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评毕时圆《人类认识世界的艰难(美学书简之二)》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评毕时圆《人类认识世界的艰难(美学书简之二)》   
草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02/13
文章: 2510

经验值: 12437


文章标题: 评毕时圆《人类认识世界的艰难(美学书简之二)》 (565 reads)      时间: 2005-8-23 周二, 下午2:06

作者:草根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毕时圆网友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艰难(美学书简之二)》中用“人是什么”这个例子说明概念定义的困难,在论述中有不当之处。

“人是什么”并不是对人下定义,而是对被称为人的这个类的特点的描述。“什么是人”才是对人这个概念下定义:凡符合该定义的都是人,凡是人都符合这个定义。

从具体的事物到形成关于该事物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取样过程。这里取样的含义是: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包含有无穷多的信息量,抽象只能从无穷多的信息中抽取有限的元,用这有限的元来界定该事物。或者说,通过这些有限的元来区分该事物和其他的事物。抽象出一个概念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事物,只要在限定的范围内足以区别这个概念所指代的物,就是成功的抽象。而定义一个概念则要求达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与该事物的特征完全吻合,换句话说,可以根据定义唯一确定该物。

所以我认为,概念抽象和概念定义是完全不同的。抽象的目标是“认物”,根据抽象出来的概念我们可以用概念来找出这个具体的东西,而定义的目标是“造物指南”——如果上帝根据这个定义造物,造出来的东西是唯一的。设想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只有西红柿、葡萄、猪肉、牛奶这四样东西,我们把牛奶用“白色、液体”这二个特征来抽样形成牛奶的概念:牛奶是一种白色的液体,在使用过程中并不会产生问题,也就是说:在该环境中,这种概念抽象已经够用,它在区分牛奶和其他东西的实用性和那些理论上完美的定义等效。

定义是对所有信息的限定,抽象是对有限元的处理。作这样一个比较:如果用经典计算力学来计算一个连续弹性体的内部的应力场的分布,得到的是一个偏微分方程,它描述了所有连续点的应力信息。但是如果采用的是有限元网格算法,它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逼近整个应力场的情况,但是它采用的是有限的网格。

任何具体的事物都有无穷多的信息,都不可能被有限的元来完全定义,所以任何具体事物都不可以被准确下定义。但是任何事物都可以在特定的范围、特定的角度被抽象。我们可以把概念抽象理解为“不完全的定义”,或“抽样定义”。

只有纯粹抽象事物才可以被定义,因为只有纯粹的抽象物才有可能用有限的元来完全限定。事实上,抽象物的本身就是依赖于定义而产生意义的。失去定义,即不存在。

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区别是:理性思维处理的数据对象是抽象出来的概念和事件,用概念代替具体的信息,有助于减少数据处理量,加快运算的效率。而感性思维处理更多的非抽象概念的量。感性思维是比理性思维复杂很多的运算过程。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一样,是进化的产物,从非人类动物时代开始已经出现。

在审美过程中,理性思维起作用吗?人类审美的时候,是对大脑中的整体状态产生审美,而不是对推理过程产生审美。从个人体验来看,产生美感的时刻都不是在理性思维的推理过程中,推理过程也不能增加美感。理性思维是一个步骤型的串行工作方式,所以,如果说理性思维对审美有作用,也是通过某种形式改变“大脑图案”再通过感性思维审美。

对于音乐绘画之类,通过了解创作背景有益于欣赏,但不是知识和理性思维直接改变了美感,而是通过理性思维调整了审美观,调动了更多的“审美关联”,比如对于思乡之情的审美,失恋感觉的审美,而这些审美其实都是通过感性思维起作用,在欣赏音乐的时候顺便联带上其他的感情,从而增加了审美的复合性,得到多维的审美快感。

即使只在道德审美的范畴,审美观的多维性也带来复杂的问题。毕时圆的文章中提到一个关于谎言的例子:

对于谎言,人类的认识过程如下:
古典主义者:说谎者是坏人。
现代主义者:好人有时也说谎。
后现代主义者:谁能始终不说谎?

这里面真正涉及到的,并不是人类对谎言的认识过程,而是道德观的不同角度。当我们从道德的角度去考虑,得出“说谎者是坏人”这个结论,其实有着预设道德公理:说谎是恶。“谁能始终不说谎”则说出了一个真相:人人都说谎。

这里包含着道德判断标准应该趋向于真还是趋向于善的问题。真和善是道德审美观的不同的维,他们彼此不独立,也不统一。真的不一定是善的,善的也不一定是真的,但人类思维的惯性是:趋向于用好坏、美丑这样的简单判断来代替复杂的思维,所以有了认为“真善美”三者统一的谬论。正是这样各维不能自恰的道德观导致对于说谎行为的不同判断。如果人人都说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那么要求人不说谎的道德要求本身就是一个虚伪的“假”,而被审美观认为是“丑”。

但是人类的理性是否可以建立一套自洽的道德准则?或许永远都不可能。毕竟人类思维是进化的产物,逻辑思维并不比模糊思维具有更多的进化优势,尤其在运算效率方面。自然界只选择那些高效的最有利于基因生存的思维方式,并不选择不会出差错的思维方式。从这点来说,通过建立逻辑自洽的伦理道德系统是不可能的,一个好的稳定的伦理道德系统必须和人的动物本能和谐。


作者:草根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草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596985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