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清场篇:“白马非马”辩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清场篇:“白马非马”辩   
贝苏尼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清场篇:“白马非马”辩 (872 reads)      时间: 2003-2-03 周一, 上午1:37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清场篇:“白马非马”辩





不知是不是爆竹在原产地中国遭禁的关系,每到过年的时候,中文网上的战火总是特别激烈。以本坛而论,芦笛博士和樊弓教授关于“伪善亦善”的争论烽烟又起,就是一例。这场网战原来还是持久战,从龙年打到马年,大有“龙马精神”,眼看着又要“三羊开泰”,于是有网友纷纷出来劝架:“伪投降也是投降”,“伪休战也是休战”,云云。当然也有助战的。在助战的人群中,我觉得愤青先生和北京小左先生的对话很有意思,忍不住也想说两句。





愤青先生说:





在一字一音、一字一义的汉语、汉文字中,常常可以看见两个字所组成的词。

象野马、水牛都是前面一个字,修饰后面一个字。用野和水来修饰马和牛,

从而使得这个野马、水牛有别于其他的、泛指的和抽象的马和牛。



但是,不管怎么修饰,后面的马和牛,有着质的规定性。也就是说,不管怎

么说,总归是马和牛。因而,白马不是马(即白马非马),最终被人们定为

“诡辩”。(全文见链接)





http://www.hjclub.com/TextBody/142612.asp





北京小左先生则说:



白马非马是中国名学很重要的命题。说‘白马非马’是诡辩乃是糊涂。老兄用英语说‘白马非马’和‘白马是马’,就知道其中关系如何了。(见链接)



http://209.101.125.119/TextBody/142631.asp?oD=1





本人原则上同意小左先生的意见,“白马非马”不是诡辩,不过也用不着把这句话翻译成英文,只要查一查原典就可以了。但是,即便“白马非马”的命题成立,却不能推出“伪善亦善”的正确性。在进入正题之前,需要先说说为什么“白马非马”不是诡辩?



“白马非马论”出自公孙龙子。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公孙龙系赵人。《庄子·天下篇》中说:“辩者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如果可信,公孙龙在惠施之后,但可能与庄子同时。公孙龙的著作没有流传下来,现在算在他名下的,主要见之于《汉书·艺文志》中《公孙龙子》十四篇,现在仅存六篇,其中《迹府》一篇还是后人辑录的公孙龙事迹,其他五篇大体可信。



根据《迹府篇》记载,公孙龙子最突出最有特色的思想,就是“白马非马”论:“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耳。今使龙去,则无以教焉。”这里所说的“名”是指“名家”即先秦时代的逻辑学家,公孙龙子湮没无闻,是中国逻辑传统中绝的表现,也是“中国没有逻辑传统”,“中国人不懂逻辑思维”之类说法的由来,和我们如今还需要在网上普及逻辑的重要原因。既然如此,调查一下逻辑的“本土资源”还是很有必要。



《汉书》中记载的《公孙龙子》是对话体,这一点很重要。古希腊的重要哲学著作多取对话体,而古代中国的典籍虽然很多形式上也是对话,实际上却是一方企图“说服”另一方,鲜有智力和思想水平相当的两个人通过辩驳认识真理者。《公孙龙子》可以算是特例之一,采取主人和客人对话的形式,其中主人是公孙龙子本人,客人究竟是实有其人还是公孙龙的虚构,不必深究。原文如下:



“白马非马可乎?”



曰:“可。”



曰:“何也?”



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



问:“白马非马”这个命题能够成立吗?



答:可以成立。



问:为什么?



答:“马”这个词是用来称呼马的形体的,而“白”则是称呼马的颜色的,二者不是一回事,所以“白马”不是“马”。不过,颜色虽然不是形体,可颜色又不能脱离形体而存在,说“白马非马”岂不是说“白马没有形体”了吗?所以客人很自然地又产生了下面的问题:



曰:“又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马,白之非马何也?”



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说:



问:你怎么能说白马不是马(根据上文应该说是“没有马的形体”)呢?既然不能说白马不是马,那么“白马非马”的命题不能成立。如果说白马是马,那么“白马非马”又是什么意思呢?



答:黄马黑马都是马,但不是白马。如果说白马就是马,岂不是把黄马黑马排除在外了吗?因为黑马黄马都是马,却不是白马,所以,白马不是马。此证。



本人的记忆力很差,上面都是从书上抄来的,抄到这里忽然产生一个感想:这公孙龙的口气怎么那么像我的老同学马悲鸣啊?甭管你怎么跟他摆事实讲道理,他就给你一口咬定“白马非马”。因为怕大家不耐烦,没敢再往下抄,后边他老先生还重复了多次,不管说什么都归结到个“白马非马”。按说古代书写条件差,古人都惜墨如金,可上面统共才几个字啊,他的“白马非马”就重复出现了两次,下面还要多次出现。这公孙龙要是活到了互联网时代,跟人打起嘴皮子官司来,恐怕十八年都打不完。



言归正传。“白马非马”的命题到底是不是诡辩?看来公孙龙也是“罕见奇谈”网友,喜欢故作怪论。可值得让人唠叨两千多年的怪论总有一定的道理,不是单纯的谬论。说“白马非马”是诡辩的理由,是说“白马”明明是“马”怎么能说它不是呢?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他又是很深刻的。这个命题的意义是划分概念的“内涵”(connotation)和“外延”(denotation)。



众所周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着反变关系,内涵越丰富,外延的范围越小;外延的范围越大,内涵越少。就“白马非马”的命题来说,“马”的概念只涉及形体,不涉及颜色,因此“马”的外延包括了“黑黄马”。如果在“马”的内涵中加上颜色的内容,那么不同颜色的“马”的外延也就分别缩小到“黑马”、“黄马”的范围之内。



但是,公孙龙也留下了逻辑破洞。他为了坚持“白马非马”的命题,始终回避“白马”和“黑马”、“黄马”同位,都是“马”的下位概念这一问题,一口咬定“白马非马”,“黑马黄马却是马”。用“白马非马”来说明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说明“马”的内涵比“白马”贫乏外延比后者宽泛,因此二者不相等,但同时却用“黑马黄马都是马”来说明属加种差定义的合理性,就有偷换概念之嫌了。



抛开上面的逻辑破洞不谈,“白马非马”的命题成立,其中的关键是如何理解这个“非”。如果“非”按照通常的理解是“不是”的意思,即把“白马”排除出“马”的外延之外,那么“白马非马”纯属睁眼说瞎话,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白马”不仅明明是“马”的下位概念,而且和“黑马”、“黄马”同位,怎么能说“黑马黄马都是马,唯独白马不是马”呢?但是如果“非”作“不等于”解,那么“白马非马”的命题就关系到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的反变关系,应该说是中国古代对逻辑思想的贡献。如果说古代汉语有什么模糊性,就是“非”既可以作“不是”解,又可以作“不等于”解,公孙龙利用这个词的多义性,玩了一个花招,既给自己制造了逻辑破洞,也给后人的独立思考预留了空间。我们不必盲从古人,完全可以对公孙龙说,“OK,sir, u are right,‘白马非马’,3Q。不过您不能光说这个不是,还得加上‘黑马非马,黄马也非马’,您怎么就忘了呢?把我们当小孩子哄啊,都互联网时代了,没门儿!”



走偏锋,作怪论者古已有之,于今为烈。其利弊也古今一理,利在启迪思维,弊在不近人情。《庄子·天下篇》中就对公孙龙子作如是评价:“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庄子卷十)“伪善亦善”的命题恰恰包括一个“善”字,关乎“人心”,因此,从“白马非马”的命题成立或部分成立,不能导出“伪善亦善”逻辑上成立。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64787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