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广州日报”报道:读书高投入零回报 新"读书无用论"抬头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广州日报”报道:读书高投入零回报 新"读书无用论"抬头   
若水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4/30
文章: 130

经验值: 2008


文章标题: 转“广州日报”报道:读书高投入零回报 新"读书无用论"抬头 (625 reads)      时间: 2006-3-12 周日, 下午6:30

作者:若水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edu.dayoo.com 2006年3月8日 09:57:22 来源: 广州日报

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重视做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昨天,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欣慰地说

,政府重视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是对整个教育行业的支持。

鲍义志说,供养一个大学本科生毕业需要4万~6万元,是一个农民35年纯收入的总和,但“毕业等于失业”的就业形势使很多毕业生和家长看不到巨额回报的希望,“读书无用论

”在贫困家庭,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重新抬头,中学辍学率不断攀升。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基础教育也要面临危机。

1个本科生4年学费是1个贫困农民35年纯收入 就业形势却使很多家庭陷入高投入零回报困境

据鲍义志介绍,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就是收费的大幅度上涨,从1994年至今我国大学生学费从每年几百元升至每年5000元~8000元,学费猛长了约20倍,

而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倍,学费涨幅远远超过了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学费上涨的直接后果是:加大了贫困大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有政协委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一个本科生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

35年的纯收入。”

根据抽样调查显示,甘肃省由于教育因素返贫的农户,占返贫总数50%。据报道,在普遍实行两个孩子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村地区,昂贵的教育支出,已经迫使一些农民不得不

做出人生最为艰难的抉择———“保一个孩子上学,强迫另一个辍学”。

据鲍义志介绍,高校扩招以来,扩招的生源农村占了大多数,这意味着农民已成为高等教育投入的主体,农民为高教改革付出了更多的成本!“孩子书读得越多,家庭经济状

况就越差;供养大学生越多,其家庭就越贫困,这种高投入、无回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大增加了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难度。”鲍义志说。

就业率低大学生毕业直通车:回家

与读大学高投入相对应的是,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尤甚。北大的一项调查还显示,父亲为公务员的毕业生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子弟高出14个百

分点。有人甚至戏言,农村大学生就业的直通车就是“回村”。“有相当部分的农村大学生毕业后以打短工谋生,有的甚至加入到农民工队伍干着简单繁重的体力活或者在饭馆当服务

员。”鲍义志介绍说。

对于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事情,有政协委员还举出北大才子武小锋的例子。6年前,武小锋以辽宁省普兰店市高考理科状元的身份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部,但5年寒窗下来,却谋

不到一个维持生存的工作。今年1月份,武小锋只好在老家靠卖糖葫芦为生。和很多农村大学生一样,武小锋同样是村里父老乡亲的骄傲,也被寄予厚望,很多村民甚至以为他可

以到国务院工作。

家人绝望倾家荡产毕业却成待业一族

而值得注意的另一点是,因为家庭困难,农村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似乎是唯一的选择,因为贫穷的父母无法支持他继续攻读研究生。共青团中央大学生就业培训“彩虹工程”

办公室主任郭松分析说,农村大学生就业更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边有观念上的原因,根据我的经验,他们中大部分不愿意回到农村,而且对薪水的期望值也很高,这可能与

他们贫困的家庭急需“投资回报”有关。

鲍义志说,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毕业后回到农村的大学生成了困难群体。这部分年轻人年龄大都在25岁~30岁之间,经济上难以自主,就了业,也成不了家,大部分人表现得悲

观绝望。在青海省一个县,为了解决多年积压的毕业生问题,县政府四处筹措资金,临时从待业大学生中聘用了一些教师、医务人员、城市协管员等。但这并非长久之计,由于工

资实在太低(250/月),大多数人辞职了事。还有一部分毕业生为求生计外出打工,结果很多人因找不到工作,无法生存又返回家里,反复多次,使原本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其中还有部分毕业生长期流浪在外,居无定所,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现状与原因

根据省教育厅最新统计数据,珠三角地区仍是吸纳应届毕业生的最热门地区。虽然离开珠三角工作的学生人数有所增加,但真正到县级以下基层工作的仍然很少。据统计,

2004年全省16万多毕业生,只有1万多人奔赴省内县以下的基层工作,2万多学子去了经济欠发达地区,564人远走西部。就业的地域观念在毕业生心中仍然根深蒂固。

据悉,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13万人,是2001年104万的近4倍。在广东,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万,再加上约10万名外省毕业生,估计今年在广东就业

的毕业生要达到30万。从去年11月开始,无论炎炎烈日还是滂沱大雨,各类招聘会上都挤满了求职的大学生,激烈的竞争让尚未进入社会的毕业生们已经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

在2006年2月华南师范大学举行的一场招聘会上,家在粤北的毕业生小云告诉记者,她坚决不会回家乡就业,“待遇低还是其次,对我来说,没有发展前景才是最可怕的。”小

云斩钉截铁地说,“无论如何也要留在广州。”

不久前公布的《2005年大学生择业状况及心态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广东生源不愿出省的情况十分严重,毕业生中有逾九成毕业生首选穗、深、珠三角。(秦晖)


“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倾家荡产培养出的大学生因无处就业拿着毕业证书回到家里,成为农村待业一族。亲人失和,父子反目的事都有。”鲍义志忧心忡忡地说。

在鲍义志看来,农村大学生之所以缺乏就业竞争力,除了自身素质和社会因素外,还与基础教育有关,因为农村中学教学质量比城市相差太远,大多数农村学生只能就读普通

大专院校。近年来,在我国一流大学中农村的生源不断下降。这意味着通过高考,农村孩子进入精英教育的渠道将会缩窄。这也使得他们面临的压力更加巨大。

生源流失“不读书等着穷,上大学立刻穷”

“农村出一个大学生不容易,一般都是农村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果他(她)不能就业,对农村中学生以及家长精神上的打击是令人担忧的。它很容易在农村孳生读书无用论。”

共青团中央大学生就业“彩虹工程”的办公室主任郭松分析说。

郭松的担忧不无道理,据鲍义志等人调查,大量农村生源毕业后无业可就,家庭付出的巨额投资得不到合理补偿,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普九”的辍学率逐年上升。

而更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认为,“读书无用论”抬头并不是西部地区独有的现象,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包括城市里的贫困阶层,“读书无用论”观点非常盛行。据河北一位政

协委员介绍,河北省威县每年初一入学学生保持在1万人左右,但到初三中考时,参加考试的只剩下4000来人,三年里流失6000多名学生。

在很多家长看来,与其让孩子读书拖跨整个家庭,还不如现在就让他们外出打工糊口。“不读书是等着穷,上大学就是立刻穷”,这是很多家长的心声。




作者:若水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若水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93548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