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歪解古文,厚诬古人!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歪解古文,厚诬古人!
所跟贴
你的任务就是争个名份,挂个羊头。
--
沙人
- (0 Byte) 2006-9-03 周日, 上午9:11
(113 reads)
东海一枭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280
经验值: 24050
标题:
綦彦臣:孔丘诚实与善良吗?----兼论理性历史批判之于中国民主化的作用
(112 reads)
时间:
2006-9-03 周日, 上午9:16
作者:
东海一枭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綦彦臣:孔丘诚实与善良吗?----兼论理性历史批判之于中国民主化的作用
------------------------------------------------------------
◆刘晓波:《孔子的诲人不倦和删诗──狱中读孔子行迹》
◆东海一枭:《我就是圣人,圣人就是我!
──读经札记兼驳刘晓波的孔子观》
------------------------------------------------------------
引言:构筑“三个人的视角”结构
作为一位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资深”自由学者,我无意极力维护刘
晓波的所有言论,但晓波对孔丘的批判言论是正确的,即使有行文上
的“过激”之词,也可理解。相反,老枭的反驳就显得牵强附会,甚
至词不逮意。
我说自己“资深”,首先是因为我在1998年初就提出了对孔儒的批判
论点,文章《挑战“自我”与修正“传统”》刊于《读书》1998年第
一期,并且在2005年出版的拙著《中国人的历史误读》中也用专门章
节(第三章第一节)批判了孔儒政治,称之为“篡改历史比焚书更有
效”。
上指文章仍为当下一些网站(如《北大中文论坛》网)存录,上指著
作已为《新浪网.读书频道》连载,并有不少网站转录,等等。
在这个我并非“本币高估”的基本前提下,我认为批判孔丘的儒学理
论及儒学政治(二者合为“教”),对中国文明的改造有着十分积极
的意义。针对老枭所论孔丘诚实(不撒谎)、善良(不为恶),专门
提出批评。当然,无论晓波所论还是老枭反驳乃至于本文,还远没达
到参考文献式的标准“理论制式”,只能是“就事论事”的简单表
达。
〔为了不让论驳有机会偏离主题,在《引言》中,我们取消两点
与本文主旨论证无关的陈述。──洪哲胜编按〕
一、孔丘之不诚,为中国非民主政治所继承
孔子的学术道德终极是恢复周朝政治即“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
周朝制度所依托的意识形态根本是天命话语体系。这个体系体现了高
度的二律背反:其对外即殷商旧族及潜在的夺权者称曰“天命不僭,
世袭罔替”;其对内说“天命不于常。”
这个二律背反导致了中国文化中政治品质不诚实的历史延续,结果在
所谓的超稳定结构中出现了:
1、“使乱臣贼子惧”的教育机制总是制造出大量的“乱臣贼子”。
历史上两个政治灾难高峰期均发生在儒教的鼎盛之后,即南魏晋
南朝因于东汉之亡,五代十国因于李唐灭绪。
2、暴君政治与暴民政治交替。前者自以为有君臣父子律法为先验道
德基础,驭下而姿,屡致王朝政治鱼烂;后者由于暴君政治之高
压,积怨久之,时机成熟,奴性变成了“贼性”,大规模社会破
坏在所不免。
纵观世界各大文明,惟中国之皇权最不具众人皆谓的“公共神性”,
刘邦、刘裕(南朝宋建立者)、朱元璋、李自成、毛泽东皆起于无赖
是为证明,至于其他起而逐鹿夺鼎未成功者更是如过江之鲫。所以当
有清之亡,中国并未出现类于英国的“妥协政治”──亦为历史宿
命。倘使“君主立宪”于时可得,中国断不至于政治道德败乱如今日
之状!
孙文革命之后,无论蒋氏“由家而国”还是毛氏“红朝政治”,根本
无所谓文化革新,仍在周制中原地踏步,时至今日,幸有台湾民主政
治确立,可做改进之鉴,才不致中华文明为世界弃之如敝履。之于中
共,“天命不僭,世袭罔替”已经变成了“人民的江山万万年”之唱
词类的意识形态表意化、“自己的孩子好用”的潜规则,总括而言即
被赋予天命的共产党有伟大、光荣、正确三性。其“天命不于常”的
现代诠释也成了“历次路线斗争”的根本诉求,乃至于今天的“保持
先进性”之道德自律高调。
所以说,在对中共进行政治剖析之时也应当看到:它也是孔儒政治的
一个受害者,终由一个因于“5.4”运动所提供的思想与组织资源而
力倡民主科学的政治集团蜕变成了阻碍中国政治文明现代化的最大利
益集团──这不仅是中共的悲剧,实在也是儒家政治悲剧的延续。
二、孔丘不善,肆改历史并诬人之品
关于孔丘删改诗书《诗》(大后才称为《诗经》)的史实,晓波基本
论述清楚,其实孔丘手法最劣者是肆造一部道德史即《春秋》。故孔
丘自己预测言:“后世知丘者以《春秋》,后世罪丘者亦《春
秋》。”
整个《春秋》把《鲁春秋》删削一乱,历史无法复原。其中以剔除仲
山甫的政治影响为最劣手腕,多亏《诗经》尚未删掉《烝民》一首,
才使杰出政治家仲山甫之零星事迹有可记者,而《史记.鲁周公世
家》中的仲山甫之源资料来自何处,至今已成为迷团。
孔丘之为人,性格变态、妒心深重。除了对几个历史人物如管仲有好
评之外,当世之人(政治人物)在他眼里“几无好人”。他认为任何
善行的道德动机都值得怀疑。其一者,肆意挑剔晏婴,而其挑剔的理
由竟然是晏婴的俭朴──其所用公车不达标准(用今天的话来说:
“总理怎么可坐普款桑塔纳呢?”);攻击晏子不以车马治大夫威仪
还不够,干脆指责其“事三君而顺”是人品不好的表现。其二者,恶
意猜测微生高(即世传之尾生)之品行,《论语.公治长》有云(今
译):“谁说微生高正直?有人向他讨醋,他向邻居借来,再交给讨
醋的人。”至于他因学术之争,利用代相之权杀了少正卯,已有历史
定论,无须细论。
孔丘的变态人格与政治猜忌的结果(传统)是:
1、造就了以儒教为主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少有善行,与善行的动机受
到怀疑相比,“清官”意识一直被夸大──成为政府败坏的障
眼法。
2、恶劣的官员体系内斗即朋党政治导致了为无谓的非关国计民生问
题的“高调声张”,从而使权力介入学术之争成为历史传统。南
宋朱熹的对“私念”的斩草除根一直到毛泽东时代尚烈,是为
“狠斗一闪念”及“灵魂深处革命”之历史源泉。
前者即由疑善而致清官意识高涨正是周制之“天命不僭”的延续,后
者即朋党政治正是“天命不于常”的延续。
孔丘的人格变态还在于他的“学问的内卷化”,将一切没必要的事情
与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进而变成了神经质。这概与其残酷的流浪经
历密切相关。如获麟之后,辩而泣之,以为是自己命运的表征。荒诞
之极,无须细论。也就是说源于周初的农业文明(气象学书)《易》
被孔丘巫术化,进而成为街头无赖文痞的骗食工具。
三、孔丘对中国文明的最大贡献
本文否定孔丘诚与善并非要掀起来一个新“批孔运动”,更不是将孔
丘“打翻在地”,而是明其恶,亦彰其善。
孔丘之于中国文明之不可磨灭贡献是教育自由,即“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周制,学在官府,平民无受教育的权力──
正如无祭祀的权力一样!作为一个屡受新贵族冷待的没落贵族,孔丘
先提出:“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至于此中的“诲”,鉴
于孔丘的灵活教学方式(即师生对话)也并非晓波所说的道德高端
化,而是互相交流。孔丘不仅是一个学有所成的民间文化(历史)学
者,而且还是个考据大家,如对肃慎氏之矢的认定。所以,他对求教
者的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他的观察力和历
史学养都发挥到了极致。可惜,由于他的政治思想传统造就的文化专
制已经达到极致,师生问答即互动式教育方式在中国已经丧亡。这也
许作为“夫子”(大师,master)的孔丘想也未曾想到的。
孔丘的教育自由化思想的一个直接学术社会学结果是民间撰史及论辩
之风的兴起,其中尤以民间撰史对中国文化贡献最大,即在打破了皇
(王)权对教育的垄断后又打破了史学垄断。
观于中国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中后二者,其成就皆赖于私撰史书的存在。而私撰私书的传统又为中
国文明中的话本(说史,说枪棒)文化提供了可能的基础。虽然说话
本文化也是被篡改的历史并形成了大量的“常识的谬误”(如赵州桥
鲁班修之传说),但是对于改善底层社会的精神生活状态,起了不可
替代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虽然也存在多神化,但由于祭祀的非纯粹精神性与非美学
化,不可能形成苏美尔文明及后来的希腊文明的那种神学之源,所以
历史也就成了宗教的替代品。
当然,孔儒(教)“有教无类”的最初动机并非是为知识扩散,而是
志在培养一批道而不器的政治官员,即为训练一批有道德情操的政治
家而行。孔子求道(泛政治化)反器(认为专业化无用,如责学农之
樊迟),导致了中国人科学精神的疏懒。只有儒学出现崩溃之后,科
学才得抬头,如魏晋南北朝医(药)学、天文学、数学之发展。
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道而不器”的状况,使官员队伍接近
专业化,至少是政治运行的技术化理想。所以,中国为世界上提供了
最早的规范文官制度体系。
此者,也是孔丘未曾想到的一个德泽后世的贡献吧!
而之于孔丘力求的道德样板教育即三个“民莫敢”先决条件,失败早
成定局。今天从共产主义向民族主义退守的中共之“先进性教育”,
无非是孔丘训导官员道德化的一个翻版。“先进性教育”的失败,也
重复了历史上的“昨天的故事。”
结语:理性历史批判是中国民主化不可或缺的动力
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再次感到了理性历史批判的重要
性(世纪初为疑古学派与论衡学派之争),李慎之老先生质疑孔子之
于现代世界的“正面作用”是为第二次先端(其文《诺贝尔奖与孔夫
子》,刊于《读书》1997年第一期)。无独有偶,刘晓波也于失去自
由(1997)的时候(在大连教养院)写下了批判札记。作为“孤独的
碎片”,我本人也有所感悟,遂有1998年发于《读书》的文章。
而为理性历史批判带来社会整体关注的两位重量级学者是吴思和章诒
和。21世纪开头的里程碑式的事件──《血酬定律》与《往事并不如
烟》──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禁锢,再一次反正了理性历史批判的重
要性。
没有理性历史批判,就无法建立民主思想的营养源(之一),也不可
能认识到中国文化负面影响对民主的阻滞的巨大历史惰性。如果说维
权、言论自由诉求、兑现“宪法支票”的呼吁等行动是中国民主化不
可或缺的行为学基础,那么,理性历史批判则毫无疑问就是为民主社
会提供重要的哲学基础的学理构建要求。这种哲学构建不只是“反对
派话语”而是为文化改进战略提供动力:
1、为反对“暴君政治”,努力推动中国从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
型,在不打烂现有国家构架的情况下,即剥离国家与政权的谬误
重合,追求宪法权利的落实,进而是修宪的可能。
2、为反对“暴民政治”,从历史上汲取教训,此既要求一个政权有
历史教训观也要求民间有历史理性素养,双方努力避免古典式崩
盘的发生。
3、民间自由力量不能在理性历史批判中缺位,应起到领导作用。因
为现代社会政治力量对国家的领导已经二元化,即来自哲学的领
导与来自政治的领导。只有民间力量拥有了充分的哲学领导权
力,中国民主化才会“不期而至”,才会不以重复“暴民政治”
的形式换来。
(2006年8月10日写于绵逸书房)
民主论坛 上载
作者:
东海一枭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民主之不诚不善,也不可忽略不记
--
nunia
- (34 Byte) 2006-9-04 周一, 下午6:14
(141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5318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