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张朴:与芦笛先生再谈胡宗南 |
 |
张朴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6/05/26 文章: 268
经验值: 10599
|
|
|
作者:张朴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张朴:与芦笛先生再谈胡宗南
很高兴能在网上与芦笛先生讨论。
拜读完芦先生的大作,总的印象是,对张戎书中引述的诸多史料,以及由此引出的疑点,议论不多。芦先生倒是滔滔不绝讲了许多跟张戎书中内容无关的其他事。或许,这是因为,如芦先生自己所说:对这段历史不大了解吧。
我希望这场讨论还是围绕着《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提供的内容来做,以免节外生枝,搞成一锅粥。
我先引述芦先生的论点:胡长官绝无可能是共谍(红色代理人)
芦先生的论据如下:
1] 西北野战军只有2万多人,与胡宗南的20多万大军对阵,强弱如此悬殊,共军决无战胜之理,但奇怪的是,面对处于绝对压倒优势的强敌,不但毛毫不恐慌,甚至拒绝其他地区的军队来援,而且西北野战军还连战连捷,其中一个歼灭战的地点,竟然是毛在撤出延安时看中的。所有这些奇怪的疑点,都只能用“胡宗南是共谍”来解释。
2] 这是一个连锁推论: 敌强我弱,毛应该惊慌,却胸有成竹──态度反常+处于绝对劣势的共军大胜──结果反常──国军必有间谍──这间谍必然不是别人,只能是西北战场国军最高指挥官胡宗南。
3] 毛的“处变不惊,指挥若定”来自于共军高干回忆录,可靠性成问题,用来作为推理前提,实为学术大忌。即使毛真的如此,那也可以是天性使然,并不一定是态度反常。
4] 处于绝对劣势的共军大胜也无反常可言──四次反围剿不都是先例么?连蒋介石和张学良都承认共军战略战术了得,蒋介石甚至多次下令国军研究学习共军战略战术,为何凡是国军打败仗,就一定是共谍的功劳?而为何那共谍必然不会是别人,只能是西北最高军事长官胡宗南呢?
[然后芦先生下结论]:因此,似乎可以比较确凿地说,尊论无法成立。不仅如此,似乎还能确有把握地说,胡宗南绝对不可能是间谍。
针对这四段文字,我来扼要回答:
芦先生的第一段论说,大致没错。但很不全面。张戎书中有关胡宗南的内容,细致到了每一次战斗过程。比如,她引述了大量胡宗南跟军队之间的电报来往。在在说明了胡宗南不仅把他的军队调动情况全部提前告诉中共,而且把他的军队一次次故意送给中共吃掉。这就是毛泽东为什么在强敌面前能做到“处变不惊”的真实原因。
比如,芦先生忽略了最重要的证据之一:如果不是胡宗南下死命令调开刘戡的军队,毛泽东将或者被活捉,或者被打死。这也是毛泽东在“转战”陕北时唯一的一次“惊慌失措”。
我把这段内容再抄录一次,请芦先生来质疑:
六月八日,胡宗南手下的軍長劉戡帶著部隊突然出現在附近。原來,毛住地的一名小學教員逃出去向劉戡報信,說村裏有很多電臺。劉估計毛就在這裏。劉戡出其不意的到來,使毛澤東朝周恩來大發脾氣。他們爭吵著怎麼辦,往哪裏逃去。要徹底安全只能往東走,過黃河進入根據地,黃河邊停著船和汽車,日夜待命。但問題是路太遠了,他們跑不過劉戡的人馬。毛只能往西去,朝戈壁灘走。決定作出後,村裏老百姓被集中起來往相反方向「轉移」,想引開劉戡的軍隊。
那天下著大雨,山路太滑無法騎馬時,特別挑選的膀大腰圓的警衛把毛背在背上。電臺不出聲了,以防被發現。只有一架電臺在緊張地工作著,顯然是在努力要胡宗南把劉戡調開。毛在陝北時,跟胡軍中的電臺聯繫從未中斷過,管收發電報的機要人員告訴我們:「他們的行動完全掌握在我們手裏」,還說:「我們的人的身分有的直到現在也沒公開。」
劉戡真的被調走了。六月十一日晚,他就在毛的屁股後面,近到毛的警衛能聽見他的隊伍說話,能看見他們的火光。毛的警衛緊張得「頭髮都快立起來了」。正當他們準備誓死保衛毛時,毛滿面笑容地從暫住的窯洞裏出來,說敵人要退兵。果不其然,警衛們瞠目結舌地看到,劉戡的隊伍沿著山溝跑過,沒碰他們一根毫毛。
胡宗南給劉戡下了死命令:「向保安南之雙兒河集結,限十四日拂曉前補充完畢。」保安曾是毛的首府,胡聲稱「匪主力」在那裏,劉戡非得按期到達參加「圍剿」不可。結果保安又是空城一座。毛的隨從們為毛的「神機妙算」驚嘆不已。
芦先生的第二段是一个连锁推论。在这几个破折号中,最关键两句──“处于绝对劣势的共军大胜”──“结果反常”,芦先生却没有把“为什么会‘大胜’” “为什么会‘反常’”,写出来。这个“为什么”,才是张戎书中有关胡宗南部分的核心。
请芦先生针对张戎书中写到的那些战例,提出“反证”。以证明胡宗南不是故意把军队送给中共吃掉
我看到芦先生和网友又重提熊向晖的作用。我已说过:
“胡身邊的中共情報人員熊向暉不過是胡的機要祕書,不可能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下一系列具體命令,指揮軍隊調動。更何況熊本人在胡軍進入延安兩個月後就離開胡宗南,去了美國。”
再看芦先生的第三段。张戎的资料来源很广泛,不仅仅是“来自于共军高干回忆录”。芦先生所说的“可靠性成问题,用来作为推理前提,实为学术大忌”,这不是事实,纯属无的放矢。至于毛的所谓“处变不惊,指挥若定”,在书的胡宗南部分中,只是几句话。而且原因我在前面已说到,就不再重复。
芦先生的第四段,谈的是“四次反围剿”。这段历史不是像芦先生所说的那样简单。芦先生如果有兴趣,我可以把张戎写的有关内容贴上网。顺便说一句:第一、二次反围剿时,苏联间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在中共党史中是看不到的。但张戎发现了这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最后,还是那句话:如果芦先生雅兴不减,我愿与芦先生继续讨论。
作者:张朴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