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张三兄 :〖晚清70年】作者的主要思想在此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张三兄 :〖晚清70年】作者的主要思想在此   
NOEQ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张三兄 :〖晚清70年】作者的主要思想在此 (772 reads)      时间: 2003-9-21 周日, 上午9:27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注: 以下是〖晚清70年】第一篇中的节选。 就是作者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指导思想。







我国近百年来所发生的「革命」、「维新」、「变法」、「改革」

或「改良」等形形式式的运动,真是屈指难数。这些运动之发生大体

说来多发乎仁人志士救国救民的愿望。为贯彻这些由愿望而发生的运

动,已不知有多少先贤先烈为之而抛头颅洒热血。然时至今日这些

「运动」仍然方兴未艾,吾人试一翻阅中国近代史,一眼看去,真觉

这是一笔令人难解的烂帐。





◆◆不过我们今日如回头仔细分析过去百年的史迹,则又觉这笔烂帐

之中似颇有线索可循。吾人如试把「同治中兴」、「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抗战」乃至中*共的席卷

大陆,与夫今日正在滋长中的「民主自由」运动等等连成一气,作一

个有系统的分析,我们便发现这些重要史迹不是单独发生的。相反的,

它们是一个接著一个的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总运动。

而上述诸运动只不过是这一「总运动」的各阶段。一言以蔽之,这一

个「总运动」便是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也就是近代中国的政治、

社会文化的「转型运动」。





世界性的现代化运动



◆◆须知此一「现代化运动」并非我国特有的现象,它是世界性的。

简言之,便是十九世纪初,西欧工业革命之后,西方文化随其商业和

武力向外发展,引起世界其他文化内部一种改革性的反应。借用汤恩

比教授(Arnold◆J.◆Toynbee)历史哲学上的名词,那就是文化之间

的「挑战和反应」(challenge─and─response)的现象。





◆◆但是西方文化这种「挑战」,在各民族文化中所引起的「反应」

却各有不同。例如宗教一项,现在对中东、印度、非洲等民族文化仍

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但在我国则已经变成我们向西方文化反挑战的最

好课题。要言之,由於各民族文化本质之不同,它对现代化运动的反

应之内容与特性亦各异其趣。◆





我国现代化的内容与特性



◆◆现代化运动反应在我国的内容与特性,又是些什么呢?笔者不揣

浅薄,试归纳之为六大项目如后:



  一、独立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国家形式。此种国

家形式是显然和我国固有的「民无二王」的世界性国家形式(univer

sal◆state)迥然有别。





  二、工业化和社会化的国民经济。我国固有的是农业的国民经济,

和不平均的财富分配制度。





◆◆三、合乎人类理性,合乎科学,并能适应工业化社会的道德标准

和社会制度。我国旧道德和旧的社会制度,凡不能与此三点配合的

(例如:「三纲」、盲婚、守节、宗族制度等)均在现代化运动过程

中逐渐被扬弃。





◆◆四、专精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研究。





◆◆五、教育及其工具之普及。





◆◆六、民主政治。亦即是一种足以保障基本人权,采用多数决定和

法治的原则,用选举方式产生的政治制度。





◆◆举此六点,我们不是说我国古代学术思想中没有这方面的学说。

相反的,这六项概念都可在我国文化遗产中找到根据。但是那些根据

只是少数学者的理想。它没有成为我们的立国基础。没有形成被群众

接受,蔚成一时风气,而为「举国和之」的运动。





  我们更不是说所谓「西方文明」中已完成这六大项。我们是说在

他们的文明中,这六项已成为主题,其整个文化的趋势是向这一方向

发展的。而我国自同治中兴之后,在西方文化挑战之下,也是亦步亦

趋向这一方向发展的。不过我们这一发展的原动力则是由西方文化的

「挑战」所产生的罢了。





阶段性和「一次革命」论



◆◆正因为我们的「现代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挑战之下发生的,我

们「应战」的过程便十分艰苦。因为要现代化,我们不特要「布新」,

我们还要「除旧」。对这项除旧布新工作的辛酸,知之最深者,实是

孙中山先生。所以他说:「革命事业,莫难於破坏,莫易於建设。」

反观我国近百年来现代化运动的史实,和各种形形色色的运动,无一

而非这项「除旧布新」工作之中,「破坏」和「建设」所引起的。由

於这些运动性质之不同,它们也标志出我国现代化运动中显明的「阶

段性」。





◆◆试读我国当代各大思想家和革命导师们的言论。我们便知道他们

多数是只看中了这一「现代化运动」整体之中某几个阶段,或某几项

课题,因而只注意某几项工作,而忽略其他各项。如早期搞「夷务」

或「洋务」的人,他们只看中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船炮政策。







◆◆但是后来亦有少数「先知先觉」,看准了今世现代化的潮流而主

张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通盘的现代化。不过这些人,多为

「一次革命」论者,他们主张把这「现代化」的百年大计「毕其功於

一役」!





孙中山「心灰而意冷矣」



  孙中山先生便是这样的一位。辛亥革命之后,他老人家便立了一

个九年计画的「革命方略」。他说要照他的「方略」做下去,九年之

内中国便变为一个通盘现代化的新兴的国家。谁知对他这方略首先不

赞同的不是别人,正是他那群万死不辞的信徒,同盟会的「老同志」。

因此中山先生喟然叹曰:





腧腧……乃於民国建元之初,予则极力主张施行革命方略,以达革命

建设之目的,实行三民主义;而吾党之士多期期以为不可。经予晓喻

再三,辩论再四,卒无成效。莫不谓予之理想太高,知之非艰,行之

维艰也。呜呼!是岂予之理想太高哉?毋乃当时党人之知识太低耶?

予於是乎不禁为之心灰意冷矣!





◆◆何以那批老同志在为山九之时,对革命导师忽然不信任了呢?历

史家感到迷惑了。胡适之说:「民国初年,民党不信任他(指中山)

的计画的事,很有研究的价值。」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费解的事。从一个角度来看,党员不信任党魁,

固然是党员「知识太低」;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何尝不是党魁没

有把握住时代而脱离了群众?对现代知识有高度认识,为革命而出生

入死的「党员」们知识尚且太低,则「区区庶民」又何能追随景从呢?





不能落伍,也不可躐等





  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实是世界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之一。

但是领导这伟大的革命的国民党人及其导师到临死时还要说「革命尚

未成功」!自有其党派成见的共产党人则根本否定「辛亥革命」之为

「革命」。他们之所以如此者,便因为他们都是一次革命论者。把中

国历史看成汽车。他们要把这汽车按他们预定的路线,开往他们所预

定的目的地。换言之,他们都希望把一个有三千年文化根基和特殊生

活方式的老大民族,於极短期中变成他们所指定的新的文化和新的国

家形式。





◆◆但是中国近百年史告诉我们,他们的愿望都落空了。这个古老的

文化是在变,并向现代化的方向亦步亦趋的在变。但它却没有听从任

何人或神的指示去「摇身一变」。相反的,它是在一个阶段一个阶段

的变。任何力量不能阻止它向前变动,任何力量也不能「揠苗助长」

强迫它跳跃前进。换言之,在中国近百年的现代化运动中浮沉的任何

个人或团体,不能落伍,但是也不可躐等。民国六年,随张辫帅到北

京搞复辟运动的康有为,便「落伍」了。落伍到连他最忠实的学生梁

启超都要骂他「厚颜」。中山先生在辛亥之前便想搞「平均地权」,

那便是他老人家「躐等」了。躐等到连「同盟会老同志」也骂他「大

炮」。





各阶段及其主题



◆◆落伍之可悲,固无论矣。勇往直前的跳跃前进何以亦发生反效果

呢?史实告诉我们,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是分阶段完成的。而各阶段

有各阶段的主题和若干副题。主题便是各该阶段的「当务之急」。而

副题(可能是次一阶段的主题)在现阶段则往往是「不急之务」。而

完成这主题与副题的方法则可能是骶触的。





◆◆因此,集中全力完成主题,可能增加解决副题时的困难。但是忘

却主题而侧重副题的,则往往为该阶段所唾弃。古人说:「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又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如果忘却主题而侧

重副题,则是「本末倒置」,「不知先后」。





◆◆所以中国近代史上,在各阶段中,凡是从事解决「当务之急」的

主题的社会力量,往往是前进的、成功的。同时凡是不知先后,侧重

副题,搞不急之务的,则未有不失败的。这种搞不急之务的社会力量,

在此阶段必然有害!





◆◆但是如果中国现代化运动进入次一阶段,则主题与副题,俱同时

变动。以前的副题可能变成主题。前一阶段的进步的社会力量,如不

能随主题之变动而进步,则这一力量必然变成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力量。







◆◆这种反覆变动与社会力量之兴递,在中国近代史上昭然若揭。请

申其说。





洋务和变法◆



◆◆今日吾人追溯我国现代化运动的史实,从「同治中兴」到现阶段

的「民主自由运动」,我们如按各运动的性质来分,大体可以分为四

大阶段及若干小阶段。





  从同治元年(一八六一)总理衙门成立之日起至光绪二十一年

(一八九五丨<马关条约>之签订,可算我国现代化运动之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中的主题是「洋务」。因为我国经过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失

败之教训,国人才开始认识西方文化表现在坚船利炮上的实用科学。

因此自恭亲王而下,有识之士,竞谈「洋务」。这样才有同光之际的

新式南北洋海军及各种路矿机器船政的建设。不管当时守旧派是如何

的反对,这一时期的「洋务」建设是有相当成就的。其后张之洞在其

所著《劝学篇》中所说「中国学术精微,纲常名教,以及经世**,无

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的一套理论,事实上

便是这一时期「洋务」运动的「哲学基础」。张氏言大众之所欲言,

所以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论调,亦是风靡一时的新学说。

也是当时守旧派所誓死反对到底的「以夷变夏」的「谬论」。





◆◆但是中日战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遂逐渐被扬弃。国人进

一步而谈「变法」。须知谈变法的人并没有否认西学之可以为「用」。

国人至此已服服贴贴地接受了西方的实用科学,而进一步谈西方式的

「变法改制」了。因此,政治性的变法改制便是乙未至辛亥这一阶段

我国现代化运动的主题!





◆◆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建立民国」。他二人虽

有缓进激进之不同,其变法改制的基本态度则是一致的。由於清廷的

顸昏□,助成了激进派的成功,而完成了中国现代化运动中的第二阶

段。





◆◆康孙两氏除主张政治性的变法改制之外,都看到了其他方面--

社会、文化、教育、经济等之彻底改革。康氏另著有《大同书》;孙

氏亦著有《三民主义》。但是这些方面的改革在当时均是「副题」,

不是当务之急,因而引不起群众的反应。如同盟会誓辞「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中之最后四字,便为党内人士驳难

最多之处。国内同盟会支部,有的竟干脆把这四个字删除。这种删除

绝不是如共产党史家所说,为的是「保存资产阶级本身的利益」。主

要的原因是这一条不是「当务之急」。它的重要性被那时的「主题」

所掩蔽,引不起所谓「革命群众」的反应。





◆◆戴季陶说:「至於从革命的思想和知识上说,许多前时代的党员,

也实在固陋得可怕。从前总理在时,每次定了一个前进的方针,大家

总是把它拚命向后掇!」这就是因为「前进的方针」在「前一时代」

是引不起群众反应的。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09657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