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钱颖一 :《理解现代经济学》 (一) |
 |
所跟贴 |
钱颖一 :《理解现代经济学》 (一) -- Anonymous - (19046 Byte) 2003-8-06 周三, 下午8:53 (1049 reads) |
多元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作者:钱颖一
《理解现代经济学》 (二)
现代政治经济学有两大类分析工具。一类是基于“选举”(voting)的、以少数
服从多数来决定经济政策的模型。在这类模型中,政治家的利益是为了赢得选票
,经济人根据自身利益投票,而经济政策的确立由多数人的利益决定。另一类是
基于“利益集团”(interest group)竞争从而影响经济政策决定的模型。在这
类模型中,不同利益集团动用可支配的资源游说、影响甚至贿赂政治家,而政治
家的决策确定经济政策。这两类模型以不同方式引入政治运作机制,目的是为了
更好地理解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经济决策确定的原因。布莱克(Duncan Black)
早在50年代末证明的“中位选举人定理”(the median voter theorem)为选举
模型做出了奠基性贡献[4]。而奥尔森(Mansur Olson)在60年代中出版的《集
体行动的逻辑》一书可称为利益集团模型的开山之作[20]。但是直到八九十年代
,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才突飞猛进,并在经济学科中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领域
。刚刚出版的的两本新书:一本由珀森(Torsten Persson)和塔贝里尼
(Guido Tabellini)合著的《政治经济学:解释经济政策》[21],另一本由格
罗斯曼(Gene Grossman)和赫尔普曼(Elhanan Helpman)合著的《特殊利益政
治学》[10],集中体现了现代政治经济学在这期间的新进展。
第二种对现代经济学的批评是关于其模型中的假定。任何理论都要做假定,因此
任何理论的成立也都会有局限条件。自然科学(如物理)如此,社会科学(如经
济学)也是如此。历史表明,任何科学都是在对现有理论的批评中发展的,但是
历史还表明,建设性的批评最有价值。仅仅指出和批评已有研究中的某些假定与
现实的差距是不够的,关键的是看能否提出新的体系,不仅它的假定与现实更相
符,而且还能解释更多的现象,并能够包涵已有理论。举一个物理学的例子。当
年人们之所以接受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因为它既能比牛顿力学解释更多的现象,
而且还能把牛顿力学作为它的特例。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在不断发展和扩充。
下面我举两例说明,在过去30年的历史中,现代经济学如何不断修改基本假定使
之与现实更接近,同时修改后的理论不但能更好地解释现实,并且能够包涵已有
理论。
第一个例子是7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崛起。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原本都是假定信息是对
称的。1970年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阿克尔洛夫(George Akerlof)发表的关于“次品
市场”的论文开创性地把非对称信息引入对市场的研究[1],带来70年代信息经济
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有趣的是阿克尔洛夫在完成该文后向经济学期刊投稿,连续被
四五家杂志拒绝,包括美国经济学会的《美国经济评论》、芝加哥大学的《政治经
济学期刊》、欧洲的《经济研究评论》等一流经济学杂志。几经周折终在哈佛大学
的《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立刻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引入非对称信息改变了不少已有的结论,但是阿克尔洛夫的模
型是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下发展的,并将对称信息作为一种特例。而且,
它的结论可以用实证方法检验。事实上,在不同市场,非对称信息的程度不同,它
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也不同。在对称信息假设下的理论并不是被推翻,而是被扩展和
补充了。因此,非对称信息的理论被主流经济学接受并成为其一部分,为信息经济
学作出奠基性贡献的阿克尔洛夫、史宾斯(Michael Spence)[28]和斯蒂格利茨
[24],[29]一起荣获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便是明证。
第二个例子是90年代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的起步。心理学的经验
结果发现,在一些情况下人的决策与经济学的理性假定有系统性偏差。行为经济学
(包括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结合经济学和心理学,吸收现代心理
学中的经验证据,修改经济学中某些有关人的理性的基本假定。它研究在这种修改
后的理性的条件下市场中人的经济行为,由此得出很多与已有的理论不同的结论,
并能够解释一些令人困惑的经济现象。行为经济学之所以正在逐渐被主流经济学接
受,也正是因为它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并且将通常的理性假设的情况
包涵在其中。通常的理性假设在某些情况下是合适的,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修改后
的理性假设下的理论更能解释现实。
90年代,行为经济学(包括行为金融学)在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进
展。在行为金融学方面,塞勒 (Richard Thaler)[30],[31]和施莱佛[26]对人的
有限度理性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做了很多重要的研究。在行为经济学方面,阿克
尔洛夫又有新贡献[2]。但最有意义的事件是2001年美国经济学会将该学会的最高
奖--每两年一次、授于对经济学发展影响最大的40岁以下的美国经济学家的克拉
克奖章(Clark Medal)--颁发给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做出开创性贡献的伯
克利加州大学的雷宾(Matthew Rabin)[22]。这是该奖在过去12年来首次授于一
位研究基础理论的经济学家,它说明了经济学界对行为经济学的一种认可。同时它
也表明,行为经济学的兴起恐怕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学基础理论发展历程中最有意
义的事件。
四、 用现代经济学分析中国的经济改革
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以及在世界经济中的崛起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
。然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体制
向市场转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之中的一部分。因此,中国与其他转轨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一样,面临着很多相似的问题。当然,由于历史、经济、政治和社
会背景的不同,各国具体经历和路径会表现出不同。这些年来各国在转轨和改革
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和采取的类似的和不同的解决办法,对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新
的课题。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不少已有的经济学理论适用于改革时期的中国,但
不能一概而论。一些在成熟和常规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学“常识”在转轨过程中并
不成立,有些改革时期的经济行为和现象甚至与已有理论的预测背道而驰,比如
东欧国家在市场自由化后出现的生产大衰退和中国在产权尚未规范化前的经济持
续增长便是已有经济理论事先没有预料的突出例子。因此,直接套用现代经济学
已有理论的结论很难或不能完全解释由计划向市场的转轨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这并不奇怪,一来现代经济学以往的研究对象偏重于成熟经济和规范市场中的
经济问题,二来由计划向市场的大规模的制度转型在历史上尚属首次。
什么是研究中国经济改革的可取的方法呢?首先,研究要瞄准中国的现实,经济
学家要懂得中国的事情。如果不懂得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环境条件的历史
和现状,研究就很容易产生困难:第一,很难识别和确定改革和发展中的主要问
题和症结;第二,不易做出与现实相符或相近的假定;第三,更难提出既遵照经
济学的基本原理又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建议。因此,懂得中国的事情是研究中国
改革问题的必要条件。但是,仅仅懂得中国的事情是不够的。为了研究中国经济
改革过程中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建议,还需要运用现代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它们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知识的结晶。
方兴未艾的转轨经济学正是如此来研究包括中国在内的转轨经济中的新现象。伯
克利加州大学的罗兰(Gerard Roland)的新书?转轨与经济学?概括了在这一领
域中到目前为止的主要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成果[23]。事实上,现代经济学正是
在对新的经济问题的探索中发展的。前面论及的公司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信息
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是这样,转轨经济学也是这样。
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经济行为和现象为什么有用且必要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
制。而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正是研究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因此,它给我们提
供了一个有关现代市场经济的参照系,使我们在分析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问题时
能够站在这一参照系的高度来观察貌似纷乱无序的现象。有了现代经济学提供的
这一参照系,我们就可以把中国的情况放在国际比较中合适的位置上,以便准确
地识别中国的情况中哪些具有一般性,哪些具有特殊性。否则,无论是对现实的
分析还是对政策的建议,我们在研究中国改革时就会缺乏方向感,丧失大视野。
进一步说,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方法和框架适用于研究中国的改革。这可以分
别从它的三个组成部分来看。第一,中国的消费者、企业家、经理和政府官员同
其他国家的经济人一样,在资源、技术和制度的约束条件下受利益驱动。用现代
经济学的这一视角看问题,我们可以在分析中国正在经历的复杂的转轨问题时,
对人的行为作出一致的和近合实际的假定。第二,由于中国的改革大趋势是纳入
国际通行的市场经济体系,所以,把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市场经济的理论参照系作
为研究中国改革问题的理论参照系不仅合适而且必要。第三,在研究的初级阶段
,引用现代经济学的一些名词、概念和结论的确能帮助研究人员扩展思路。但是
,由于改革是错综复杂的过程,任何比较系统、深入、精细和经得起推敲的研究
都必须超越概念的解释和措辞争论的层次。深入的分析需要借助前人制作的工具
,而现代经济学发展出来的各种数学模型提供了这样的分析工具。虽然它们本身
并不是为研究中国改革而发明的,但是其中一些模型经过适当的修改,考虑进中
国的历史和制度因素,是可以被运用来分析中国改革中的经济行为和现象的。
下面从市场、企业和政府这三个不断深入的改革层面来具体说明运用现代经济学
分析中国改革的有用性和必要性。
第一个例子是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机制的问题,它是改革中“计划”与“市场”之
争中的基本问题。现代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是关于市场价格作为资源配置机制
的最基本的理论参照系。这一理论让我们理解为什么不受管制的价格反映商品的
稀缺程度并在市场经济中起到调节供需的作用,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个人的自利经
济行为通过没有政府干预的市场可以达到社会的经济效率。它对于以市场取代计
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作用具有根本的理论意义。无论是评估以往改革的路
径和目前的改革措施,还是提出新的政策性建议,凡是探讨资源配置问题,这一
理论都是讨论的基础。我国在50年代中期的改革尝试,由于缺乏对市场在资源配
置上的作用的认知,单纯强调行政性放权,结果导致改革尝试的失败。到了80年
代,一般均衡理论被介绍到中国,市场价格和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
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改革者们关注的焦点。但是,即使在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已经
确立之后的今天,各种扭曲价格、限制竞争、抑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作用的政
府政策仍然层出不穷。诊断这些政策的后果、提出改进的方法,都离不开基于一
般均衡理论的分析。这一例子说明了现代经济学中那些看上去尽管很抽象和不现
实的理论参照系,在研究中国的改革时却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第二个例子是90年代成为中国深层次改革热点问题的企业问题。一般均衡理论是
关于价格的理论,不是关于企业的理论。7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和90年代,
随着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合同理论的发展,现代经济学对企业的产权、所有权
和治理结构问题的研究有了突破。现代的企业理论以激励问题为出发点展开对企
业内部经理层、大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调节机制的分析,
而基于这一理论的实证研究发现了很多现实中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规律。这些现代
经济学中正在蓬勃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结果以及分析方法在80年代末、90年代被及
时地介绍到中国,对于研究中国的企业改革非常有用,至少表现在两方面。一方
面,中国的企业改革方向是同发达经济中的现代公司模式接轨,所以现代经济学
对发达经济中公司的研究有助于在比较中发现中国企业改革中的问题,并提出具
有远见的政策性建议。另一方面,考虑到转轨中的企业与成熟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在自身特性和所处环境上的重大差别,而这些差别又不易在短期内消除,已有企
业理论中的现成结论便不可直接套用了。但是其中的分析工具仍然有用,因为它
们抓住了具有一般性的企业问题的本质。运用这些工具,对已有的模型作出修改
,加入特殊的历史和制度因素(比如企业所有者不全是私人,产权的安全性得不
到保障,合同和法律无法被有效率地和公正地执行),就会得出既符合中国现实
又有分析深度的结果。这样就可把对转轨中的企业的研究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
对症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性建议。这一例子说明了现代经济学中那些关于成
熟市场经济的研究结果,对研究中国的改革或可被直接应用,或可被修改和发展
后运用。
第三个例子是转轨过程中政府的行为及对经济影响的问题。这是较前两例--市
场和企业--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因为政府的行为对市场功能的发挥和企业活力
的展现都有着基本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不同于前两例的是,现代经济学对
政府的经济行为的研究相对有限,远不如对市场的资源分配和企业问题的研究那
样深入和成熟。根本原因是发达的市场经济以法治为基础,政府的任意行为受到
法律约束,使得它不易侵犯产权和限制企业的自由组建和发展,而政府的主要经
济职责是提供公共品,如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而转轨经济和发展中经济的
情况非常不同:通过建立法治来约束政府行为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在
完善法治之前,政府的行为,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行为,对经济影响最大和最突出
的方面还不在于提供传统的公共品,而在于政府对待本地新兴非国有企业的行为
是“养鸡生蛋”还是“杀鸡取卵”,这往往决定了某地经济活力的程度。哪些因
素决定地方政府的行为并进而决定地方经济的衰盛无疑是转轨经济提出的新问题
,而现代经济学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是,现代经济学提供了有用的视角,即地
方政府官员同其他经济人一样其行为与所提供的激励紧密相关。同时,现代经济
学在研究其他问题时发展出来的分析工具可以被借用,比如,研究企业组织内部
管理中的集权、分权利弊的模型可以被用来研究政府组织内部中央与地方政府权
力配置关系,以及它如何影响地方政府的激励和行为这一问题。因此,我们可以
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来评估地方政府行为的变化并进而解释在转轨过程中
各地甚至各国经济表现的不同。
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深入研究中国在80年代实行的中央向地方放权和财政包干制对
地方政府行为和它们所管辖的地方经济的影响。一方面,众所周知,财政包干制
加剧地方保护主义,伴随中央财政收入下降等问题。但另一方面,它给于地方政
府很高的边际财政留成率。实证研究发现,在实行财政包干制期间,地方政府的
边际财政留成率越高,其财政激励就越高,它们的自身利益与本地的经济繁荣就
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们表现出更愿意帮助和支持而不是阻止和扼杀本地有活
力的非国有经济,结果本地的非国有经济发展越快。这与90年代俄国的情况形成
鲜明对比。由于俄国的地方政府的财税收入与本地的经济发展几乎不挂钩,地方
政府没有财政激励发展本地区经济,相反却不断骚扰、掠夺新兴的私有经济。俄
国地方政府的这一行为被认为是阻碍新兴私有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这一例子说明了即使是研究那些中国改革中特有的问题,也可以借用现代经济学
中为研究其他问题而发展出来的分析工具。反过来,不仅转轨经济和中国改革的
现状为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有意思的素材和经验数据,而且运用现代经济学
的方法研究转轨和中国改革还丰富和发展了现代经济学。由于政府行为及其对经
济的影响是转轨经济中最突出的和最受关注的问题,也是经济发展中带有普遍性
的深层次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自然而然地成为近年来转轨经济学的一个核心
内容。而转轨经济学的这一研究也影响和刺激了经济学其他领域的研究。它对发
展经济学有直接的影响--毕竟在制度环境方面发展中经济与转轨经济有相似之处
--比如推动了研究政府行为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关系。它还引发了90年代形成的一
些新的经济学(包括金融)的研究热点,比如比较世界范围内(包括发达国家)
的财政体制、法律体系和金融监管体制并分析它们对政府行为、企业融资和经济
表现的影响,而这些都不是以往研究的焦点。由此看出,对转轨经济和对中国改
革的研究的确也会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本文原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2期。)
参考文献
[1] George Akerlof.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4(3), pp.
488-500, August 1970.
[2] George Akerlof. "Procrastination and Obedien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 81(1), pp. 1-19, May 1991.
[3] Kenneth Arrow, and Frank Hahn. General Competitive Analysis.
Amsterdam: North-Holland, 1971.
[4] Duncan Black. The Theory of Committees and Elec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8.
[5] Stevens N.S Cheung. The Theory of Share Tenanc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9.张五常《佃农理论》
[6] Ronard 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 pp. 1-44, October, 1960.科斯《社会成本问题》
[7] Gerald Debreu. Theory of Value.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2.
[8] Douglas Diamond and Philip Dybvig.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1(3), pp. 401-419,
June 1983.
[9] Eugene Fama. "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8(2), pp. 288-307, April 1980.
法玛:《代理人问题和公司理论》
[10] Gene Grossman and Elhanan Helpman. Special Interest Politics.
MIT Press. 2001.格洛斯曼《特殊利益政治学》
[11] Sanford Grossman and Oliver Hart.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4), pp. 691-719, August 1986.
[12] Oliver Hart and John Moore.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6), pp. 1119-1158,
December 1990.哈特、摩尔《产权和公司性质》
[13] Bengt Holmstrom. "Managerial Incentive Problems -- A Dynamic
Perspectiv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6(1), pp. 169-182,
January 1999.
[14] Michael Jensen and William H.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4 ), pp. 305-360, October 1976.
[15] Rafael La Porta,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 Andrei Shleifer
and Robert Vishny.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8(1), pp. 1-25, October 2000.
[16] Jean-Jacques Laffont and Jean Tirole. "Using Cost Observations
to Regulate Firm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3), pp. 614-641,
June 1986.
[17] Franco Modigliani and Merton Miller. "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8(3), pp. 261-297, June 1958.
[18] John Nash. "Non-Cooperative Games." The Annals of Mathematics,
54(2), pp. 286-295, September 1951.纳什《非合作博弈》
[19] John Nash. "The Bargaining Problem." Econometrica, 18(2), pp.
155-162, April 1950.纳什《谈判问题》
[20] Mancur Olson.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产品与组群理论》
[21] Torsten Persson and Guido Tabellini. Political Economics:
Explaining Economic Policy. MIT Press, 2000.
[22] Matthew Rabin.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s
Literature. 36(1), pp. 11-46, March 1998.
拉宾《心理学与经济学》
[23] Gerard Roland. Transition and Economics: Politics, Markets and
Firms. MIT Press, 2000.罗兰德《转型与经济学:政治、市场与公司》
[24] Michael Rothschild and Joseph Stiglitz. "Equilibrium in
Competitive Insurance Markets: An Essay on the Economics of Imperfect
Inform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0(4), pp. 629-649,
November 1976.
[25] Paul Samuelson. "An Exact Consumption-Loan Model of Interest
with or without the Social Contrivance of Mone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6(6), pp. 467-482, December 1958.
[26] Andrei Shleifer. Inefficient Markets: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Finance. Clarendon Lectures in Econom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7] Andrei Shleifer and Robert Vishny.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Journal of Finance. 52(2), pp. 737-83, June 1997.
[28] Michael Spence. "Job Market Signaling."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7(3), pp. 355-374, August 1973.
[29] Joseph Stiglitz. "Incentives and Risk Sharing in Sharecropp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41(2), pp. 219-255, April 1974.
[30] Richard Thaler. The Winner's Curse: Paradoxes and Anomalies of
Economic Lif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31] Richard Thaler (editor). Advances in Behavioral Finance.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93.
(原刊于《视角》中文版第2卷,第2期2002年4月30日
海外中国青年论坛http://www.oycf.org)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