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儒释道都给我滚进来! |
 |
东海一枭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280
经验值: 24050
|
|
|
作者:东海一枭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三教辨异:怎样对待欲望?
----东海草堂读经札记
一
“欲”一词的出现相当久远,可以追溯到《诗经》的年代。这个概念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一个重要的范畴,指基于人类生理特征、生而有之的本能,含义颇为宽泛,包括色欲、食欲、财欲、权欲等含义在内,又相当于现代常用的“需要”、“利益”等。
由于对人性和天道的认知不同,在对待欲望的问题上,儒佛道三家的态度不同。
佛道都对欲望持否定的态度。老庄认为人性应像大自然那样无心无识无情无欲,没有善恶、是非、美丑、好恶、利害等观念和情感,故主张绝圣弃智忘形去欲,返璞归真复性之初,回复到槁木死灰那样的无意识状态;释家则比道家更进一步,主张彻底断欲。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只有弃绝欲望才能超出生死长流。佛经千千万,法门万万千,翻来复去都在教导人们怎样戒色断欲,去爱无缚。
儒家则对欲望持基本肯定的态度,肯定人的欲望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把欲看作是一种本之于天、根之于性(人性)的自然现象与人的本能和冲动,并认为正当合理的人欲望正是道德的“发动机”。儒家对欲望持肯定的态度。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孟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广土众民,君子欲之”。“好色,人之所欲”,“富,人之所欲”,“贵,人之所欲”。“欲贵者,人之同心也。”
《孟子•梁惠天下》中的一段话,可以代表儒家对待色欲和财欲的主流态度。齐王自承“寡人好货”,“寡人好色”。孟子都说不要紧,而且加以鼓励,爱财好呀,让老百姓也有发财机会就好;好色好呀,让全社会内无怨女,外无旷夫,这不就是施仁政了吗?孟子唯一要求齐王的是要推己及人,“与民同乐”,在自我满足的同时也考虑并满足老百姓的需要。可见孟子对待欲望的态度多么通情达理。若是后世道学先生或释道两家,恐怕就要正言厉色地规谏了。
对领导人如此,对老百姓如何?《乐记》云:“先王之制礼乐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对于好恶贪嗔,释氏主张断,《乐记》引述孔子之义则主张“平”,用礼乐来调节民众的好恶贪嗔之欲,使之合乎道德礼法,归于人道之正。从而舍恶而从善,至少贪而不违规。
欲望本乎人性,乃人生的生机活力和创造、向上的动力所在,何可绝之?只要发乎情止乎礼,何必禁之?儒家主张“节欲”和“导欲”,乃是最切合情理的办法。何以节之?概乎言之,两个方面:内以德自律,外以礼引导(礼,文物典章制度的统称)。
二
“欲望观”之异源于儒佛道人生观的不同。佛道谦退无为、避世主静、致虚守寂,有自外向内退缩收敛的特征;儒家则强调积极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成己成物,强调知不可为而为之,“立言”、“立德”、“立功”。具自内向外发动扩张的特点;而人生观的不同源于三家本体论的岐异。
道家论道,归本虚无,释氏言道,归本空寂,孔子则以“天行健”、“动而健”(《易》)为道,认为道是“剥极必复”“否极泰来”、生生不息、刚健流行的。这里的天、道、天道皆指宇宙本体。人和宇宙万物皆从本体之生生变化中得其性命,所以,人若尽心尽性,即可知天(认证天道)。
《礼记哀公问》载,鲁哀公问孔子曰∶“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对曰∶“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孔子认为,天道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根据,是生生不已、新新不断、自强不息、无始无终地永恒运行的终极本体。佛道主空主无,或寂或虚;孔子之道心物不二、体用不二,动静不二,故彻上彻下,彻内彻外,圣王并重,强调从事上修炼,其热切救世的精神便非佛道两家所能及。
儒佛道都是奇智大慧之学,极高明的真道。如果真修实悟,都是可以明心见性的。只是道虚佛寂,不切世用,若非上智利根的大雄人物,鲜有将慈悲拯救落到实处者(从个人角度,我更耽迷于道佛,若非孔孟时时提撕,或亦终逃于诗酒商贾之中当个自了汉而已,未必能奋起而枭鸣呢)
故我在《我就是圣人,圣人就是我》文中写道:“老庄之道固然清净高妙之至,但智而不仁,唯我主义,不能养人之恻隐之心和刚健之气,以之益趣养智则有余,以之安身立命则不足也。”道家守雌,以柔弱为用,不敢为天下先,虽有超逸之风,缺乏刚健之气,确然无疑。儒家虽宋儒格局狭促,明儒流弊虚浮,但他们的至大至刚之正气和浩气却是与孔孟一以贯之的。说道家“唯我”,就其实质而言,确然无疑。道家清修“独善”,不涉世务,知其不可而不为,比起儒家以天下为己任、怀抱“兼善”之志,自然有所不及。
佛家亦有此弊。“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境界不是一般中下根人所能达至,往往徒托空言。由于佛道主张绝欲无欲,对于一般未能真正明心见性的修炼者而言,其慈悲拯救便失去了内在的原动力;同时两教遗世超世,不过问现实,不干涉政治,虽云救度,针对心灵,不象儒家那样注重从民生制度方面落实仁爱。
道家闲旷超越,不为物累,却为“冥累”。这两个字为东晋僧肇所创,《高僧传》载僧肇“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乃历观经史,备尽坟籍,志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尝读老子《道德章》,乃叹曰:美则美矣,然期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我的理解是,僧肇认为老子之道“虚”过头了。可惜僧肇知老子过于玄虚,为冥所累,却不知释氏一味空寂,亦难免“空累”乎
自古有三教同一之说,张三丰认为儒释道,“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儒也者行道济世也,佛也者悟道觉世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这是自其同者而观之。自其异者而观之,则三教论道立教,各有所长,应机接人,各有侧重。佛道两家或遗世绝欲反人生(佛家)、或无欲守雌废人能(道家。《易经系辞》:“天地设位,圣人成能”),虽极高明而未能道中庸,虽致精微而未能极广大,皆有所偏。就本体论言,儒家最是全面透彻,就人生论言,儒家亦最切人切世。不为物累也不为冥累不为空累,全体大用的宇宙社会人生之大道,其唯孔子之道乎?可谓仰之弥高,钻之弥深,优中之优,真而又真,至矣尽矣,蔑以加矣。
三
此文在佛道中人看了,必不以为然,但我从佛道的根柢、本质而言,自信所论之确,起老释二氏于地下,也不能辨也。说佛教难免“空累”而反人生,是因为佛学本质毕竟空寂也。佛学有大乘小乘之异、空宗有宗之别,佛典浩如烟海,关于出世分不舍世间,有各种各样对机说法,但论其根本宗旨,皆有耽空滞寂之弊和反人生之嫌(道家耽虚,其蔽亦类似)。佛典中有很多“不舍世间,不离世间,涅盘即世间,世间即涅盘”等说法,但都改变不了佛法作为出世法的性质。佛徒如以“空而不空”、破相显性、法性真实等语为辨,亦不对应。试问,破尽法相,法性安在?有体无用,体亦成空!
大乘有“留惑润生”之说,也可视为对涅盘“空”境的一种反省和警惕,大乘佛学认为,菩萨如凭其智慧,径自取证空无三昧,就不能再随缘度化众生了,为此,菩萨宁愿自己先不成佛,不急着把“惑”和欲全部空掉,以方便度化众生故也。
2006-8-11东海一枭
震旦论坛域名:zhendanwang.com
震旦网专用 DWT:http://zyzg.blog.com.cn
作者:东海一枭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