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抛弃了金录女士的评价体系,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网人在网上的表现是优是劣呢?我的标准只有一条,即主要看他能不能表现出足够的生活智慧,--- 当然这里的“生活”指的是网络虚拟社区里的生活。正如在日常生活中那样,这种智慧与个人的道德水准毫无关系,也不能归结为任何一种获取财富、名望、地位等等的“谋生”技能。能经常泡在网上的人肯定都没有严重的“粮道”问题,对这些人来说,谋生本身不会是个沉重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生活智慧主要表现为如何使得自己内心世界舒适安逸、与社区的其他成员和谐相处的能力。一个象芦笛那样的网络写手,也许名气很大,拥有不少的崇拜者,如果他一天到晚把自己的心情弄得十分糟糕,每篇文字里充满了怨恨和刻毒,我将不得不认为他十分缺乏生活的智慧。这种写手,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创造”,却很少能真正体会到创造的乐趣。他们对外界的反馈过于敏感,情绪大起大落,就象未成年的孩子总是密切地注意着父母师长对他行为的褒贬(当然,保持童心并不是一件坏事,但童心应指儿童心中美好的东西,而不是阴暗面)。这样的写手不可能把注意力真正集中到他的作品上,说白了,写作只是为了争宠。因此你能够在他们的作品中读到各种刻意迎合观众口味的佐料和大量矫柔造作的修辞、标新立异的辩术,却读不到真诚与心灵的感悟,以及对事物本身透彻的剖析。由于他们过分敏感于观众的反应,每当这些反应达不到自己的预期之时,潜意识里就会冒出一种挫败感,并把这种挫折感转化为对公众的愤怒。类似的挫败感也会产生于公众把注意移向其他的网友的时候,尤其是当他认为这些网友的“才智”或“影响”不如他。例如,我曾不止一次见到,当 RE 网友受到其他网友们的称赞或得到大量的人气回应时,芦笛先生便忍不住要撰文对 RE 、甚至对某些称赞 RE 的网友进行无端的人身攻击。记得有一回 RE 因宣称离开寒坛,得到了众网友的大力挽留,芦笛还特地写了一篇心灰意冷的帖子,在对众网友失望之余,表示放弃原先准备编辑 RE 言论的册子(为了让其出丑)的打算。这种没由来的挫败感和嫉妒情绪,实在离生活的智慧相距甚远。由此产生的愤怒和发泄,不单把自己的身心置于非常糟糕的境地,也破坏了论坛原本和谐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