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太行山牌小提琴传奇 [ZT]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太行山牌小提琴传奇 [ZT]
随便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24019
经验值: 64
标题:
太行山牌小提琴传奇 [ZT]
(274 reads)
时间:
2005-7-31 周日, 上午5:14
作者:
随便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作者:晓赋
《军营文化天地》1996年第2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1955年,新中国高等音乐学府上海音乐学院开办了一期“老干部进修班”。说是
老干部,其实年龄都在30岁上下,老在他们的资历:大都是红军时期、抗日战争
时期入伍的文艺战士。当时军队的各文艺团体都处于初建或重建时期,对骨干力
量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是颇具战略远见的措施。当然这也难坏了这些打游击出
身的军队“老干部”。他们习惯了在行军途中编排文艺节目,在炮火中搭台演出
,习惯了今天演话剧,明天唱歌跳舞,方才还在戏台上,一转眼就拿起三八大盖
儿同日本鬼子搏击……平心静气地坐下来从头学习西洋音乐理论,学洋文,啃蛤
蟆骨朵儿般的五线谱,真是难熬的很。好在这些“老干部”有过吃野菜啃树皮的
经历,毅力和韧劲大得惊人。
一天,上乐器学课,教授讲西洋弦乐中的王子——小提琴。教授拉开架式,先讲
小提琴的名称,英国叫什么,法国叫什么,德文怎么写,希腊文怎么写……再讲
小提琴的构造,旋首、弦轴、琴颈、琴马、音孔、腹板、音柱……然后讲到小提
琴的制造,教授说,小提琴属于擦奏乐器,它的发音近似人声,适于表现温柔、
热烈、轻快、辉煌以至于最富于戏剧性的强烈感情,在器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
置,再著名的指挥家,节目终了也要同乐队第一小提琴手握手致谢。现代小提琴
的出现已有300多年历史,其制作是一门极其精致的工艺,面板常用云杉制作,背
板侧板用枫木。意大利北部是小提琴的诞生地。他还特别强调,新中国诞生以前
,中国尚无制造小提琴的历史……
课讲完了,学生们散去。教授收拾好东西,起身要走,却看见空空荡荡的教室里
,还剩下一个人。这是空军送来的“老干部”,30岁的牛畅。教授关切地问:“
有什么没听明白的吗?”
牛畅摇摇头,说“您真是有学问。如果早听了这一课,我可能就不敢动手制作小
提琴了。”
教授没听明白。
牛畅说:“您讲得非常好,真没听够。只是……”
“大胆说吧!”教授鼓励他。
牛畅说:“只是您讲到中国过去没有制作小提琴的历史,可是我就做过,抗日战
争的时候,在太行山,就叫‘太行山牌’,可惜……”
教授震惊了,也被深深吸引。于是,他坐在牛畅对面的椅子上,听他讲述着这个
神奇的故事。
这种情况,牛畅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了。全国解放前,牛畅所在的第二野战军第
三兵团文工团随大军进军西南,在重庆俘获了原属国民党总统府的军乐团和万岁
剧团。全体被俘人员宣誓脱离国民党和三青团,全部加入解放军,这其中包括万
岁剧团的少将团长,一个艺术造诣很高的大提琴演奏家。作为艺术家,面对国民
党军事上的失败,他无话可讲,但看到收编他们的是一群土里土气的解放军文艺
工作者,则不以为然。整编后的原国民党军乐队排练了一首《中国人民解放军进
行曲》,准备在入城式上演奏。指挥是牛畅。应该说,令人敬佩的,是胜利者的
激情和对乐曲的理解,但绝不是指挥的艺术水准。少将更不以为然了,他曾在上
海中华交响乐团任首席指挥,师从西洋音乐家,从未见过牛畅这种随心所欲的指
挥。排练中,常常露出鄙夷之色。
一天傍晚,少将正在散步,突然一阵小提琴的声音引起了他的注意,不禁驻足聆
听,是贝多芬的《小步舞曲》,下一曲,是舒伯特的《天鹅之歌》。他被吸引了
,静静地欣赏起来,舒曼的《梦幻曲》,古诺的《小夜曲》,一首接一首。这是
个充满激情、不知疲倦的演奏者,又一首,竟是福斯特的《故乡情人》,他震惊
了,循着琴声走进那间木板房,原来,演来拉琴的正是牛畅。他很感动,又大惑
不解:这些多年来被国民党称为土匪的人,这些从贫瘠的大山里走出来的土布粗
衣的军人竟然会……少将要过琴,拉了一段《卡门》,很快,他又找到了高傲的
感觉,不无遗憾地对牛畅说:“可惜,这琴音差了些。什么牌子的?”
“太行山牌。”牛畅回答。
少将没听清:“什么?哪个国家造的?”
“哦,是我们自己做的。”
太离奇!太缺乏心理准备!待牛畅反复给他解释,他才听明白,这把小提琴是这
个八路军游击战士在荒蛮的大山深处用手工做成的。他这才仔细地看琴,很粗糙
,谈不上什么工艺,但毕竟是一把可以演奏出优美音乐的小提琴。牛畅说“这弦
是用日本鬼子的军用电线做的。”这一夜,少将终于有所感悟:共产党为什么会
战胜国民党,胜负不仅仅在战场上。
牛畅,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小迷上了音乐。12岁那年,他扛上一个小行李卷,对
父母说了声“我去打鬼子!”,从此成为一名“三八” 式“老干部”。他先是在
丁玲领导的战地服务团,后来被送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在山西设立的一所分校学
习。1942年春天被调到太行山八路军第三军分区“前哨剧团”当演员。
1943年,刘伯承、邓小平率129师建立的抗日根据地正处于最艰苦的时期。刘邓指
挥部队加强文艺宣传工作,更好地凝聚军心,鼓舞士气。前哨剧团决定建立一支
乐队,以增强宣传效果。当时乐队的全部家当是“一二三”:一副锣鼓,两副快
板,三支竹笛。17岁的牛畅荣任乐队的队长。当时,最大的困难是吃不饱肚子,
乐队队员每人每天要挖八斤野菜。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还是决定要自
己动手制造乐器,把乐队装备起来。
先是做了一把二胡,音筒是炮弹锯下来改装的,后又作三弦,没有蟒皮,想来想
去,发现牛排骨上有一层薄皮可以代用,蒙上以后,效果很好。然后做京胡、做
月琴……所用材料无非是那些罐头盒、炮弹壳、蛇皮、蛤蟆皮、猪尿泡、电话线
等。就这样乐队逐步发展起来,深受指战员的喜爱。这一年,129师各文工团联合
排练苏联话剧《前线》,到各部队演出,配合部队的思想整风,迎接战略反攻。
《前线》虽是话剧,却有一段战地宣传员到部队演奏的情节。可是,没有小提琴
,演员只好在台上空手比划。小提琴是什么样子,那时牛畅连见也没见过。
一天, 兄弟部队的一支文工团来太行慰问演出。牛畅第一次见到了小提琴,他一
下被那神奇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所征服。他一遍遍地抚摸着,把弄着,爱不释
手,恨不得将这神奇的玩意据为己有。但这又怎么可能呢?人家的乐器是从敌人
手里缴来的。
第二天,牛畅找来一块白布,借来小提琴,比照着琴的各个部位画出了一张小样
,接下来,开始了艰辛的制作。他从老乡家里找来几块桐木槐木和枣木,带在身
上,行军打仗的间隙用一把削铅笔的刀子不停地雕刻。枣木很硬,四个琴弦钮他
整整刻了一个月,手指被小刀拉了许多口子。琴身做好后,他找来几根不同粗细
的日军电话线,剥了皮做成琴弦——粗的钢丝作A弦,细的作E弦,细钢丝上缠上
一层铜丝作D弦,在粗钢丝上缠上一层细铜丝作G弦。琴弓上的马尾,是他趁马夫
不注意时偷偷从司令员那匹枣红马的尾巴上揪下来的,为这还被马夫罚了一个节
目:用京胡拉了一段西皮流水。
半年后,小提琴终于做好了,不知他又从哪里找了一罐桐油,用牙刷当油刷仔细
地给琴抹上了一层油彩。最后,他还亲手给提琴缝制了一个琴袋。当牛畅第一次
操琴为大家演奏时,牛畅和战友们都流泪了。大家给这把诞生在太行烽火之中的
小提琴起名为“太行山牌”。牛畅把这名字刻在了琴身上。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率中原野战军挺进中原。前哨剧团随部队进驻大别山,被正
式命令授旗为“大别山文工团”。这时他们已经有了一支像样的乐队。上党战役
,俘敌2000余人。在整理战利品时,牛畅看中了一个装罐头的铁皮箱,他想用它
再做一把大提琴。他将小提琴尺寸放大,把铁皮桶裁剪成型,找了一个小炉匠焊
。小炉匠焊了整整一天,然后对着自己的作品发呆,他实在搞不清这是个什么东
西,直到得到了两斗小米的报酬,才将一脸的疑惑笑开了。临了还问,你用铁匣
子装米,还留那些孔干什么?
但大提琴制作比小提琴更困难,那几根弦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又舍不得丢,就
用一个绿帆布套子装着,扛在肩上行军,有一回竟被敌侦察机认为是重武器,从
而使文工团免受一次伏击。终于有一天,在一个小镇上遇到一家有部小车床的铺
子,才旋出了大提琴弦轴。同国民党军队打仗,有了美国提供的军用通信电缆,
比小日本的电线粗,正好做大提琴的琴弦。做好了大提琴,他们特意在小镇的照
相馆拍了一张合影,并写上“大别山文工团乐队阵容”的字样。从照片上可以看
到,那把大提琴的造型是那样夸张,融进了牛畅瑰丽的想象。而支撑琴体的木棍
,是一支旧板凳的腿削成的。
解放战争后期,大别山文工团改编成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文工团,他们带着这些
自制的乐器,走出大别山,跨过长江,进军大西南,迎来了全国的解放。
几十年过去了,太行山、大别山时期的老战友们欢聚一堂,话题总是离不开那段
难忘的岁月。这一代人,他们所经历的年代太独特了:两只瓦罐盛着桐油吊在舞
台前作照明,炮弹壳、铁桶、电线、椅子腿制成的乐器,模拟真实生活的表演,
充满崇高理想和乐观主义的放声歌唱,永远珍藏在他们心中最尊贵的位置上,是
什么也代替不了的。他们,又总是想起那把“太行山牌”小提琴……
全国解放前夕,文工团缴获、购买了一批乐器,大都是国外的牌子,足有百十件
。牛畅把这些新乐器整整齐齐摆在宿舍里,摸摸这件,摆摆那件,天亮都舍不得
合眼。这时一支地方部队文工团队长找到牛畅,恳请他们无论如何也要支援一批
乐器。新乐器舍不得给,太行山、大别山那些土装备又在感情上难以分离。到底
经不住几回央求,一狠心把自制的那批乐器包括小提琴一起送给了人家。临别前
,牛畅来到金华仅有的一家照相馆,与心爱的小提琴留下一张合影,从此天各一
方。
这把太行山牌小提琴,跟随着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在一次慰问苏军援朝飞行员
的演出后,被当作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珍贵礼物送给了苏军。“文革”前夕,军事
博物馆专门派人登门找到牛畅,详细了解了太行山牌小提琴的制作过程和下落,
以便寻回这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可惜未能如愿。
两年前,牛畅在太行山的老战友,原新疆军区文工团团长关富生,带来一个惊人
消息:他访问苏联时,在莫斯科革命历史博物馆中见到了那把太行山牌小提琴。
像是突然听到了失散数十年的游子的消息,牛畅热泪盈眶眶,他多想见到她,摸
一摸她那土桐油刷成的身体,一刀刀刻出来的琴轴,一丝丝缠绕出来的琴弦……
心里、梦里呼唤着她。太行山牌小提琴,何时能回到你的家乡,回到孕育你的太
行山,回到你亲人的怀抱?(录入时略作删节)
附: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毛泽东 词
牛畅、朱正本 曲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1930年7月
六月天兵征腐恶,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
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落。
作者:
随便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392994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