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一战义军,得道寡助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一战义军,得道寡助   
马悲鸣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5898

经验值: 57789


文章标题: 一战义军,得道寡助 (849 reads)      时间: 2003-2-04 周二, 上午9:03

作者:马悲鸣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枫华论坛·fhy9907a.gb】



一战义军,得道寡助



·马悲鸣·





一、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



今日东西欧的版图大致可以追溯到东西罗马分裂的余续。西罗马帝国范围信天主教,东罗马帝国范围信东正教。后来西罗马帝国范围后院起火,路德叛教,西北欧出现新基督教。东罗马帝国则遭伊斯兰教入侵,连首都君士坦丁堡,也成了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大致说来,欧洲从西北向东南,渐次分布着新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当然欧洲伊斯兰教的势力很小,原来只有一个阿尔巴尼亚,现在又多了一个波西尼亚。土耳其则仅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欧洲对岸占了一个桥头堡,便也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



如今的南斯拉夫联盟是以塞尔维亚(现在的音译应为塞尔比亚)为主。塞尔维亚国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九世纪,斯特凡大公拒绝效忠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廷皇帝开始。其后塞尔维亚王国逐渐扩张成巴尔干半岛的主要军事强国,当时的疆域大致就在现在的科索沃地区。至今该地区尚能见到不少塞尔维亚古王国的历史遗迹。



到六百年前的十四世纪,塞尔维亚人的内曼加王朝走向衰败,遭受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现在的音译应为奥土曼)土耳其帝国入侵。土耳其就是突厥,和唐朝打了一百多年仗以后西去。1371年,奥斯曼首次大败塞尔维亚。1389年,土耳其军队在今科索沃地区再次大败塞尔维亚军。塞族人被迫纳贡于土耳其苏丹,国土最终于1459年并入奥斯曼。



科索沃大败整整三百年后的1689年,后来崛起的奥匈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交战,塞尔维亚人出兵援助奥匈帝国。1690年的新年当天,土耳其军再次大败塞尔维亚与奥匈帝国联军。当初鼓动塞尔维亚与奥国结盟的萨诺耶维奇大主教害怕土耳其报复,遂率领塞族逃出了故乡科索沃,迁徙到今日塞尔维亚境内。从此之后塞尔维亚加入到奥匈帝国盟主麾下,成为抵抗土耳其的前线国家,与奥斯曼帝国势不两立。塞尔维亚人撤出后,皈依了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逐渐填充进科索沃。



在塞尔维亚与奥斯曼帝国征战的数百年历史上,奥匈帝国人民是塞尔维亚人民的坚强后盾,奥匈帝国领土是塞尔维亚人民的可靠后方。在塞尔维亚人被土耳其打得走投无路之际,正是奥匈帝国开放了属地克洛地亚边界,收容了数万逃难的塞尔维亚人。





二、一枪打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逐渐衰微,塞尔维亚于1912年发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联合黑山、希腊和保加利亚组成的联军彻底击败宿敌土耳其。在战后的伦敦和会上塞尔维亚与新成立的阿尔巴尼亚国都对科索沃提出主权要求。但因塞尔维亚是以盟主的身分领军夺回科索沃,最后英、法、德将科索沃判归故主塞尔维亚;虽然该地区的阿族占人口多数。



转过年的1913年,塞尔维亚发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联合希腊、罗马尼亚和宿敌土耳其组成的联军击败了前一年的战友保加利亚。塞军在是次战争中表现的战斗力令人瞠目。



再转过年的1914年6月28日。由塞尔维亚陆军情报部部长吉米特罗维奇上校策划的暗杀行动,刺死了正在波西尼亚首府塞拉热窝参加“维多万”节庆典活动的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



奥匈帝国的老国王弗兰西斯·约瑟夫晚年唯一的太子自杀,遂把侄子斐迪南大公立为王储。谁知斐迪南爱上了王后的宫女。宫女当然不会是贵族。这使老国王很不高兴,冷落了大公夫妇很长一段时间。



在塞拉热窝一座桥头的夹道欢迎中,七名塞尔维亚刺客之一的普林茨比突然从人群中冒出来连开数枪,将乘坐在敞棚汽车里的大公夫妻双双击毙。当时正好有一名摄影记者从镜头里看见了一只手枪在摆动,遂追踪拍摄,直到该枪击毙了大公夫妻,又摆动着隐没在人群中。这个镜头被收入电影《条顿剑在行动》中。



此事引起极大的外交冲突。当时正在奥军服役的下士阿道夫·希特勒先生认定这是阴谋离间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两国间数百年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他认为斐迪南奉行亲斯拉夫政策。但侦破的结果,证实确为塞尔维亚陆军情报部门所为。



一个国家的军事情报部门无端刺杀另一个国家的王储,不管是否同盟,从人权和主权上讲,都是塞尔维亚绝对没理。奥王本来没有儿子,立了个侄子当王储,又被塞尔维亚军方刺客所杀,当然不会善罢干休,便向塞尔维亚大兴问罪之师。普林茨比一枪打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8月,奥军入侵的三个集团军,共十九个师被塞尔维亚老将普特尼克带病击败。9月和10月,奥军再度发动的第二和第三次攻击又遭击败。12月,在德军精锐的助阵之下,才取得部分进展。转过年的1915年9月,德国、奥匈帝国和保加利亚方面的联军多路攻入塞尔维亚。塞军才渐渐不支,退入希腊。



随后,与塞族同属东正教的俄国和与德国同属新基督教的英国,还有天主教的法国都站到塞尔维亚一方对德国、奥匈帝国和保家利亚一方宣战。最后美国也加入了进来,才算彻底击败德奥联军。



三、《列宁在十月》以前的故事



奥匈帝国先败,只剩德国孤军奋战。俄国二月革命之后,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继续与德国作战,致使德军腹背受敌。正在无计可施之际,德军情报部门忽发奇想,把正在欧洲政治避难的俄罗斯动乱分子列宁找来,让他回国闹事,从背后骚扰俄国政府,如果得势,则须与德国停战媾和,以减轻德军的东线压力。德军并提供火车,据说还给了列宁同志很大一笔钱,悄悄把他送回彼得堡,随后便是《列宁在十月》的故事。



《列宁在十月》的电影是从列宁同志秘密抵达彼得堡走下火车开始。但火车是哪家公司的?谁送的列宁同志登上火车?列宁同志的皮包里掖了多少票子?这些故事前面的故事就都正合时宜地剪缉掉了。



列宁同志倒不仅仅是知恩图报,而是为了保住自己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便果然不顾联军利益而与德国单方面媾和,签订了《布列斯塔和约》,割让大片领土。从此埋下了两大社会阵营对抗的种子。



列宁同志甚至还通过第三国际向全欧洲的工人阶级发出号召∶“让自己的祖国在战争中失败!”。中国人老说秦桧卖国,但南宋可不是在秦桧手里亡的。秦桧也断没有号召过全国抵抗力量让自己祖国南宋在抗金战争中失败。





四、一战义师,究竟谁属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春秋无义战”。孙子曰∶“兵以利动”。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形容成“帝国主义之间狗咬狗的战争”,本无所谓“正义之师”。但认真评论起来,却也有程度的不同。现在让我们来分析几个主要参战国的“利”与“义”。



联军方面,塞尔维亚连续三年发动三场战争,先联合保家利亚打败土耳其,再联合宿敌土耳其打败战友保家利亚,随后刺杀了旧日盟主奥匈帝国的王储,实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挑衅者。俄国助无道之塞尔维亚是因两国皆属东正教斯拉夫国家。法国是与德国争霸欧洲的宿敌。因德国助了奥匈帝国,法国便助塞尔维亚。英国老谋深算,历来支持欧洲大陆的次强与最强争雄,自己好坐收渔人之利。在拿破仑时代法国全盛时期,英国一力支持普鲁士与法国争雄。待到普法战争以降,德国渐强,法国渐弱之后,英国又一力支持法国与德国争雄。所有联军方面的参战国家要么大行不义如塞尔维亚,要么“兵以利动”。



德奥方面,奥匈帝国哀兵复仇,理所当然。试想,一个国家的王储被另一个国家所杀,焉有国王唾面自干,不思报仇的道理?保加利亚则深恨刚帮助盟主塞尔维亚打败了土耳其,便被盟主联合宿敌所败。这两国皆因报仇而兴兵,固也算不得“兵以义动”。数来数去,只有德军才是唯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之师。



或曰,奥地利人说德语,德军助奥与俄军助塞有同样的宗教文化背景一致的原因。这当然不无道理。但塞军无端刺杀人家王储,俄军反助无道。而德军却是助哀兵复仇的一方。哪国出兵更仗义,不难判定。





五、失道多助,得道寡助



1918年9月,由于法军助战塞尔维亚,塞军不但收复了首都贝尔格来德,而且迫使奥匈帝国让出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诸国交由塞尔维亚国王亚历山大统治,改国名为新南斯拉夫王国。而亚历山大国王自己也在1934年10月9日出访法国马赛时遇刺身亡。



一枪打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客普林茨比虽然案发不久即被捕,瘐死狱中。但由于德奥一方战败,普林茨比反倒成了塞尔维亚的民族英雄。他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妻的那座桥便被命名为“普林茨比桥”。桥上刻了双脚印,据说就是普林茨比迈步出发刺杀大公夫妻前站立的位置。无端被刺的斐迪南大公夫妻反倒成了死有余辜,活该被杀的非正义一方。



孟子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但我们可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上看出来,失道的塞尔维亚不但多助,而且还大大扩充了疆域。无端杀人的凶手反而成了万民景仰的民族英雄。报仇雪恨的奥军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德军却终因寡助而败。连日本也趁火打劫,与德国宣战,却不攻击欧陆德国本土,转而袭我胶东半岛上的德国势力范围,并在巴黎和会上得到列强承认。这便是中国五四运动的诱因。



中国枉然读了两千年孔孟的书,临阵仍是不问得道、失道,只管顺风扯旗,瞧准了能胜的一方,也来墙倒众人推,趁机向德国宣战。虽然中国宣了战,却又不派一兵一卒,只出口了些劳务,便也楞蹭了个战胜国地位;还顺手赖掉了庚子年间醇亲王上门道歉的错杀德国公使之罪;把东总布胡同的德使克林德碑挪到中央公园,改成“公理战胜”碑。让鲁迅着实刻薄了一番。



无道多助而胜,有道寡助反败;一战既无公理,更无“公理战胜”。





六、不听老美言,吃亏在眼前



巴黎和会不听美国总统威尔逊根据美国内战后平复战争创伤的经验提出“不做战胜国”的劝告,不但拆解了奥匈帝国,而且严惩德国。两国君主制都因此而被废。战后三十年代大萧条时,各国又纷纷以邻为壑,向战败的德国转嫁经济危机,致使德国马克的贬值一落千丈;终于逼使德国人民经由民主投票,选举了希特勒的纳粹党政府,报此“一战义军,得道寡助”之仇。英国首相张伯伦遂以签署墨尼黑协议承认了一战惩罚德国太过。



二战初起,德国A集团军横扫巴尔干。虽然由于德国的不公平报复,再度被联军所败。但终战之日,西方列强已经认识到一战惩罚太过的历史教训,没有再度严惩德国,才有今日欧洲的持久和平。



顺便说一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败国惩罚太过;那么冷战的教训就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敌手打到无条件投降为止太过。“无条件投降”把德国逼得无路可走,被迫拼死抵抗,不但造成双方更大的不必要伤亡,而且德国无条件投降后,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反而代之而起,造成为时更长的冷战对峙。所以如今联军对伊拉克、塞尔维亚等国用兵时,不再打到对方无条件投降为止了。--得理也得饶人!





七、“传递圣火”



从世界范围来看,普林茨比这一枪遗害至今。若无普林茨比这一枪,便不会有奥匈帝国哀兵复仇,则德军不必拔刀相助。若德军未拔刀相助,则不至腹背受敌,便无须送列宁同志回国。若列宁同志没有回国,则不会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便不会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若没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便不会有中国共产党。



若无第一次世界大战,则无中日两国趁机对德宣战,日本便不会袭击我胶东半岛德国势力范围,更无须巴黎和会的列强承认。若没有巴黎和会的列强承认,也没有中国亦属对德宣战的战胜国,便不会有中国的五四运动。而“没有五四运动,就没有中国共产党”。



若没有中国共产党,则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便没有中共领导的革命战争,更没有中共革命战争的胜利。若没有中共革命战争的胜利,便不会有土改、镇反、社会主义改造、反右派、大跃进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若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便没有公有制计划经济。若没有公有制计划经济,则无须改革开放,便无官倒和贪污腐败。若无官倒和贪污腐败,便没有八九民运。若没有八九民运,便无须戒严,更无须武装驱逐。--六四北京这一枪是普林茨比塞拉热窝那一枪传递了七十五年的“奥林匹克圣火”点燃的。



若无这一连串的内忧外患与人祸,中国早就是举世第一大经济强国了。--都怨吉米特罗维奇上校出的馊主意(此处聊发一噱)!





八、一战两端



奥斯曼帝国的实力是被俄国渐次打掉的。彼得大帝屡败屡战。最后击败土耳其,拿到黑海出海口一役时,彼得大帝在登台拜将之后,自己以一名上尉衔下级军官的身分参战。凯旋时,他仍以上尉的身分,满身泥泞,拖着疲惫的双腿,步行走在凯旋大军队尾,自己军衔应处的位置上。欢迎凯旋的人群见到这位下级军官时的惊讶与欢呼远过大获全胜,走在凯旋大军前头的领军统帅。中国明朝的正德皇帝也干过类似的事,自己封自己为大将军、镇国公,结果屡遭大臣们拦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发展错综复杂,非一两句断语所能论定。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最终将土耳其势力驱逐出欧洲,所以欧洲各国对是次战争非议无多。另外德奥一方究竟还干过什么开罪国际社会的事,在这里也无暇细说。但我们可以看到,塞尔维亚刺客无端枪杀了奥国王储,主动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反而成了胜利的正义一方,领土得到扩张。



奥匈帝国王储被刺,兴兵报仇,理所当然。德国拔刀相助,皆属被动应战。结果德奥方面反而战败投降,成了非正义的一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和结束两端的信息我们可以判断,至少该次战争,确属失道多助,得道寡助。



过去我们一贯认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挑起的,不义之师必败,所以德国两次战败。而事实则更象是塞尔维亚挑起的世界大战,不义之师必胜,所以塞尔维亚获胜。





~~~~~~~~~~~~~~~~~~~~~~~~~~~~~~~~~~

【枫华论坛·fhy9908c.gb】



             以妥协求统一



              -韵谷-





  近期《枫华园》上颇有几篇精彩文章。马悲鸣先生谈两次世界大战掌故的《得道寡助,失道多助》一文,立论十分新颖大胆,堪称一家之言。按马先生的说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奥国因皇储被忘恩负义的塞尔维亚人刺杀而兴兵复仇,德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英、法、俄却毫无道理地向德奥宣战。因此,前者是得道之师,后者是失道之师,可惜天不佑德,正义之师反而失败了。



  把波及世界各国、导致上千万人丧生的千头万绪的历史事件,归结为刘先主式的复仇行为(即使是刘备,真正伤心的恐怕还是荆州之失),实在是近乎儿戏。不过本文主旨不在与马先生争辩,而是想通过探讨大战的原因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有借鉴作用的教训。



  国际战争是国家利益冲突的最高表现形式。在奥匈帝国,开战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奥国由信仰五种宗教、讲十多种语言的多种民族组成。这种国家最关心的,是如何才能保持安定团结。不幸它却有一个极不安分的邻居塞尔维亚。与高度文明而宽容的奥国不同,塞国是一个民风强悍、极其好战的半野蛮国家。自从经血战从土耳其手下赢得独立后,塞族人一直在梦想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把所有的塞族人统一起来,也就是把奥国治下的波斯尼亚、斯洛文尼亚、克罗蒂亚都“统一”过来。在裴迪南大公遇刺后,奥国逮捕了包括凶手在内的暗杀集团,查明他们虽是原籍波斯尼亚的奥国子民,却由塞国的民族主义恐怖组织“死亡联盟”训练并提供武器,最后由塞国边防部队协助偷渡入境。至此,奥国有充份证据认定塞国“亡我之心不死”。



  即使如此,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仍力主持重,反对开战。他认为压倒一切的大事是维持国家的安定团结,战端一开,弄不好国家就要解体。因此,奥国只向塞国发了一个估计对方能接受的照会(还不是最后通牒),提出十项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塞国所有的政府报纸在头版刊登文章,一致谴责针对奥国的分离主义宣传,其次才是要求调查、逮捕、审判涉及暗杀案的塞国政府官员,唯一伤及塞国主权的要求是调查必须在奥国派来的警官监督下进行。不过,当时国际上并无联合国一类组织,鉴于塞国本身卷入犯罪,受害国当然有理由不信任塞国警方。所以,这些要求总的来说是合理的。塞国政府本拟同意,但俄国人却在最后一刻出来表态支持他们。有东正教老大哥出头,塞国政府的胆子顿时壮了起来,他们拒绝了奥国的要求,开始战争动员。至此,奥皇再也无法约束手下的鹰派,于是奥国向塞国宣战。俄国拒绝德皇的多国调停奥塞争端和将冲突局限于奥塞两国之间的建议,开始部份动员。德国为此警告俄国如进行总动员,德国即将此视为对德国的战争行为。但俄国置若罔闻,不久就开始总动员,于是德国向俄国宣战。俄国的盟国法国因此向德国宣战。因为德奥是盟国,这样奥国也卷了进去。大战爆发后,德国的“正义之师”为执行“施列芬计划”,违反比利时中立,悍然入侵该国,在遭到抵抗时竟动用正规军大规模屠杀平民,甚至将有“比利时牛津”之称的文化古城Louvain夷为平地,使为比利时独立作担保的英国卷入战火。以后德国潜艇又违反海洋公约,滥炸商船,终因击沉美国货轮而导致美国参战。



  奥国虽向塞尔维亚宣战,却迟迟不向俄、法、英宣战,而“打抱不平”的德国反倒比受害人还积极,首先向俄国宣战,引发连锁反应,使各主要强国无不卷入战火。德国为何如此急不可待?这是它的预定战略决定的。早在1905年,德国便已制订了与法国和俄国作战的“施列芬计划”。该计划规定,在未来的战争中,德国应避开法国东部的森严壁垒,取道比利时突入法国,歼灭法军后再掉头东向击败俄军。该计划完全建立在俄国行动迟缓的假设上。如果俄国先完成动员,德军便失去了各个击破的战机。所以德国对俄宣战其实是先发制人,与裴迪南之死并无多少相干。如果不是法德世仇深不可解,哪怕是德皇自己的儿子给人杀了也不至于如此迫不及待。



  追本溯原,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于1870年的普法战争。那时普鲁士为了统一德意志,不能不与大陆强权法兰西决一雌雄。为此,铁血宰相俾士麦和将军(?)毛奇玩弄诡计,改了普鲁士国王给拿破仑三世的电报,使后者一怒之下向普宣战。战争以普方大获全胜告终。好大喜功的普王逼法国割让富饶的亚尔萨斯、洛林两省,还不顾俾士麦的苦谏,率领德意志的诸侯们跑到法国凡尔赛宫去加冕,当上了德皇(凯撒)。



  俾士麦老谋深算,知道这一下闯了大祸。他是普法战争最积极的主战派与设计师,知道德国要强盛就要经此一战。但战争的目的是打破法国的压制,奠定普鲁士在中欧的霸主地位,不是羞辱法国,结下世仇。此前普鲁士曾与奥国一战,因为普国胜后见好就收,善于妥协,普法战争中奥国不但未趁火打劫,反倒帮著普鲁士对付法国。无奈他苦劝无效,还就此失宠,郁郁而终。



  法国果然就此与德国结下不共戴天的大仇。都德等写下《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名篇,以大师的生花妙笔,如泣如诉,如怨如怒地将亡国之恨,丧师之辱点点滴滴洒在人民心头。法国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寻机与德国再决雌雄。另一方面,德国在科学、文化、工业等方面突飞猛进,在本世纪初就全面超过了当时的头号强国英国。作为新兴强国,她当然希望受到应有的尊重。无奈如列宁所说“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没有后来者的份了。英法俄作为既得利益者,不希望欧洲均势被打破,法国与俄国更结成盟国遏制德国,订下了与德国作战的“XIV-XVII”的系列战略计划。德国也制订了“施列芬计划”,并与奥国、意大利结为攻守同盟(后来意大利加入协约国)。正是这“集体安全”的机制引发的连锁反应把所有的签约国卷了进去。一场大战下来死了上千万人,整个欧洲从物质到精神都付出了惨痛代价。



  但政治家们并未从此吸取教训,学会妥协的政治艺术。英法蓄意惩罚羞辱德国,想把它降为从此不能兴风作浪的二流国家。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国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向法国、波兰、丹麦、立陶宛和比利时割让了大片领土,将富含矿藏的萨尔区交给法国,莱茵河东岸的战略地域交给盟国占领十五年,其武装力量也被限制于十万人以下。更致命的是,为了榨干德国的黄金储备,使她永远无法在经济上复苏,英法强加了远远超出了德国财政能力的巨额赔款,使德国在三十年代大萧条中一蹶不振,全国财政破产,失业人口几达全民三分之一。奥匈帝国的命运也同样悲惨,帝国崩解,领土缩小到约原来的八分之一。尽管大多数奥地利住民投票赞成与德国统一,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愿望却被搞“分而治之”的列强悍然否决,奥地利不得不成为一个独立国家。所有这些,使为人类贡献了歌德、席勒、康德、黑格尔、海顿、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和无数科学家的伟大的日尔曼民族蒙受了深深的屈辱。政治家们的短视激怒了被请去做谋士的学者凯恩斯,他愤而退出巴黎和会,警告德国根本没有能力赔债,如此苛求只能毁了德国经济,导致未来的战争。



  果然,三十年代的大萧条首先毁了德国经济。希特勒诉诸民族主义,一篇篇控诉凡尔赛和约的演说使千千万万德国人民血热如沸,纳粹运动深入人心,席卷全国。加上德共奉斯大林的指示全力对付社会党这个“更危险的敌人”,使纳粹坐收渔人之利而上台。等到张伯仑、达拉第辈认识到了妥协的必要,对希特勒百依百顺时已为时太晚。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六周后就打倒英吉利海峡岸边。希特勒胜后第一件事就是让法军在当年德军签字投降的火车上签字投降,再次割让亚、洛两省。



  二次大战使英法吃足了苦头。英国名为战胜,战后全国经济破产,不得不让殖民地纷纷独立,“日不落国”只剩英伦一岛,从此一蹶不振,沦为二三流国家。法国因曾向德国投降而不齿于列强,连瓜分战果的“四强”都无法挤入。德国则失地千里,连康德的故乡都落户波兰,以致纪念他诞辰的活动都无法在他老家举行。冤冤相报的结果是谁也捞不到好处,就连塞尔维亚也不例外。虽然他们如愿以偿,成立了包括大多数塞族人在内的南斯拉夫,可又因塞族人想占统治地位而最终大打出手。近年来塞族与邻居连连开战,滥杀波斯尼亚的回族与科索沃的阿族,在国际上声名狼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年他们为民族独立而战,如今却象当年的奥国一样,为维护国家统一而战了。只是论文明与自由的程度,今日之南斯拉夫根本比不上当年的奥国。



  重温往事,对我们能有些什么启迪呢?首先,无论极端的民族主义,还是为极端民族主义冲昏头脑的人民群众,都是靠不住的东西。欧洲各国人民是以狂欢来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在柏林,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聚集在皇宫外面,向阳台上的德皇欢呼。当晚,无数人出席柏林的大教堂和犹太教堂举行的祈祷仪式,为胜利虔诚祷告。在彼得堡,当沙皇出现在冬宫阳台上时,高举圣象和沙皇象的群众立即跪了下来,齐声高唱国歌。在伦敦与巴黎,壮丁们互相比较去部队报到的时间,后期报到的人唉声叹气,生怕去晚了捞不上仗打。三、四年后,就是那些向俄皇德皇欢呼的人民群众起来造反,推翻了他们的统治,以便不惜一切代价结束那场旷日持久、规模空前的流血。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时唯一头脑清醒的政治家是奥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可惜塞国政府不知妥协,恃宠而骄,使他无力控制事态恶化。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他的担忧,奥国不仅没有通过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反而分崩离析。至于希特勒后来靠煽动极端民族主义起家,以战争来推翻不平等条约,就更是害得德国人民几乎亡了国。



  第二个教训便是妥协的重要。与国内多年的批判相反,适度的妥协不是怯懦,不是投降,不是半途而废,也不是不彻底的胜利。“君子不为已甚”是因为“过犹不及”。“矫枉过正”会反弹,惹出日后无法消弥的大难来。如果当年普王威廉和后来的英法首脑不那么赶尽杀绝,后来的战祸很可能就不会发生。



  中国近代备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民族主义对我们具有极大的感召力。但民族主义是把两面刃,能伤人亦能伤己。上期《枫华园》上有人主张对台动武,此论值得商榷。论国力的虚弱与国家的多民族构成,我们与当年的奥匈帝国颇为相似,压倒一切的中心问题是维护安定团结,顺利完成改革,使国家平稳度过危险的社会转型期。如果贸然动武,一旦美国人干涉,大陆并无胜算。即使外人不干涉,我们亦无速胜把握。现代战争耗费巨大,如果战争迁延不决,难免拖垮我们的经济。更不用说战争一起,外商、台商必然大规模撤资,刚刚有复苏模样的东南亚经济必然又一蹶不振。这一切必然加剧目前国内通货紧缩的经济危机,把大量的失业工人抛向街头,如果美国人搞经济制裁,势必雪上加霜。如果西藏新疆的分离主义者乘机蠢动,恐怕就要惹出大乱子来。就算这一切都不发生,我们顺利地征服了台湾。由于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岛内人民生活必然大幅度下降,如果中央不将其补贴到战前水平,台人怀恨在心,暴动叛乱在所难免;如果实行补贴,以台湾原有的巨大的GNP,势必变成中央背不动的财政包袱,不仅大陆人民怨声载道,而且可能搞垮整个国民经济。一旦经济垮了,国家的崩解也就是指顾间的事了。



  因此,对台动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得不偿失的下策。要实行祖国统一,恐怕还需要更多的政治智慧、胆略与想象力。要统一台湾,首先要征服台湾人民的心。为此,我们必须学会妥协这种政治艺术。大陆要活好,也得让台湾活好。台湾以商立国,一味在外交上围堵他们容易招致人民的反感,也难以奏效。以台湾入联合国为例,当年苏联在联合国一国三席,除了苏联本身,还有立陶宛、白俄罗斯两席。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让台湾以“中华台北”或“中国台湾”的名义加入,来个一国两席呢?当然,提案上一定要写明,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两岸一定要统一,目前的两席只是为了将来统一的准备工作而已,决不是承认台湾是独立国家,倘若台湾独立,我们就要打等等。这样,不仅台湾对大陆的统一诚意心怀感激,让“统”派在台湾扬眉吐气,理直气壮,让“独”派没了口实,失去民心,而且将台湾独立即为非法这一条以联合国决议的形式肯定下来,釜底抽薪,在法理上否定了台湾独立,岂不是皆大欢喜?等到大陆日后与国际社会全面接轨,两岸也早在经济上融为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一体,那时祖国统一也就水到渠成了。





加入时刻: 21:58:08 2/03/03





作者:马悲鸣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马悲鸣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79532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