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熵讨共产社会之原始和现代社会之需要 公众讨论稿 欢迎转贴。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熵讨共产社会之原始和现代社会之需要 公众讨论稿 欢迎转贴。
所跟贴
熵讨共产社会之原始和现代社会之需要 公众讨论稿 欢迎转贴。
--
邢国鑫
- (14428 Byte) 2003-3-08 周六, 下午7:58
(600 reads)
邢国鑫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20
文章: 7501
经验值: 206975
标题:
老枭兄:我还没搞明白枭兄所说的“共产主义就是好”大道之后的奥秘。我现在更关心的还是黄河的命运和请老朱
(238 reads)
时间:
2003-3-08 周六, 下午8:08
作者:
邢国鑫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老枭兄:
近日网上看到枭兄与票友的答问“再说共产主义就是好----------兼答票友”和与共产党总书记谈心的系列文章。我赞成枭兄多写几篇有力的文章让胡总明白今世的民情、民愿和民力,好放权让臣民们早日脱离原始和极乐的共产冰川世界,不过让掌控几乎所有社会资源的特权集团特权党放弃和让出既有的无本利益和超额利润,当年老朱在体制内做不到,今天胡总也会明白地雷阵还没有全部引爆,他不会不顾自家性命,所以绝无回天之力在体制内扭转乾坤。若跟俄共走一样的路,最好和最坏的结果有可能是胡总做了中国的戈尔巴乔夫,曾大人接了叶总统的班,中国会不会象老大哥一样休克几年四分五裂再打起来?
我还没有化时间搞明白枭兄所说的“共产主义就是好”大道之后的奥秘。我曾想找人讨论合写一个“共产社会就是原始”的杂文,参照共产党宣言的格式文章我已经开了一个头,因为我的文字、知识、资料、精力和时间都严重不足所以就放下了。按黄佶老兄的观点,中国人民需要有第四次思想解放---冲破“马克思崇拜”。他的一个短文附在后面。如果枭兄有兴趣我愿意把我的半拉子文章草稿“熵讨共产社会之原始和现代社会之需要”送给你,我相信枭兄定能重编重写成一篇可以挑战“共产党宣言”的经典短文,纠党、救国、救民于关键时刻。
我现在更关心的还是黄河的命运和请老朱下海领民企治黄河建黄都的事,人民报最新消息有台湾算卦大师们的预言,大陆未来十三年当中将有险情,大陆会发生黄河改道、长江泛滥和瘟疫大流行等天灾地变,算卦大师们的预言也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胡言乱语,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 李国英2002年11月29日在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提到,“可见黄河下游在这一段的河槽几乎就没有了,是一个浅碟子状,这个变化是很大的。”“毋庸讳言,这次试验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特别是黄河下游主河槽平滩流量逐渐降低,“二级悬河”呈进一步恶化趋势,横比降普遍大于纵比降,横河、斜河发生的几率大大增加,下游防洪形势相当严峻。这些问题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已经安排有关单位和部门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以期及早提出对策,做到未雨而绸缪。除此之外,试验所暴露的一系列问题深化了我们对黄河自然规律的认识,甚至纠正了我们以往的错误认识,这些都让我们感到更加珍贵。
同志们,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迄今为止,还有许多自然规律没有被我们认识和掌握,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事业任重而道远。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大对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其精神为水利行业的发展、为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十六大的精神,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水利部党组提出的“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治水思路,为实现“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宏伟目标,最终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而努力奋斗!”
第二个方面,继续深入研究黄河下游河床演变规律。
黄河下游的河床演变,现在看来,比我们原来估计的变化还要大。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下游的平滩流量,我们经常讲七八千个流量,就是在小浪底水库初步设计的时候,我们还考虑到,八千个流量以下不控制,甚至一万个流量以下都不控制。“96.8”洪水告诉我们,河槽在逐渐的淤积,从这次调水调沙试验来看,和“96.8”洪水相比,同流量下的水位又在升高,更让我们当时没有估计到的是,在濮阳到东明之间的局部河段,1800个流量就出槽了,可见黄河下游在这一段的河槽几乎就没有了,是一个浅碟子状,这个变化是很大的。下一步,要结合水沙条件的变化,对黄河下游,特别是游荡性河道的河床演变规律,还要做深入、扎实的研究工作。尽管黄委已在这方面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黄委关注的是黄河到底怎么治,这是我们最根本的出发点。如果把试验说得天花乱坠,而黄河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甚至问题越来越严重,那就不是我们的初衷。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建设性的意见,以便我们把下一步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 黄河是世界公认的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正因为如此,就允许出现更多的不同意见。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意见,可能更有助于我们设计好治理方案。
在三峡工程二期截流的时候,有位专家说,这几十年来,三峡的反面意见是对三峡工程一个很大的贡献,此话非常有哲理。黄河上也是这样,如果大家对黄河有很多看法,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我觉得恰恰说明黄河问题有可能离解决的程度会更加接近一些了。从刚才专家的咨询意见里,我注意到很有价值的一些建议,特别是提出了希望黄委今后应该开展的有关工作。听完之后,很受启发,在本次会议之后,黄委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安排我们的科研生产工作。
第一个方面,继续深入研究小浪底水库的运用方式。
我记得当时还在小浪底工作期间,新闻媒体的记者曾问我,“对小浪底工程怎么评价?”我当时说了三个“难”字,现在仍记忆犹新。我说小浪底的“难”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造成的施工难。左岸山体,那么一个小山包,岩体破碎,断层发育,要打那么多条洞子,而且直径那么大,间距那么小;河床的覆盖层最深达82米,要打那么深的截渗墙等,地质条件的复杂性造成了施工难,这是小浪底工程建设中很难的一件事情。
二是由于工程是国际招标工程,造成管理难。当时,很多国家和外商在那儿工作,而且使用国际通用的FIDIC合同条款。外国承包商很熟悉,中国人这方面经验少,索赔和反索赔是很复杂的交互过程,在工程施工管理上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
三是恶劣的水沙条件造成小浪底水库的运用难。
后来那位同志问我,这三个“难”,哪个更难?我说,最后一个。因为小浪底工程的施工期只有八年,八年之后,施工结束了,外国人走了,这前两个问题就不存在了。但是最后一个“难”,是我们长期要面对的。因此,要认真研究小浪底水库怎么运用的问题。
我记得在小浪底开过一次咨询会,潘家铮同志在会上有一个发言。他说,将来全世界都会知道桥沟这个地方。桥沟就是小浪底建管局所在的营地,办公楼在桥沟。他解释到,将来小浪底水库运行,是世界水利史上非常难的一个难题,中国的小浪底解决了这么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桥沟那个地方将来全世界都会知道。
现在看来,对小浪底水库运行方式仅仅做一次研究是不够的。我们当初搞初步设计,设计的边界条件,现在看来,不完全是那样。
我们经过多年的研究,今年将研究结果试验了一次,这个试验是在小浪底水库初期运用三年之内。这三年之内,由于水库蓄水容积比较大,水库的排沙主要是异重流的排沙形式,排沙比不到20%,等到三年以后,又要变了。水库运用水位在变,淤积形态在变,所以对小浪底水库的运用方式,应该是进行长期的、年复一年的不断研究。我曾经形象地跟别人讲过,如果没有当时三门峡水库的失误,没有三门峡水库改建及运用方式的调整,那么中国的水库泥沙研究,也不可能在全世界处于最高水平。那么,小浪底水库的建成和运用,我们对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的不断研究,不断解决在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把它运用好,可能会使我们中国在多沙河流上水库运用研究水平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不但是运用好的问题,还是科学发展和完善的问题。
因此,对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下一步应该很好地、连续不断地滚动进行研究,争取一年有个成果,这是黄委下一步要重点开展的一项工作。
第二个方面,继续深入研究黄河下游河床演变规律。
黄河下游的河床演变,现在看来,比我们原来估计的变化还要大。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下游的平滩流量,我们经常讲七八千个流量,就是在小浪底水库初步设计的时候,我们还考虑到,八千个流量以下不控制,甚至一万个流量以下都不控制。“96.8”洪水告诉我们,河槽在逐渐的淤积,从这次调水调沙试验来看,和“96.8”洪水相比,同流量下的水位又在升高,更让我们当时没有估计到的是,在濮阳到东明之间的局部河段,1800个流量就出槽了,可见黄河下游在这一段的河槽几乎就没有了,是一个浅碟子状,这个变化是很大的。下一步,要结合水沙条件的变化,对黄河下游,特别是游荡性河道的河床演变规律,还要做深入、扎实的研究工作。尽管黄委已在这方面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第三个方面,抓紧研究探讨“二级悬河”的成因、危害,以及解决“二级悬河”问题的对策。
这个问题要尽快摆到黄委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前不久,我带队到下游看了一遍,发现在一些段落的河床横比降越来越大,一般横比降都比纵比降大十倍以上。槽高、滩底、堤根洼,如果再不解决,若出现了横河现象,那么由于横比降是纵比降十倍以上的关系,洪水直冲黄河大堤而去,再加上黄河大堤的沙性土壤,那将是相当危险的局面。
第四个方面,深化对黄河河口地区的研究。
河口的演变,其蚀退、延伸和黄河的来水来沙条件密切相关。这两年,我们对河口研究少了一些,但是黄河的河口不研究,这条河恐怕很难说能够把它治得很好。因为河口的延伸摆动,对黄河整个下游的河床甚至防洪形势都会带来重大的影响,这也是下一步我们重点研究的对象。
根据各位专家提的建议,结合我们黄委当前急迫解决的问题,我想在上述四个方面,下一步要继续深入,加大力度进行研究。借此机会,希望各位专家,在黄委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中,能够继续给予关注,提供咨询或者直接参与研究项目。目的很明确,就是能够把黄河的问题、把黄河的自然规律尽早摸清,找到有效的治理对策,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
黄委各有关部门的同志,要对这次会议上大家提出的意见,分门别类进行整理,理出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和思路,尽快使这些建议在我们的科研实践中得到研究和落实。
让我们再看看新华社记者们随前总书记江泽民考察黄河纪行写下的部分报道———让黄河为中华民族造福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悠悠历史中,它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中华民族的忧患。漫漫岁月里,它也带来过深重的灾难。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也是党的总书记始终关注、牵挂、思考的重大问题。
“加强治理开发,让黄河造福于中华民族。”这是江泽民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的庄严号召。
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但它也是一条桀骜不驯、多灾多难的河流。从先秦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的2500多年内,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给两岸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苟延残喘不得死,四面茫茫皆是水。积尸如山顺流下,孰是爷娘孰妻子”的诗句,就是对过去黄河水害悲惨情形的真实描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黄河流域广大干部群众和水利部门艰苦奋斗,团结治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据统计,50年来,黄河大堤共完成13.8亿立方米土石方,相当于建造起13座万里长城。黄河下游基本形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保证了黄河50年伏秋大汛岁岁安澜。但由于暴雨集中、水土流失,泥沙淤积,黄河洪水依然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心腹之患。 由于黄河中游泥沙大量下泻,下游河道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城市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黄河河情复杂,下游河面最宽处达24公里,最窄处只有275米。加高加固堤防、排沙疏浚、整治河道、分(滞)洪区建设和滩区安全建设,是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黄河下游河道高悬,是造成洪水严重威胁的根本原因。有计划地利用黄河泥沙进行淤背固堤,抬高沿河两岸地面,是加固堤防、抗御洪水的一项战略措施。河南境内的黄河河道悬河形势十分严峻,河床高出新乡市地面20米,高出开封市13米。望着浊流翻滚的宽阔河面,江泽民问:“黄河的脾气为什么这么大?”河南黄河河务局局长王渭泾说:“由于泥沙淤积,加上河道宽浅散乱,黄河主流摆动频繁,对大堤的威胁很大。”
希望天公有灵还给老朱留点精力给我们留点时间试一试开河、建都、移民大泻、大保和大拦的民间治黄方案。
祝枭兄新年平安快乐!
国鑫 上
http://www.renminbao.com
【人民报消息】台湾联合报系记者张丽君报导,多位预言家大胆预测,二○○四年总统大选陈水扁总统会连任成功,二○○八年台湾会出现第一位女性总统,这位女总统为企业界出身,党政军关系良好,并将扮演两岸和平统一的关键角色,根据这些预言家的预测,二○一三年两岸将和平统一。此外,这些预言家表示,廿一世纪是坤道的世纪,女人当道,阴盛阳衰的情况很明显,他们预测,二○○八年台湾将出现第一位女总统,这位女总统并将打开两岸和平协商大门,二○一三年即是两岸和平统一的时刻。至於台湾第一位女总统的背景,预言家指将来自企业界,党政关系良好,但究竟为何人,目前还不能断言。
他们并观察到未来十三年当中,大陆会发生黄河改道、长江泛滥和瘟疫大流行等天灾地变。台湾这方面则有惊无险。
作者:
邢国鑫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共产主义实际上是有个条件的,是生产力极大发展,达到各取所需的程度,问题在于这是不可能的,人的心贪婪没
--
不锈钢不锈
- (178 Byte) 2003-3-09 周日, 上午9:32
(196 reads)
谢谢刑国君的器重
--
东海一枭
- (266 Byte) 2003-3-09 周日, 上午7:00
(203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2.797738 seconds ] :: [ 27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