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 强国论坛报道《决策者说》决策者说:重庆高温三峡大坝惹的祸?(图)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 强国论坛报道《决策者说》决策者说:重庆高温三峡大坝惹的祸?(图)   
所跟贴 ZT 强国论坛报道《决策者说》决策者说:重庆高温三峡大坝惹的祸?(图) -- 邢国鑫 - (168 Byte) 2006-9-02 周六, 下午10:03 (703 reads)
邢国鑫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20
文章: 7501

经验值: 206975


文章标题: ZT 王红旗(重构) 我给重庆高温、长江水浅号脉开方 (242 reads)      时间: 2006-9-02 周六, 下午10:05

作者:邢国鑫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我给重庆高温、长江水浅号脉开方

[重构] 于 2006-09-02 10:01:41上贴


我给重庆高温、长江水浅号脉开方

2006年夏季汛期,重庆及其周边地区(川东、鄂西、湘西、贵北)发生历史性的持续高温干旱,上万平方公里土地处于高温干旱中,境内绝大多数水库干涸、河流断流,百年老井见底,田地干枯、庄稼绝收,上千万人口和大量家畜、野生动物饮水极度困难,非正常死亡人口增加(目前尚未见公开统计数字),长江及其支流汛期水位大幅度下降,这种灾难性异常气候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和反思。笔者8月11日在互联网发表标题“重庆高温41度,应该考虑三峡大坝的风阻效应”一文,引起网友热烈讨论和极少数媒体注意,8月16日香港文汇报驻京记者对我进行了电话采访并随即发表,此后新华社了望杂志(上海版)、南方都市报也对我进行电话采访,可惜了望杂志仅披露了少量我的观点。

2006年8月31日上午,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邀请三峡水库代表、国家气象局代表和笔者参加“重庆高温干旱与三峡大坝有否关系”的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张羽。上述官方代表坐在嘉宾席,笔者做为民间代表坐在观众席,显然这是一种不够平等的安排,但是为了亿万电视观众能够通过国家权威媒体听到我的观点,笔者仍然予以了配合。

此次电视访谈节目(预定今晚即9月1日22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决策者说”专栏播出),是中国大陆电视媒体就重庆高温干旱与三峡水库关系,对我的第一次采访。此前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曾就北京沙尘暴对我进行过采访,因为我在今年4月17日第一次(中国气象史上)实测北京一夜降尘33万吨(已于4月22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播出)。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的观点在8月31日的电视访谈节目录制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尽管如此,这已经是中央电视台的一种努力和进步了),为此笔者撰写本文供读者参考。

一 、导致重庆持续高温的因素

气象学家、水利专家对今年重庆直辖市及其紧邻地区(包括川东、鄂西、湘西、贵北)持续发生近两个月的高温,所主张和认可的标准解释是,全球变暖、大气环流异常(副热带高压偏西)、青藏高原去年雪少,与三峡大坝无关,即使有关也是微乎其微。笔者认为,上述解释过于笼统和表面化。1、这个地方高温干旱,那个地方暴雨成灾,都可用全球变暖解释,这等于没有解释。2、副热带高压为什么偏西?今年的副热带高压为什么与去年不同?青藏高原为什么去年雪少?气象学家只是摆出了现象,并没有对这些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

一般来说,一个地方高温,其热源主要来自天地人三个方面,这里“天”指太阳热辐射,“地”指地下热量向地表释放,“人”指当地人类活动消耗的能源。具体到造成今年重庆及其周边地区高温的热源,由于当地能源消耗与其他地区没有什么差别,此条可排除。重庆地区温泉很多,但是今年当地是否释放出更多地热,笔者没有调查,此条暂不考虑。据此可知,造成重庆高温的热源主要来自太阳热辐射。

进一步说,能否长时间维持一个地方的高温天气,还涉及到热交换问题。如果某地的热交换途径通畅,通常都可以及时把该地的热量带走。我们知道,一个地区热交换的主要途径,一是通风,二是降雨(云多还可遮挡阳光、减少热辐射)。因此,导致重庆地区今年持续高温的主要原因是太阳热辐射强,通风弱,雨水少。由于同一纬度的太阳热辐射,每年都一样(这里不考虑太阳活动差异),因此真正造成重庆地区持续高温的原因乃是通风不畅、雨水不足。

根据笔者提出的人造地形气候学原理(参阅《人造地形气候学暨中国水战略》一书网络版),风(包括水汽)的流动与电流相似,一看风压,二看风阻,人造地形地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风压和风阻。

四川盆地的特定地形地貌,决定了长江三峡是沟通四川盆地(特别是川东和重庆一带)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极其重要的通风风道,其作用机制与穿堂风类似,或者类似人体输送血液的大动脉,堪称咽喉要道。三峡风道宽约1200~2000米,深约1000~1500米,属于下垫面和中低气层。值得注意的是,正是今年夏初,三峡大坝完成封顶高度海拔185米,在其下游与上游之间形成113米的垂直落差,对下游水汽向上游输送造成一个百米高的硬门槛,也相当于把四川盆地这个大木桶的最短木条人为加长了。

据《气象》杂志1991年7期刘学军的一篇文章表明,城市建筑物对风阻的影响可达该建筑物高度的4倍。由于三峡是一个两侧几乎完全封闭的风道,因此三峡大坝的风阻效应要比一般建筑物的风阻效应更明显,其影响高度应该超过其高度的4倍以上。也就是说,三峡大坝的出现大约减少原三峡风道通风能力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显然这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说防风林可以改变很大范围的气候(例如三北防风林,被寄予能够减少北京沙尘暴的厚望),那么也就没有任何理由忽视三峡大坝的风阻效应。笔者正是基于上述分析,认为今年重庆持续高温与今年三峡大坝提升高度有着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与此同时,三峡大坝的风阻效应,还可能产生连锁反应,以及正反馈效应。中国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西方学者说一只蝴蝶煽翅膀能够引起大洋彼岸一场风暴,都是说初始条件的小差异可以导致结果的大差异。

此外,根据人造地形气候学,随着我国沿海城市带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带的热墙效应越来越显著,对太平洋水汽向内陆地区流动和输送,造成的风阻效应也越来越增加,这也是导致今年夏季重庆等地持续高温干旱的原因之一。

二 、导致长江汛期水浅的因素

与重庆等地持续高温干旱同时发生的是长江及其支流水位在汛期持续走低,一些支流已经断流,长江水位已不能维持正常航运。目前长江三峡水量约每秒10000立方米,仅是同期平常年份水量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三峡水库已安装的14台发电机组,由于水量不足,不得不停机若干发电机组。无庸置疑,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它预示着长江流域水资源有可能进入萎缩期,无疑这将威胁到国计民生和民族生死存亡。

导致长江汛期水量急遽减少的原因包括:

1、三峡大坝的风阻效应,减少了太平洋水汽向长江上游的输送;这是因为三峡不仅是风道,同时也是太平洋水汽向重庆、四川盆地、长江上游输送的重要水汽通道。

2、我国沿海城市带的热墙效应,减少了太平洋水汽向上述内陆地区的输送量。

3、近年来,笔者曾多次撰文指出,横断山脉南北向峡谷是我国水资源的命脉,并呼吁水利部门不要在这里修建水库大坝;这是因为,印度洋水汽(包括南海水汽)正是沿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的峡谷河道向青藏高原输送,并转化成降雨、降雪和水流,这些水流主要部分经金沙江流入长江中下游(长江年流量9700亿吨,主要来自金沙江、嘉陵江、汉江、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等),一部分经澜沧江(年流量760亿吨)流回南海,一部分经怒江(700亿吨)、雅鲁藏布江(1650亿吨)流回印度洋。但是,近几年,澜沧江已经建造2座大型水库、17座中型水库,金沙江水系在建和拟建的水利工程多达数百项,这些水库大坝的出现,严重减少了印度洋和南海水汽向青藏高原的输送量。

4、印度等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印度次大陆也出现了城市带热墙效应,从而阻碍并减少了印度洋水汽穿越喜马拉雅山峡谷向青藏高原的输送量。笔者今年6月到青藏高原,发现一些高原山峰出现沙化现象,去往日喀则的路上,可见雅鲁藏布江畔的向阳山坡也出现沙化现象,表明这里的水资源已经出现萎缩情况。

5、导致形势更加严峻的是,当青藏高原获得的水汽量减少的时候,青藏高原的积雪也会随之减少;而积雪减少,又会降低青藏高原的反光率;而反光率的降低,又会增加青藏高原的温度;而青藏高原的气温增加,既进一步加剧积雪融化,又会减少青藏高原对印度洋水汽、南海水汽和西太平洋水汽的吸引力(两个地方的风压,取决于两个地方的温差);而上述两地风压的减少,又进一步降低了印度洋、南海和西太平洋水汽向青藏高原的输送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并导致青藏高原水资源逐年萎缩,而这种水资源萎缩现象还会呈现出越来越加速的趋势。

事实上,青藏高原虽然号称中国的水塔,但是这个水塔的自然运转机制却非常脆弱,一旦被人为打破平衡,例如在青藏高原水系任意大量建造水库大坝,这个天然水塔的运转机制就可能出现难以挽回甚至不可挽回的逆转,造成巨大的也是愚蠢的生态灾难,并危及到国计民生之大计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

三 、对策与药方

综上所述,今年重庆等地发生异常持续高温干旱,以及长江水位在汛期反常下降,并非偶然现象,而是人造地形对气候影响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有鉴于此,如果我国政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今后重庆等地仍然会发生持续高温干旱,长江水位仍然会在汛期下降,当然其程度可能会有波动,有的年份严重一些,有的年份会轻一些,但总的趋势是越来越严重。长此下去,有朝一日,长江也有可能与黄河一样,下游会出现断流或细流,中游、上游地区的荒漠化也会越来越严重。

如果说黄河已经死了或者半死不活,那么长江目前就已经得了重病,只有找到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我们不妨用人体来比喻,长江患的是大动脉堵塞和血压降低。所谓大动脉堵塞,是指长江水系的主要水汽通道或多或少都出现了沉积物和阻挡物;所谓血压降低,是指青藏高原对海洋水汽的吸引力下降;两者共同导致人体心脏供血不足,亦即青藏高原和长江等水系的水资源严重萎缩。

根据笔者提出的人造地形气候学及其空中南水北调原理,可以开出如下药方:

其1 、从治水的基本理念上,放弃鲧所采用的“堵”的治水办法(到处建水库大坝),改用禹的“疏”的治水办法(疏通水汽通道)。积极开展人造地形气候学及其空中南水北调的科学研究(相关内容可参阅《人造地形气候学暨中国水战略》一书网络版),进行相应的观测并积累有关数据,建立计算机理论模拟系统,从定量上深入研究人造地形对自然气候的作用机制,并逐步开展小规模实验、中规模实验,以便为上马大规模空中南水北调工程积累经验。

其2 、尽可能减少水库大坝的风阻效应,能不建的水库大坝,尽可能不建;正在建造的水库大坝,能降低高度的尽可能降低大坝高度。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大坝风阻效应具有二极管性质,即大坝对下游水汽向上游输送是一堵墙,但是对上游水汽向下游输送却是一马平川;也就是说,前者不宜建坝,而后者可以建坝。举例来说,金沙江峡谷整体上承担着印度洋(包括部分南海)水汽向北输送的通道作用,因此在金沙江的若干从南向北流动的河段上建造水库大坝,基本不会影响金沙江峡谷的水汽通道作用,这些河段包括奔子栏至乡城,石鼓至三江口,皎平渡至宜宾。

其3 、对于已建水库大坝,实施疏通水汽通道工程(例如安装大功率专用风机,向大坝上游送风,这种办法成本非常高)。或者进行“心脏搭桥手术”,即在这些大坝附近,选择适当地点人工开辟新的水汽通道,以补偿甚至增加该地的水汽输送量。

其4、冻结所有的陆路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南水北调工程下马,所余投资用于海水淡化工程;中线南水北调工程下马,因为长江中游已经无力向黄河和北京送水;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不再上马,因为西线工程几乎要在青藏高原的所有水系上建大坝,甚至是特别高的大坝,此举对青藏高原的水资源及其生态环境将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势必触发尖锐的民族冲突。

其5 、沿海城市带,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尽可能限制建筑物高度,尽可能采用反光好的城市色彩,以便降低城市带热墙效应。

其6、青藏高原地区要严格限制高能耗的工业、服务业和生活方式,尽可能采用风能和太阳能。与此同时,可以实验通过人工播撒反光材料的方法,提高青藏高原的反光率,降低青藏高原气温,增加青藏高原对海洋水汽的吸引力,在是恢复“心脏”活力的关键所在。

四 、时不我待,上述措施必须尽快论证并落实

笔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指出,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善待自然是人类的基本选择,舍此别无出路。今年重庆等地的灾难性高温干旱,以及长江水位在汛期的大幅度降低,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种、拉响了警报,中国政府和全体国民,不能再痴迷不悟、掉以轻心,盲目乐观寄希望于明年老天爷会露出笑脸,而无所作为,甚至继续沿着鲧的道路“堵”下去,其后果不堪设想。

王红旗(重构)电话51843850 信箱[email protected]
北京060901B81-4800



*****************************************

功成洪水退,帝禹定九州,
踏勘海内外,千古一图收。
《帝禹山河图》局部


作者:邢国鑫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邢国鑫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215619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