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杨伟名的[一叶知秋]大概---选自[大国寡民]一书 |
 |
所跟贴 |
杨伟名的[一叶知秋]大概---选自[大国寡民]一书 -- Anonymous - (4514 Byte) 2001-12-28 周五, 上午4:59 (378 reads) |
秋实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谢谢油菜给出处,从《户县志》中找到了《一叶知秋》全文。只是
有一页扫描件无法OCR,只好附上一页图形文件。
在那个年代,作者的才气、洞察力和勇气,都非常了不起。可惜,
这样的英才,却是毛泽东容不下的。 -- 秋实
《当前形势怀感》
《当前形势怀感》也叫《一叶知秋》,是1962年5月10日,户县城关镇七一
大队杨伟名、贾生财、赵娠离三名党员写给镇和镇以上各级党组织的意见和建
议材料,当时曾受到毛主席的批评,并在县内多次受到批判。“文化大革命中”,
执笔者杨伟名受整含冤身死。1979年4月27日,按照中共户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
的决定,城关公社党委主持召开群众大会,给杨伟名平了反。现将《当前形势
怀感》全文辑录于后:
《当 前 形 势 怀 感》
(又名《一叶知秋》)
(一)前 言
参加农村基层工作,已八年有余,俯首回顾,百感交集,尤其在当前困难
形势下,其所见所闻,势如汹涌狂涛,冲击心膛。每于激动之余,口述笔道,
常至情不自禁。
这篇“怀感”不是向上级领导“报喜”,而是“报忧”。但就目前形势而
言,“报忧”重于“报喜”。因之“怀感”所及,似颇多“苦口之药”与“逆
耳之言”。
这篇《怀感》于各节申述中,不少雷同重叠之处,所以然者,皆在不同角
度,用不同比喻,反复说明问题。
这篇“怀感”属个人见解,或为“一叶知秋,异地皆然”。或为“坐井观
天”而流于管窥之谬。而其所道所说系实践事实与亲身体验,真实程度,颇堪
自信。
这篇“怀感”,因限于个人水平,仅止“感性”认识的汇集,未“理性”
台阶的推理,又因阅读不多而引证绝少。
这篇“怀感”,除“如实反映情况”.并表达个人见解外,诸如锻炼、习
写,亦在“原旨”之数。
这篇“怀感”拟邮寄有关领导单位及个人,作为研究参考之用,并望赐复
指正是幸。
只将“怀感”所及,分别记述如后:
(二)忆“撤退延安”
1947年4月间,我党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以后形势的发展说明这一
步骤是极其英明而果断的。当行将“主动撤离延安”的时候,有些同志思想搞
不通,认为延安为党中央所在地,……一旦“撤守”,无论国际视听,人心士
气都将影响很大,必须尽全力保卫才好。当时果真按照这样观点去作,不但保
卫不住延安,并将于“被动撤离”之后,欲自图收复,诚为难矣。
目前我们已经承认“困难是十分严重的”。而“严重”的程度究竟如何呢?
就农村而言,如果拿了合作化前和现在比,使人感到民怨沸腾代替了遍野歌颂,
生产凋零代替了五谷丰登,饥饿代替了丰衣足食,频于破产的农村经济面貌代
替了昔日的景象繁荣,同是在党和人民政府英明领导下,何今暗而昨明?这种
情况, 已经是一望而知的事实,用不着连篇累椟的再行分析了。
看来形势是逼人的。不过困难的克服,倒是很易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
当年主动撤离延安的果断精神,尽速的应用于当前形势,诸如一类物资自由市
场的开放,中小型工商业以“节制”代替“改造”,农业方面采取“集体”与
“单干”听凭群众自愿等,都是可以大胆考虑的?见以下各节。关于“关于一
类物资自由市场开放”问题前曾写有专题。
几年来,我们是朝着退的方向做的,并且收到效果。不过还未到家,应进
一步就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方针作全面彻底的调整!直到困难克服而后止。
(三)处 方
医生对病者的诊断过程:始则“望、闻、问、切”,进而分折研究对病情
作出判断,然后“处方”以治之。在处方将用未用之前,处方的效果,尚届医
生估计分析的可能性阶段;而处方之真正有效与否,需以病患者服药之后,病
情如何以为断。处方末用前,仅属可能性的效果,过早的当成现实的效果,则
是不妥当的,病患者病情的好转与痊愈,才是处方有效的验证,反之则反矣。
当患者服药之后,病情末见好转,或仅有好转而迟迟不能痊愈时,可尽快
的重新调整处方,直至病情痊愈而后止。
同理,为了克服当前的困难,我们已经采取了不少措施,并且估计所采取
的措施对于当前克服困难会收到效果。而我们不能认为困难已经得到克服,我
们必须密切注视措施应用的效果,发现不能解决困难时,就得及时的考虑改用
新的方法,于是我们克服困难的措施的应用和调整,则要到困难得到彻底克服
而后止。目前我们已经采取的步骤“三大政策”……等,不能认为是克服当前
困难应用措施的最后一步。
(四)腰 带
一个人勒紧“腰带”,走起路来会感到紧凑轻便,不然又会觉涣散无力。
看来勒紧腰带倒是十分有用的。不过所谓有用也仅是一条而已;如三条四条的
把浑身都捆起来,那即使是一个走起路来健步如飞的人,也动弹不得。
再者,腰带的有用除了仅有一条而外,而缠在腰里的腰带,一定要松紧适
度,过于松了固然不行,而过于紧了,到会令人气喘。
目前我们国家的整顿经济形势,是否有气喘的象征?是否存在着浑身捆着
腰带,动弹不得的意味?果有之,只有解开腰带才能气和神安;只有腰间仅缠
一带而其余尽解,才能手动脚灵。
按国民经济形似人身,中小型工商业的自由生产,农村包干任务以外的自
由贸易,则为人身的手足。无人身,手足无依附,无手足,人身失所能,两者
相依相成,关联互赖。理由明显,毋庸赘述。
(五) “改造”与“节制”
几年来,尤其是近两年来,市场供应情况,显得特别紧张,回顾一下这种
紧张情况,是发生在1954年开始私人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改造开头两年,
还不大看得出,这是因为原来社会商品的储存,继续维系着市场供应的结果。
而紧张程度的与年俱增,应看作是原有储备逐年消耗然。(这与农业合作化开头
几年用单干时土地留下的肥力长了几年好庄稼,以后则每况愈下的情形是十分
相象的) 虽说市场紧张程度的与年俱增,不尽属于此,但属其中主要因素之一,
则是可以肯定的。
按说私营工商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生产力得到解放,产品逐年增多,
从而市场供应亦当日渐充盈,但其结果,却正相反,对此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
方面追求所以致此原因:首先改造的面过广,把还不适于“改造”的中、小型
工商业都统统改造了。这样旧的生产关系破坏了,新的生产关系因受客观条件
的限制迟迟不能形成(或是形成了而生产效率反不如从前),从而出现工、农业
脱节现象。农业生产迟迟不前,不能给工业提供足够的原料。关于第二个问题
属“外在”问题,第一个问题则是“工商业改造”本身问题。就我国整个国民
经济基础看,除了较大的私人工商业可以采取改造的步骤外,一般中、小型工
商业,只宜采取“节制”的方法。(按即孙中山先生的“节制资本”)节制其使
之不足以操纵国计民生,仅取其合法利润。这与“恢复单干”一节中土地到户,
权归集体,既能促进生产,又可堵塞阶级两极分化是一样的。于是我们目前的
工商业政策,应在一定程度上,用温和的“节制”办法代替“改造”的手段。
(六) “恢复单干”
近来农村中不断有“恢复单干”的传说,这种传说我们不能认为是“别有
用心”者的造谣,说它是目前农民群众单于思想倾向的反映,则是比较妥当的。
如果目前农村群众在思想上有的存在着恢复单干的愿望,那么他所希望恢复单
干是否就是合作化前那样的单干呢?就目前群众的认识水平和交谈情况来看,
多半数“是”,少半数“不是”;属于是者,这里且不必说,属于不是者,却
有必要提出讨论。
目前有不少的人在认识上觉得现在再要恢复单干,就不必恢复合作化前那
样的单干,而是以新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单干形式出现。这种单干,其所以有别
于合作化前的那种单干,正是因为:土地虽分到户,而地权仍归集体所有,牲
口农具可以私有,但不能买卖,也不能出租,劳动致富,生产发家,剥削行为
概不能有。
就目前农村客观形势来看,社员集体观念太差,近两年来,更是这样。农
村基层干部尤其是生产队一级干部领导水平过低,远不能适应生产队工作需要,
任务过重,力气过怯。
按:社员集体观念太差,干部领导水平低,看来是个教育锻炼问题,而锻
炼和教育,则是长期的,而当前存在的问题,却要求“立竿见影”。
按:新的单干形式,既能适应当前客观条件,又符合按劳分配杜绝剥削的
社会主义原则,堵塞了农村阶级的两极分化。至于将来如何适应机耕问题,他
们认为不必采取酒席摆好,还没有客的等待办法,(土地老早就连了片迟迟不见
机耕来)。领导集体生产的基层干部等条件都具备了,然后根据群众自愿,因势
利导的朝着集体促进。
按:“分田到户”,不是要求一律单干,而是愿意单干者,可以允许,愿
集体者可以另行自愿结合,这样集体与单干两种形式,同时并存。估计这样因
皆出于个人自愿,生产是会搞好的。如在合作化时虽说“入社自愿”,实际多
为“大势所趋”,现在采取自愿,正是补救了过去的不自愿。农业合作化以来,
生产所以停止不前,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初多数不是出于真正自愿有关。
有人虑及分田到户于国际视听有碍。其实人民公社依旧保留,分田到户仍
归公社领导,为公社社员。至于集体与单干之间的领导关系----单干到户,归
队领导,还是归公社直接领导,可以另行研究。
(七) “过”与“退”
据医生朋友们谈:人所患病症中,有所谓“并发症”,即如患麻疹引起肺炎,
思“急性高热”引起脑症状----昏迷、抽风等,以上两点皆为“并发症”。又
据谈前者病之“本”,后者病之“标”,治疗之道以治本为主,标则兼而治之。
把这与克服当前革命工作中的困难比较,道理也是一样的。目前我们工作中存
在的困难是很“严重”,而这“严重”困难的造成,自有其根本的渊源----
“病之本”。而目前存在诸如粮食困难,市场供应紧张,并由此产生的走后门、
投机倒把、盗窃事故、逃荒迁移,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意志消沉,丧失信
心,怨声一片,不安心工作,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谊情寡谈等不正常的精神现
象,统属于“病之标”。对于这些存在问题的如何设法消除,则属于兼而治之
的事;要希望问题能够尽快的获得根本的解决,那就只能是探索渊源而治其本
了。
现在进一步我们要问:目前严重困难产生的渊源是什么?而克服的根本办
法又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必多所引证,只就“过”与“退”二字略作
申述。
所谓“过”与“退”者,如某甲赴某村,距十里,行之十五里过五里,退
三里,犹过二里,退十里,复又不及五里,终退五里始抵村境而止。想来我们
目前严重困难产生的渊源是走“过”五里路的问题,因之克服困难的根本方法,
也就只是退五里的问题了。几年来,总的形势我们是在退。至于迄今为止,我
们已经退了儿里?还需再退几里?这是我们所要提出进一步共同讨论的问题。
我自己认为,我们的国家是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在这个既穷又白的薄
弱基础上,由1949年解放起到1955年合作化为止,仅只六年左右的时间,我们
的新民主主义建设任务,就真的完成了吗?答复是否定的。并且要在短短的6年
时间内,把一个具有六亿人的落后的农业国家,建设成新民主主义的强大的工
业国家,无论如何是不能想象的事。
有人曾经说道: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要当两步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那么如果说,我们第一步没有走好,第二步怎么会走好呢?
按说新民主主义建设需要二、三十年,由新民主主义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是一个长期的转化过程,又需要二、三十年,由此看来,像我们过去所做的显
然是拨苗助长;违犯了客观规律。
从上述情况看来,回答我们需要再退几里的问题,是很简单的。工商业政
策方面,大体遵循孙中山先生“节制私人资本,发展国家资本”的原则。农业
方面,按照集体、单干,听凭群众自愿的原则。这是养鸡取蛋,有别于杀鸡取
蛋,这是釜底抽薪,有别于扬汤止沸,这是治本之道,有别于治标之法,这是
我们耍退的终点.
(八) “走后门”
“走后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人人都很明白,就不再说了。走后门这回
事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大家都还记得,是从1958年开始露头。从这以后,逐年
显著,到目前为止,已经成为普遍的事实了。
因为“走后门”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前次在工商企业各行还大力的反过
一次。从这以后,走后门的事,比起从前少了些,不过采取这种反的办法要收
到绝对堵塞后门的效果,是不可能的!至于如何彻底消灭走后门的问题,下面
好来说它。
近来自行车标价六百余元,大量出售,顾者虽亦不少,而排队争购之局,
已见敛迹。何以至此?缘自用者购之,欲之渔利者却步使然。
“高价”自行车的出售情况,给我们提示出走后门这件事产生的根源,以
及消灭走后门的<657>根本办法,这就是:①牌价与黑市价格差距过远,暴利过大,
把这与目前群众觉悟水平结合起来,有如“风流少女”与“贪花浪子”,欲求
不沾污,是不可能的;②凡出售给农村的一切工业产品,皆以高价出售,农产
品及原料收购以高价付之。统购派购的农产品任务,以满足农业以外靠工资吃
饭(设目前工资不变)的各行业人口的生活需要为度。
这样以来,黑市不存在了,走后门的路彻底根断了,投机倒把的事情随着
相应减少,以致消失。至于因各地区之间的物价参差,而进行贩卖从中渔利者,
我们应从积极方面把它看成是促进物资交流的正当行为,不能与走后门式的投
机倒把相提并论。
(九)市场管理
按国家统购政策,一类物资是不许上市的。但就目前形势看,一类物资自
由交易的行为,已成普遍存在的事实,并已成为公开的秘密。这对一些领导同
志来说,也是很清楚的。
可以设想,如果我们对一类物资竭尽全力采取严厉取缔的办法,不但得不
到什么好处,反而会使粮、棉、油等物资供应情况更形紧张。尤其春荒时期,
粮食的困难程度更为加深。也正因为如此,所谓不合法的一类物资自由交易行
为,才能以公开的秘密形式,普遍的出现,并一直存在着。如果从这个角度看,
有关市场管理问题如馍、饭、蛋、肉、莲藕等自由交易,就无必要再加禁止了。
按目前国营、集体经营的食堂等行业的供应情况,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
因此可以借助自由交易的支援,共同满足群众的要求。这难道还有什么害处吗?
有的同志认为,这样会助长投机倒把。其实这是见木不见林的办法。我认为投
机倒把是兴大利中的小弊,就像因为抱小鸡才发生鹞子抓鸡的事,我们能因怕
鹞子抓鸡就不抱小鸡了?看来真正的鹞子要防,而鸡终是要抱的。
入春以来,户县市场管理工作中,曾有过几次大收,包括膜、肉、蛋等。
其结果,除了引起群众一片怨声,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紧张情况外,看不出
有什么好处;并且在所收东西(银、蛋、肉)的处理上引起群众的种种怀疑和不
满。
(十)烦琐的哲学
据说毛泽东主席把“农业社”(后改为队)每年制定的“三包方案”称之为
“烦琐的哲学”,也正因为这部哲学过于烦琐,现在已决定不再采用它了。然
而放眼看来,我们工作的各项措施和方法,可称之为烦琐哲学的,倒不仅限于
三包方案;这里试举一、二件小事谈起。
今年三月间,给我队的鸡蛋派购任务是十八斤,所辖生产队九个,每队平
均二斤,将任务落实。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所做具体手续如下:①供销社同志送
来红糖九斤。②大队向各队下达派购鸡蛋任务,并通知把蛋送到大队。⑦因蛋
价低,社员售蛋不踊跃,组织干部做思想动员工作。④大队干部称收各队交来
的鸡蛋,并按规定,每斤蛋付红糖半斤。⑥供销社按每斤蛋奖售半斤粮的规定,
又送来包谷九斤,并叮哼发给各队。⑥按糖、粮、蛋各自计价,并向队找补价
款。⑦大队通知各生产队领取奖售粮----包谷一市斤----又领找价九角八。②
各队原来所交鸡蛋,有的来自社员各户,各户所得粮为几两几钱,款为几角几
分,逐户称粮点款。⑨大队分粮、糖中成多或少总有损耗,书写证明财务队长
签字,再作帐务处理。⑩完成任务过程中,无论蛋的交纳,糖、粮款的领取,
须催退再三,令人大害头痛。
以上收购十八斤鸡蛋的手续,看来是够烦琐的了!而目前这种烦琐并不限
于我队,也不限于收购鸡蛋一项。
(一二) 提建议有感
两三年来,先后提书面建议多次,建议内容,有为国家政策,有为情况反
映,发送单位十六(各级党委),份数计二十一,圆满作复者五,泛泛回复者六,
余皆挂号回执而已。
对此虽然遗憾,然一转念问,亦不甚介意,而最可令人深思者,信之不复,
对群众建议之口,复之了草,冷人民热爱集体之心,何言密切党群关系,对此
之作岂可得乎!又次,气可鼓而不可泄。实泄也,非鼓也!按调查研究,旨在
材料汇集,借作政策研究之依据,今材料送上门来,而又漠漠然置若罔闻,忙
乎?重视不够乎?究何属!不得而知!仅此提出,引起注意是幸!
后记
“前言”一节,尚有余意未尽,兹随释于后:
(一)新民主主义建设任务,有的同志说:三座大山推倒,革命政权建立,
新民主主义的建设任务就算完成丁,从此以后,就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了。我
觉得这中间并不存在什么问题。就以第七节中所提的把新民主主义建设任务说
成是社会主义初期建设任务,也是可以的。
(二)第二节中,“频于破产的农村经济面貌”数语,是否有分量过重之处,
经考虑再三,确认无偏误,不欲掩耳盗铃,欺人自欺,终于如实表述如上。
(三)第六节中,劳动致富、生产发家两句话是解放后合作化前,我们所提
出的,但就目前农业生产水平看, “老话重提”,还是很适用的。
陕西省户县城关镇七一大队
党员 杨伟名 贾生才 赵振离
1962年5月10日
录自《户县志》(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87年4月)
第654-660页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油菜请进 -- 秋实 - (626 Byte) 2001-12-28 周五, 上午9:10 (191 reads)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