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就《意淫的军团》一文对一些愚蠢的“反驳者”所做的一点小小教训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就《意淫的军团》一文对一些愚蠢的“反驳者”所做的一点小小教训   
飞虎队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565

经验值: 15810


文章标题: 就《意淫的军团》一文对一些愚蠢的“反驳者”所做的一点小小教训 (677 reads)      时间: 2006-3-25 周六, 下午9:39

作者:飞虎队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对一些愚蠢的“反驳者”所做的一点小小教训

注:下面文中包含有一些骂人话,那是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自身的方式,把那些愚蠢的“反驳者”对我的谩骂攻击原话奉还给它们,如前所叙:“把它们喷出来的狗唾液涂回它们的脸上罢了”。大家知道的:我向来是本着井水不犯河水的原则与人相处,从不主动攻击网友的,任何人只要是客客气气地跟我讨论问题,我也会对他客客气气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以十倍的恶毒加以还击,任何人要向我挑衅,只会是自取其辱。呵呵

————————————————————

今天我看到了一个所谓《<意淫的军团>的作者在意淫》的奇文,里面充斥着挂着羊头的狗肉,以及大旗做的虎皮,假装很有知识的样子,得出一些希奇古怪的结论,在此在下,一个机械,军事,历史方面的内行,不客气地就几个问题给作者教育一下:

第一点:首先这个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和我讨论所谓军队人数问题,他号称我对中国古代军队数量的质疑是糊弄群众的,又用“中国人统计军队的方法早就很完整了”来嘲讽我“史书看的非常少”,真是让我笑掉大牙。

让我们看看我的原文:

“首先古书上记载的那些军队数字都很粗略,往往都是恰好整数”

“往往只有整数没有零头”

“如古书上经常都有“持戟百万”“带甲百万”的说法,但是实际上这只是纵横家之流说客的夸张修辞手法,并不是真实事实”

“但是实际上这离要证明“四十万赵军”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看清楚没有?我的原话中并没有包括任何“中国古代有没有完整的统计军队的方法”这样的意思,而只是提出一些具体的可疑数字进行分析。

这个蠢货猴急着胡乱搜索了些“中国古代完整的统计军队的方法”就牛头不对马嘴地用这个“反驳”我,ok,ok,你是想告诉我那些“持戟百万”“带甲百万”“秦军60万”“赵军40万”的“粗略的,只有整数没有零头的,一笔带过的记载”的数字是用你的“中国古代完整的统计军队的方法”统计出来的是吗?

那样的话我也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来跟你这个蠢货争论这个愚蠢的问题了,你胜利了。

【还有一个明显的证据:秦始皇初期有一个宰相要叛乱,但是虎符拿不出来,几百个人的军队都调不动,可见中国古代对军队的组织是非常有成效的。】-----那不是什么“宰相”,是秦始皇他老妈养的面首嫪毐,这个蠢货居然愚蠢到用一个面首无权调动军队来造反这么天经地义的事情都拿来作为证据证明秦军军纪严明。

【古代的10万骑兵的战斗力是个什么概念?】----没什么稀奇,高加米拉会战时,波斯军骑兵一次就出动了四至十万,结果还是被亚历山大轻易消灭。(这是原始记录:“骑兵四万、步兵一百万、车轮上安装大刀的战车二百辆,还有一些大象,来自印度河这边的印度部队有大象约十五头。”出自《亚历山大远征记》;

而这个是经现代历史学家推算的较为符合实际的数字:“ 原作者注:一、兵力的真正数字已经不可考。尤斯丁认为是四十万步兵和十万骑兵;库蒂斯认为是四万五千骑兵和二十万步兵,而狄奥多拉斯和普鲁塔赫则都是说总数一百万。”出自《西洋世界军事史》J·F·C·富勒 )

【顺便被汉朝10万骑兵打败的匈奴骑兵残渣,横扫整个欧洲,如果欧洲人如此厉害,怎们被反覆蹂躏的不像样子?】----这个蠢货居然还在拿着这种弱智逻辑炫耀,这篇文章给你启蒙一下:http://www.boxun.com/hero/feihuduiwenji/13_1.shtml

【更荒谬的是,作者举了淮海战争的情况说明9个农民才能养一个军人】----你不长脑子没办法,但是至少应该长眼睛,把淮海战役拿来做比的不是我,那是我引用的《复活的军团》的内容,如果你觉得不对,你应该去找《复活的军团》编导理论。如果他们比较得对,那么他们“最后都没有向我们说明秦军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他们比较得不对,那么说明是他们水平有问题,没有常识,而不是我,因为我本来就是要抓他们的把柄。懂了吗?你这个蠢货。

【战国时期的军民编制是混编的】----哦,感情你还是知道那是军民混编嘛。不难看出秦军队在组织上水平很差,几乎就是临时征召全体人民当兵的乌合之众,这种武装老百姓和亚历山大的那些严明的职业军队打不是找死吗?作者还特别欣赏这种“军民编制”,简直是笑破亚历山大的肚皮,现代人连2-3000年前古人智慧都不如,还好意思来和我叫板,简直是丢人!

(注:我写这段话的时候,虽然已经研究过先秦的历史,后来又仔细研究了一下,果然和我原先想的一样,秦军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乌合到像我这样的一个普通军事爱好者都能一眼扫出问题来,这个作者还居然拿来当宝贝,真是和张宗昌有的一比)

第二点: 此文作者自以为自己看了两天冶炼中专教科书就敢在这里挂羊头卖狗肉,首先他看不到gtdgtd(laminin)一直不敢回答我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他敢不敢把秦青铜剑出土的【原件】拿出来,找国际上公认的权威学术机构或外国的著名大学,找权威人士,作一个公开测定,这才有起码的公信度!

1. 首先:他关于锡的配比问题,他是怎么诡辩的?拿什么县级博物馆,一个文史单位的所谓“自学成材”的“青铜文物复制专家”根据“复制品”胡编乱造的什么“实验研究测定”来炫耀。那我要请教:请问作者是如何知道古代的铜原料就是纯铜?

而他那个根据“复制品”实验测定的所谓“百分之二十几锡含量”的青铜剑早就已经远远超过了10%的最佳机械性能临界点,也远远超过了锡含量20%的强度临界点。已经是垃圾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而且我就不相信古代的人几百年就一点没有研究过锡-铜比例问题】----古人当然不会想不到,只是你太蠢。古人当然试验了各种锡-铜比例,这个在我引用的《考工记》中已经说得很清楚:“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但是他们仍然只能用那个高锡配比来铸造尖锐兵器,原因很简单,我以前已经详细解释过了:因为铸造锡青铜的硬度是随着锡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的,锡含量少了,剑的硬度就不够,在20%锡含量之下,铸造锡青铜的硬度只有HB80,连HB100都达不到,这么软的铸造锡青铜剑拿来根本就没法用,只有达到一定含量(超过20%)硬度才能有所增加,但是强度和韧性却又大大下降。(《复活的军团》中自己也是这样解释过的: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

不过两害相较取其轻,宁可用含锡量高于20%的硬度高但是较脆的铸造锡青铜剑也比硬度只有HB80的很软的那种锡含量20%以下锡青铜管用,因为长长的秦剑是用来刺击的(而不是你这个蠢货自以为是地认为是用来“砍”的),而先秦时大量装备的只是薄薄的皮甲,对于这种防护,含锡量高于20%的硬度高但是较脆的铸造锡青铜剑可以适用了,至少能够捅上一下。所以他们不得不使用这个高锡配比。

只有西方那种10%锡含量的锻打锡青铜才能够将硬度和强度都同时大大提高。而中国古代就是因为锻打技术不过关,所以不管是青铜还是铁器,都习惯于使用铸造方式。

当然,要想让你这种蠢货能够理解这些金属材料学的基本常识实在是太困难了。

《考工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关于手工业技术的国家规范(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0%83%E5%B7%A5%E8%AE%B0),居然被这个蠢货不屑一顾,认为不足为凭,认为先秦工匠如果遵循这个标准造剑那就是“傻”“疯了”,你那猪脑袋知道什么叫“国家规范”吗?是秦朝工匠们疯了呢?还是你疯了?

请教你这个纸上谈兵的冶炼中专生给我们解释解释什么叫“国家规范”?翻你的“周礼教科书”去吧!哈哈哈哈!

老子实在是懒得再跟你这种蠢货多废话,直接把教科书上的【铸造铜锡合金的含锡量与力学性能的关系图】贴给你看:

http://pic.tiexue.net/pics/2005_12_11_24372_924372.jpg

【还有一个例子:
“在清理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的第11过洞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把“记忆合金剑”。这把青铜剑被一尊重达150公斤的陶俑压弯了,其弯曲程度超过了45度,当人们移开陶俑之后,令人惊诧的奇迹出现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这个蠢货居然还拿着这种小报花边新闻来当证据,呵呵,这篇文章给你科普一下:http://www.4277.com/forum/topic.asp?TOPIC_ID=258812&FORUM_ID=86&CAT_ID=19

作者屡次以自己低下(甚至是比动物还差一点的)智力来思考问题,我觉得很有点意思,我们现在讨论的是现代才从秦兵马俑里发掘出来的秦青铜剑的质量和长度,在司马迁写《史记》那个年代(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秦兵马俑已经掩埋了一百多年了,直到两千多年后才被现代的人挖掘出来做研究,秦剑有多长,质量如何,请问是手头有这古剑的现代人清楚还是司马迁清楚?难道司马迁在现代的人考古发掘出秦兵马俑之前就已经把秦兵马俑和秦始皇陵挖开找出那把剑量量记下了?

【怎么说秦朝不懂锻造?怎么说秦朝不懂合金的比例?】----我从来没有说过“秦朝不懂锻造”“秦朝不懂合金的比例”这样的话,相反我的意思很清楚,是指他们锻造技术不过关,不成熟,只好长期使用铸造青铜剑。而且还是我列出了他们那一整套铜锡合金的配比方案(不知道你那眼睛怎么长的,总能看到我没有说过的话,却看不到我真正说过的话),只不过那是落后的方法。

第三点:标准化问题:

这个问题不管你怎么辨都是输。

我的原文:“他们之所以制造得一摸一样,原因很简单:只不过是因为他们都是用一个模子成批铸造的原因,当然一摸一样。”

【首先我请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子,居然能够生产出4万支箭头而没有太大的误差?】----难道你这个蠢货认为用同样的模子都不能够“生产出4万支箭头而没有太大的误差”,那你还要怎么生产?用车床加工吗?那你要用锻打的方法就更难以生产出“没有太大的误差”“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的箭头,哪怕仅仅只是两只箭头你都很难把它锻打得很相似“没有太大的误差”“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更何况是“4万支箭头”。

【或者我们的考古工作者中了什么头彩,居然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发现的武器使用的是同一个模子,如果作者说这些是挑出来的,那么也不可能挑上万支吧?】----这家伙的脑袋不知道怎么长的,箭是用模子铸造的,模子又是怎么制造出来的?还不是用先前铸造的箭头再翻一遍模翻出来的吗,当然还是跟原来的模子一摸一样。

这么简单的道理我简直没有耐心再给这蠢货讲解下去。

退一万步说,我先不嘲笑作者的强词夺理。就按照他说的来:【箭头是不是就是一个不需要和别的机械配合使用的东西?很不幸,不是,为何,因为你后来承认秦朝的弩机是有瞄准机具的,瞄准机具必须要和相同重量,尺寸的箭配合才有意义吧?否则重量不一的箭弄出来,打仗的时候每次射击都要根据经验重新调整一下瞄具?再退一万步说,如果说秦朝的弓箭手经验丰富,临战前可以挑选相同重量的箭头,校对一番,那弩弓上还费半天劲装瞄准机具做什么?直接找个棍子比一下岂不是更简单更快更好调整?瞄准具之所以存在,我看还有有一个标准才有意义吧?】

真是聪明啊!你居然还知道“瞄准机具必须要和相同重量,尺寸的箭配合才有意义吧”,可是你这个蠢货又忘了:箭矢并不是只有箭头一个部分,难道你认为箭矢的重量都在你那个“标准化”的箭头身上吗?恰恰相反,箭矢的重量绝大部分都集中在长长的箭杆(包括羽翼)上,因为箭矢的重心在箭杆的大约五分之二处(《考工记》:二在前,三在后),你不会愚蠢到以为用木头手工削制的箭杆和手工绑定的尾翼也可以象你那个用模子铸造的箭头一样“标准化”生产到“没有太大的误差”“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吧。

【我看标准化箭头尺寸,重量是任何一个稍微打仗的原始人都会去做的事情】----ok,ok,你这可就又扇了《复活的军团》编导的一个耳光,因为他们吹嘘的是“秦人就远远地超越了自己的时代”,这下好了,这下就没什么可吹的了。所以这点我可以同意你,呵呵。

【瞄准具之所以存在,我看还有有一个标准才有意义吧】----你以为那些粗糙的原始玩意真能精确到什么程度是吧?能瞄个大概就不错了。

【特别是青铜弩机,模铸精细,小小的栓塞也可以互换,表现了规范、划一的特点】-----这是《复活的军团》上的原话“但对于大多数古代兵器来说,互换性要求的精确度并不很高”(所以就没什么稀罕的),代答。

最后一点:这个作者还愚蠢地自以为是地认为我是武器唯胜论者,明明我《意淫的军团》一文中用了整整两节来讲战略战术的问题,前面叙述兵器质量只是个铺垫,这蠢货又失明了:

“13。关于战术战略问题,这个简单说一下,并不是象很多阿Q无知地想象的那样,西方打仗只会面对面地决战,而不懂得谋略战术,实际上从《亚历山大远征记》恺撒《高卢战记》《内战记》希罗多德《历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李维《罗马史》塔西陀《编年史》等史书中的记载可以看出:西方使用诱敌,埋伏,火攻,夜袭,突击侧翼,夹击,包围,迂回等等战略战术手段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而且西亚等国比中国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技巧早得多,如亚述帝国,赫梯帝国。

中国也是到了战国时期才开始逐渐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奇谋诈术的作战手段,春秋时仍然是讲究和流行贵族式的“堂堂之阵”的正面决斗(当然我个人认为这并不一定是坏事,至少对于本民族打内战来说)。

而亚历山大的战略水平显然非常高明,毫不逊色于历史上任何军事家,只会远远高于他们。他远征波斯刚进入小亚细亚的时候,连打了好几个大胜仗,但是他却并没有头脑发热,轻率地继续进攻波斯本土,而是非常冷静地沿着地中海岸一路摧毁波斯帝国的海军基地和港口,消除后顾之忧,并迂回先攻取埃及,运用高超的外交手段“和平解放”了埃及,兵不血刃地取得了一个大后方和粮草基地,如此花费了足够的耐心消除了所有的后顾隐患,才放手大举进攻波斯本土,一战而灭波斯主力。

他平希腊,取埃及,灭波斯,剿西徐亚人,征印度,每次战役战斗都安排计划得恰到好处,调度得当,从未一败(是真正的百战百胜,不像中国的“名将”总是有失败的时候)。

亚历山大的军事战略水平只会远远高于中国的任何一个军事家。

而他非凡的人格魅力,统帅才能,在中国历史上,也许只有唐太宗李世民才能够相比吧(这或许也是中国历史上我唯一敬仰的一个人。)

如果当年亚历山大能够放弃攻取炎热潮湿,蛇虫肆虐的印度丛林,转而向东进发,以阿富汗为根据地,逐步攻取占据西域等地,进而又利用这些在当时还水草丰茂没有沙化,非常繁荣富裕的地区作为基地,最后顺着河西走廊,长驱直入,一举而降服当时还羽翼未丰的秦王国,那么我想,在面对秦国多年的威胁下,又加上亚历山大高尚仁厚的人格魅力感召和高超的外交能力,懂得“远交近攻”的东方六国,一定会与他里应外合,左右夹击,联手一起攻破秦国,这样,不仅先进的希腊文化,科学技术,和早期的民主自由思想能够得以传播到中国,使得此后两千年中国人都能够受惠于此,而且也可避免于后来被暴秦奴役,以及被外儒内法“君君臣臣”的专制哲学荼毒的命运吧。这是多么令人遐思的美景啊。

14。关于《孙子兵法》,也简单说一下,不可否认,《孙子兵法》中确实是有很多很深刻很高明的哲理和军事原则,但是《孙子兵法》中很大部分内容只是肤浅简单的普通战斗技巧和常识,如什么“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半济而击之”“众树动者,来也”“鸟起者,伏也”之类的,并没有什么高深的。

而那些军事哲理的部分,也充斥着很大部分的文学修辞,废话太多,这就大大减少了其技术含量。

而关于军事原则的那些哲理叙述,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也会发现:往往都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往往都是些空泛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大道理。

确实,我们可以注意到:中国史书上记载的战争中,往往观点对立的将领之间在争论时,都会引用兵书上特别是《孙子兵法》的教条来作为依据,经常出现的争论有:是速战还是坚壁打持久战等情况。但是可笑的是,不管争执双方观点如何对立,但是他们引述兵书上的教条来作为依据都能够说得振振有词,都能够说得很有道理,都能够自圆其说。

但是结果只有一个,不管败了或者胜了,原先押对了赌注的那一方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对于兵书教条的正确诠释。押错了赌注的一方,不管他原来引用的兵书教条是如何能够自圆其说,都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是错误的了。

所以说,这个《孙子兵法》不能够太信以为真了,它那些军事哲理太空泛太脱离实际了。我认为恰恰是西方那种讲究实际的,通过把军事原则融会贯通在具体战例中现身说法地讲解的兵书,才是真正科学合理的,才是真正有军事价值的。如恺撒《高卢战记》。

而且,古代西方也并不是没有哲理式的,系统化的兵书,如古罗马弗龙蒂努斯著的《谋略》,可能哲理性并不逊于《孙子兵法》。

总之,我认为,《孙子兵法》的军事意义远远小于它的哲学意义,而它的哲学意义又远远小于它的文学意义。我们把当作一篇散文小品看就可以了。”

【连秦朝装备都不如的蒙古人】----这个家伙不仅愚蠢透顶,还连一点基本的历史常识都没有,蒙古人已经在用锻造铁兵器铁鳞甲了,高效力反曲复合弓,多达数十万的大量轻重骑兵,重力抛石机,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攻城武器,居然连你拿着铸造青铜兵器,青铜戈,穿着皮甲,用落后的,早就被同一时期其他国家淘汰了的战车作战的秦军“装备都不如”,面对这么愚蠢无知的人,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结果就是秦朝打的数十年不敢牧马于边疆的这么一些简陋的民兵,1-2百年后居然打的先进装备的罗马帝国向他们进贡。请问这是罗马人疯了还是你疯了?】-----好家伙,秦朝靠着修筑长城才勉强挡住匈奴骑兵的攻势(公元前215年 秦始皇三十二年 秦北击匈奴),而仅仅才过了15年的时间,灭秦的刘邦就差点被匈奴抓了俘虏(公元前200年 汉高帝七年 汉、匈平城白登之战),而这个蠢货居然不管三七二十一又愚蠢到拿贾谊的八股式的政论文里一句“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的文学修辞来当证据证明秦军的强大。

秦北击匈奴是公元前215年,而匈人(实际上跟“匈奴人”根本不是一回事)直到公元374年才开始进入欧洲,而且还没有与罗马帝国接触,仅仅只接触到日耳曼人。而直到公元441年,阿提拉才开始向东罗马帝国(注意是东罗马,我相信你这个蠢货加历史白痴是分不清东罗马西罗马的)发起进攻,但是仅仅过了十年,他就在沙隆大战中被西罗马和哥特联军击败,几年后他就死了,他死之后,整个匈人帝国就崩溃了,自此销声匿迹。

然而在你这个蠢货看来,这居然是“秦朝打的数十年不敢牧马于边疆的这么一些简陋的民兵,1-2百年后居然打的先进装备的罗马帝国向他们进贡。”?请问这是罗马人疯了还是你疯了?

“1-2百年后”?公元前215年秦北击匈奴“1-2百年后”是什么时代?是罗马最强盛的时代,是恺撒,西庇阿,屋大维等人征服高卢,不列颠,灭迦太基,征服小亚细亚,灭埃及,征日耳曼人,征帕提亚人,把罗马的疆域扩大到人类史上空前广大的时代!这居然成了“秦朝打的数十年不敢牧马于边疆的这么一些简陋的民兵,1-2百年后居然打的先进装备的罗马帝国向他们进贡。”?请问这是罗马人疯了还是你疯了?

【你说的那个什么罗马军队最多也就5万人那是胡扯】----我什么时候说了“罗马军队最多也就5万人”这样的话?相反我明明说的是“而罗马兵力最盛时也不止几十万,前后三雄内战时期全国总兵力也是一百多万(当时除了正规的罗马军团之外,还有同等数量的辅助军团),后来屋大维结束内战统一罗马才把军队裁减到了几十万人”

你那眼睛真的应该早点到兽医站去治治了。

【如果临战只能发三发箭,带五十支箭做什么?】----照你的意思那弓箭手每次出征只参加一次战斗是吧?他不带够五十支只带三支,然后每次遇敌射完三支别人继续前进弓箭手却千里迢迢回后方去再取三支箭是吧?这个蠢货真是蠢到家了。

临敌不过三发这是古代兵书上对实战状态的总结,你不服找他们去理论。

这个作者利用支言片语来推断整个军队真是太可笑了,所以我也利用相同的方法来治治他。

【最简单的,敌人排阵在两百米外向秦军冲锋,秦军弓箭手每射一箭就转移,转移的时候抽箭,然后回头拉弦再射,怎么可能才有一发或者两发?】----那是你的智力范围,赛马的冲刺速度在头一千米之内可以达到每秒接近二十米,我就打个折吧,把战场上战马的冲锋速度折算为每秒十五米,两百米的距离十三秒就冲到面前了。而弩不像弓,蹲下张弦就要几十秒,接着又要上箭,瞄准,抠扳机,一分钟能不能射出一发都是个问题,就算你事先上好弦装好箭,摆好姿势瞄准了等着别人来冲锋,你能临敌一发就算是很不错的了。你个蠢货,还等着你“每射一箭就转移,转移的时候抽箭,然后回头拉弦再射”,人家在以每秒十五米的速度前冲,你还一边走几步一边停下来回头花上几十秒甚至几分钟的时间蹲下张弦安箭瞄准抠扳机?呵呵,真够蠢的,你胡说八道之前哪怕也学学最基本的小学算术嘛。

我上网这么多年都很少见到象这么蠢的东西。

【如果敌人重骑从右翼过来,战车完全可以避开(千万别告诉我你想像战车的马是面对着敌人重骑的)。】----可以,完全可以,除非古代那些军事统帅都象你这么蠢一开始布阵时就把战车屁股朝着敌人布置,准备等着敌人一冲锋就往回跑,不然他们战车头朝着前方敌人冲过来的时候哪还有时间和空间转弯。可惜没有谁像你这蠢货这么干过。

【战车,骑兵完全可以用“射-跑”战术不停地射箭】----可以,完全可以,不过不要忘了,马其顿军也有大量的马弓手(不是都使用标枪,详见《亚历山大远征记》),你就一边跑一边回头射嘛,我一边追一边射,我们看谁射得过谁。

这样的实际战斗往往不是你弱智的幻想中的: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一方面秦军低劣的臂张弩轻骑兵(秦骑兵不可能在马上使用蹶张弩我已经在《意淫的军团》中详尽分析过了)和“弩兵和战车”(“弩弓装在战车上”)随心所欲地围着马其顿军不停地“流动”,绕圈,“流动过程中不停地放箭”,然后速度慢得多的步兵还能够徒步跟着“负责保卫”“随之而动”,“骑兵负责向后包抄,从背后射箭”,“整个部队对敌军整个方针做圆周运动”;而另外一方,马其顿军同样大量的步弓手,马弓手,投枪手,投石手,弩手,负责冲锋的长矛重骑兵,就傻傻地站在原地,“在那里囤着”,靠几个长矛在那里抵着。只有你这样的蠢货才会幻想出这种天马行空的战斗情况。呵呵

如果你要和我讨论任何秦军战术,恐怕首先要记住秦军军事最重要的原则是在近战之前能够射出足够多得弓箭杀伤马其顿军,可惜,那只是存在你的幻想之中。

顺便看了一下你的其他评论,完全可以见你只是随便一看,毫无琢磨,以后就不要在那里瞎评论了。

————————————————————————

无耻兼无知的none

呵呵。。。如果说noneX上一篇文章不过暴露它的无知以外,这一篇这是完美地诠释了它的天性----无耻。不是一般的无耻,而是彻头彻尾的寡廉鲜耻(X本性)。。。

本来我的文中白纸黑字地写的是“连接黄河和长江的秘密河道”,这个愚蠢的noneX找不到一条象京杭大运河那样直接“连接黄河和长江的秘密河道”,只好虚张声势地来一句“哪怕稍微有一点点天朝历史常识的人都不会不知道的荷水和鸿沟。。。荷水没听说过“鸿沟”总听说过吧”。

呵呵,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这个“荷水”和“鸿沟”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就先虚张声势地拿来抵挡一下。

还是让我来告诉你这个蠢货吧:鸿沟只是中国战国时魏惠王开凿的连结黄河与淮河的运河,荷水只是公元前482年吴国夫差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和定陶县东北之间凿开一条小水道而已,这离我要求的直接“连接黄河和长江的秘密河道”还差了十万八千里,明白了吗?你这个蠢货。

。。。苍天啊。。。这个世界上哪怕稍微有一点点天朝历史常识的人都不会不知道荷水和鸿沟。。。荷水没听说过“鸿沟”总听说过吧!。。。在noneX这个蠢货那里就变成了直接连接黄河和长江的河道,你扪心自问,俺称你“历史知识中下”----通俗点说就是无知,有何不妥?!

你说你这么一个无知无识,连基本常识都不懂,藏头漏尾的宵小之辈不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补充补充这些最基本的历史常识,还居然恬不知耻地在网上发帖,毫不掩饰地曝露自己的无知,还居然敢一下堆那么多垃圾污染环境。。。真是做X做久了,连羞耻为何物都不知道了。

呵呵。。。但是,无耻之人有无耻之人的办法,就是两个字---“耍赖”,厚着脸皮东拉西扯,不承认以前说过的话,这样做只需要不要脸就行了---反正不要脸不正是你的生存方式吗?你毫无损失---脸都不要了,还有什么好损失的呢?你说是8?

而我的第一篇文中又写道

“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们在吹这个牛皮的时候“从帝国的都城咸阳上船,就可以直达广州”

“牛皮”,现代汉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上解释得很清楚:说大话。高级汉语大词典上也解释得很清楚∶指虚套的话。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多余的解释了,这两个解释中没有任何一个解释包含有“不可能做到的事”这样的内容,仅仅只是指有所夸大的言辞而已。

俺这么翻译或者说理解这句话不知道有没有人认为有什么不妥,如果有,请举手。。。谢谢。。

所以,说“从帝国的都城咸阳上船,就可以直达广州”是吹牛皮没有任何不对的。

当然,按照noneX这种反常而无耻的X来理解是“说一些不可能做到的事”,那也随它的便了。

但是即使就按照这个蠢货的反常而无耻的意思来解释吧,“从帝国的都城咸阳上船,就可以直达广州”也仍然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啊,因为noneX的X眼睛显然没有看到这句话里还有“直达”两个字,什么叫“直达”你那X脑袋能够理解吗?

“先顺着渭河到黄河,再顺着黄河走好几千里路,到中下游的某个地方,顺着某条不知名的“连通长江和黄河”的秘密河道走几千里路进入长江,然后再顺着长江逆流而上好几千里路,进入湘江,再顺着湘江逆流而上一千六百多里路(湘江全长817公里),然后通过灵渠进入漓江,最后才能顺着桂江水域又走上一千多里路到达广州。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迂回好几个南辕北辙的总共几万里的大弯路”----这段路有“直达”的航班吗?

你精神分裂吗?

我的第一篇文中又写道“也许中国的“考古学家”又发现了一条我们以前不知道的连接黄河和长江的秘密河道吧(春秋时开凿的邗沟也只达到江苏淮安一带)。

但是即使是这样”----

应该说,只要是具有人的智力和阅读理解力的(那怕是个弱智,当然,X除外)都能够看明白:我“根本没有否认说“秦朝时“长江和黄河已经沟通””的可能性”。

先前,none这个蠢X在根本就没看懂的情况下就猴急着搜索了一大通牛头不对马嘴的资料来“反驳”我,闭着眼睛瞎咬一通,呵呵

但是,在俺指出其“智力低下”--通俗点说就是愚蠢之后,这个无知之徒终于又向各位观众展现了更加体现其本性的品质,不仅不对先前的愚蠢乱咬认错,在其第二篇熊文中立马改口,把由于它的智力低下而搞错了撕咬对象的““秦朝时“长江和黄河已经沟通””的可能性”的议题又转换为““吹牛皮”就是说一些不可能做到的事”,而且又一次愚蠢地搞错了意义。

写过的东西白纸黑字转眼就不认账,食言而肥,说你无耻没冤枉你8?

至于你说到

“你不会不知道京杭大运河本身就是“在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之间,然后又在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间接地辗转连接”8?。。。。”

苍天啊。。。。俺现在开始理解一点点你脑袋里的东东了,难道你认为基本上绝大部分河段都是直线贯通的京杭大运河(除了在山东和河北交界处有一个较大的拐弯)跟你那些七弯八拐,三百六十度各个方向各自延伸交叉“连接”的小河渠,“支流”,是一回事吗?

呵呵。。。算了,俺不对你弹琴了,自己回去看看书再上网发贴8,ok? 至少当荷水和鸿沟不再是直接“连接黄河和长江的”,直线贯通的京杭大运河不再是跟那些七弯八拐,三百六十度各个方向各自延伸交叉“连接”的小河渠,“支流”一回事,space-like不是量子力学概念,你对相对论理解不是和爱因斯坦不相上下的时候再出来现眼,ok?

附上大运河简介,免得说俺责而不教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建、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夺中原霸主地位,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纪初隋朝统一全国后,建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淮阴)约1000公里长的“通洛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第三次是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

京杭大运河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

(1)通惠河:北京市区至通县,连接温榆河、昆明湖、白河,并加以疏通而成;

(2)北运河:通县至天津市,通县至天津市,利用潮白河的下游挖成;

(3)南运河:天津至临清,利用卫河的下游挖成;

(4)鲁运河:临清至台儿庄,利用汶水、泗水的水源,沿途经东平湖、南阳湖、昭阳湖、微山湖等天然湖泊;

(5)中运河:台儿庄至清江;

(6)里运河:清江至扬州,入长江;

(7)江南运河:镇江至杭州。

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http://www.huaxia.com/ly/shls/he/dyh.html

————————————————————————————————

愚蠢的none

呵呵,看看none这个蠢货东拉西扯地扯了半天,我还以为它找到什么法宝了呢。

首先我根本没有否认说“秦朝时“长江和黄河已经沟通””的可能性,我想说明的只是“从帝国的都城咸阳上船,就可以直达广州”的做法是多此一举。

看看none这个蠢货连我的基本意思都没看明白就猴急着胡乱搜索了一大通牛头不对马嘴的资料来“反驳”我,呵呵,结果搞了半天它也没能找到一条京杭大运河那样直接连通黄河和长江的水道,而是通过若干小水道,小运河,支流,沟渠,在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之间,然后又在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间接地辗转连接,这不是比我原文说的通过某条不知名的秘密河道直接连通长江黄河还更麻烦,更迂回弯曲得多了吗?

呵呵,照none这个蠢货的意思,那中国古代跟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说是“连通”的,因为反正总会有很多条小路,小河,海水,间接地连在一起。

而且这些沟渠,小支流,小运河,不正是在中下游通过淮河流域将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间接连通的么?那不正合我的意思了。

我说我从咸阳走陆路到襄阳,或者顺渭河黄河出关,走陆路到襄阳,再从襄阳顺水道到辗转到广州,也比你“先顺着渭河到黄河,再顺着黄河走好几千里路,到中下游的某个地方,顺着某条不知名的“连通长江和黄河”的秘密河道走几千里路进入长江,然后再顺着长江逆流而上好几千里路,进入湘江,再顺着湘江逆流而上一千六百多里路(湘江全长817公里),然后通过灵渠进入漓江,最后才能顺着桂江水域又走上一千多里路到达广州。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迂回好几个南辕北辙的总共几万里的大弯路。”省事得多,不管是旅行还是运输。

而none这个蠢货就偏要抬杠说“为什么“你宁愿走陆路 ”,别的人就不可能“从帝国的都城咸阳上船,就可以直达广州”? ”

ok,那你就“从帝国的都城咸阳上船,就可以直达广州”吧,你喜欢绕多少圈子你就绕吧,呵呵

这个蠢货拿这些牛头不对马嘴的东西来“反驳”我不是正好支持了我的观点么?

真没见过像你这样智力水平低下得惊人还这么自以为是得可笑的家伙呢。

——————————————————————————————
(注:与芦笛无关)

哈哈,芦笛你那天说你看到“勾践剑上似乎有锻打痕迹”

勾践剑是铸造青铜剑,这是个简单明白得不能再简单明白的常识了,不过你那天说你看到“勾践剑上似乎有锻打痕迹”,我虽然知道那是捕风捉影的说法,但是不想扫你的兴,所以就随口解释说是“上面的痕迹大概是无意敲打上的吧”,你后来也不开腔了,没给我解释一下你是在哪看到的“勾践剑上似乎有锻打痕迹”。

结果现在你随口说一句你看到“勾践剑上似乎有锻打痕迹”成了一个重要的证据了,外坛居然有个蠢货拿这个来做为反驳我的依据了,哈哈哈,你可连累得我不轻啊。

看看这些蠢货似是而非的这些“反驳”,真是令人喷饭:

“元狩之战,出动了骑兵10万人,还有数十万步兵。这数十万步兵不是如
作者说的“绝大部分都是随军运送辎重的民夫” ,而是真正的主力,”----我的原话是“剩下的几十万步卒绝大部分都是随军运送辎重的民夫”,这是史记上的原话“步兵转者蹱军四十万”,不要告诉我看不懂这句话啊。原来那些“转者蹱军”没参加战斗的步兵不是“运送辎重”的,而是“真正的主力”,那十万参战的骑兵倒是偏师了?呵呵。

“司马迁写的是几十年前的事”----秦统一时是公元前221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写《史记》,嗯,原来这是“写的是几十年前的事”,这家伙的大脑计算能力比电脑还强。

“一个军团仅有万人。作者非要把他们说成是“百万大军” ,不得不编些还有
“数量的辅助军团” 。”----嗯,原来罗马帝国只有一个军团,而且那些“辅助军团”还是我
“不得不编”出来的,哈哈哈

“当然他也没有罗马铜含锡量的文献数据”---呵呵,这是从出土的青铜文物测量出来的啊

“在秦帝国所有出土的箭簇都是同种类型的三角型,其三个锋面的大小之差仅是一二毫米,这说明秦国制造兵器一定有某种“标准化”
的规范”----搞了半天他都没有搞清楚“标准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我也白解释了。再不就是根本没看我写了什么就上来
胡扯一通

“温泉关的勇士大概是三百人吧?”---只有你这样的傻瓜才会真以为只有三百人。

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把长平之战和淮海战役拿来相比的不是我的话,那是我引用的《复活的军团》的解说词,我只是说“这是《复活的军团》中自己也承认”的,真搞不懂这些人眼睛长到哪里去了?

就算你真的不懂,那你先调查了再发言嘛。

芦笛你以前说中国人“惊天动地的愚蠢”,看来是有道理的。

“得了失心疯,你就很难跟他讲理了”

最后我提个意见,我也不知道是这里的谁,还专门要躲到外坛去“反驳”我,你有什么问题你就在这里提出来嘛,我们光明正大地讨论,我都可以一条一条回答你,你在这里不敢说,却躲到外面去骂我,太龌龊了一点吧。

——————————————————————
http://www.hjclub.com/Showtopic.asp?ID=2578847

作者:飞虎队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飞虎队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64261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