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闲话“改革方向之争”(ZT)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闲话“改革方向之争”(ZT)
所跟贴
闲话“改革方向之争”(ZT)
--
peacemaker
- (3623 Byte) 2006-2-12 周日, 上午12:39
(528 reads)
peacemaker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676
经验值: 24408
标题:
皇甫平重返江湖的背后zt
(176 reads)
时间:
2006-2-12 周日, 上午1:38
作者:
peacemaker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亚洲周刊》最新一期/沉默多年的「皇甫平」撰文,指公共品短缺及低效已成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国急需高效、廉洁、透明、平等参与的公共领域,不可把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上纲为崇奉西方的恶果。
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皇甫平」具石破天惊的意义。十五年前的春天,「皇甫平」的四篇系列评论,大破当时弥漫全国的对改革开放欲言又止的压抑和姓「社」(社会主义)姓「资」(资本主义)的诘难,为新一轮思想解放大潮吹响号角。十五年后的今天,以「皇甫平」署名的《改革不可动摇》(最初发表时为《改革动摇不得》)指出,中国又走到一个历史性拐点,面临着国内矛盾凸显期与国外摩擦多发期的交织,社会上出现一股新的否定改革、反对改革的思潮。他们把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上纲为崇奉西方新自由主义的恶果,加以批判和否定,似乎又面临一轮改革「姓社姓资」争论的轮回。
「皇甫平」认为,当前,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的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有这些问题,正是社会公共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公众越来越需要一个高效、廉洁、平等参与、公平透明的公共领域。此文发表意味着「皇甫平」重出江湖,在海内外激起巨大反响,令关注中国的人们玩味。据悉,关于社会公共品和私人品话题,将是半个多月后召开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的热点之一。
二零零六年是发动「文革」四十周年,是粉碎「四人帮」三十周年,是「皇甫平」系列评论呼唤深化改革的十五周年,也是中共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皇甫平」的最新文章说,目前群众中反应比较强烈的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权力腐败严重,社会治安混乱,以及卫生、教育、住房改革中出现看病贵、上学贵、房价高、就业难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不成熟、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在市场化过程中因权力之手的介入,让有些人以牺牲他人为代价暴富起来。
文章认为,当下,私人品的匮乏已被公共品的短缺所取代。所谓公共品 (Public good),就是指政府为民众提供的社会服务,如教育、文化、住宅、医疗卫生、社会就业、社会治安、生态保护、环境安全等。改革中诸多问题和矛盾的真正焦点,在于体制转轨中行政权力参与市场化分配产生了不公平。行政性资源(尤其是公共品供给)配置中的权力市场化,成为社会财富占有和分配不公的突出因素。权力市场化也对改革本身产生严重扭曲。
文章还认为,在一些本不应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出现了利用市场化牟利的「假改革」,而在一些应该大力推进市场化的领域,改革却步履维艰。
二月八日,正在海南的周瑞金接受了亚洲周刊访问。当年「皇甫平」系列评论的主要组织者和撰稿人周瑞金,曾任《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后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兼华东分社社长,主持过评论、理论工作,为中国大陆新闻界最早评定的高级编辑,曾受聘北京、上海等高校兼职教授,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问及皇甫平的《改革不可动摇》是否主动投稿一事,周说这次是他一个人撰写和投稿,而且署的是真名。周的好友、北京《财经》主编胡舒立读到这篇文章,当即就决定删节后在《财经》刊登,发表时署了「皇甫平」。「如果舒立事先徵求我的署名意见,我是不会同意署『皇甫平』的」。但周瑞金也承认,署名「皇甫平」确有新闻上的卖点。
关于这次文章中「公共品」的论述,周瑞金说,「公共品」的对立面是「个私品」,或者叫「私人品」。他的研究是根据他的朋友、北京学者杨鹏所提出的论述而展开的。
学者杨鹏提供灵感
杨鹏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坚持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移了,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
周认为,此观点不错,但也有不足的一面。他认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还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改变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生产力较低的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是要求个人温饱,也就是要求个私品,即衣和食,也包含住和行。但落后的生产力还提供不了「温饱」的条件。
周瑞金认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问题是当前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由私人品转化为公共品方面了。住和行就包含着公共品。住和行原本是私人品,有一间小房子住,农民进城在桥底下搭棚就可以住了,骑自行车或者步行,都是很「私人品」的事。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就与公共品有关了。住的条件好不好,成为社会问题了,公共交通如何,私人轿车多了,停车场如何,就是社会问题。
周瑞金说:「社会主义优越性就表现在提供公共品,在生产力发展缓慢的情况下,民众温饱没有解决的情况下,社会提供公共品,住房分配给民众,公共交通给你很便宜的月票,人人享受,在生产力水准很低、社会共同贫穷的情况下,政府能提供的公共品,表现出比较平等。但改革以后,生产力发展了,还是比较注意首先要满足私人品,丰衣足食,这是改革带来的结果,改革前三亿人不得温饱,改革后不到三千万人不得温饱。但在市场化进程中,社会提供的公共品削弱了。目前暴露的问题是公共品不足。在贫穷的年代,月收入六十元人民币的时候,可以享受到上大学有助学金,分配的住房租金很低,看病不需费用,这都是公共品的供应。」
周说,今天贫富差距拉大,就是忽略了公共品。在西方一些先进国家,在公共品的享受方面,富人和穷人是平等的。比如,大家都有条件旅游,人人可以度假,去海边旅游,只是有钱人住五星级酒店,钱少的人住三星级酒店。但收入和财富是有差距的,是不可能平等的。面对改革失误,有人认为,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差距拉大,地区差距拉大,都归罪于市场化改革,这就提升到社会制度层面去认识了,认为中国改革走向资本主义,这样问题又扯到姓「社」姓「资」上去了。
公共品不涉姓资姓社
周瑞金表示,提出公共品问题,不是姓「社」姓「资」的问题,而是改革中公共品的供应不足,体现出政府的职能不到位,是行政改革、政治改革和体制改革不到位。虽然有贫富收入差距,但能最大程度提供公共品,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会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应该是平等的,富人和穷人都能享受到公共品的供应。政府主体任务是社会服务的功能,却把主要精力花在发展经济去了。政府成为利益主体,比如开发房地产,政府与开发商共同享受所获得的利润。
目前中国社会表现出的三大差别,实际上还是反映出公共品供应不公平,政府没有负担应有的责任。这正是改革需要深化才能解决的,而不是归罪于改革。
应该说,北京高层目前提出的「和谐社会」问题还没有破题,把社会的和谐寄托于三大差别的消灭和缩小上,这是不可能的。贫富差距的存在,恰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如果人人共同富裕,就会走向杀富济贫的道路。共产党最忌的是这一点,但多少年来就是干这样的事。
作者:
peacemaker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47491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