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美国总统布什不顾中东的夏日高温,继4月30日正式公布中东和平“路线图”之后,先是于本月(2003年6月)3日在埃及红海旅游小城沙姆沙伊赫(Sharm el Sheik)会见埃及、沙特、约旦和巴林四个阿拉伯国家的元首以及巴勒斯坦当局总理阿巴斯,第二天再从非洲一步跨到亚洲,在约旦港口亚喀巴(Aqabah)与阿巴斯和以色列总理沙隆会谈。布什声称他这次是有准备的,将致力于推动以巴和平,“需要花多少时间就花多少时间”。最后的结果,是象前任克林顿那样费力不讨好、灰溜溜下台呢,还是真的能解决这一世纪难题?当然,世界上的难题是永远不会穷尽的,如果布什有本事理出以巴冲突的死结,那就给挪威的诺贝尔和平奖评选委员会出了个大难题。去年他们把奖颁给美国战后最无能、政绩最差的卡特总统,因为他在1978年曾经调解了以色列和埃及的和约。评委会主席公开宣称:“这一选择应被解读为对美国现政府的一种批评,并等于是向所有持同样〔对伊拉克动武〕立场的美国追随者踢了一脚。”如果再颁奖给布什,岂不等于自己踢自己一脚?
沙隆是个老战士,参加了以色列建国以来的每一场战争。他思想一贯右倾,九十年代担任住房部长和基建部长期间,曾经大力支持犹太定居点在西岸的扩展。不过,沙隆对定居点的态度,倒也未必与那些定居者相同。前《纽约时报》驻耶路撒冷首席记者大卫·希普勒(David K. Shipler)曾经如此描写他与沙隆的首次相会。1979年7月的一天,他在采访某个西岸定居点,当时任总统安全顾问的沙隆正好也来了。定居者们手挥《圣经》,声称这是上帝许诺给他们的土地——“美好、宽阔、流着奶与蜜”的迦南(《圣经·出埃及记》第3章)——他们要在这里过一种神性的生活,远离那些早已失去敬心的以色列本土腐败同胞。但沙隆手里拿的却是地图而不是《圣经》。他告诉希普勒,为了阻挡东来的入侵,以色列需要这些定居点,这是“地面上的现实”。沙隆说:左派指责他把儿童置于坦克之前,但是,安全不单依靠枪和飞机和坦克,安全首先要靠动机,首先是人要有保卫自己的动机。有了定居点,以色列人就有了保卫的动机——从这一意义上讲,沙隆就是要把儿童置于坦克之前。希普勒写道:这是定居者的宗教狂热和老战士的世俗军事狂热的古怪联盟。
中东峰会之前一星期,5月26日,美国人最讨厌的那位法国外交部长多米尼克·德维尔潘(Dominique de Villepin), 闪电访问巴勒斯坦当局临时首府拉马拉(Ramallah)和耶路撒冷。他与阿拉法特会谈之后,还探访了附近一座难民营,倾听难民们坚决要求返回“故乡”的呼声,他们是1948年阿拉伯国家进攻以色列时出逃的阿拉伯人及其后代。由于德维尔潘会见了阿拉法特,沙隆拒绝接见他。布什心里大概也有点恼火,这等于是对美国只和阿巴斯打交道的政策投怀疑票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