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GLOBAL FOCUS] 路线图,弯过了几道弯?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GLOBAL FOCUS] 路线图,弯过了几道弯?   
皇甫茹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GLOBAL FOCUS] 路线图,弯过了几道弯? (1263 reads)      时间: 2003-6-09 周一, 上午11:36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注意】 作者保留版权,请勿转载。





  如果你问一个外交官:什么是他最不愿承担的任务?十有八九,他会回答说:担当中东特使。当了中东特使,就要调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的冲突。十有八九,你在作无用功,只是把自己的声誉和职业前途白白搭进去。



  现在美国总统布什不顾中东的夏日高温,继4月30日正式公布中东和平“路线图”之后,先是于本月(2003年6月)3日在埃及红海旅游小城沙姆沙伊赫(Sharm el Sheik)会见埃及、沙特、约旦和巴林四个阿拉伯国家的元首以及巴勒斯坦当局总理阿巴斯,第二天再从非洲一步跨到亚洲,在约旦港口亚喀巴(Aqabah)与阿巴斯和以色列总理沙隆会谈。布什声称他这次是有准备的,将致力于推动以巴和平,“需要花多少时间就花多少时间”。最后的结果,是象前任克林顿那样费力不讨好、灰溜溜下台呢,还是真的能解决这一世纪难题?当然,世界上的难题是永远不会穷尽的,如果布什有本事理出以巴冲突的死结,那就给挪威的诺贝尔和平奖评选委员会出了个大难题。去年他们把奖颁给美国战后最无能、政绩最差的卡特总统,因为他在1978年曾经调解了以色列和埃及的和约。评委会主席公开宣称:“这一选择应被解读为对美国现政府的一种批评,并等于是向所有持同样〔对伊拉克动武〕立场的美国追随者踢了一脚。”如果再颁奖给布什,岂不等于自己踢自己一脚?



  很少有人敢对布什的介入抱着完全乐观的态度,但是,世人对结束以巴冲突的愿望是如此强烈,当布什、沙隆、阿巴斯和约旦国王接见记者时,记者们居然不顾礼节,集体起哄,要沙隆和阿巴斯当场握手。四人一时愣住,还是布什有急智,他说,“让我们挥手。”最后,在各人宣讲完毕后,沙隆和阿巴斯真的握了手。



  大概是受到这种由强烈期望所激发的热情的感染,布什这位不喜欢旅行的总统,连着参加了G8峰会和中东峰会、七天周游六国之后,在回国的专机上仍然毫无倦意。他把随机记者叫到“空军一号”的会议室里,召开了上任以来的第一次即兴记者招待会。



  既是第一次,难免有趣事。果然,读白宫公布的记录,见到一段很有意思的“君臣配”。记者问:总统先生,你很清楚地表明,你愿意介入的原因是阿巴斯当了巴勒斯坦当局的总理,你和阿拉伯领导人或阿巴斯谈到阿拉法特的作用了吗?布什说:没有怎么谈到……这时鲍威尔插了进来:据我所知,在跟总统的任何对话中都没有谈到阿拉法特。鲍威尔又说:在和阿拉伯国家元首会谈时,特别在和外交部长会谈时,我们讲得很清楚,希望他们合作,不让阿拉法特成为和平的障碍。这时布什明白过来了,知道鲍威尔是想给阿拉伯领导人留有转圜的余地,不便授人口实,似乎他们已经在美国总统面前抛弃了阿拉法特。毕竟,阿拉法特仍然是阿盟会议所明确声明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代表”。布什改口说:我想他们是理解〔我们立场〕的,我和阿拉伯领导人没有谈〔阿拉法特〕,但鲍威尔与他们的外交部长们有过非常坦率的谈话。布什将这类次级会谈称作“清除密丛”(clear underbrush)——他们牧场主的土话,放牧耕种前,先在木丛杂草中开出防火道,防备草原野火延烧过来。



  路线图要清除的第一道绊脚密丛是阿拉法特。



  本人曾在拙文《巴以冲突升级:人命和国命的对峙》(2002年2月22日贴于“世纪中国”网站)中说:“或许,只有阿拉法特被巴勒斯坦极端分子暗杀,才能使他的人民在震惊和愤慨中接受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建国所能作出的最大让步。或许,中东的风水就是如此,和平之花必须用领导者的鲜血浇灌。”建议别人当烈士,听着有点冷血。但是,面临长年卧床的病境时,不少人宁愿选择“安乐死”。9·11之后,各大国对恐怖活动的态度有了根本转变。这种大气候下,如果是在别人手里实现了以巴和平,阿拉法特偏又高寿,若干年后,世界各地巴解恐怖活动的受害者(其中也有中国民工)和他们的后代,势必要找其人算账。巴解是当代恐怖活动的老祖宗,三十年多年来,危害全球,而且手段残忍。各国现在不动阿拉法特,是出于对巴勒斯坦人民的同情。政治局势安定之后,就是公正女神执法之时。就算阿拉法特可以躲在本国或某个国家,对在政治舞台上出惯风头的人,美国、欧洲都去不得,跟久困病榻有何不同?毅然签和议,慷慨当烈士,这是阿拉法特的“安乐死”。



  不过,阿拉法特看来既不愿“安乐死”又不作来中国避难的长远计划,他的选择,就只能是半公开捣蛋。6月5日,阿拉法特出面,批评沙隆撤除“非法前哨村落”的承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第二天,极端组织哈马斯的领导人阿布·沙那布(Abu Shanab)说明他们为什么中止与巴勒斯坦当局的会谈时,就抓住阿拉法特的话,他说:连阿拉法特都说沙隆没有给我们任何东西。哈马斯拒绝巴勒斯坦当局的停火要求,他们将继续攻击以色列。



  就在笔者写这篇文章时,消息传来,哈马斯、伊斯兰圣战者组织和阿萨克烈士旅各出一人,伪装成以军,在加沙地带联合袭击以色列的一个哨所,击毙四名以色列士兵。以色列军方发言人说:这一联合,显得很不寻常。鲍威尔立即要求以色列不要因此而中断和平进程,并为阿巴斯辩解说:他需要外界的帮助,才能控制各方军事组织,他需要重建安全部队,需要通讯设备,需要车辆。



  哈马斯对中东峰会和阿巴斯的最煽情的抨击,是阿巴斯说了“我们不会忽视犹太人的历史苦难”,却没有提到以耶路撒冷为都,也没有提到巴勒斯坦难民的回归。阿巴斯则回答说:这两个最困难的问题,要在路线图的第三阶段即最后阶段才会解决;这次峰会只是试图积蓄一些冲向第一阶段的动量。



  美国路线图分三阶段实施。阶段之一的关键是以色列要撤出2000年9月之后所占据的巴勒斯坦地区,并拆除2001年3月之后所设立的定居点,同时巴勒斯坦方面停止针对以色列的暴力活动以及煽动暴力的宣传;阶段之二的要点是路线图倡议四方(美国、欧盟、俄国和联合国)开始在临时边界内创建巴勒斯坦国并支持经济重建;最后的阶段之三的目标是在2005年正式结束以巴冲突,确立巴勒斯坦国的永久边界,解决耶路撒冷地位、犹太定居点和巴勒斯坦难民问题。



  在目前的路线图第一阶段,巴勒斯坦方面的障碍,是阿拉法特这个七十六岁的老人;要拐弯绕过的以色列方面的障碍,很多人认为,就是沙隆这个七十五岁的老人。



  沙隆是个老战士,参加了以色列建国以来的每一场战争。他思想一贯右倾,九十年代担任住房部长和基建部长期间,曾经大力支持犹太定居点在西岸的扩展。不过,沙隆对定居点的态度,倒也未必与那些定居者相同。前《纽约时报》驻耶路撒冷首席记者大卫·希普勒(David K. Shipler)曾经如此描写他与沙隆的首次相会。1979年7月的一天,他在采访某个西岸定居点,当时任总统安全顾问的沙隆正好也来了。定居者们手挥《圣经》,声称这是上帝许诺给他们的土地——“美好、宽阔、流着奶与蜜”的迦南(《圣经·出埃及记》第3章)——他们要在这里过一种神性的生活,远离那些早已失去敬心的以色列本土腐败同胞。但沙隆手里拿的却是地图而不是《圣经》。他告诉希普勒,为了阻挡东来的入侵,以色列需要这些定居点,这是“地面上的现实”。沙隆说:左派指责他把儿童置于坦克之前,但是,安全不单依靠枪和飞机和坦克,安全首先要靠动机,首先是人要有保卫自己的动机。有了定居点,以色列人就有了保卫的动机——从这一意义上讲,沙隆就是要把儿童置于坦克之前。希普勒写道:这是定居者的宗教狂热和老战士的世俗军事狂热的古怪联盟。



  但沙隆所有的毕竟只是一种世俗信念,不是不可更改的宗教铁律。二十四年之后,再站在那些定居点向东看:约旦在1988年放弃了西岸主权,1994年10月,又和以色列签订了和平条约;伊拉克如今是美英的托管地,萨达姆突然发疯、坦克碾过约旦进攻以色列的威胁,已经不再存在;将要建立的巴勒斯坦国,至少暂时不会拥有装备重武器的正规军队。对以色列的安全而言,定居点这一“地面上的现实”,不再是那样生死攸关。



  在以色列政府关于路线图的争论中,对以色列在西岸的地位,沙隆第一次用了“占领”一词,震惊了他的右翼朋友。沙隆说:或许你们不喜欢“占领”这词,但事实是,管理三百五十万巴勒斯坦人,对以色列不利,对巴勒斯坦人也不利。



  阿巴斯的助手说:十年之前,阿巴斯就说过,他相信最后会和巴勒斯坦人签订和约的,必是沙隆。或许,阿巴斯早就看准了,只有沙隆这样的著名老资格右派,才能既执行左翼的和平政策,又令右翼觉得难以反对,为和约取得必需的国内多数的支持。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方之外,路线图起步时的另一个问题,是各大国的态度。路线图在名义上是美国、欧盟、俄国和联合国共同倡议的。路线图的第二、第三阶段,都明确写明了,和平进程将在倡议四方所召开的国际会议的指导下进行。但在路线图的第一阶段,却是由美国、埃及和约旦协调监管安全问题。事实上,这次中东峰会中,只见布什拍胸脯包打天下;欧盟、俄国和联合国三方,连个影子都没有。美国官员起草的沙隆和阿巴斯的宣言稿,事前都未经三方过目。这三方今后动向如何,大国间的明争暗斗会以何种形式渗入以巴冲突,将是国际政治的瞩目好戏。



  中东峰会之前一星期,5月26日,美国人最讨厌的那位法国外交部长多米尼克·德维尔潘(Dominique de Villepin), 闪电访问巴勒斯坦当局临时首府拉马拉(Ramallah)和耶路撒冷。他与阿拉法特会谈之后,还探访了附近一座难民营,倾听难民们坚决要求返回“故乡”的呼声,他们是1948年阿拉伯国家进攻以色列时出逃的阿拉伯人及其后代。由于德维尔潘会见了阿拉法特,沙隆拒绝接见他。布什心里大概也有点恼火,这等于是对美国只和阿巴斯打交道的政策投怀疑票嘛。



  另外,法国还发动了自己的“路线图”,撮合叙利亚(以及在叙利亚实际占领下的黎巴嫩)和以色列谈判。叙利亚曾经是法国的托管地,法国认为他们对叙利亚远比美国了解。



  中国由于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时,对安理会授权动武伊拉克的提案投了弃权票,在随后召开的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1991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上被排挤出局,此后也一直未能挤进路线图的倡议方。这次中东峰会之前,5月18日至22日,我国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也访问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因为他要会见阿拉法特,所以也只能见到以色列外长而见不到沙隆。他通报了中国的五点主张。路线图之外的要求有两条,一是“及早建立公正、权威、有效的国际监督机制”;二是“中国倡议尽快召开由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及有关各方参加的中东问题国际会议”。我国终于也要在中东这潭浑水里试试摸鱼功夫了。



  不过这两条看来暂时都难以实现。第二条等于是在路线图倡议四方之外另建架构,只怕响应不多。第一条倒是得人心,但是以色列只相信美国人的公正,拒绝欧盟等参与监督,所以在第一阶段,监督组只能由巴以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美国人组成。别人眼红也无奈。



  其实,中东和平,十有八九无希望,不妨让美国人去折腾。



  上月(2003年5月)26日,经过激烈辩论,以色列政府有条件地接受了路线图。记者问一位极右翼阁员:你怎么也会投赞成票?他居然回答说:路线图是不可能成功的,巴勒斯坦人不会停止暴力活动,我们乐得投赞成票。



  虽然和平依然难以预期,路线图的启动,还是带来了一些积极成果。在中东峰会上,埃及总理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 代表阿拉伯国家首脑首次明确表态:我们将保证我们的资助只能给予巴勒斯坦当局。换句话说,他们将截断对于哈马斯等极端组织的任何资助。穆巴拉克还说:我们拒绝任何形式的极端和暴力的文化,不管来自何方何地,不论出于任何理由和动机。也就是说,他们不再执着于争论“人体炸弹”是民族烈士还是恐怖分子,而是直截了当地拒绝这种暴力文化。



  可惜叙利亚不在其中。如果以色列的交战邻国、一向激进的叙利亚也讲了类似的话,阿巴斯就有了更好的掩护,与哈马斯谈判时,他的腰杆就可以更硬一些。假设伊拉克战争之前,美国派一密使去叙利亚,警告小阿萨德总统:如果你在安理会不投赞成票,导致美国得不到动武授权,从而土耳其不让美国开辟北部战线,美军就只能弃土耳其之远而干脆用叙利亚之近,借道贵国,抄捷径攻入伊拉克北部(参考拙文《伊拉克战争外交复盘:几家欢乐几家愁》,5月30日贴于“世纪中国”网站)。一旦叙利亚在安理会投了赞成票,上了美国的“贼船”,就只能顺水推舟参加这次中东峰会了。小布什这个牛仔,虽说不是克林顿那号见血就晕、不足以托付和战大事的软脚蟹,毕竟也是生于安逸、长于荣华,出手不够狠毒。



  中东峰会才结束,叙利亚立即高分贝谴责。某些邻近国家的小心思,也是向往和平的人们必须时时警惕的。不过,现在美军开到家门口,叙利亚和伊朗在支持极端组织时,总要掂量掂量。



    路线图,弯过了几道弯?

    几十里弯路到和平?



  阿拉法特和巴勒斯坦极端组织,以色列右翼宗教政党和依靠他们选票的政治家,勾心斗角的各大国,还有另打算盘的阿拉伯激进国家,都是路线图绕过或绕不过的障碍。



  但是,弯路再长,弯路边的人也更多。他们都在为一个共同目标而祈祷:愿世界早日割除以巴冲突这一毒瘤,还三教圣地以和平,也让世界安定许多。



〔2003年6月8日〕







http://www.hjclub.com/TextBody/198180.asp?od=3 >[GLOBAL FOCUS] 新帝国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8197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