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我的三个朋友 (旧作三篇)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我的三个朋友 (旧作三篇)
东海一枭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280
经验值: 24050
标题:
我的三个朋友 (旧作三篇)
(291 reads)
时间:
2003-3-28 周五, 下午7:17
作者:
东海一枭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不容世垢染诗香
-------小记阿海
东海一枭
阿海将出一本诗集,要我写篇短文附入其中。作为交情长达15年的诗友和老乡,我没有理由拒绝。回首平生,走南闯北,诗友酒友文友商友无数,可谓相识满天下,但真正挚友老友,却也为数不多。
与阿海相识,诗为大媒。想当年,我们都是浙西南小城的"名流"。识面之前,早已书来信往,谈诗论文。当时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句诗:"多一个伤口,就多一只眼睛。"充满人生感悟,至今铭记。我接受团县委"招安"后,从山村进入山城,彼此见面的机会多了。阿荣、阿松、阿海与我,四条汉子创办了天野诗社,轮流在各自"家"中会议。那时阿海在县城一中学执教,已婚。他在弟兄们面前一付慈眉善目的菩萨状,在家里却颇为大男子主义,夫妻关系被他处理得相当糟。不久,即如愿以偿,回归了自由王老五的身份。
90年,我迫于多种原因,"绝裾一怒走天涯"(遂昌老友江强华诗句),跑到海口去了。阿海是一直保持比较密切的联系的几个朋友之一。我93年到南宁定居置业,非常巧的是,97年阿海也来到南宁,当时我曾写过一首小诗《欢迎故乡挚友阿海来南宁,喜赠》:
人世离合岂偶然,握手同惊岁月迁。
"丽水"欣奔希望路,"南宁"喜续缪斯缘。
我犹剑态风雷激,汝自诗心铁石坚。
与君共向潮头立,破浪乘风趁壮年。
阿海不负朋友们的厚望,从底层兢兢业业地做起,如今独当一面,是一个公司的总经理了。虽然实力、规模很有限,但他已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并且踏踏实实地向着高处攀登着。同时,他的另一项事业,"落实陈婕",也已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将广东英德小女子陈婕落实到身边,成了他"真实生动美好的妻"。
正如有友人写给我的信中所说:人是很容易腐烂的。市场经济大潮初起,人心浮躁,到处弥漫着一股功利味儿。下海近十年,耳闻目睹了多少腐烂的人和事。诸如见利忘义、过河拆桥、坑蒙拐骗、以怨报德,等等等等,乌七八糟、触目惊心。由于内外交攻或内外交惑,许多熟人及友人也发生了各种各样可悲的变化,变得飘浮、虚伪了,甚而至于腐烂了。令我欣慰的是,阿海还是那个阿海,不论贫富贵贱,外在的环境怎样变化,真诚依旧、实在依旧。关于他的实在,举一小小例子足矣:多次在酒食应酬的场合,我向朋友或客人介绍阿海在电视台工作,阿海总要特别补充说明:他不是正式的,是栏目承包性质的。有时候让我甚为尴尬,好象撒了谎似的。
对人性,对世事,阿海看得透彻,所以也就活得淡泊而自然。他时时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微笑着观察一切也面对一切。而我总是愤世嫉俗,嘲神斥鬼,乃至怨天尤地,愤愤不平,并且曾经奉行"比君子更君子、比小人更小人、以恶制恶、以毒攻毒"的处世方针。对此,阿海是很不以为然的。他在一篇写我的文章里曾颇有微辞,并希望我"对生命进入一种新的领悟"。我一直把这当作对自己的忠告。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不少诗作,我曾陆续读过,这次重新翻看,仿佛故人重逢,倍感亲切。关于阿海的诗,就交给诗评家和读者朋友去解读吧。我想特别指出的是,他的每一首诗,也与他的为人一样,诚恳、实在、严肃、质朴无华。他写他的亲人和朋友,写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从生活小小的感想写到人生深深的思考和感悟,从繁琐、世俗之中提炼诗意。当然,那智者的目光,也"经常朝远处看看",从而"预防近视,开阔胸襟/ 让人产生许多好的/美的想法。"其遣词、造象、言情、说理,没有花架子,没有搔首弄姿、凌空捣虚,总之,没有当今诗界所谓前卫、先锋一族的通病。
在这个功利至上、物欲滔滔的时代,能够爱诗、写诗,并且写真诗,做真人,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而在虚伪、浮华、冷漠、背叛司空见惯的时代,你能够读到阿海的诗歌并拥有阿海这类传统型态的朋友,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最后,对《人生格局》的出版,谨赋小诗一首以贺:
瓯江携手又邕江,
友谊乡情尔许长。
共作缪斯门下客,
不容世垢染心香。
2000.6.3夜
一城风雅属娥眉
----记女诗词家、画家黄小甜女士
当代年青一辈中,擅写旧体诗词者寥寥无几,女性中写诗词而堪称家者,更是屈指可数,而女诗词家而兼画家者,据我所知,桂林黄小甜一人而已。
一
黄小甜出生于一个特殊的家庭闻名八桂的"诗人之家"。母亲林叶萌,1928年生于香港书香门第,受过高等教育,1950年与丈夫黄佐先生双双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夫妇均擅诗词。回国之时,黄佐赋诗:"风云眼底合当歌,海水浸肌志不磨。梦里宁无儿女泪,卿卿助我壮山河。"叶萌和答:"殖民旗下不堪歌,壮志雄心任砺磨。日日相思休带泪,与君携手绣山河。"真可谓才子佳人,文采风流。遗憾的是,在十年文革的腥风血雨中,这对诗人伉俪横遭迫害,丈夫含冤而死,小儿子在两派武斗中横祸身亡。叶萌亡夫丧子之外,又遭四年冤狱。
黄小甜是林叶萌的小女儿。在父亡母囚的辛酸日子里,她还是垂髫少女,随大哥黄兆宽流落街头。小甜秉性聪慧,喜爱诗词和艺术。她和兆宽及大姐蓓蓓,继承了父母对中华诗词的热爱与创作灵气,自幼喜欢吟诗填词。正如我在一首写赠黄小甜的七律中所写:"遍地荆榛容笑傲,一门母女擅歌吟。"小甜姐妹和她们的母亲,都曾多次在国内外诗词大赛中获奖,并在海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作品。
二
在《岭南诗歌报》、《桂林诗词》、《诗词》报等各种报刊杂志上零零碎碎的读过一些黄小甜的诗词,感觉其作品具有一种清新、自然、鲜明、独特的风格。前不久收到中国诗经学会所编《诗人之家诗词选抄》,对她作品的风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体悟。
黄小甜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并非指她所写的题材如何重大,如何配合主旋律,而是指她的作品紧贴生活,从而洋溢着新的气息,时代的气息,生活的气息。请看《岭南春早》:
江畔桃花逗柳丝,岭南无处不芬菲。
梅花昨夜才迎雪,红杏今朝又满枝。
紫燕归来争暖树,流莺漫啭入青帏。
蜂喧蝶舞春方醒,不待春风已绿堤。
在这里,她以轻快的笔触渲染了春天的画面,颔联"梅花昨夜才迎雪,红杏今朝又满枝",更是传神地描绘了岭南早春的景象。我们从中仿佛嗅到了春天的气息,触到了春天的脉搏。这温暖而鼓舞人心的大自然的春天,不也象征着心灵的春天,祖国和时代的春天吗。
又如《和钟家佐〈石帆〉》:
扁舟共我破波澜,搏击千程越险滩。
有志何妨江海恶,但凭肝胆越千山。
好一个"有志何妨江海恶,但凭肝胆越千山"!充满了一种人生进取的豪情,这豪情来自于诗人开拓突破的精神,从而在"千程险滩"中,彰显奋发向上的情怀。
其次,诗词的时代性体现在鲜活的时代语言和雅俗共赏的诗风方面:尚白描、不用典、口语化,从而形成了她质朴、自然、明快的语言特色。如她获新田园诗大赛奖的作品[归自谣]"晨曲":
波敛滟,江上轻舟三两点,青山如洗花如染。岚烟欲把青峦掩,依稀见,晨曦照映村姑面。
寥寥几笔,有远景,有近景。把江村晨曲描绘得栩栩如生。
黄小甜平日填词多,吟诗少。相对而言,她的律诗比较薄弱。
三
小甜天资颖异,多才多艺,除诗词外,还有一手高超的摄影技术,一外资照相公司聘其为摄影师;她还擅长绘画,尤善山水。我的书画界友人评她的山水画:构图谨严,用笔老辣,富有层次感。台湾文学教授兼训估学会、音韵学会会长陈新雄先生在来函中誉黄小甜:"非特诗词两美,且又善丹青,天赋之高,盖有苏长公之气韵者也。"她在许多画上都题上自己写的诗或词,好画配好诗,相得益彰。一位诗友见过她的画作后,赞不绝口,一口气购了三十多幅。我的《逍遥山庄诗集》三集的封面,用的就是她的作品。
与小甜见过二次面。一是广东岭南诗社召开的中青年诗词研讨会上,一是她路经邕城,移驾相访。因我拙于应酬,而她又吝于言辞,两次见面,皆未能深谈。但她的端庄朴素和雍容大方以及她淡泊自守的情怀,颇令我欣赏。我曾冒昧相问:何不多参加画展、画赛,与当代丹青手一较高低,以便早入美协?她淡淡一笑,顾左右而言它,倒衬得我俗气了。
日前小甜以七绝一首、山水一幅相赠。我酬以二绝曰:
其 一
粉饰招摇愧不才,与人世忤与天偕。
钦君也带三分傻,不爱金台爱钓台。
其 二
山水钟灵异彩飞,一城风雅属娥眉。
钓台高筑漓江畔,日钓风光夜钓诗。
我想,我的赞誉,小甜是当之无愧的。
2000.6.5夜
书 道 千 秋
-------记著名书法竹刻艺术家林建勋先生
初识林建勋先生,是在著名老书法家陈政老的书房里。粗壮劲健的身材,配上棱角分明的国字脸和浓彩重墨、神彩飞扬的卧蚕眉,不怒自威,而笑声朗朗、豪气十足。倾谈之下,甚为投缘。
在不懈追求的艺术之路上,林建勋一步一个脚印,留下了一个个坚实的足迹。这位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艺术家,孩提时代便自习柳体、欧体和绘画,显露了超常的天份。他凭着顽强的毅力,自学书法,广泛收集有关书法研究和作品的报刊杂志,研习前贤墨宝,吸取今人精髓,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1985年,他考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系,从理论到实践,向更高的层次迈进。逢周日赶早班车从县城老家驱车数百里到柳州参加面授,持之以恒、风雨无阻,三年辛苦不寻常,使他技进乎道,在艺术上产生了质的飞跃。同时,他根据自己悟性和特长,确立和选择了主攻方向狂草,并将专注力集中在钻研怀素、黄山谷、王嵩樵的艺术成就上。
与诗词、绘画、音乐等各种艺术品类一样,书法,也存在一个传统与创新问题。传统,是根柢、是基础、是源流,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王羲之、欧阳绚、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赵孟兆页、文徵明、毛泽东……三千年书法传统便是享用不尽的一大宝库。但是,模唐仿宋,学得最像,要是不能跳出前人的窠臼,未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依然一书匠耳。林建勋认为,艺术个性与人的心灵、性情密切相关,书法,是技巧,是风格,更是性情,所谓"字如其人",从笔迹往往可以看得出一个人的性格特色。一个富有鲜明的个性,至性至情的人,才能创造独特的风格,成为一流的书法大家。在借鉴吸收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充分融合现代艺术的新奇,副之以厚实的绘画功底,将美术造型、构架、渲染与书法构势取意融为一体,林建勋的豪放、豪爽、豪侠之个性特点,化入他笔下,流向一幅幅大气澎湃、真气勃郁、元气淋漓的书法之中,形成了他独有的艺术神韵和风格。同时,他还将书法与竹刻二者结合在一起,成为当代中国竹刻艺术"第一刀"。
功夫不负有心人。林建勋的艺术成就,在国内同际上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作品曾参加"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日中刻字交流展"、"第一届、第二届中国刻字艺术展"、"第一届国际刻字艺术展"、"中日刻字艺术名家作品展"、"中国名家书法作品邀请展"广西第三届文学艺术铜鼓奖、广西首届中青"德艺双馨"奖等,得到了国内外诸多名家的高度评价。作品曾被日、美、德、意、韩、马、新、泰、澳以及香港、台湾竺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收藏家、艺术馆院收藏。原中国人大委员长万里同志,中国国防部长秦基伟同志,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全国著名书法家、画家尹瘦石先生也收藏有他的作品。其艺术传略先后被收编入《当代中国书法大成》、《中国当代书法家大辞典》、《当代中国艺术家大辞典》、《中国印学年鉴》等重大辞书。著有《中国竹刻艺术》一书被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选为函授院教材出版发行全国和赠送日本刻字界朋友。中国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四川电视台、浙江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为其拍过电视专题片。一九九五年四月被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代表团成员之一出访日本东京进行艺术交流。他的代表作《孙子兵法竹刻长卷》全长112.8米,二十二条屏宋苏轼词赤壁怀古全篇狂草,目前为世界竹刻艺术品、书法艺术品之最。他的头上也带上了一顶顶璀璨的桂冠: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研究会委员,北京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广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全国著名书法家、竹刻艺术家。被许多报刊誉为"中国当代竹刻开山人"、"当代草书之王"。
最有意思的是看林建勋创作,令我想起杜甫《八仙歌》描写草圣张旭的句子:"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特别令我难忘的是我亲眼目睹了苏东坡"大江东去"一词的书法创作过程。夜深人寂,他书兴忽来,泼墨挥毫,如中酒、如神魔附体,时而低昂回翔,时而万马奔腾,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险峻处如鹰击长空、瀑走奔雷;狂放处如涛滚云奔、虎啸龙吟,又如一浪一浪的波涛,从他的腕底汹涌而出,那狂放,那威猛,那气吞万里如虎的恢宏气势,深深感染了在一旁助兴的我和冯华春兄,忍不住大呼小叫起来。这幅由22张长69尺宽10尺的纸张组成的书法"大作"完成之后,我区著名老书法家陈政老也深为击节,叹为观止:"此作干湿相兼、气盛神足,虽姿态狂逸,而起收转折,自合法度,既有奔放流畅的线条,又能清晰无误的点画,信手挥洒,一气呵成,前后呼应,一气贯通。不敢说后无来者,却可说是前无古人了。"
书品高凭人品高。说起林建勋的人品,在文朋书友中有口皆碑。他不贪享乐,不好烟酒,淡于名心利欲,淡于鸡虫得失。在物欲方面的淡泊潇洒与艺术方面的执著迷恋,形成了一股自控和自信的力量和巨大的人格魅力,赢得了诸多同道的敬佩和喜爱。如著名老书法家尹瘦石先生对林建勋就十分赏识,赠以诗曰:"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娱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恒心,凭着对书法艺术的痴迷挚爱,凭着超人的灵性和悟性,林建勋正努力创造着他的书法艺术的高峰,正如浙江电视台在拍完他的专题片说:这样高水平的艺术,在国内不多见。上海书法同行表示:百年之内,竹刻艺术或有人达此等高峰,而狂草尚无人比拟。那么,且让我以小诗一首结束本文并表达殷切的祝福和期望吧。诗曰:
舞凤游龙泣鬼神,
狂来纸上起风云。
双忘物我缘何事,
欲从书苑造昆仑。
东海一枭1999.12
附: 南 国 春 风 第 一 枝
初评林建勋草书及其竹刻长卷《孙子兵法》
·陈政·
廿一世纪第一春,庚辰龙年新正初三,我到东方艺术城参观。刚迈进展览大厅,就赫然被四壁整然有序地挂满的林建勋所作草书及其刻字的《孙子兵法》竹刻长卷所摄住了。这件被誉为"南国第一"的庞然巨构,每件高80公分,宽约10公分,全长近120米,共1170块,全书十三篇,刻35900字,字字奇巧,烨烨生辉。我与诗友花了两个多小时精读细品,尚未吃透这使人心系神驰的伟构,难怪诗友喟然叹曰:"我跑遍大江南北,尚未见有如此书刻合璧的稀世珍品,实为南国春风第一枝。参观以后,他意犹未尽,建议我以此巨构为文传世,姑妄应之,于是写了这《初评林建勋草书"孙子兵法竹刻长卷"》
(一)
自古以来,鉴赏草书,首要品其线条挥运之妍媸。
这件草书竹刻珍品之用笔行文,一气呵成。然每字成形,当经苦心构思,然后定位落笔;故无论行止、提按、轻重、疾徐、枯润、敛肆、欹正、牵连、勾搭、呼应……均竭智经营,先求胸中有字,然后笔下有字;是故通篇看来,线条流美,间架溢彩,执、使、转、用,窈窕多姿,奇变万千,而均合乎法度,既见共性,亦具个性。综观其线条操作,如日经天,北东南西,顺乾坤轮回之道而运转,有轨可循,有法可依,嬗变无穷,易理至深。可见林君是凭借其如火如荼之热情,不同凡响之悟性、心态与魄力来运作线条的,故其草书用笔,或方或圆,或提或按,或顿或挫,或偃或仰,擒纵有法,敛缩有度,"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而愈沉着,婀娜而愈刚健"(前人评《书谱》语)。其草法精熟,往往落笔如旋风骤雨,游转飞动,变化莫测,使人魄动心惊,而又不失法度,飞腾跳跃,任意驰骋,气势非凡。综观此一力作之虚词,有"之"字319个,"也"字193个。在间架上,字字不同;在用笔上,字字有异,中锋、侧锋、偃锋、曳锋、挫锋……无不备之。"之"字起笔之用点,有圆、有方、有挑、有棱、有抹、有竖、有磔……千姿万态;而"之"字的第二第三笔,或连或断,或作连珠点,或作浮鹅,或作潜凫,或拖曳成鹤之垂尾,鸢之扬翼,或折屈如角铁,或体势倾向东南而收笔处如魁星踢斗……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也"字用笔结构,亦与"之"字同样因势挥毫,一佛千面。时而笔顺规整、结字方正;时而用逆转笔势连成一笔以成字;时而变第二笔为第一笔,以偃锋写成倒竖三角,取高崖坠石之势;时而将第三笔曳成长弧线作收,取高屋建瓴宝剑出鞘之势;时而将三笔绞作一团,如刺猥之蜷缩;时而象大雕振翅遨游太空……总之气象万千,目不暇接。而其线条之起伏跌宕,长短高低,快慢轻重之变化,使我看来,不由产生强烈之乐感:恍忽时而见到屈原《国殇》里的陷阵厮杀的惨烈场面,恍忽时而听到楚汉之争的《十里埋伏》,恍忽时而听到"赤壁之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塔山"、"白台山"之役;与"百万雄师过大江"等等壮烈场面与战斗激烈的节奏与旋律……
(二)
至于布局谋篇,这件作品之章法运作,从开始至终篇,他已胸有城府。
1168件竹简,每件多则四至六字,少则二至三字,更有一字一简者,有一波磔为三简者,然气似断而意连,云虽断而山连。行间茂密,字字映带,大小轻重,顾盼呼应,既知停匀,复求变化。环视纵览如坐直升机俯临祖国之壮丽山川,高山平原,河道纵横,广袤富饶,幅员大气,江山如画,叹为观止。
至于笔势,作品开端,林君心态似较拘谨,如江河之始发;然意势之发展,亦如江河之每下愈畅,万里奔腾,飞珠漱玉,挥笔骋驰,心态愈广,形体愈放。"势篇"以后,更为恣肆,开始出现一字跨两简之磅礴现象,江河奔海,雷霆万钧,涛翻浪涌,一泻千里,奇观迭现;有独字一简者,两字一简者,甚至终篇以一个"也"字为三简者,波磔为数简者,波澜壮阔,字字飞动,惊蛇走虺,气势之大,不一而足。这条奔流曲折,宽狭互观,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历史兴替的笔墨长河,其结局终于是复归平静,浩浩荡荡,流归烟波缥缈之汪洋大海,使人观后,意酣心畅。林君《孙子兵法》之书法刻字艺术,在布局谋篇,用笔意势上,可说是完全符合一切事物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之唯物辨证法则的。
(三)
建勋自幼生长在山区,从邮递员而至县邮政局长,跋山涉水,情系万家,长受大野之风,天然之美,山川之气,天地之光所熏染;而春雨润物,夏云变幻,秋风落叶,冬雪敲窗,莫不感悟其,盈虚消长之理,启其心扉,发其灵性,寓之于书。他的学书旅程,曾宗二王,专过庭,临山谷,法王铎,追张颠,学狂素……广师前贤,撷其精华,出规入矩,不离古法;且善师造化,受迪天然,侣鱼鹰,友麋鹿;故其所书,多生灵精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能做到先学旧菩萨,吃透古法;然后砸碎旧菩萨,再否定自己,把"我"也砸碎,拌和进去;按自己之审美意识价值观念与时代精神,重塑新菩萨。故其草书能以我为主,博取众长,既有晋唐风范,更具宋人遗绪,书中有古,古中有我,自成风貌,独具新意。《庚子消夏记》云:"唐初人皆摹右军,均有蹊径可寻,独虔礼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与二王)求合,而无不(与二王)宛合……"建勋之师承与书风,庶乎近矣。
(四)
余尝谓"字可奇而不可怪,奇则为仙,怪则为妖。"建勋草书,说仙气,还待不断探索提高,路漫漫其修远;说妖气,于其字里行间,尚未可见。因他的结字取势,狂而不怪,险而不倾,而又善于拗救,拔乱归正;故字里行间,无限风光。王安石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在建勋的草书里,我们当可悟到这些道道的。
如此说来,林君斯作,竟是一无非处了吗?有!姑陈如下:
一、草书乃空间线条艺术,最能抒发情怀,荡人肺腑;然线条牵连过多,笔画减省过甚,表意者多,表形者少;故与小篆、汉隶、唐楷不同,善书者寡,遂成阳春白雪,倘无释文导读,识者便稀。每简之下,如能附以释文导读,则草字之音形义,一目了然,无须猜想,岂不美哉!
二、这部多达1170块的兵法竹刻,简简紧接,布挂壁上,毫无空隙,远望则连成一线,近看则令人欣赏时无思想喘息余地;倘能将其十三篇分作十三单元(篇名独立为一简),有总有分,眉目岂不更为清淅了吗?
三、书法家能自书自刻,在刻字过程中,去其败笔,纳以新韵,这就能赋作品以第二生命。犹如歌唱家对作曲家的作品赋予第二生命,演员对剧作家之角色赋予第二生命,创造更为完美和更高层次的艺术一样,岂不更为美哉。当然,建勋由于受业余时间等等方面的局限,在镌刻过程中,瑕疵未能掩瑜,也是在所难免。但纵观全作,薰莸自别。斯作是可以堪称为新千年跨世纪之杰构的。
信手写来,字近三千。自古评字,重在真言。贵乎客观,鄙于霸权。挂一漏万,底气使然。愿闻明教,铭谢无边。
(廿一世纪第一春完稿于无白斋。)
作者:
东海一枭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01527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