联曰“百战河山留硕果,一吟文采壮长城”。分用二典。曾国藩题江西奉新九天阁联:百战河山,剩此接头烟树;九天珠玉,吹成水面文章。香港宋王台古迹牌坊有联:一声望帝啼荒殿,百战河山见落晖。徐州云龙山,传刘邦隐于山中,有联,上联曰:大地俯青徐,看残落曰平原,百战河山谁楚汉。一吟,《世说新语—品藻》“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二吟一咏,许将北面”。
《书怀》二首,有句曰:肯随槽内猪同乐,最羡天涯燕放歌。上句暗用有位美国哲人之语“宁与柏拉图同悲,不与槽猪同乐”,下句用高尔基《海燕》意。
近正读袁枚全集,《诗话补遗卷十》有其女弟子吴江严蕊珠论其师之诗曰:“人但知先生之四六用典,而不知先生之诗用典乎。先生之诗,专主性灵,故运化成语,驱使百家,人习而不察。譬如盐在水中,食者但知盐味,不见有盐也。然非读书被万卷者,不能指其出处”。袁枚确是用典高手,诗话卷六记载,他过马嵬坡吊扬贵妃诗云:“金乌锦袍何处去,只留罗袜与人看”,用的是新唐书李石传中语,并非僻典,可读者人人问其出处,他乃“厌而删之”。他还说,“余每作咏古、咏物诗,必将此题之书籍无所不搜,及诗之成也,仍不用一典。常言人有典而不用,犹之有权势而不逞也”。
有权势而不逞,此话值得世人细细参之。
《枭眼看诗之七》所举胡僧诗,嘘堂以为“沉郁老到,使事工切,询佳作也”自然不错,老枭之意是,已是一流好手,就不必学街头卖艺者,先耍上一套陈式太极;一等富豪,有时竹篱芽舍粗粮野味,更令人倾倒。至于那些三脚猫功夫者、家无隔夜之粮者,当然应从一招一式学起,从一升一斗积起。正雍容妹子所言:
“盖驱遣口语,欲似工部、易安难,沦为张打油易。绚烂之极,乃造平淡,但不经绚烂,直趋平淡,则淡而寡味。诗最忌一览无余,语未尽而意尽矣。“老去诗篇浑漫与”乃是在“晚节渐于诗律细”基础上的。我们今天学诗,缺少语言环境,有天然缺陷,更要多读书,锤炼语言。若不是胸中积蓄已到了一定程度,提倡口语化,说得难听点,乃是投机取巧。”
老枭说法,乃为上乘、上上乘者说,为上上根器者说。不过,老枭也是口头禅,用巧无斧凿痕,用典无堆砌痕,甚至有典而不用,此等高妙境界,可望而难即。



作者:东海一枭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东海一枭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44552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