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 慎言粟裕让帅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 慎言粟裕让帅   
rqtf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zt: 慎言粟裕让帅 (285 reads)      时间: 2003-10-03 周五, 上午12:18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慎言粟裕让帅



jhealth



今年六月散见于国内多家报刊的《粟裕授衔的真相》一文提到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的故事。

我认为粟裕“二让司令”有根有据,无须赘述,但让元帅之事未必是真。

据我所知,“毛泽东是要给粟裕授元帅的,是粟裕高风亮节,自己不要,把元帅让了”这种说法出自邸延生的报告文学《历史的真言/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纪实》(新华出版社,2000年),只是毛泽东的卫士李银桥的一家之言,而且并没有说明具体的时间和场合,毕竟授衔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

众所周知,中央军委正式下发《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的时间是1955年的春天,但授衔的事在军队和国家的高层酝酿已久。中央军委发出指示的时候,挑头的罗荣桓(总政治部主任和总干部部长)已带领总政治部和总干部部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事实上,完全可以这么说,元帅的人选在1954年9月28日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时就确定了。

我们看一下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军委沿革: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0月19日任命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51年11月5日增补林彪、高岗为副主席;

1954年春,高岗倒台。1954年6月19日增补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为副主席。

可以说1955年的十大元帅就在上述的副主席名单中了!

随后于1954年9月28日成立新的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任主席,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为副主席,黄克诚任秘书长,彭德怀主持日常工作。

按照我国的军官服役条例,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人是应该授军衔的,实际上在最初的方案中,毛泽东为大元帅,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授元帅。

而毛、周、刘、邓确实主动让掉了大元帅、元帅军衔。

粟裕并不在新军委领导中,而且论资历远比不上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的任何一个人,另外,这十大元帅授衔时都是中共中央委员,朱德、彭德怀、林彪更是政治局委员,而粟裕授衔时只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我们可以做进一步比较,当时和粟裕一同授衔大将的人中,张云逸和黄克诚是中共中央委员。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张云逸在华东方面的军职绝大部分时间高于粟裕:叶挺任新四军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兼第二支队司令;陈毅任军长,张云逸任副军长;华野成立,张云逸又任过副司令兼参谋长。

另外,拟议中的大将名单中原来还有谭震林、李先念、张鼎丞、邓子恢(当然这四人因为已经在地方工作,最后让出了大将军衔),他们当时都是中共中央委员,历史上的军职不低于粟裕,比如说1945年粟裕一让司令员让的就是张鼎丞,而且是张鼎丞让司令在前,粟裕让司令在后,毕竟张鼎丞原来就是粟裕的首长。



简而言之,1945年粟裕一让司令员让的是张鼎丞,1948年二让司令员让的是陈毅。可1955年的十大元帅哪个是粟裕让的?十个里面谁要粟裕让?因此,我们应该慎言粟裕让帅。

当然,慎言粟裕让帅,并不是要否认粟裕的丰功伟绩,而是要实事求是!





附:



粟裕授衔的真相/鞠开

1955年,粟裕被授予共和国大将军衔,位居十大将之首。此后几十年中,他的军衔问题,成为大家关心和议论的焦点。不少人认为,他应该评上元帅,还有人说,他曾为授衔一事闹过意见,受到毛泽东的批评。粟裕授衔事实真相究竟如何?作为当时在他身边工作的工作人员,我有必要将了解的情况作一介绍。

  粟裕是战功赫赫的军事家、战略家。他指挥的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上海战役以及他参与指挥的渡江战役、淮海战役等,都是气吞山河的历史活剧。他把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许多高级将领打疼了、打怕了,可以说到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地步,没有任何敌人可以阻挡粟裕发起的攻势而逃脱被歼灭的命运。不少中外志士仁人为之折服、倾倒。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更是赞不绝口。

  资历、威望、战功,是当时授元帅、将军的主要依据。中央政治局考虑元帅、大将军衔,上将至少将的军衔,由中央军委考虑。军委确定了一个授衔原则:正兵团级,原则上评上将,个别的可评中将和大将;副兵团级,原则上评中将,有少数可评上将,个别的可评少将。粟裕的行政级当时是大军区级,比正兵团高两级,同野战军司令员一样。因此,他的军衔问题自然不能放在正兵团这一级考虑,而应放在大将、元帅这一级别予以考虑。

  据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中央在中南海颐年堂,讨论解放军高级将领军衔问题,毛、刘、周、朱等参加了会议。在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粟裕极高的评价。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周恩来说:“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呢?”毛泽东又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了肩上一颗星,硬是要争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朱德笑了说:“肩上少一颗豆,脸上无光么!同时当兵,谁也没有少打,回到家中老婆也要说哩!”刘少奇说:“要做思想工作,党在军队中的思想工作,这时候绝不可以放松。”毛泽东还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周恩来也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元帅。”

  2002年11月8日,李银桥再次谈了毛泽东当时要给粟裕授元帅的一些情况。从上述情况看,可以说明和澄清如下几个问题:

  毛泽东是要给粟裕授元帅的,是粟裕高风亮节,自己不要,把元帅让了。党外高层民主人士邵力子在一份材料中有“粟裕应该评元帅”的话,我将之作为一个喜讯当面报告他,并把材料指给他看,以为他会高兴的,哪知他脸一沉,脱口而出:“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然后,他又严肃地对我说:“这都是低级趣味,今后不要议论这方面的问题了,没有什么意思。”

  毛泽东所说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的话是有所指的。当时,确实有闹军衔的现象存在。有的人评了大校不满意,要少将,有的人评了少将不满意,要中将。有的人拒绝接受组织上授给的军衔,有的人授了军衔不好意思佩戴,穿便衣,这种现象汇报到毛泽东那儿能不批评吗?然而,那批的不是粟裕啊!

2003-6-18 9:07:37







jhealth



等级:版主

文章:794

积分:1162

注册:2002-7-20

第3楼



1954年9月20日,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从而不再设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为国防委员会主席,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程潜、张治中、傅作义、龙云为副主席,于学忠等81人为委员。

  由于国防委员会是咨询性质的机构,不是全国武装力量的领导机关,为加强中共对解放军的领导,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成立党的军事委员会的决议》,决定在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之下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其他武装力量。

  新的中共中央军委由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2人组成,毛泽东任主席,彭德怀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2003-6-18 15:25:44







jhealth



等级:版主

文章:794

积分:1162

注册:2002-7-20

第4楼



刘亚楼问:“林总,你对华野的作战情况特别感兴趣,是不是想与粟裕同志比个高低?”

林彪答:“你这个人说话欠考虑。首先,我对打了大胜仗的兄弟部队都很感兴趣;第二,我对粟裕同志的了解,比你们要全面和深刻。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后来,由于经历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风格。我因为长期以来,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我的担子很重,打仗较为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层把握才打,只有五六层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层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长期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如豫东战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拿这次淮海战役来说,没让杜聿明跑掉,就值得研究、探讨和借鉴。”

2003-6-28 8:34:44







zhhkcy1



等级:版主

文章:399

积分:544

注册:2002-7-16

第5楼



j兄此文不错,有理有节,呵呵。

2003-6-28 10:49:51







爱悠游



等级:新手上路

文章:78

积分:123

注册:2002-7-24

OICQ 第6楼



最近我在《故事报》上也看到类似的文章,说周,刘,邓不愿做元帅是因为他们当时已经脱离了军队,在地方上工作。陈毅当时也在地方上工作,若不授陈毅为元帅新四军就没有元帅了!

----------------------------------------------

行随意走,无忧无愁,天广地阔,任我悠游!

2003-6-28 11:22:23







jhealth



等级:版主

文章:794

积分:1162

注册:2002-7-20

第7楼



粟裕要真是55年授衔元帅,那么昔日三野的大将、上将们怕是国庆节就“打”上粟门了,要不着等到58年了。

2003-6-30 9:54:25







jhealth



等级:版主

文章:794

积分:1162

注册:2002-7-20

第8楼



《雪白血红》讲到了钟伟的两件事,一是他嫌自己的少将军衔太低,不愿佩戴。二是他在南京军事学院主张要学中国自己的战例。

军衔的事,钟伟岂止是不愿佩戴,而是上蹿下跳到处闹,不但自己闹,还要去联合别人一起闹。由于军衔受到人数的限制,相当多的资深将领屈居在少将级别里,钟伟与他们比较还不算太委屈,而他也看出了这一点,专找资历深的去鼓动。遗憾的是钟伟自己的号召力实在有限,没人响应他,一些闹军衔的人也不和他搭伙儿。一位少将在军史上担任过较高级的职务,抗战时就是钟伟的上级,与钟伟关系很好,这时是钟伟的“重点争取对象”。他多次去找这位少将,反复讲“你是应该授上将的,自己不闹,人家就欺负你!”可这位老大哥,总是拿钟伟当个“淘气孩子”看待,老和他打哈哈儿,气得钟伟一和他见面就吵吵。钟伟的这番闹腾,从五五年授衔一直到庐山会议后出事才告一段落。

《雪白血红》里说的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班,正式名称是南京军事学院高级指挥系。钟伟是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之一,他在南京有过十分戏剧性的表演。 钟伟主张要讲自己的战例,部分是因为他实在不是个肯念书的人,学正规的军事理论令他头大如斗。实际上,讲苏军的正规理论还是必要的。在建国之初,对于中国军队应当如何走上正规化道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以当时的国内国际政治形势而论,向苏军靠拢是最直接的方式。如果用今天的眼光去指责当年以刘帅为代表的正规化方案是“盲目学习苏联”,这未必合适。钟伟自恃战功,对出身国军的教官态度极劣。类似的举动不止钟伟一人,刘伯承当时对这种现象反复进行过不点名的批评,在刘的传记文章中对这一点时有涉及。钟伟就是刘批评的典型:五三年夏季的一天,钟伟衣衫不整,袒胸露腹,手拿一把蒲扇,在教室门口一只脚踏在椅子上,享受“过堂风”的凉爽,而教员因此进不了教室。不知哪位去告知了刘伯承,当刘帅到来时,钟伟还是老样子。刘帅在他背后站了有一会儿,他还是浑然不觉。最后刘帅只是低声说了一句:“你看你这象个什么样子!”钟伟回头一看是刘帅,吓得他扔了蒲扇赶紧立正。而刘帅转身就走了,钟伟狼狈不堪的样子,引得其他学员哄堂大笑。

2003-7-3 7:25:12







jhealth



等级:版主

文章:794

积分:1162

注册:2002-7-20

第9楼



以下是引用爱悠游在2003-6-28 11:22:23的发言:

最近我在《故事报》上也看到类似的文章,说周,刘,邓不愿做元帅是因为他们当时已经脱离了军队,在地方上工作。陈毅当时也在地方上工作,若不授陈毅为元帅新四军就没有元帅了!







为何新四军只出了一位元帅/徐平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时,荣获元帅军衔的10位开国元勋中,八路军系统有9人,即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政治委员)聂荣臻、政治委员罗荣桓,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而新四军只有1人,即新四军军长陈毅。有些人会问,八路军和新四军都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正规武装力量,为什么会相差如此悬殊?

  

评授元帅考虑的级别及条件

  这要从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编制级别以及评授元帅的条件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面抗战开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逐步形成。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决定“取消红军的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驻陕甘宁边区的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称第八路军总指挥部,辖115师、121师、129师。9月11日,第八路军又按战斗序列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但习惯仍称八路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改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同年10月12日,根据国共双方多次谈判达成的协议,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从编制级别上看,按国民革命军的编制,“路军”和“集团军”是比“军”高一级的编制单位,编制均不固定,一般少则辖两个军,多则辖三四个军。如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辖两个军和4个独立旅,卫立煌的第十四集团军辖4个军,傅作义的第七集团军辖4个军,等等。由于国民党政府对中共领导的军队的限制,八路军改编时只给了3个师的番号,即第115师、121师、第129师。这3个师原为东北军的番号,在抗战前夕整编时被蒋介石借故撤销,这是蒋介石削弱、排挤其他部队的一贯伎俩。八路军和新四军改编后,八路军的一个师下辖两旅,旅辖团;而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支队辖团。因此,八路军的师与新四军、八路军的旅与新四军的支队平级。

  从兵力上看,八路军成立时共4.5万人,其中115师1.5万人,120师1.4万人,129师1.3万人,八路军总部直属3000人;新四军成立时为1.03万人,比八路军的师还少几千人。抗战结束时,新四军发展到31万人,八路军则发展到90余万人,仍3倍于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发展为华东野战军,而八路军则发展为西北、中原、华北、东北四大野战军。

  从军衔上看,八路军、新四军改编初期,由于军事交往的需要,我军部分中高级指挥员定有与国民革命军相当的军衔等级,如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是中将,120师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是少将,新四军军长叶挺是中将,等等。

  因此,不论是按国民革命军的编制还是从我军的实际看,八路军和新四军都不是平级的,八路军比新四军高一级。军队中编制级别相差一级,高级将领人数通常相差5至7倍。而且,八路军总部实际上也是军委总部,如军委总政治部即八路军总政治部。10位元帅中,有八路军总部3人、八路军3个师6人,新四军1人。八路军的旅长、新四军的支队司令没有被评为元帅的,最高是大将。

  另外,从评授军衔的条件看,当时评授元帅军衔的条件相当高。评授元帅是看各个革命战争时期的综合贡献,而不是单看某一个时期。因此,新四军个别高级将领,尽管在后来的解放战争时期功勋卓著,但在红军时期资历相对较浅,未能评为元帅,而评上了大将。并且,评授高级军衔也照顾到历史形成的格局,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的3个方面军,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3个师和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的5大野战军,都至少有一位元帅。

  当然,新四军也有机会出两位甚至三位元帅。一位是新四军军长、被称为“没授衔的元帅”的叶挺,一位是新四军政委、与元帅军衔擦肩而过的刘少奇。



毛、刘、周、邓主动不要军衔



  在1955年评定高级军衔的初步方案中,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除了后来被授予元帅军衔的10位高级将领外,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还有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3人。刘、周、邓在革命战争时期,对创建人民军队、领导指挥对敌作战、参与战略决策等方面功勋卓著,授予元帅衔是众望所归。但是,当时他们都已离开军队,在中共中央和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刘少奇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邓小平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

  毛泽东在一次听完评衔工作汇报后,说:“你们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嘛!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也不方便。依我看呀,现在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不评军衔好!”说完,他问身边的刘少奇:“你在部队里搞过,你也是元帅。”少奇同志当即表示:“不要评了。”周恩来、邓小平也都表示不要元帅衔了。

  由于毛、刘、周、邓主动提出不授军衔,对全军干部是个很大的教育,使评衔工作中的许多矛盾得以顺利解决。这样,实际授予的元帅就是10位,而新四军只有1位元帅。

  也许有人会问,陈毅当时也在地方工作,怎么就授衔了?确实,陈毅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他的华东军区司令员任职截止时间为1955年3月。但与刘少奇不同的是:第一,陈毅一直是军事干部;第二,陈毅当时是中央军委委员(毛泽东为中央军委主席,后来授衔的10位元帅和邓小平为军委委员),并且,考虑到历史形成的格局,陈毅若不授元帅,新四军乃至整个华东部队(包括第三野战军和华东军区)就没有一位元帅了。同样,已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如不评军衔,红二方面军和八路军120师就没有元帅了。因此,陈毅就成为新四军惟一的一位元帅,他也是不拿军队工资的三位元帅之一。

2003-7-3 7:33:56







jhealth



等级:版主

文章:794

积分:1162

注册:2002-7-20

第10楼



即使毛泽东任粟裕为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也没有资格当元帅。

1948年1月。毛泽东也是要粟裕指挥一、四两个纵队过江,仅仅把粟裕当作兵团司令使用。1948年4月,刘邓离开大别山。粟裕当时说现在华东中原地区的战场部队很多,需要刘陈邓统一指挥二大野战军联合作战。当时毛泽东要陈毅直接去刘邓处任副司令,任粟裕为华野司令员兼政委,其用意是要三野配合二野作战,接受刘陈邓的统一指挥。所以即使粟裕当了三野的司令兼政治委员,他也只是个带领三野接受刘陈邓的统一指挥的司令员,低了一级。

从后来的淮海战役前委的组成也可以看出粟裕当时的地位。当时毛泽东的指示是淮海战役一切事物由总前委负责,有条件的时候由刘陈邓粟潭集体决定,通常情况由刘陈邓三常委负责处理,粟裕在前委中的排名是第4位,根本不是核心成员,连常委都不是,一般情况下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只有听命令的份。这也说明毛泽东曾经要粟裕当华野司令员兼政委并不是对他有多高的评价。







紫檀居士



等级:新手上路

文章:1

积分:53

注册:2003-7-4

第11楼



分析得好

2003-7-4 23:03:32







jhealth



等级:版主

文章:794

积分:1162

注册:2002-7-20

第12楼



多谢老哥谬夸,恳请居士 指正。

2003-7-5 7:39:21





jhealth



等级:版主

文章:794

积分:1162

注册:2002-7-20

第13楼



毫无疑问,如果按照斯大林或拿破仑的授衔规则,粟裕肯定能授元帅。

但按1955年毛泽东的规则,粟裕不可能授元帅,所以不存在他让元帅的事情,要实事求是。



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军人不是好军人。他从来没说当不上元帅的军人就不是好军人,更没说当上元帅的军人就是好军人。

二战前库立克是苏联元帅,42却成了少将。

华帅1941年还是少将,43年就成了元帅。



粟裕是个好军人,林彪也认同他是个杰出的军事家,这就够了。

古德里安不是德军元帅,但谁敢否认他是个杰出的军事家?!

2003-7-5 8:46:35







jhealth



等级:版主

文章:794

积分:1162

注册:2002-7-20

第14楼



毛泽东淮海战役的决策内幕/近代史专家朱宗震



  古语说“兵凶战危”,战争总是一件危险性极大的事业。无论是战略决策,还是战役部署,总带有一定的冒险性。即使是以石击卵的战斗,也要计算到减少伤亡的问题。毛泽东淮海战役的决策,虽然不如辽沈战役那样困难,但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豫东战役之后,毛泽东对战局十分乐观,积极要求各部扩大战果。1948年7月16日,在许世友、谭震林兵团即将攻克兖州之际,毛泽东要求许、谭不顾疲劳,以主力抢占济南机场,迅速完成攻击济南的准备。同日得到攻克兖州的报告后又要求许谭部争取十天内外夺取济南。但实际上华东野战军粟裕直接指挥的部队,在豫东战役中伤亡严重,加以雨季将临,华野在历次雨季战斗中均告不利,难以继续战斗,粟裕不能不要求休整,得到毛泽东的批准。



  济南是国民党政府军坚固设防的城市,徐州有国民党政府军的强大兵团。华东野战军能否攻克济南,并无绝对把握。但济南已被我军孤立,即使攻击不利,也已无关大局。尽管如此,毛泽东攻击济南的部署仍然十分慎重,指示粟裕:“整个战役应争取一个月左右打完,但是必须准备打两个月至三个月,准备对付最困难的情况,并以此作为一切部署和工作的主要的出发点。”因此,华野以总兵力的44%弱,约14万人组成攻城兵团,而以总兵力的56%强,约18万人组成阻援、打援兵团。但济南战役作为解放军一次最大规模的攻坚战斗,9月16日晚发起攻击,仅战斗8天,即于24日晚予以攻克,进展意外地顺利。



  粟裕在济南战役胜利在望的时候,即着手部署下一步的作战计划。由于攻济战局发展十分顺利,粟裕估计国民党政府军徐州北援部队事实上已不可能继续北进,华野打援兵团也就不需要投入打援战斗,因而可以不必休整,继续作战,而攻济部队伤亡也有限,稍加休整后也可以连续作战。为了扩张战果,为以后南下作战创造条件,他即于9月24日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举行淮海战役,战役目标为攻占淮阴、淮安(两淮)及海州、连云港,所以称为淮海战役。他建议举行淮海战役以后全军再转入休整。显然,由于济南战役原设想的作战规模大大缩小了,华野战力有余。但两淮、海连并无国民党的精锐兵团,这一作战计划的战斗规模有限,选择的是国民党政府军的薄弱环节,以扩张占领区域。由于华野战力强大,可以不必休整,即能完成淮海战役的任务。粟裕向中央军委的建议有四个可供选择方案,而淮海战役计划是建议中作战规模最大的方案。尽管如此,军委接到建议后,对淮海战役的作战方向表示赞成,但对战役目标仍感到不能足。



  毛泽东作为统帅,更关心全局,不使部队有任何松懈的情绪。由毛泽东起草的军委对粟裕建议的复电,肯定了粟裕在淮海战役后再进行休整的计划,但显然考虑到部队战斗力并未充分发挥的事实,因此,除粟裕提出的两淮、海连战役目标之外,增加了一个超越粟裕设想目标之外的严重任务,即“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而且要求粟裕于10月10日左右开始行动。他追求的是更大的战略利益,因而对部队提出了更高更严厉的要求。



  黄兵团,即黄百韬所率第七兵团,下辖三个军。黄兵团在国民党政府军中虽不是一个最精锐的兵团,但黄敢于死战,很有战斗力。黄兵团是国民党政府军徐州剿总所属的四个兵团之一,徐州是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的屏障,攻击黄兵团,必然要遭到徐州各兵团的反击,非常可能发展为南线的战略决战。所以,粟裕自己提出的是一个一般性的、为以后的大战作准备的战斗任务,而毛泽东给他的确是一个战略性的严重的硬任务,毛泽东把粟裕的攻城略地的战斗改变成歼灭敌有生力量的战斗,把淮海战役在事实上改变成了“歼黄”战役。因此,9月25日中央军委的指示和9月24日粟裕的建议,战役性质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毛泽东很快意识到这一任务的严重性,在9月28日对华野的指示中指出:“这一战役必比济南战役规模要大,比睢杞战役的规模也可能要大。”对于毛泽东提出的任务,华野如不进行休整,进行充分的准备,显然是很难完成的。为此,毛泽东指示前线将领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并机动地推迟了出动的时间。军委于9月底又改变了原先不休整的计划,指示华东部队休整20天左右。



  要说服部队接受毛泽东提出的战役计划,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做大量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具体的军事上的权衡。华野并没有立即接受毛泽东提出的战役计划。中共华野前线委员会于10月5日起在曲阜举行了为期20天的扩大会议,在会上对中央军委提出的严重任务,进行了多次反复的研究。部队要执行毛泽东的战役计划,对前线部队来说,要克服巨大的困难,做出严重的牺牲。为此,直至9日晚各纵队主要干部会议后,才放弃了在华野原淮海战役方案基础上提出的两个方案,下决心采纳第三方案,即中央军委提出的方案,首先分割包围歼灭黄百韬兵团,并于12日上报军委。中央军委和华野将领就作战部署进行了反复磋商,至14日,华野司令部召开第二次作战会议,研究确定了具体作战部署,决定于11月5日开始攻击,并于15日上报军委,17日即得到军委的批准。这一时间距离原来毛泽东要求的出动时间,整整推迟了一个月。至此,解放军完成了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主要目标的淮海战役的决策。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战斗最激烈的战役。1948年11月4日,粟裕发布了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攻击命令,命令“各部统于六日黄昏由现地开进”,“定于本月八日晚统一发起战斗”。而这时,蒋介石的精力为辽沈战役所牵制,无法充分考虑南线的作战计划,国民党政府军在徐州一线犹豫不决,直到11月5日才决定黄百韬兵团向徐州撤退。华东野战军各部5日间正向前进位置运动,6日晚开进接敌。黄百韬兵团正好于7日凌晨起离开既设阵地,侧敌运动。由于晚了一天的行程,黄百韬兵团与驻八义集的李弥兵团,也未能靠拢,以便团集一起撤退。黄兵团这样的态势,正好是最容易受到割裂攻击的态势。国民党政府军统帅部不明敌情,指挥凌乱,导致了严重的军事后果。尽管如此,华野歼灭黄百韬兵团的战斗,仍然打得十分艰苦,前线部队因为伤亡太大,且局限于战场一隅,对继续战斗一度有所犹豫,直到传达了中央军委准备伤亡十万人的指示后,才不惜一切牺牲,坚持战斗,直到胜利。如果黄百韬兵团没有撤退,或提前一天撤退,与李弥兵团会师,团集一起,那么,淮海战役将进行得更加艰苦。由此可见,毛泽东以其雄伟的胆略和坚毅的魄力,才能作出淮海战役的英明决策,胜利的得来,是非常不容易的。

2003-7-23 7:42:51







jhealth



等级:版主

文章:794

积分:1162

注册:2002-7-20

第15楼



杜聿明曾经这样评价关外共军和关内共军:“关外共军的战略战术和战力都是关内共军无法比拟的”。

共产党刚进东北脚跟还没站稳,由于中央和东北局战略上的失误,不是象对其它战略区那样,采取“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不与敌人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坚决用运动战消灭敌人的方针,而是要求死守城市拒敌于国门之外,与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占绝对优势的敌人打阵地战,拼消耗。四平保卫战,东北联军的“泡沫”部队破灭,老主力也受到损失。但毛泽东很快从此战的失利清醒过来,立即调整东北领导班子。

林彪成为东北党政军一把手后,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不与敌人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采取大踏步后退方式收缩自己的主力部队,分散敌人,坚决与敌人打运动战。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打的杜聿明顾此失彼,歼敌4-5万,扭转被动战局。夏季攻势杜聿明被打的只能招架,损失国军8.3万人,丢失42座城镇。林彪扩大解放区1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000万,控制铁路1250公里,使东、西、南、北满和冀察热辽解放区联成一体,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继续分割东北解放区和各个击破东北民主联军的图谋,并将东北国民党军压缩在中长路和北宁路两侧走廊地带,东野迅速由战略相持转为战略反攻,从根本上逆转了东北的战局。国军从此由战略进攻被迫转为战略防守。

  国军在东北的大好形势就这样被杜聿明葬送了。杜聿明意识到这样下去肯定是失败,但他当时还不能在自己的战略战术方面找出原因,只是一味向老蒋要兵,否则就认为无法战胜林彪。老蒋已经给了他7个军,此时又给他派了2个军,基本都是国军的最精锐部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超过毛泽东给林彪的11万部队,老蒋问杜聿明为什么林彪可以就地扩军他就不能?老蒋对杜表现很不满意。此时,陈诚不知深浅主动请缨,老蒋才用牛烘烘的陈诚取代了已经丧失信心的杜聿明。不过,后来的战局表明陈诚还不如杜聿明!他一到东北就被林彪的冬季攻势打的晕头转向,被歼15.6万后逃离东北战场。

  杜聿明在东北打到一半逃离战场、认输出局,这说明他认识到自己确实无法战胜林彪,没有什么不服气,他有自知之明。



显然杜聿明认为关内共军的战略战术一般,国军如果不是老蒋、刘峙瞎指挥,犯那么多错误,完全可以打败华东共军。以陈粟的军事才能与刘峙、汤恩伯打了两年多也没分出个胜负,杜聿明根本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

对淮海战役,杜聿明输得确实有些不服,认为一是老蒋刘峙瞎指挥;二是认为国军没有了士气,就是不认为共军有什么高超的战略战术;三是共谍太厉害。

  在淮海战役前,杜聿明决定用共产党的战略战术对付共产党。他制定了《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组织徐州国民党军四个兵团,二十个军,采取先发制人,放弃被动的防守城市的打法,变被动为主动,集中优势兵力与解放军打运动战。他计划乘华野、中野分离之际,以华中国民党军牵制中野,以徐州主力采取奇袭战术主动攻击华野,收复泰安、济南。但就在即将发起进攻的10月15日凌晨,杜聿明被蒋介石紧急召往东北。刘峙本来就对这计划顾虑重重,杜聿明一走,他立即命令中止执行攻击山东的计划。等杜聿明从东北回来,其计划早已被刘峙改的面目全非, 黄伯韬兵团已经被包围,令杜聿明痛心疾首。此时如果淮海战役按照杜聿明的计划进行,国军仍然可与共军一战,不说打败共军,与共军打个平手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杜的计划是先用徐州国民党主力南下消灭二野(30万打10万),然后在北上救黄伯韬兵团。如果三野不救二野,二野很可能被杜聿明和黄维南北夹击而消灭。如果三野分兵救二野,那么黄伯韬兵团就可能突围而下,国民党的80万大军就会集中在一起与三野与二野大战一场,解放军就不会是每次与国军的10万部队作战,从而各个击破国民党军的结果了,战争的结局肯定改写。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2.01347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