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真伪辨 |
 |
kai-kai
加入时间: 2004/03/25 文章: 2225
经验值: 10951
|
|
|
作者:kai-kai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不了解中国近代史,不了解上海发展史,谈“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没有意义。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争论早就有了。要论证其真伪,是个很大的题目。我不打算作这么大文章。只从大背景下,粗线条的看是否真有这样的牌子。
本人的看法是“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一说,先是国人自嘲。但有来源。而且,自嘲的心态,各不相同。不同的年代,更有不同的含义。后来被民族主义分子利用,当作政治工具。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一说的争论主要是上海外滩的黄浦公园。黄浦公园坐落在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界处。要辨其真伪先要了解上海的地形。现在上海的外滩,及黄浦公园已经与100多年前完全不同了,面目全非。现在外滩的堤坝是70-80年代才加高的,黄浦公园也是那时加高的。加高之前仅现在的一半高度都不到。
这70-80年代加高之前的堤坝,也已经比100多年前加高了很多很多。
上海是在冲积平原上,原来的上海市区就是现在的南市区。现在的人民路就是原来的上海城墙遗址。城外除了农地之外,到处都是河浜,芦苇荡,杂草丛生,蚊子相当多。一到下雨天,到处都是水塘。
上海在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后成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容许外国人经商居住。上海与广州不同。广州人不准外国人进城。上海人不反对外国人在城内居住。但外国人却嫌城内街道窄小,人口拥挤。不愿在城内居住。宁愿在城外一条叫作"洋泾浜"的小河边建房居住。这也是后来上海人称不地道的英文为"洋泾浜英文"的来历。简称"洋泾浜"。如上海人说你“侬洋泾浜嘛”意思就是说你讲的不伦不类。
这“洋泾浜”究竟是在哪里,现在大部分的上海人都已经不知道啦。可知上海地形变化之大。完全面目全非了。
原本上海的英国领事馆,倒是离黄浦公园很近的。英国领事馆的原址是一个独家庄。不是像祝家庄一样可以藏下千军万马的。也不是像三打祝家庄一样打下来的,是出钱把这独家庄买下来的。即是个独家庄,就可知周围没有村庄。是个很偏僻的地方。
上面说了,黄浦公园是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界处。是整个苏州河南岸地势最低的一处。一百多年前,没有建堤坝之前,可能每次涨潮都会淹没的。这我不敢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涨大潮就一定淹没。如果刮台风,就一定淹没。如果这块三角地都不会淹没,那苏州河,黄浦江就不用建堤坝啦。
这块经常要淹没的三角地,离城门有多远呢?现在有水泥马路,可以直接走,不用拐弯抹角,从老北门,或小北门出发,一个小时应该走不到。那以前到处都是农地,河浜,芦苇荡,还不能直走,七拐八弯的,从城门出发要走半天。
黄浦公园建于1886年,那时外滩尚未开发。(可惜我查不到当年外滩开发计划出台的年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一下。好在上海主要的建筑物都有年代可查)。黄浦公园其实是很小的。即没有亭台楼阁,也没有小桥流水,更没有奇花异石。只是种了些树,种了些草。
那现在设想一下,如果在1886年,黄浦公园门口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你作为华人会怎么想?
你可能会认为洋人故意捣乱。你也可能会认为洋人脑子不正常,城外荒山野地,一块经常要淹没的河滩,什么东西也没有,还什么不得入内。那时如果就已经有这样的讲法,那几乎不是国人自嘲,是嘲笑洋人之可笑了。
上海租界的快速发展是在“太平天国”以后。太平军攻占了杭州,苏州等江浙重要城市后,大量的人口进入租界躲避战乱。“太平天国”是1851年起事,上海小刀会起义是1852年。太平军攻占苏杭是1860年。“太平天国”被镇压是在1864年。
所以,上海租界的发展是在1864年以后。上海的法租界特别大。其原因便是法国当年出兵协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太平天国”被镇压以后,清政府默许法租界扩大。
从1864年到1886年黄浦公园建成,其间22年时间。当时的生产力比之现在相去甚远。这租界要从一片荒地发展起来,22年能达到什么样的一个程度,可以想象。当时的黄浦公园是怎么样一个样子也不难想象。其门口是否会树一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我以为可能性不大。
中国人是一个很特殊的民族。是在几千年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长期大规模征战中走过来的民族。北方的游牧民族换了一批又一批。而中国人却始终没变过,还是原先生于斯长于斯的这批民族。世界其它地方的民族,也可能经历过这样的历史,只是他们没有记载历史的传统,以致后人无法知道。但肯定不会像中国人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征战这样,如此大规模的长期征战。
中国人由于这样的历史经历,并不会因一时的战争胜负而消失抵抗意志。也不会因一城一池的得失而不知所措。更何况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丢失的是大部分国人连地处何方都不清楚的香港。
中国从来不缺主战派。很多主战派连皇帝要砍他的头都不放弃主张。直到今天也不缺主战派。朱成虎将军算是一个代表了。一开口就是西安以东全部放弃。相当极端地将中国人对一时之胜负,对一城一池之得失的看法表现了出来。可见对于一城一池的得失根本就不会动摇中国人的抵抗意志。
与此相反的,另一个极端的看法便由日本表现出来。所谓“三个月战领中国”,“半小时打完第二次甲午战争”。对比朱成虎的言论与日本人的言论,相当充分的把一个大国与小国的差别区分开了。
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争之前,上千年的历史中,从来没有见过什么叫大规模的战争。从来没见过动辄数万人,数十万人,持续数十年的战争。它所认识的战争就是在一个小岛上,几十个武士互相打斗。
所以,也因为如此,它会向俄,中,美,世界上的三个最大的国家连续开战。进攻苏俄,被朱可夫打的落花流水。转过来进攻中国,被中国人最擅长的大规模,长时期战略对抗困住。整个战线从蒙古戈壁一直延伸到南中国海,战线长达几千公里。200万军队,被弄得进退不得。进已无力再攻,退则全线崩溃。
其实,中国人精于长期战略对抗。这种形势早就看出继续对抗下去日本必败无疑。但日本人却会在这种战略困境下,转身再向美国开战,完全像一个疯子。
日本人从来也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战争。二次大战玩了一次就玩的亡国。要不是对手放一马,这世界上就没有日本这么个国家了。一次玩完。对战争的认识还比不上蒙古人。
与此类同,现在西方对中国的贸易磨擦,对中国产的鞋子,袜子,裤子,电视等的反倾销,美国对中国的汇率问题。在我看来,都只是一城一池之得失。对整个战略的演变,不起什么作用。
中国人的天朝大国的心态在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失败后并没有被打垮。如果仅这样一次失败就击垮了中国人的意志,那就不会有后来的“中俄伊犁条约”,整个新疆都丢了,还需签什么伊犁条约。也不会有后来的中法战争。根本也就不会有中国这么个天朝大国啦。
何况乎,中国在新疆打赢了英,俄的代理人战争。接下来在越南打赢中法战争,中国人的天朝大国的心态在这期间都很自然的存在。
基于这样的历史传统,我推断,第二次中英鸦片战争是中国方面首先主动进攻。只是结果是打败了。如果是打赢了,南京条约就作废了,五口通商也就没有了。
中国的近代史需要好好重新编写,有太多的地方实在经不起推敲。即便是我辈能信,子孙后代也不会信。
《中俄伊犁条约》是1881年签订的。中俄签订伊犁条约是因为中国打赢了英,俄支持的代理人战争。阿古柏是从中亚(英国势力范围)进入新疆,最后兵败逃入沙俄。沙俄借口代中国托管伊犁,出兵占领伊犁。强行代人管理资产,最后还索取托管费,老毛子很贪财的。也看得出,100多年前,中国的富裕是引起别人强烈的妒嫉的。现在中国的经济如此持续高速增长,很自然,也会引起别人很强烈的妒嫉的。也不得不佩服林则徐,流放新疆,一下就看出沙俄对我有领土野心。
中法战争是1884年到1885年。中国完全打赢这场战争。上海黄浦公园始建于1886年。所以可以相当肯定地推断,黄浦公园建成时是没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的。租界当局不可能在中国打赢英,俄代理人战争,及打赢中法战争隔年就在黄浦公园门口立一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的。
左宗堂是1885年去世的。他去世时黄浦公园还没有建。所谓的黄浦公园门口有一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左宗堂知道后很生气,让士兵去拆了它,纯粹是编故事。
中国的国际地位并不是一下子跌落的。左宗堂在世时,每当他去租界,租界当局是要鸣礼炮,升龙旗的。中国的国际地位的跌落是在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及“八国联军”之后。也即1895年至1900年以后。也即在左宗堂去世10年以后。
可以说,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人民对于西方殖民主义的矛盾主要是体现在统治阶层与士大夫阶层。对于大多数的百姓,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依然压倒对西方殖民主义的矛盾。
西方殖民主义是清楚了解中国存在的这个社会矛盾,并利用了这个矛盾,才敢于不断地挑起战争,勒索银子的。这是个主要原因。当然满清当局闭关自守,不思进取,造成中国在科技方面的落后是另一个主要原因。
对于大多数的百姓,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依然压倒对西方殖民主义的矛盾,可以从太平天国起义,小刀会起义都不攻打租界,而以满清当局为进攻目标上看出。尤其小刀会起义主动联系洋人,企图联合洋人的力量推翻满清。当然推翻满清并不是西方列强所希望看到的,所以,小刀会的企图也没有达到,最终,还是被满清联合洋人镇压了下去。
也可以从满清当局处理对外关系上看出。上面讲到,中国在新疆是打赢了英,俄代理人战争,在越南打赢了中法战争。但是,中国在打赢了战争后却都是割地赔款的。
还可以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西方列强再没有无端挑起战争,勒索银子,看出西方殖民主义是清楚了解中国社会存在的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并利用了这个矛盾。
按理,辛亥革命后,满清垮台,中国处于各地军阀割据,自立为王的混乱状态。最容易被西方殖民主义瓜分的时期,为什么反倒没有无端挑起战争,勒索银子了呢?这正反证了西方殖民主义是清楚了解中国社会存在的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并利用了这个矛盾。也证明了西方是明白辛亥革命在中国所产生的根本性的变化,即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已经解决。
唯独日本没有明白辛亥革命在中国所产生的根本性的变化。乃一而再的无端挑起战争。它没有明白自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便没有任何矛盾再高于对殖民主义的矛盾了。100年以后的今天,还是一样,整个西方是明白中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所产生的根本性的变化的。还是唯独一个日本,没有明白。不得不让人思考民族性的问题。
探讨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依然压倒对西方殖民主义的矛盾这个问题,说简单很简单,说复杂,却又很复杂。限于篇幅,我在这里就不探讨了。
甲午战败,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使汉民族意识到了帝国主义对民族生存的危机。面对这危机,一方面加速了以孙文等为代表的,以推翻满清统治,重建汉人政权以求自强的力量的发展。另一方面,发展出了以义和团(1898年)为代表的放弃满汉民族矛盾,共同面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力量。
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中的“扶”字,对这作了很好的注解。
满清入关以后,反清复明的抵抗运动始终没有中断过。义和团的成员中,很可能有大量的原反清秘密组织的成员。
后来,满清联合洋人镇压了“扶”清的义和团,又将另一“扶”清的改良派打入另册,将改良派奉为领袖的光绪帝不明不白的整死,只剩下了排满革命的。满清自然要倒台了也不足为奇了。这是题外话。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跌落。这个时候如果租界内黄浦公园门口有一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倒是很有可能的。不过,问题是到了20年代,这事已经起了很大的争论。1900年至1920年代,总共也不过20来年,已经对是否有过这样的牌子起很大的争论了。
中国在1895年甲午战败,1900年八国联军之后国力跌到最低点。但经过约20年左右的浮沉,至20年代,经济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因而,当时民族主义相当高涨,到处都是打倒列强。如果真有过这样的一块牌子,在当时民族主义高涨的年代,我看是不会有人出来争论其真伪的。
不过,可以肯定,黄浦公园是有过一段禁止华人入内的时期的。这可由黄浦公园建立后,华人在苏州河边建有自己的公园为证。只是当年禁止华人入内的影响可能很小。华人真的想进去看看的也很少。不似后人想象的那样。
至于为什么会有禁止华人入内的园规,又要作一个长篇大论的文章。这里就不谈了。简言之,应该是由中国的无阶级社会特性决定的。
kai
2006,9,7
作者:kai-kai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